学术投稿

微小皮瓣在颜面部整形修复中的应用

张启旭;乔群;刘志飞;赵宇;岳颍;高静;孙家明;陈宗基

关键词:微小皮瓣, 颜面部, 整形修复, 组织缺损, 应用, 皮肤, 矫正, 畸形, 报告
摘要:1998年以来,我们应用微小皮瓣对颜面部的皮肤组织缺损和畸形进行修复矫正,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暂时性异位断足寄养再回植术

    目的报道2例采用暂时性异位寄养再植技术,挽救无一期再植条件的断足及在特殊条件下的断足再植方法. 方法对无一期再植条件的2例断足,采用暂时异位寄养的方法,分别再植于健侧小腿下段,分别利用胫后动脉和大隐静脉作为受区血管,维持断足存活.待全身状态平稳和离断肢体近端条件允许时,再将断足自寄养部位二期回植于原来的解剖位置. 结果 2例断足完体成活.经4~6个月随访,受伤的下肢恢复正常长度,足底感觉恢复.能下地行走. 结论暂时性异位寄养再植技术为挽救特殊条件下的离断肢体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特殊条件下的断足和小腿下段的离断是暂时性异位寄养断肢再植术的理想病例.

    作者:王江宁;童致虹;张铁慧;杨卫东;张洪权;梁武;宋春辉;孙焕伟;李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时血红素氧合酶-1的表达

    目的观察大鼠缺血再灌注时骨骼肌中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的变化. 方法夹闭大鼠股动脉造成下肢缺血模型,分别采集假手术(S)组,单纯缺血(I)4小时组及缺血4小时再灌注(R)2、4、8、16和24小时组的比目鱼肌,检测其组织学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通过Northern印迹、 Western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观察HO-1表达的变化. 结果 S组和I组未见HO-1 mRNA表达;R2组可见其表达信号,且随着再灌注时间延长表达信号逐渐增强,到R8组时达到高峰,之后渐减弱,R24组时已消失.蛋白表达的变化与mRNA变化基本一致.免疫组织化学显示,R组HO-1阳性信号主要出现在骨骼肌细胞胞浆内,S组和I组均未见阳性信号.与S组相比,R各组MDA含量显著增高(P<0.05),但R8组较R4组显著减低(P<0.05). 结论肢体缺血再灌注可诱发骨骼肌HO-1的表达,其表达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朱晓光;周君琳;张克亮;张经歧;张桂生;王俊霞;常君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前臂桡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加游离植皮修复手部脱套伤

    手部脱套伤常规采用腹壁皮下包埋后植皮修复,术后常常遗留不同程度的外形不佳和功能障碍.1988年~2001年我们对此手术进行了改进,报告如下.

    作者:贾继锋;张震宇;曹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背阔肌游离移植术后致臂丛神经上干损伤一例

    游离背阔肌移植术被广泛应用于臂丛神经损伤后晚期屈肘屈指等功能重建,及全身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伤口覆盖.而术后并发供侧臂丛神经损伤尚未见报道.我们在为1例前臂软组织撕脱伤患者行游离背阔肌移植覆盖创面手术时,发生了供侧臂丛神经损伤,教训深刻,报告如下.

    作者:周友清;陈亮;胡韶楠;顾玉东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应用聚四氟乙烯修复腹壁缺损

    目的探讨应用聚四氟乙烯(PTFE)生物材料修复腹壁大面积缺损,预防腹壁疝的临床效果. 方法自1999年3月以来,应用片状PTFE修复腹壁肿瘤切除术后腹壁缺损6例.腹壁缺损范围大为25 cm×15 cm,小为9 cm×6 cm,其中2例伴有皮肤缺损,使用带蒂皮瓣或肌皮瓣移位进行修复. 结果术后腹部伤口Ⅰ期愈合,移位皮瓣全部成活,修复材料无暴露.随访6个月~3年,无排异反应及腹壁疝等并发症. 结论临床应用片状PTFE修复腹壁缺损具有良好的效果.

    作者:钱云良;章一新;杨群;张余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

    足踝部周围肌肉附着少,皮肤和皮下组织紧贴肌腱和骨,且皮肤移动性差,一旦形成创面极易使肌腱和骨裸露,愈合困难,并易形成感染性创面.腓肠浅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是1992年首先由Massquele报道,是近年来皮神经皮瓣的典型代表.我院1999年2月~2001年5月,对6例不同原因引起的足踝部创面采用该皮瓣进行修复,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姜文学;姚树源;尤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人参皂甙Rb1促进大鼠雪旺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人参皂甙Rb1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坐骨神经雪旺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探讨其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 方法取SD雄性大鼠坐骨神经体外培养第2代第5天,加入不同浓度的人参皂甙Rb1,利用MTT比色分析法、3H-胸腺嘧啶核甙测定法检测不同浓度人参皂甙Rb1在不同培养时间对体外培养大鼠雪旺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人参皂甙Rb1在10 μg/ml的浓度对雪旺细胞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高浓度的人参皂甙Rb1 1 mg/ml则显示抑制作用.而200 μg/ml人参皂甙Rb1对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与对照组相近. 结论人参皂甙Rb1在适当浓度范围内可以促进雪旺细胞的增殖,从而为促进活体神经损伤的修复途径提供了一些研究基础.

    作者:胡晞棠;陈晓翔;熊良俭;劳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重组复合异体冻干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透明质酸凝胶(HAG)复合异体冷冻干燥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及作用机制. 方法用新西兰大白兔50只,两侧桡骨干处造成15 mm缺损,采用四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A组植入bFGF、HAG与异体冻干骨的复合物;B组植入吸附bFGF的异体冻干骨;C组植入含有HAG的异体冻干骨;D组单纯植入异体冻干骨作为对照.每组肢体数为25.在术后2、4、6、8和10周进行X线片,组织学和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并测定钙含量. 结果 A组在术后不同时间的骨代谢活性,新骨生成量和钙含量均高于B组(P<0.05),B组高于C、D组(P<0.05),C组与D组无明显差异.A组和B组缺损分别于术后8、10周完全愈合,而C、D两组骨缺损在术后10周仍未愈合. 结论 bFGF作为一种骨生长因子促进新骨生成;HAG作为缓释载体提高bFGF的效能,它们复合异体冻干骨后能有效提高骨缺损的修复能力.

    作者:陈庆;顾洁夫;蔡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皮肤扩张术治疗大面积头皮缺损

    临床上头皮大面积缺损者并不少见.近年来,我们采用皮肤扩张术修复大面积头皮缺损5例,报告如下.

    作者:黄英雄;樊丰势;李建衡;沈卫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背阔肌分区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目的从解剖和电生理探讨背阔肌分区的可行性及实用性,以便指导临床应用. 方法①对10具成人尸体进行背阔肌内的血管和神经解剖,按主要血管、神经的分支分布,将背阔肌分区.②利用体表电极记录13例(25侧)健康成人背阔肌不同分区在肩关节运动中的肌电表现,将记录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③应用外下区背阔肌岛状肌皮瓣支配范围,为10例行乳房再造、肘关节及胸壁瘢痕创面的修复. 结果①背阔肌内的主要血管神经分内、外侧两支,按内、外侧将背阔肌分成内上和外下二区.②二区在肩关节运动中的肌电表现不同.③分区应用背阔肌肌皮瓣行乳房再造、肘关节及胸部瘢痕创面修复均取得满意效果. 结论背阔肌可以分为二区并可分开应用,外下区较内上区在肩关节运动中起的作用大.

    作者:赵茹;乔群;柳成;孙家明;张启旭;岳颍;赵宇;刘志飞;王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一种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 方法自行设计一种脊髓损伤动物模型,以一恒定的外力和打击时间,观察35只大鼠在不同的打击深度下的运动功能和病理变化. 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苏醒后能站立行走,脊髓结构正常;打击深度为0.5 mm时,动物苏醒后能站立行走,脊髓结构正常;打击深度为0.8 mm时,动物出现不全瘫,数天后能站立行走,脊髓结构破坏较轻;打击深度为1.0 mm时,动物出现全瘫,4周后不能站立行走,脊髓结构破坏;打击深度为1.5 mm时,动物出现全瘫,4周后不能站立行走,脊髓结构破坏严重. 结论以打击深度为参数建立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重复性较好.

    作者:徐晓庆;肖达;睢久红;余爱珍;许佳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版纳微型猪近交系心脏的解剖观察

    目的观察中国版纳微型猪近交系心脏的大体解剖和组织学,为转基因猪心和异种移植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应用灌注固定对10头版纳微型猪近交系进行大体形态观察,测量心脏径线、心壁厚度、心脏的腔室、心脏大血管直径.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 结果版纳微型猪近交系心脏外形、各腔室及内部结构等与人心脏基本匹配,但是微型猪奇静脉直接开口于右心房;组织学观察微型猪心脏各部分结构组成及其细胞种类与人心脏相似,但是心肌闰盘较人的少,心室内膜下的蒲肯野氏纤维较人的粗大. 结论从解剖形态学及组织学观察,版纳微型猪近交系心脏与人心脏形态和结构相似,有成为异种移植供体的可能性.

    作者:张伟;应大君;孙建森;曾养志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关节镜下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自体中1/3骨-髌腱-骨(B-PT-B)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效果. 方法 1996年9月~2000年10月对13例膝ACL损伤,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23~45岁.均采用关节镜下自体中1/3 B-PT-B重建ACL,挤压螺钉固定,治疗ACL损伤后关节不稳.术前抽屉试验13例均为阳性,轴移试验4例阳性,Lachman试验7例阳性,术后获随访5~25个月,平均15个月. 结果术后抽屉试验、轴移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转阴性.按照Boszotta的术后临床指标评价方法,优9例,良3例,可1例.所有患者均感膝关节稳定性明显改善. 结论关节镜下自体中1/3 B-PT-B重建ACL损伤疗效显著.

    作者:宋舸;范广宇;陈丹;王玉彬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消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脱钙骨基质的制备及其体外降解特性研究

    目的探讨消旋聚乳酸/羟基磷灰石/脱钙骨基质(PDLLA/HA/DBM)的制备方法及其体外降解特性. 方法按重量比PDLLA∶HA∶DBM=1.5~2∶1~1.5∶1,应用乳液共混法,制备PDLLA/HA/DBM生物复合材料,通过体外降解实验,观察其在磷酸盐缓冲液(PBS,pH 7.4)中重量、生物力学及pH值的动态变化. 结果采用乳液共混法,不需加温,可将PDLLA、HA、DBM一次性复合,制成生物复合材料PDLLA/HA/DBM.孔隙率为71.3%;扫描电镜显示复合材料孔径为100~400 μm;降解过程中,PDLLA溶液的pH值在2周内轻度下降,而后明显下降,4周时pH值为4.0;PDLLA/HA/DBM溶液的pH值在12周的降解过程中十分稳定,12周时pH值为6.4.PDLLA重量在0~4周时变化较小,4周后下降加快,12周时为初始重量的50%;PDLLA/HA/DBM重量在0~5周时变化较小,5周后下降加快,12周时为初始重量的60%.PDLLA的初始抗压强度为1.33 MPa,PDLLA/HA/DBM的初始抗压强度为1.71 MPa,两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PDLLA强度在0~3周下降较小,3周后下降较快,12周仅0.11 MPa;PDLLA/HA/DBM强度在0~4周下降较小,4周后下降较快,12周时为0.21 MPa. 结论乳液共混法是制备骨修复材料的新方法,PDLLA/HA/DBM作为一种新型治疗骨缺损的材料,具有良好的孔隙率及降解特性.

    作者:赵建华;廖维宏;王远亮;潘君;柳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周围神经端侧吻合研究及临床应用

    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周围神经端侧吻合研究的方法,对端侧吻合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 方法通过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当前应用较多的实验模型、检测指标及临床应用进行整理、综合和分析. 结果端侧吻合作为一种新的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方法,目前因所采用方法的原因,结果尚不一致;临床应用病例尚少,缺乏大量的病例总结,缺乏对其质量改善方面的评价指标. 结论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有必要对其机制及质量改善作深入研究,其研究方法需进一步改进.

    作者:李伟;罗永湘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人骨形成蛋白-2和骨保护素在小鼠成肌细胞中的共表达

    目的构建人骨形成蛋白-2(BMP-2)和骨保护素(OPG)的共表达真核载体,研究其在小鼠成肌细胞C2C12中的表达. 方法以人骨肉瘤细胞系MG63的总RNA为模板,RT-PCR法获得人OPG的编码区cDNA,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的多克隆位点,再将人BMP-2的编码区cDNA克隆入pIRES2-EGFP中的BstXⅠ位点,构建BMP-2和OPG的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pIRES2-BMP-2-OPG,在阳离子脂质体介导下转染C2C12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BMP-2和OPG的表达. 结果①获得人OPG编码区全长cDNA.②构建人BMP-2和OPG的双顺反子真核表达载体pIRES2-BMP-2-OPG.③经Western blot检测,pIRES2-BMP-2-OPG转染C2C12细胞后,细胞可稳定表达BMP-2和OPG. 结论构建了人BMP-2和OPG的共表达真核载体,并可在C2C12细胞中稳定表达,为应用BMP-2和OPG进行骨质疏松等疾病的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继中;胡蕴玉;纪宗玲;陈苏民;朱帮福;陶惠人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Pluronic F-127表面修饰生物衍生骨的体外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成骨细胞复合Pluronic F-127表面修饰生物衍生骨的三维培养,对成骨细胞活力及功能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新鲜猪肋骨加工制成生物衍生骨,应用Pluronic F-127对生物衍生骨进行表面修饰,然后体外复合第3代成骨细胞三维培养.实验为A、B和C组.A组为单纯生物衍生骨复合成骨细胞组,B组为Pluronic F-127表面修饰生物衍生骨复合成骨细胞组,C组为单纯成骨细胞组.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各组成骨细胞生长及黏附进行观察,并对其细胞活力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进行检测. 结果 B组成骨细胞在支架材料上黏附、伸展及生长良好,成骨细胞活力和ALP活性表达与A组成骨细胞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与C组比较,成骨细胞活力和ALP活性均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生物衍生骨经Pluronic F-127表面修饰后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负载生物活性分子的载体修饰生物衍生骨.

    作者:任永信;杨志明;李秀群;秦廷武;解慧琪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脊柱通用钉棒系统在骶骨肿瘤切除重建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探讨采用脊柱通用系统(USS)钉棒系统重建骶骨肿瘤切除后腰骶关节稳定性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可行性. 方法采用USS钉棒系统,临床应用于9例骶骨肿瘤.切除骶骨肿瘤,在脊髓减压范围的上一椎弓根(L3或L4或L5)按常规方法置入椎弓根螺钉,将远端螺钉固定于髂骨翼部,置金属棒,植骨及安放横向连接器. 结果术后9例经7~17个月随访,MRI检查无1例肿瘤复发.术前腰骶部疼痛及下肢根性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恢复正常负重及行走.无一例出现断钉、断棒或螺钉松动.X线片检查未发现钉孔扩大、骨盆内聚及腰椎下移(L5下沉). 结论采用USS钉棒系统重建骶骨肿瘤切除后腰骶关节稳定性的手术方法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且固定确实.

    作者:颉强;王臻;王岭;郭征;刘继中;戴先文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合并胃前壁广泛肌层缺损一例

    1 病例介绍新生儿男,33小时.足月顺产,无产伤窒息,Apgar评分10分,产重3 200 g.因呕吐咖啡样物7小时以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收住院.经洗胃后仍呕吐,无胆汁,咖啡样物消失,逐渐出现腹胀.

    作者:张利兵;胡廷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复合构建组织工程人工血管的实验研究

    目的构建既具有活性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中膜层,又有血管内皮细胞(VEC)内皮化的复层结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 方法①将聚羟基乙酸(PGA)纤维无纺网、VSMC和胶原纤维相混合,设计构建VSMC活性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②采用酶消化法从兔主动脉中分离培养兔VEC并传代、纯化,接种于组织工程人工血管支架的内腔,体外培养,并行电镜观察.结果构建的支架材料具有一定弹性和韧性,VEC在其内表面形成较完整内皮细胞层,且VSMC能够保持活性,生长状况良好.结论经胶原包埋处理的PGA支架可作为组织工程化人工血管研究较理想支架材料;为组织工程方法构建具有分层结构的组织工程血管奠定实验基础.

    作者:潘勇;艾玉峰;黄蔚;赵玉峰;熊猛;张琳西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