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斌;靳方运;张清江;孙晓林;陈成礼;李文平
1994年7月~1997年1月,我院应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较大面积缺损16例,收到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明立功;明新武;明新广;明新杰;冯霞 刊期: 2000年第01期
1992年~1997年收治全头皮撕脱伤患者12例,分别采用吻合血管再植、全厚皮片结合部分中厚皮片、全中厚皮片修复,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德林;林贞姬;刘长成;施占军;辛动;周锐晶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文献已经被MEDLINE数据库收录,这为读者查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MEDLINE数据库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光盘形式和因特网上设立Web站点等方式.前者主要在各大机构和图书馆、信息中心通过电脑查询光盘的方式逐年检索文献.随着电脑与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希望能够自己上网检索自己所需的文献.
作者:项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报告一端带蒂另一端吻合血管的联合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结果.方法 1990年10月~1995年8月应用联合皮瓣技术修复5例肢体软组织缺损和1例骶部褥疮,缺损范围为15 cm×30 cm~16 cm×70 cm.其中5例应用肌皮瓣,1例应用皮瓣.切取的联合皮瓣小15 cm×40 cm,大12 cm×80 cm.结果联合皮瓣均成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仅1例发生浅表感染,使用抗生素后治愈.随访3~6年,皮瓣颜色、质地及厚薄均较好,肢体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愈合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一端带蒂另一端吻合血管的联合皮瓣移植,适宜肢体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作者:张功林;葛宝丰;荆浩;张军华;曾述强;王清;王世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手、前臂皮肤缺损常合并骨关节、肌腱等深部组织损伤,需采用皮瓣修复创面,大限度地恢复手的功能.1995年~1996年,我们采用窄蒂脐旁穿支薄皮瓣移位修复此类损伤4例,报告如下.
作者:颜玲;高建华;罗锦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1989年1月~1997年1月,我们采用显微外科为主的四步手术法综合治疗11例小腿严重短缩畸形,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衡代忠;李友萍;姚一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1969年1月~1991年4月收治儿童全足套状皮肤撕脱伤15例,采用撕脱皮肤原位回植方法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2例,女3例.年龄5~12岁,平均10岁.撕脱范围由踝关节上1~7 cm至趾蹼或蹼上2~3 cm.合并休克者6例,其他部位伴多发骨折3例,骨盆骨折伴脾破裂1例.
作者:合润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手部多指套状撕脱伤是手部的严重损伤,临床上处理非常困难,尽管多年来有过很多尝试,但治疗效果仍不理想.我院1996年2月~1997年10月应用腹部S形皮瓣修复手部多指套状撕脱伤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长青;费起礼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对医用丝素蛋白皮肤再生膜进行一系列生物学试验和生物相容性研究.方法将医用丝素蛋白皮肤再生膜材料按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要求制备浸提液,进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皮肤原发刺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以及Ⅰ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mRNA基因表达等试验.综合分析评价其生物相容性.结果医用丝素蛋白皮肤再生膜的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皮肤原发刺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以及Ⅰ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mRNA基因表达等试验,都显示阴性结果.结论从整体、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提示:医用丝素蛋白皮肤再生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宁丽;薛淼;黄海宁;孙皎;李亦文;顾国珍;钱云芳;孟爱英;李昌本;赵寿元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女,18岁.因右上肢被机器绞伤3小时于1996年8月10日入院.检查:右上臂畸形,前侧皮肤肌肉组织严重绞伤,血管、神经显露,肱骨上段骨折征象.肘关节主动屈曲功能丧失,被动活动可.右前臂上段只有表层皮肤相连,尺、桡骨双骨折,屈伸肌肉组织断裂,血管神经完全断裂.在臂丛麻醉下先行前臂断离再植术,固定尺、桡骨,缝合屈伸肌肉组织,吻合尺、桡动静脉,修复正中神经、尺神经及桡神经浅深支.上臂应用外固定架直接固定,软组织清创后缝合,覆盖显露血管神经,术后右上肢再植肢体成活良好.上臂挫伤皮肤、肌肉组织坏死,创面为10 cm×5 cm,肱骨断端显露.为修复创面并重建肱二头肌屈肘功能,再植术后13天行同侧背阔肌岛状肌皮瓣移位术.先找到胸背血管、神经蒂,切取13 cm×8 cm肌皮瓣,保留部分腰背筋膜,切断肌起止点,将肌皮瓣通过皮下隧道移位至右上臂前侧,将肌止点缝于喙突,起点编织后缝于肱二头肌桡骨止点处,术毕用石膏托固定于屈肘位.术后肌皮瓣成活良好,3周后去石膏功能锻炼.术后6个月随访,肘关节屈曲肌力为Ⅳ级,右手屈伸肌力为Ⅲ级.
作者:李广义;尚博;刘德强;郑寿长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报道采用人工血管移植进行动-静脉造瘘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995年10月~1998年8月,对23例肾功能衰竭患者选择了膨体泡沫聚四氟乙烯(PTFE)人工血管进行前臂的动-静脉造瘘术.人工血管的直径为6 mm,长40 cm.用Gore皮下隧道器分两次做皮下隧道,将人工血管一端从肘部切口引至腕侧切口后再引回肘部切口,形成U形袢管.用肝素盐水20 ml灌入血管腔内,人工血管两端分别与肘浅静脉及肘动脉行端侧吻合.结果术后动-静脉瘘管形成成功,全部患者均在临床定期进行血液透析.经随访发现,人工血管可满足临床反复血管穿刺需要,血流量充足,无排斥反应,无假性动脉瘤形成,无因盗血导致的手臂缺血或心脏回流量加重等.结论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造瘘术是一种手术操作简便,符合临床需要,特别可作为弥补自体血管造瘘术失败后的动-静脉造瘘方式.
作者:庄永青;童静;彭保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拇指末节损伤在基层医院比较常见,处理治疗方法有多种.我们应用拇指掌侧推进皮瓣急诊修复拇指末端缺损9例10指,男7例,女2例.年龄19~46岁.电锯伤5例,刀伤2例,挤压伤2例.拇指末节指腹缺损1指,部分截指9指.合并其他手指损伤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0分钟~4小时.手术彻底清创.清创时末节指骨应咬除其锐角,尽量保留拇指长度及屈、伸肌腱止点.本组患者均行拇指掌侧推进皮瓣修复.自拇指两侧做纵形切口,至掌指关节处,紧贴屈指腱鞘表面分离,使皮瓣内保留双侧神经血管束不致损伤.屈曲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使皮瓣远端能与指甲或指背侧皮肤缝合.如皮瓣张力较大可用细钢针固定拇指关节屈曲位3周,避免皮瓣远端坏死或延迟愈合.缝合两侧皮肤切口.术后创面Ⅰ期愈合8例,Ⅱ期愈合1例.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时间为4个月~2年.活动、感觉及持物功能满意,指端皮肤两点辨别觉3~6 mm.
作者:王心迎;周月莲;成爱霞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介绍应用指浅屈肌腱束加强修复近节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断裂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1987年以来,对23例23指近节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断裂,采用部分指浅屈肌腱显微技术加强修复.用细克氏针在侧副韧带起点处向健侧钻两个相距2~3 mm骨孔穿过钢丝,切开屈肌腱鞘,从指浅屈肌腱一侧近端切取所需长度肌腱束,此肌腱束穿过钢丝孔,保持肌腱束的合适张力,用5/0~7/0无创线缝合于浅腱止点,应用8/0针线将肌腱束缝合于韧带上.术后伸直位夹板固定4~6周.结果经3~6个月随访,优15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1.34%.结论应用指浅屈肌腱束显微技术加强修复近节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断裂,手术损伤小,就地取材,是一种较简便、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卡索;关志明;刘成;陈向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患者女,43岁.7年前发现左足底外侧一花生米大小、略凸出皮肤的硬结,无疼痛及任何不适感,逐渐增大.曾在当地医院行两次手术,一次切开只有少量脓液,另一次取小块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为炎性组织.术后均复发,近1年肿块发硬、疼痛,不能行走且外侧出现黑色溃破,以左足底纤维性硬结入院.检查:左足底中央偏外硬结5 cm×5 cm,棕红色,表面有两块豆粒大小的黑色区域,压痛,质稍硬,较固定.
作者:黎明;徐志娟;罗力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外踝皮瓣是一种皮肤筋膜瓣,是以腓肠神经及其周围的伴行血管与腓动脉的终末分支外踝支上行后相吻合作为皮瓣的血供来源、基底在远端的逆行皮瓣.我们1996年~1999年,应用外踝后皮瓣修复足跟褥疮跟骨外露8例,跟骨骨髓炎足背外侧贴骨瘢痕及窦道1例,单纯足背外侧不稳定性贴骨瘢痕1例,神经营养不良致外踝部溃疡1例.外踝后皮瓣取自腓骨后和跟腱之间,基底在外踝尖和跟腱之间,营养皮瓣的血管在外踝后与跟腱之间的深层脂肪中走行并向近端延伸,口径很细,但营养的范围很大,皮瓣可切取的范围长15 cm,宽5~6 cm,基底在外踝尖和跟腱之间3.5 cm.本组修复的创面大5.5 cm×6.5 cm,小3 cm×3 cm.供区用断层皮片覆盖.皮瓣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术后2周拆线.术后2~19个月随访,无一例复发,足跟负重无不稳定或皮肤滑动等不良反应.
作者:王淑玉;方绍孟;刘佳娜;王利民;褚风强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应用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颈部瘢痕.方法 1991年1月~1995年1月应用多个扩张器置入面颈部正常皮肤下,扩张后修复面颈部瘢痕切除后创面16例.采用的扩张器大小及数量根据瘢痕所在部位不同有所差别,修复面颈部1 cm2创面需要扩张器容量5~6 ml,同时切口线的设计应尽量在隐蔽处且顺皮纹,如鼻唇沟、下颌缘等.面、颈部皮瓣的设计不同,面部多采用直接推进皮瓣修复,颈部多采用异位皮瓣修复.转移后皮瓣好有一定张力,使其成活后平整,以达到美容效果.比较面颈部瘢痕切除后创面修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15例瘢痕切除后无继发畸形,1例皮瓣部分血运障碍,经换药后痊愈.随访10例,皮瓣颜色、质地均佳,切口轻度瘢痕.结论面颈部有可供扩张的正常皮肤时,皮肤扩张术为面颈部瘢痕切除后创面修复的首选方法.
作者:马显杰;鲁开化;艾玉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同种异体骨基质明胶(BMG)在腰椎间诱导成骨的实验结果,证明同种BMG能够在椎间诱导成骨,达到椎间融合的目的.方法以兔腰椎间盘摘除后的椎间隙作为动物模型,分别植入明胶海绵、同种BMG、脱钙骨基质和酒精保存骨.植入后4、8及12周进行X线摄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同种BMG无明显免疫排斥反应,并且具有良好的骨诱导作用,术后4及8周有大量新骨出现于椎间隙中央部,术后12周椎间完全融合.结论同种BMG通过骨诱导作用在椎体间成骨融合,是理想的自体骨替代材料.
作者:白伦浩;张云岐;王海义;付勤;马兴为;刘学勇;付永慧 刊期: 200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断掌、腕再植术后手内在肌挛缩的原因,结合临床经验提出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 1985年~1997年进行断掌、腕再植48例49只手,发生程度不等的拇收肌挛缩9例和手内在肌挛缩6例,其中2例拇内收肌轻度挛缩采用保守治疗,7例拇内收肌中度以上挛缩和6例手内在肌挛缩均采用手术治疗.对15例肌挛缩的发生机制、治疗结果、预防措施进行讨论.结果拇内收肌挛缩术后功能恢复良4例,中5例;手内在肌阳性挛缩术后功能恢复良3例,中1例;手内在肌条束状硬结挛缩术后功能恢复中1例,差1例.随访1~10年,无1例复发.断掌、腕再植手术后,拇收肌和手内在肌挛缩的发生及其程度与再植体缺血时间的长短密切相关,再植术后拇收肌挛缩和手内在肌挛缩诊断一旦成立,其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效果均不理想.结论断掌、腕再植术后拇收肌挛缩和手内在肌挛缩重在预防.对再植体缺血时间已达12小时以上的断掌、腕再植,应及时行手内在肌筋膜间区减压,可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刘宁富;杨绍安;钟菁;张辉 刊期: 200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