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全足套状皮肤撕脱伤的早期修复

合润基

关键词:儿童, 皮肤撕脱伤, 原位回植, 撕脱皮肤, 临床资料, 合并休克, 骨盆骨折, 多发骨折, 脾破裂, 踝关节, 治疗, 年龄, 方法, 报告
摘要:1969年1月~1991年4月收治儿童全足套状皮肤撕脱伤15例,采用撕脱皮肤原位回植方法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12例,女3例.年龄5~12岁,平均10岁.撕脱范围由踝关节上1~7 cm至趾蹼或蹼上2~3 cm.合并休克者6例,其他部位伴多发骨折3例,骨盆骨折伴脾破裂1例.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皮肤撕脱伤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低能量氦(He)-氖(Ne)激光血管内照射对撕脱皮瓣原位回植术后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选择伤后6小时内行清创、撕脱瓣原位回植术后撕脱伤患者58例,其中治疗组31例应用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加常规治疗;对照组27例仅用常规治疗.结果术后15天治疗组撕脱瓣的成活面积、成活质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参数变化在术后5天内明显.结论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的生物学效应存在佳的照射强度总量,在佳的照射强度条件下,通过改变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血液流变学参数促进原位回植术后的撕脱瓣良好成活.

    作者:罗奇;熊明根;顾浩;王晋煌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不同血管制作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同种异体血管和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制作动-静脉内瘘的通畅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方法对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同种异体血管和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制作动-静脉内瘘6个月,1、3和5年通畅率进行随访,并对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行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与同种异体血管移植制作动-静脉内瘘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种异体血管制作动-静脉内瘘通畅率高,与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搭桥制作动-静脉内瘘通畅率低,且并发症发生率高,与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自体血管和同种异体血管动-静脉内瘘通畅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优于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

    作者:钟伟强;杨铁城;余林权;杨永铭;刘冠贤;谭志明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掌背动脉蒂逆行岛状组织瓣在手外伤中的应用

    1991年5月~1996年9月,我们采用掌背动脉为蒂的逆行岛状组织瓣修复手指或指蹼皮肤软组织缺损,肌腱、骨、关节裸露或缺损的创面32例.26例随访3个月~2年,手指功能及外观均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博;谷卫;姚志喜;王岩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12例全头皮撕脱伤的手术治疗

    1992年~1997年收治全头皮撕脱伤患者12例,分别采用吻合血管再植、全厚皮片结合部分中厚皮片、全中厚皮片修复,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德林;林贞姬;刘长成;施占军;辛动;周锐晶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联合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

    目的报告一端带蒂另一端吻合血管的联合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结果.方法 1990年10月~1995年8月应用联合皮瓣技术修复5例肢体软组织缺损和1例骶部褥疮,缺损范围为15 cm×30 cm~16 cm×70 cm.其中5例应用肌皮瓣,1例应用皮瓣.切取的联合皮瓣小15 cm×40 cm,大12 cm×80 cm.结果联合皮瓣均成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仅1例发生浅表感染,使用抗生素后治愈.随访3~6年,皮瓣颜色、质地及厚薄均较好,肢体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愈合良好.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一端带蒂另一端吻合血管的联合皮瓣移植,适宜肢体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作者:张功林;葛宝丰;荆浩;张军华;曾述强;王清;王世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溃疡创面纤维连接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目的研究纤维连接蛋白在糖尿病患者足溃疡组织中的表达特征与规律,探讨纤维连接蛋白表达量的变化与糖尿病足溃疡发生的关系.方法取患者溃疡创面及创缘组织为实验组,以患者正常皮肤为对照组,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纤维连接蛋白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和溃疡组织中均存在纤维连接蛋白mRNA的表达,但其表达水平在溃疡组织中显著低于正常皮肤,表达量约为正常皮肤的34%.结论糖尿病患者足溃疡组织中纤维连接蛋白mRNA表达水平降低,这种转录水平的下调可能是慢性难愈合溃疡发生的机制之一.

    作者:杨银辉;傅小兵;王亚平;孙同柱;盛志勇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皮肤再生膜的生物相容性系列研究

    目的对医用丝素蛋白皮肤再生膜进行一系列生物学试验和生物相容性研究.方法将医用丝素蛋白皮肤再生膜材料按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要求制备浸提液,进行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皮肤原发刺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以及Ⅰ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mRNA基因表达等试验.综合分析评价其生物相容性.结果医用丝素蛋白皮肤再生膜的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皮肤原发刺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以及Ⅰ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mRNA基因表达等试验,都显示阴性结果.结论从整体、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提示:医用丝素蛋白皮肤再生膜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作者:宁丽;薛淼;黄海宁;孙皎;李亦文;顾国珍;钱云芳;孟爱英;李昌本;赵寿元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介绍一种在MEDLINE数据库中查阅<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文献的方法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文献已经被MEDLINE数据库收录,这为读者查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MEDLINE数据库的传播方式主要有光盘形式和因特网上设立Web站点等方式.前者主要在各大机构和图书馆、信息中心通过电脑查询光盘的方式逐年检索文献.随着电脑与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希望能够自己上网检索自己所需的文献.

    作者:项舟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合静脉套接法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静脉套接法修复神经缺损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54只,分成三组,切断兔一侧坐骨神经,用自体静脉桥接.A组于静脉段内注入bFGF溶液0.2 ml(浓度4 000 U/ml),B组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C组不注入任何物质.分别于术后10、30及100天取标本行HE染色,光镜检查.其中100天组先做传导速度测定,远端再生神经做髓鞘染色,轴突断面做图像分析并与健侧比较,计算恢复率.结果各组在术后30天均可见神经纤维通过静脉段,但以A组较多,排列较齐.再生神经恢复率A组比B组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bFGF结合静脉套接法有明显促神经再生作用.

    作者:利春叶;曹代成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小腿严重短缩畸形的矫正与功能重建

    1989年1月~1997年1月,我们采用显微外科为主的四步手术法综合治疗11例小腿严重短缩畸形,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衡代忠;李友萍;姚一民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股前外侧皮瓣在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1994年7月~1997年1月,我院应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足踝部较大面积缺损16例,收到了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明立功;明新武;明新广;明新杰;冯霞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腹部S形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多手指套状撕脱伤

    手部多指套状撕脱伤是手部的严重损伤,临床上处理非常困难,尽管多年来有过很多尝试,但治疗效果仍不理想.我院1996年2月~1997年10月应用腹部S形皮瓣修复手部多指套状撕脱伤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长青;费起礼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造瘘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报道采用人工血管移植进行动-静脉造瘘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1995年10月~1998年8月,对23例肾功能衰竭患者选择了膨体泡沫聚四氟乙烯(PTFE)人工血管进行前臂的动-静脉造瘘术.人工血管的直径为6 mm,长40 cm.用Gore皮下隧道器分两次做皮下隧道,将人工血管一端从肘部切口引至腕侧切口后再引回肘部切口,形成U形袢管.用肝素盐水20 ml灌入血管腔内,人工血管两端分别与肘浅静脉及肘动脉行端侧吻合.结果术后动-静脉瘘管形成成功,全部患者均在临床定期进行血液透析.经随访发现,人工血管可满足临床反复血管穿刺需要,血流量充足,无排斥反应,无假性动脉瘤形成,无因盗血导致的手臂缺血或心脏回流量加重等.结论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造瘘术是一种手术操作简便,符合临床需要,特别可作为弥补自体血管造瘘术失败后的动-静脉造瘘方式.

    作者:庄永青;童静;彭保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指浅屈肌腱束修复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断裂

    目的介绍应用指浅屈肌腱束加强修复近节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断裂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自1987年以来,对23例23指近节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断裂,采用部分指浅屈肌腱显微技术加强修复.用细克氏针在侧副韧带起点处向健侧钻两个相距2~3 mm骨孔穿过钢丝,切开屈肌腱鞘,从指浅屈肌腱一侧近端切取所需长度肌腱束,此肌腱束穿过钢丝孔,保持肌腱束的合适张力,用5/0~7/0无创线缝合于浅腱止点,应用8/0针线将肌腱束缝合于韧带上.术后伸直位夹板固定4~6周.结果经3~6个月随访,优15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1.34%.结论应用指浅屈肌腱束显微技术加强修复近节指间关节侧副韧带断裂,手术损伤小,就地取材,是一种较简便、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卡索;关志明;刘成;陈向军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小腿开放性骨折并感染创面的修复

    我院1987年4月~1996年6月,采用各种组织瓣移植修复小腿开放骨折的严重感染创面22例,男17例,女5例.年龄17~49岁.其中碾挫伤13例,压砸伤7例,坠落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天~5个月.感染创面修复方法:吻合血管的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4例,皮瓣大21 cm×9 cm;腓肠肌肌皮瓣移位5例,皮瓣大20 cm×7 cm;筋膜蒂皮瓣移位11例,皮瓣大14 cm×8 cm;膝内侧皮瓣移位1例,皮瓣15 cm×6 cm;交腿皮瓣移植1例,皮瓣18 cm×9 cm.结果:1例游离肌皮瓣坏死,4例皮瓣远端1~2 cm宽部分皮缘坏死,经换药痊愈,其余17例皮瓣全部成活.经1~4年随访,感染创面修复,肢体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郭斌;靳方运;张清江;孙晓林;陈成礼;李文平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加入万方数据网络系统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小腿前外侧岛状筋膜瓣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

    1990年,我们通过14侧成人小腿标本及一条截肢腿的应用解剖学观察,设计了小腿前外侧岛状筋膜瓣,治疗了胫骨慢性骨髓炎5例.术后获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丰德宽;谢焕福;陈鹏云;冯殿生;王涛;李储忠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应用多个扩张器修复面颈部瘢痕

    目的应用皮肤扩张术修复面颈部瘢痕.方法 1991年1月~1995年1月应用多个扩张器置入面颈部正常皮肤下,扩张后修复面颈部瘢痕切除后创面16例.采用的扩张器大小及数量根据瘢痕所在部位不同有所差别,修复面颈部1 cm2创面需要扩张器容量5~6 ml,同时切口线的设计应尽量在隐蔽处且顺皮纹,如鼻唇沟、下颌缘等.面、颈部皮瓣的设计不同,面部多采用直接推进皮瓣修复,颈部多采用异位皮瓣修复.转移后皮瓣好有一定张力,使其成活后平整,以达到美容效果.比较面颈部瘢痕切除后创面修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15例瘢痕切除后无继发畸形,1例皮瓣部分血运障碍,经换药后痊愈.随访10例,皮瓣颜色、质地均佳,切口轻度瘢痕.结论面颈部有可供扩张的正常皮肤时,皮肤扩张术为面颈部瘢痕切除后创面修复的首选方法.

    作者:马显杰;鲁开化;艾玉峰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旋前方肌骨膜瓣移位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半脱位

    1992年以来,我们对4例陈旧性下尺桡关节半脱位患者应用旋前方肌骨膜瓣移位术治疗,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17~32岁.掌着地跌伤3例,腕扭伤1例.病程1个半月~5个月.本组患者均有腕部疼痛、握力弱、弹响表现.检查:前臂旋前时尺骨头向背侧明显突出,旋后时可自动复位.X线片示下尺桡关节间隙增宽至3 mm以上.手术自前臂远端尺侧缘切口,长约6 cm,自伸屈肌腱间进入达尺骨.显露旋前方肌,并将其与屈肌腱分开,沿旋前方肌尺骨起点处纵形切开骨膜,连同该肌向桡侧游离过中线,形成一带神经血管的肌肉骨膜瓣.然后前臂旋前下尺桡关节复位后,将肌肉骨膜瓣向尺骨背侧移位约1 cm,与尺骨背侧骨膜缝合固定.前臂中立位石膏固定4周,然后行功能锻炼.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时间为10个月~3年,3例腕部症状全部消失,功能恢复正常.1例腕部偶有酸痛、握力较健侧轻度减弱.前臂旋转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X线片示下尺桡关节间隙缩小至1~2 mm.

    作者:黄久勤;张传林;陈永义 刊期: 2000年第01期

  • 带蒂大网膜修补肺结核术后主支气管胸膜瘘

    1985年11月~1996年6月,我院采用带蒂大网膜胸腔移植修补肺结核全肺切除术后主支气管胸膜瘘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杨宗夫;范进贤;史松涛;王统玲;李慧 刊期: 2000年第01期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