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虹;苏秉亮
血管生成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微血管密度是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金标准,且与肿瘤的分级有很好的相关性.超声造影成为目前评价肿瘤血管的新检查方法,可通过测定各种灌注参数对活体肿瘤组织的微血管生成情况进行判断.不仅可以为临床提供术前更加丰富的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信息.同时其反映肿瘤血管的指标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从而为预测预后及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疗法、手术切除等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江虹虹;李安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技术在胸部病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45例经X线和(或)CT检查发现肺周围性实质性病变或胸膜病变患者,先观察二维图像及彩超表现,再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送病理检查.结果 45例患者,肺周围型病变27例,胸膜病变18例.一次穿刺成功44例,成功率97.8%.其中,恶性肿瘤19例,包括转移性肺母细胞瘤1例,鳞癌9例,腺癌7例,恶性间皮瘤1例,血管肉瘤1例;良性病变26例,包括炎症17例,结核4例,出血性梗死1例,放线菌病1例,结节病1例;无明显病变2例.结论 彩超引导下穿刺活检是一种微创、快速、安全、简便的方法,对于肺周围性病变或胸膜病变的确诊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郭瑞军;梁晓宁;于泽兴;张颖;徐利群;唐华;姜晓红;翟俊修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超声造影剂消融后兔肝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30只动物分为两组,A组单纯HIFU辐照,B组辐照前注射超声造影剂.辐照后1 h、6 d、14 d电镜观察.结果 辐照后两组靶区细胞坏死,辐照后早期A组靶区可见细胞轮廓.辐照后6 d两组靶区细胞崩解,边缘见纤维包裹带,靶区周围细胞浊肿,B组较A组严重,B组靶区周围凋亡小体多于A组.结论 超声造影剂增强HIFU消融作用,进一步破坏组织超微结构.
作者:罗文;周晓东;巩萧音;李秋洋;张军;钱蕴秋;贺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耳源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CT、MRI表现特点,探讨其CT和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例急、慢性化脓性和慢性增生性中耳乳突炎并发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CT、MRI表现.结果 耳源性肥厚性硬脑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①中耳乳突炎的症状;②颞骨岩部炎(岩尖炎)的症状;③颅内压增高.CT表现:横轴位CT显示病侧的天幕呈高或等密度,明显强化,强化范围可达同侧甚至对侧幕切迹.冠状位平扫和增强CT可显示增厚的天幕.病侧颞枕叶和/或小脑半球有脑水肿,占位效应显著.MRI表现:病侧天幕和颅中、后窝硬脑膜广泛增厚,呈长T1、短T2信号,FLAIR序列和DWI均呈低信号,显著强化,冠状位和矢状位显示好.结论 CT和MRI显示中耳乳突炎同侧天幕及颅中、后窝硬脑膜广泛增厚、密度增高、信号异常、显著强化,可诊断为耳源性肥厚性硬脑膜炎.但应与天幕区蛛网膜下腔出血、天幕脑膜瘤、脑膜转移癌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所致静脉性脑梗死鉴别.
作者:张忻宇;隋庆兰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多普勒组织成像图(DTI)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①二维多普勒(2D):舒张末期左室面积(AC),左室长轴径线(L),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EF);②定量组织速度图(QTVI):左室壁各节段收缩期(s波)、舒张早期(e波)、心房收缩期(a波)的峰值速度(Sm、Em、Am)及速度-时间积分(VTI);左室后壁心内膜速度(Vend),心外膜速度(Vepi);③组织追踪图(TTI):6个室壁二尖瓣环水平收缩期位移(mvd);(4)计算b/a比率、Em/Am、速度阶差(VG)、跨壁速度阶差(MVG)、二尖瓣环水平收缩期位移总和(∑mvd).结果 DCM患者,①b/a比率增加;②各节段Sm、VTI、∑mvd、VG、MVG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低,且各节段Em/Am比值均小于1(P均<0.001);③EF与b/a比率呈显著负相关(r=-0.59,P<0.001),与∑mvd显著正相关(r=0.88,P<0.001),与MG及MVG呈正相关(r=0.45,0.43,P均<0.01). 结论分析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多普勒组织速度及追踪图特点,能够为临床正确判断病情提供可靠的信息.
作者:李一丹;吴雅峰;王丽;隗冬梅;姜维;张苹娜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显示腰膨大动脉(AKA)时,不同扫描延迟时间对AKA显示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332例接受扫描胸腹部增强CT且无动脉系统疾病的患者的扫描资料.全部扫描资料采用传统固定延迟时间扫描法,并按不同的扫描延迟时间分成三组(23 s、40 s、60 s),分别观察每一组AKA显示率,进行对比研究,寻找显示AKA合适的扫描延迟时间.结果 扫描延迟时间23 s、40 s、60 s组显示率分别为24%、67%、27%.结论 40 s是MSCTA显示AKA的合理扫描延迟时间.
作者:刘敬峰;郭伟;赵绍宏;刘江涛;具海月;王新江 刊期: 2007年第03期
当前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管壁和粥样斑块为磁共振成像(MRI)研究的热点之一,这是因为不引起冠状动脉管腔50%以上狭窄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常为具有破裂倾向的易损斑块,斑块破裂随后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无创性、高分辨率MRI具有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判定斑块成分的潜力.本综述总结冠脉斑块MR成像原理,描述现有MRI技术下斑块的信号特点,并讨论MR在斑块成像的新对比剂、靶向分子成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赵锡海;蔡祖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及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后DWI和MRS表现,探讨血肿周围脑组织改变及微创血肿清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2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创血肿清除手术组(微创组)和保守治疗组(对照组)各10例,所有病例均于发病后9~11天行常规MR及DWI和MRS检查.结果 对照组和微创组血肿周围ADC值与对侧相应区ADC值的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血肿周围区域ADC值高于微创组(P<0.05).MRS示对照组血肿周围NAA/Cr与对侧相应区的NAA/Cr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者较后者降低(12.6±7.4)%,其中4例可见到明确的乳酸峰.微创组血肿周围NAA/Cr与对侧相对应区的NAA/Cr值亦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较后者降低(7.4±6.8)%.结论 血肿周围水肿ADC值升高,血管源性水肿占主导.MRS示血肿周围NAA/Cr降低,反映了血肿周围神经元损伤.微创血肿清除术能改善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
作者:王娟;周义成;钟高贤;王承缘;夏黎明;朱文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面神经病变的影像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有颞骨HRCT、颅底MR平扫及增强检查显示面神经异常的病例49例,分析各种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49例病人中,8例面神经炎(面神经内耳道远段和迷路段明显强化),14例面神经肿瘤,其中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12例,多段面神经受累4例,乳突段5例,膝段3例,面神经膝段胆脂瘤2例.外伤性面神经损伤10例(HRCT示面神经管狭窄、断裂),血管性压迫8例(MR显示迂曲的血管压迫面神经).结论 面神经炎的病人首选MR增强检查.反复持续面瘫病人需行HRCT和MR平扫、增强检查.外伤病变首选HRCT,面肌痉挛病人首选梯度回波T1WI.影像学检查能够清晰显示面神经的各种病变.
作者:夏爽;祁吉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利用磁共振相位编码速度标识技术对儿童二尖瓣反流作定量分析.方法 本组二尖瓣反流组共19例,男11例,女8例.正常对照组10例,男5例,女5例.19例二尖瓣反流病人先行心脏超声检查,利用半定量方法,诊断19例二尖瓣反流,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10例,重度反流4例.利用磁共振的相位编码速度标识技术分别对正常对照组、二尖瓣轻、中、重度反流的病例进行左心室流入量和主动脉流量测定,随后对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正常对照组中,左心室流入量与主动脉流量之间的相关性良好.正常组与轻度二尖瓣反流反流量与反流指数无显著性差异,正常组分别与中度、重度二尖瓣反流组反流量与反流指数有显著性差异,轻、中、重度二尖瓣反流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二尖瓣反流指数与超声的二尖瓣反流程度的估计相关性良好.结论 磁共振相位编码速度标识技术为非创伤检查中对儿童二尖瓣反流定量分析的较好方法,并为以后的外科手术以及术后随访提供更为精确的信息.
作者:钟玉敏;朱铭;孙爱敏;李玉华;王谦;高伟;姚莉萍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评估心肌灌注成像、心肌活力及运动分析MRI在猪心肌梗死存活心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猪心肌梗死3天模型14例、3周模型12例进行心脏MR检查.BFFE用于观察心肌运动,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1-TFE)用于观察首过心肌灌注表现;反转恢复梯度回波序列用于观察延迟时相心肌活力表现.结果 猪梗死心肌内的首过灌注诊断敏感性为92%.心肌活力分析示左心室心肌内存在不同范围的强化灶或心肌变薄,诊断敏感性为75%.心肌运动减弱节段与强化节段基本一致,诊断敏感性为92%.明显纤维化或瘢痕心肌表现为心肌变薄并始终保持低信号.结论 通过综合分析延迟强化,运动能力显著降低和可能存在的首过灌注缺损,可以更有效地识别梗死或瘢痕心肌.
作者:张冰;朱斌;施广飞;俞海平;李晨;李黎明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完成注意力Stroop实验时的fMRI特点,探讨其脑功能机制.方法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14例,正常对照组16例,按年龄、性别、文化层次进行配对.刺激采用Stroop任务,运用刺激-休息-刺激的模式.分别将两组数据标准化、合并和平均,对两组平均后的脑激活图像的激活区域及激活数目进行比较.结果 ①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完成有色字和无色字干扰的Stroop实验反应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完成有色字干扰Stroop实验错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在有色字干扰Stroop实验下左侧额中回、右侧前扣带皮质脑区激活计数小于对照组(P<0.05),颞叶、右侧额上回脑区激活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③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在两种Stroop实验时脑区激活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在有色字干扰Stroop实验时右侧额下回、左侧额中回脑区激活计数显著多于无色字干扰的脑区激活计数(P<0.05).结论 Stroop实验激活了左右两侧额中回、额下回以及前扣带皮质;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存在选择性注意障碍,这些障碍可能与左侧额中回、右侧前扣带回皮质以及颞叶脑区功能障碍有关.
作者:刘军;周顺科;牟云峰;薛志敏;肖恩华;贺忠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磁共振静脉成像对静脉窦栓塞的诊断价值,并以DSA检查结果和解剖标本为标准,评价其有效性.方法 采用经静脉插管的介入方法将弹簧圈和/或明胶海绵放置在猪脑静脉窦的不同位置制作静脉窦完全或不完全栓塞的动物模型.对所有模型进行磁共振静脉成像和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静脉窦栓塞的显示能力.2周后处死动物,开颅取脑,观察大体标本的形态和色泽,剥开硬脑膜观察弹簧圈等栓塞材料在硬脑膜内的准确位置.结果 磁共振静脉成像成功的显示上矢状窦中后1/3 Rolandic静脉前矢状窦栓塞1例,Rolandic静脉处栓塞3例,Rolandic静脉后1~2 cm处栓塞2例,直窦栓塞1例,窦汇和直窦栓塞1例.结论 磁共振静脉成像方法可以清晰的显示脑静脉窦栓塞的情况并对其作出正确的诊断.
作者:张琰;王光彬;武乐斌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Jostent冠脉带膜支架对于颅底动脉瘤和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 于2005年6月-2006年5月应用Jostent冠脉带膜支架治疗14例患者,包括8例颅底动脉瘤和6例颈动脉海绵窦瘘,年龄14~62岁.结果 在12例患者中带膜支架被成功释放于靶动脉,导致动脉瘤或瘘完全消除并保持载瘤(瘘)动脉畅通,临床效果满意.在另两例患者中,因血管纡曲带膜支架无法到达指定位置.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4例患者于带膜支架放置后6个月获造影随访,显示病变未再通,载瘤(瘘)动脉畅通.结论 带膜支架对于某些颅底动脉瘤和颈动脉海绵窦瘘是有用的血管内治疗手段.带膜支架的制作工艺仍有待发展和优化,以使之适用于脑血管系统.
作者:吕明;吴中学;姜除寒;李佑祥;张静波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通过比较数字工作记忆与长时数字记忆的脑区激活的特点及差异,探索短时数字记忆与长时数字记忆的不同神经机制.方法 实验采用组块设计,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fMRI)对12名右利手志愿者进行2位数的数字工作记忆和长时数字记忆实验时的fMRI数据进行采集,两组任务均设相应对照任务,数据采用SPM 99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Talairach坐标进行脑功能区定位.结果 进行两组任务时,志愿者以左侧优势的额叶和顶叶,扣带回、双侧枕叶、纹状体、丘脑以及小脑均有激活.进行数字工作记忆时,在额叶的背外侧面左半球优势比长时数字记忆显著,而在进行长时数字记忆时,顶叶的激活要明显高于数字工作记忆.结论 各个不同的脑区在进行不同时程的数字记忆任务时所参与的阶段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左侧优势的额叶背外侧面可能在数字工作记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而顶叶则可能在长时数字记忆中作用更加重要.
作者:韩立新;吴永明;王俊;郑金龙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超声检查评估颈总动脉(CCA)内-中膜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协助筛选脑梗死高危人群.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38例脑梗死患者以及123例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每例受检者双侧CCA-IMT.结果 CCA-IMT每增加一个单位(0.15 mm),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69%(优势比,1.69;95%可信区间,1.17~2.45);调整年龄、性别和传统危险因素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52%(优势比,1.52;95%可信区间,1.03~2.25).结论 ①CCA-IMT增加可使脑梗死危险性增加;②CCA-IMT增加有助于筛选脑梗死高危人群.
作者:肖静珍;肖萤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乳腺良恶性病灶动态增强MRI半定量参数与病灶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44例乳腺病人经病理证实分为良恶性两组,经过MRI动态增强后计算时间-信号曲线半定量参数,并对所有病灶进行免疫组化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进行评分,评价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乳腺癌24例,乳腺良性病灶20例,恶性组的早期强化率(Ee)、大强化率(Emax)、大强化速率(Vmax)、大相对强化斜率(Eslop)及大排泄率(Ewash)与微血管密度有明显正相关性(r=0.632,0.783,0.651,0.792,0.723,P<0.01),达峰时间(Tmax)与微血管密度呈明显的负相关(r=-0.785,P<0.01),而良性组中仅有早期强化率(Ee)、早期强化速率(Ve)、大强化率(Emax)与微血管密度有明显正相关性(r=0.728,0.708,0.850,P<0.01).结论 MR T1动态增强是无创检测肿瘤微血管改变有效诊断方式,其强化参数与微血管密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王丽;翟仁友;蒋涛;刘小娟;刘晖;王跃;赵宏颖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动脉和静脉血管狭窄性疾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动、静脉狭窄性疾病分别以肾动脉狭窄(RAS)和布-加综合征(BCS)为例,回顾性分析22例RAS和46例BCS的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的疗效,并比较其治疗3个月后发生再狭窄的情况.结果 22例RAS 和46例BCS接受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术后重复造影显示狭窄部位均消失,术后随访3年分别发生再狭窄6例和8例.结论 动脉和静脉血管狭窄性疾病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的近期疗效(3个月内)均良好,远期疗效(3个月~3年)略差.
作者:于淼;张金山;肖越勇;李家开;王惠先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枫树油对MRI检查的影响及其原因.方法 MRS实验选取枫树油与相同条件下的豆油作为对照研究.临床实验选择5名志愿者每天空腹一次性服用10 ml枫树油,连续服用6天(短期组).服用前和服用后30 min分别进行两次MR扫描.这些志愿者分别在其他时间段内服用水作对照研究.在相同的ROI测量肝脏、肌肉和肠的R2*值.另外,对两名服用2年枫树油的志愿者进行常规MR扫描.结果 1H MRS数据显示,枫树油与豆油具有相同的化学复合物成分.与豆油相比,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与扫描条件下,枫树油CH2峰的线宽增加44%,表明枫树油溶液中有磁性物质影响磁场均匀性.短期服用枫树油组,服用前后肝脏和肌肉R2*值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但肠道R2*值与服用前相比明显增加,并可见明显的磁敏感伪影.服用水和豆油组,服用前后未见显著性差异.长期服用枫树油,肝脏的中心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结论 通过R2*值的测量,可以看出,短期服用枫树油主要存在于胃肠道系统中.长期服用,枫树油的成分可能转移并储存到肝组织,造成扫描中心频率的偏移.其有效成份和转移路径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作者:金延方;孙非;岳云龙;柳志刚;郭劲松 刊期: 2007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组织追踪法(TT)评价阿霉素致兔心脏毒性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42只兔分成4组:A组(对照组)10只,注射2 mg/kg生理盐水8周;B组10只,每周静脉注射阿霉素2 mg/kg,注射2周;C组10只,同样方法给予阿霉素4周;D组12只同样方法给予阿霉素8周.12周后对4组兔心脏用组织追踪法测量二尖瓣瓣环的收缩期位移(Ds);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瓣环收缩期下移距离(Dm);用超声心动图Simpson法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D组二尖瓣瓣环平均Ds、Dm和、EF明显减低(P<0.01).C组二尖瓣瓣环平均Ds、Dm明显减低(P<0.01),而EF正常低值(P>0.05).B组与A组间各参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组二尖瓣瓣环收缩期平均Ds与Dm显著相关(P<0.04);同时二尖瓣瓣环收缩期平均Ds与LVEF也呈显著相关(P<0.03).病理结果从B组到D组的心肌损害程度逐渐加重.结论 组织追踪法可无创有效地评价阿霉素心脏毒性左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
作者:礼广森;任卫东;张卓;崔洪岩;夏稻子;马春燕 刊期: 2007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