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娟;罗天友;吕发金;欧阳羽;方维东;吴景全
目的 应用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成像技术测量和评价正常胰腺和胰腺癌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并探讨其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正常胰腺40例,胰腺癌患者15例,行64层螺旋CT胰腺灌注检查,采用Siemens Body perfusion软件测量所有病例的正常胰腺实质和胰腺癌部位的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流容积(BV)、灌注起始时间(TTS)、达峰时间(TTP)、渗透性(permeability)、patlak血流容积(pBV)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胰腺组的BF、BV、TTS、TTP、permeability和pBV分别为: (90.7±29.26) ml·100 ml-1·min-1、(192.31±43.81)ml/L、(20.63±16.02)0.1 s、(142.38±33.4)0.1 s、(99.33±49.95)0.5 ml·100 ml-1·min-1和(157.72±52.48)ml/L;胰腺癌组的BF、BV、TTS、TTP、permeability和pBV分别为:(22.91±10.64) ml·100 ml-1·min-1、(52.28±18.06)ml/L、(19.43±7.58)0.1 s、(154.92±30.83)0.1 s、(115.23±33.55)0.5 ml·100 ml-1·min-1和(83.06±41.68)ml/L.胰腺癌组的BF、BV、pBV明显低于正常组,表明胰腺癌时的血流灌注量明显少于正常胰腺的血流灌注量;胰腺癌组的渗透性高于正常胰腺组;两组间的BF、BV、pBV及Permeability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的灌注起始时间和达峰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胰腺组和胰腺癌组的CT灌注参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叶荣;郭顺林;周怀棋;杜富会;郭吉刚;王刚;张安;徐凤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佳扫描技术.方法 使用64排螺旋CT对197例受检者行头颈联合CTA扫描,91例使用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106例使用CTP-CTA联合扫描技术.结果 CTP-CTA联合扫描技术较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能明显节省造影剂用量,同层动静脉对比度较后者清楚,与CTP结合分析可以更为全面地掌握患者血供状况.结论 CTP-CTA联合扫描技术对受检者的循环状况能有更为准确的认识,更能体现量身定制、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原则,有效避免个体差异.
作者:于明川;张滨;刘辉;李海波;高跃雪;樊文鑫;尚存海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3.0T MR扫描仪上常规上腹部LAVA扫描动脉期图像重建对肾动脉的显示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因怀疑肝脏病变而行肝LAVA扫描的病人15例,选取动脉早期图像,在横轴位测量双肾动脉信噪比(SNR)、肾动脉与肾周脂肪的对比噪声比(CNR),将横轴位图像进行三维MIP重建.随机选择因怀疑肾动脉病变而行CEMRA检查的病人15例,在冠状位分别测量肾动脉的SNR、CNR,后进行三维MIP重建.由两位观察者单独评价两组的三维图像质量、肾动脉分支及肾静脉伪影.对测量结果和图像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LAVA组与CEMRA组肾动脉的SNR分别为94.99±24.30和94.73±36.43;CNR分别为82.16±21.40和76.35±34.14.SNR及CNR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VA组重建所得肾动脉图像达到诊断要求者:前后位66.7%;上下位93.3%.前后位观察LAVA组肾动脉图像质量低于CEMRA组,而上下位、肾静脉伪影以及肾动脉分支方面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LAVA序列具有较高的信噪比,而且一次扫描除了获得血管的信息外还可同时获得更多的额外信息.已行上腹部LAVA扫描者若怀疑肾动脉病变可用动脉期横轴位图像进行肾动脉重建进行初步观察.
作者:杨学东;王霄英;许玉峰;蒋学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纤维瘤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2例纤维瘤病患者(共44个肿瘤结节)术前的声像图及术前、术中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纤维瘤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21例新发病例中,12例经超声引导下活检、外科切除活检或术中冰冻检查取得病理诊断.21例复发病例均为肿瘤原位复发,其中除1例肿瘤发生恶变外,其余肿瘤病理类型与上次手术相同.超声上显示26个肿瘤(59.1%)边界清晰、形态规则,余肿瘤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32个肿瘤 (72.7%) 内血流信号稀疏,12个肿瘤内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8例肿瘤可见侵及周围骨骼肌或骨质,或包绕血管、神经或肌腱等周围组织.结论 超声检查在纤维瘤病的术前评估、术后随访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超声引导下粗针切割活检可用于术前的病理诊断.
作者:王月香;唐杰;李俊来;罗渝昆 刊期: 2007年第09期
患者女,56岁,上腹肿块2年伴隐痛半年.超声所见:脐上腹中线处皮下可见约20 mm×11 mm低回声肿块,无明显包膜,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内可见管状结构,肿块后方可见白线强回声,连续性中断,缺口大小约4 mm.
作者:薛嵘;熊清裕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相位敏感方法应用于T1定量测量的可行性及意义.方法 采用相位敏感方法消除相位误差,保存反转恢复序列中磁化矢量的极性.再根据恢复后的图像数据的实部计算得到T1值图像.结果 采用快自旋回波反转恢复序列得到了一组混合加权的幅度及相位图像,对其进行相位敏感校正后再做非线性小二乘拟合,得到了体模的T1值及人体膝关节的T1图像.结论 通过相位敏感方法保留极性信息的T1定量测量,在反转恢复序列成像中是可行的,并且具有较好的精确度.
作者:朱海涛;俎中良;周堃;俞燕明;高嵩;包尚联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利用fMRI技术初步探讨年龄对人类视皮层静息状态活动的影响.方法 10名健康青年志愿者及10名老年健康志愿者参加实验.任务通过听觉呈现.任务期要求受试者听汉语真词词组并作词语属性判断(具体或抽象).静息期要求受试者闭眼、静卧,不做任何主动思维活动.利用SPM 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反减法获得负激活图.结果 两组受试者负激活脑区部位基本一致,主要包括扣带回后部/楔前叶 (BA 7),前额叶中内侧 (BA 32/10),两侧前额叶背外侧(BA 9),两侧顶下小叶(BA 39/40),两侧枕叶视皮层(BA 18/19),左侧基底节区及两侧岛叶(BA 13).该负激活脑区模式与Raichle等提出的脑默认活动网络基本一致.进一步组间分析发现,老年人视皮层静息期fMR信号强度明显高于青年人组.结论 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静息状态人脑默认活动假说,并发现静息状态时老年人视皮层活动比青年人活跃.
作者:吴义根;赵小虎;王培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脊髓原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MR特征.方法 4例脊髓原发性PNET术前均行MR常规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发病年龄:13~46岁,中位年龄26.5岁.病灶部位:2例肿瘤位于胸段,1例肿瘤位于颈胸段,1例肿瘤位于圆锥.MR影像表现:3例表现局部占位征象,1例表现为脊髓弥漫性增粗;4例肿瘤均位于脊髓的中心,与周围正常脊髓分界不清,且周围无明显水肿;在T1WI上,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病变尾侧继发囊变1例;增强MR,3例病变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结论 脊髓原发性PNET好发于成人,可位于髓内,或髓内外,或呈外生性生长,并可发生于脊髓的各个节段,其中胸段脊髓及圆锥常见,MR影像没有特异性征象,后确诊需病理诊断.
作者:叶进湖;戴建平;李少武;马军;艾林;秦海强;李鑫;孙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观察肱骨骨折愈合过程的价值.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5例肱骨骨折患者在内固定术后第1、2、3、4、9及第15周内依次观察患者骨折骨痂形成的声像特征及其血运情况,并与X线摄片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血肿机化期的第2~4周,肱骨骨痂形成良好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晰地观察到骨折周围的纤维骨痂,其血流阻力指数RI值随时间而下降(P<0.05),CDFI分布在 Ⅱ~Ⅲ;肱骨骨折愈合不良患者,骨折周围的纤维骨痂显示不佳,血流阻力指数RI值随时间变化不大(P>0.05),CDFI分布在0~I.肱骨骨痂愈合良好组与愈合不良组的血流阻力指数RI值相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肱骨骨折愈合过程,简便易行,无痛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早期预测肱骨骨折愈合前景的方法.
作者:苏海庆;庄小强;白宇;叶海洪;黄筱华;陆冰冰;陆生林;农德毅;王玮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不同区带良性增生结节经直肠超声造影特征,并探讨其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 对62例患者穿刺活检证实为良性增生的62个低回声结节(移行区结节32例,周围区结节30例)行经直肠前列腺超声造影(CETRUS),并观察MVD的表达情况.结果 周围区低回声增生结节与移行区增生结节超声造影表现不同,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造影峰值强度(PI)与MVD值显著相关(r=0.51, P=0.01).结论 不同区带良性增生结节血管生成特征显著不同,CETRUS能提供血管生成的临床信息.
作者:杨敬春;唐杰;罗渝昆;李俊来;刘欣;李岩密;姚克纯 刊期: 2007年第09期
随着前列腺癌发病率的上升及治疗水平的提高,前列腺癌影像诊断方法的研究也倍受临床关注.目前的影像检查方法不仅可通过形态学改变来检测前列腺癌病灶,而且从研究肿瘤的血流动力学、代谢及分子水平的角度提高病灶的检出率,使其在前列腺癌的检测、分期及疗效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云开;陈亚青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微波或碘-125粒子治疗兔VX2肝癌与两者联合治疗的不同疗效.方法 将80只单点种植VX2肝癌瘤株的新西兰大白兔,B超动态监测肿瘤大小2 cm时,随机分入四组,每组20只,A组,微波治疗组(40 W功率作用2 min);B组,碘-125粒子治疗组(0.5 mCi,肿瘤周边处方剂量60 Gy);C组,微波和碘-125粒子联合治疗组;D组,未治疗的对照组.治疗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制定治疗计划,A组、B组和C组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兔VX2肝癌,治疗后两天摄腹部平片验证,三周末切除肿瘤标本测量肿瘤体积大小,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取肿瘤组织制成病理切片,分别采用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并取肿瘤在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A组,肿瘤体积大小为(33.6±12.3) cm3, B组,肿瘤大小为(35.1±13.2) cm3, C组,肿瘤大小为(6±2.3) cm3,C组联合治疗组与A组微波治疗组和B组碘-125粒子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肿瘤大小为(198.1±72.1) cm3,治疗组(A组、B组和C组)与未治疗的对照组(D组)比较亦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皮微波和碘-125粒子联合治疗兔VX2肝癌,可以弥补单独治疗组的不足,疗效可靠,是一种新的有效的联合治疗手段.
作者:于东升;杨仁杰;曲巍立;李子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指、趾腹小动脉和甲床微动脉的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价糖尿病患者手指、足趾端微循环状态.方法 73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病程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40例.采用e-Flow成像显示末节指、趾腹小动脉和甲床微动脉,获得多普勒指标;用血管像素比估算血管数量.结果 ①大部分的指、趾甲床动脉走行方向与手指、足趾平行,纵行的动脉间有横行的动脉支穿插吻合.②糖尿病Ⅱ、Ⅲ组末节指、趾腹和甲床内微小动脉稀少,血流频谱呈高阻波形.③糖尿病Ⅰ组指/趾甲床动脉和趾腹动脉舒张期血流速度 (EDV)低于对照组(P<0.05);阻力指数(RI)高于对照组(P<0.05/P<0.01);趾甲床动脉平均血管像素比低于对照组(P<0.05);④糖尿病Ⅱ、Ⅲ组指、趾甲床动脉及趾/指腹动脉收缩期大流速(PSV)、EDV、平均血管像素比低于对照组(P<0.01/P<0.05);RI高于对照组(P<0.01);⑤糖尿病各组及对照组趾甲床动脉/趾腹动脉PSV、EDV、平均血管像素比低于同组手指相同指标P<0.01;RI高于同组手指相同指标P<0.05/P<0.01.结论 糖尿病早期(病程5年内)即可出现指、趾端微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晚期血管数量减少.肢端末梢微血管受损早于肢端缺血症状的出现.趾端血管损害出现较指端更早,程度更重.e-Flow可作为评价肢端早期微血管病变的有效方法.
作者:马方;赵宝珍;张会萍;柳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DCM)左室扭转(LVtw)运动特征.方法 DCM患者33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例.经胸采集3个心动周期标准左室基底部及心尖部短轴二维图像并存贮,运用Echo PAC 超声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获取每个切面的旋转值.左室扭转值定义为左室心尖部旋转值与心底部旋转值的差值.对不同研究对象间心率差异进行时间校标.结果 从左室心尖来看,正常人LVtw运动主要表现为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和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心脏整体表现为心动周期内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扭转运动.DCM患者LVtw运动于收缩期仍维持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及心脏整体收缩期逆时针方向的扭转运动,但其左室扭转峰值[(6.56±2.19)°/(14.44±1.55)°,P<0.001]显著减低.左室峰值扭转与左心功能显著正相关,相关关系密切(Spearman相关系数r=0.762,P=0.00).结论 DCM患者组收缩期左室扭转值减低对于左室收缩功能有很大影响.STI技术为准确地评估左心室扭转运动特征提供了全新的定量工具,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张玲利;谢明星;王新房;张利;吕清;王静;丁尚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供血动脉病变分布及Willis环组成血管.方法 41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与30例正常人及3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用3D CE-MRA和3D TOF MRA分析头颈部供血动脉病变和Willis环组成血管.结果 TIA组供血动脉病变同时累及Willis环前动脉[包括颈总-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V-BA)]、环后动脉(包括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的情况较梗死组减少(P=0.001).单侧VA发育不良伴动脉硬化者在颈动脉(ICA)系统TIA组和V-BA系统TIA组均较正常组多见(P=0.045;P=0.018).ACA 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在ICA系统TIA组较V-BA系统TIA及正常组更常见(P=0.001;P=0.012).存在Willis环前供血动脉严重病变的病例中,TIA组后交通动脉(PCoA)显示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P=0.046).前交通动脉(ACoA)、PCoA同时显示在TIA组较脑梗死组更常见(P=0.003).结论 脑梗死组较TIA组存在更多的Willis环后动脉病变.单侧VA发育不良伴动脉硬化可能是TIA发生的危险因素.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可能是ICA系统TIA发生的易感因素.ACoA、PCoA同时存在对维持脑供血起代偿作用.
作者:王小玲;于铁链;李建龙;王瑞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许多疾病表现为浅表淋巴结肿大,临床需要有效的方法鉴别淋巴结的良、恶性.应用高频超声能够观察淋巴结的结构和血流分布,并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近年来出现的超声造影能够进一步观察淋巴结的血流灌注情况,恶性淋巴结呈现特征性的血流灌注特征,以此鉴别淋巴结性质准确性高.超声应作为鉴别浅表淋巴结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疾病的早期发现与诊断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超声对良、恶性浅表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要点.
作者:李鹏;蔡胜;姜玉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MSCT)及PTEN、COX-2相结合对胃癌进行术前诊断及TNM分期的价值,探讨胃癌MSCT征象与PTEN、COX-2表达的关系.方法 80例胃癌术前MSCT检查行TNM分期;32例胃癌切除组织行PTEN、COX-2表达分析.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MSCT对胃癌TNM总体判断准确率为74%.对胃癌T分期的总体判断准确率为74%.其中,T1期67%,T2期61%,T3期84%和T4期88%.MSCT对N分期的判断准确率为78%.其中,N0 90%,N1 71%和N2 68%.MSCT对远处转移判断准确率为94%.PTEN蛋白的表达与胃癌的大小无关(P>0.05).而与胃癌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P<0.05).COX-2蛋白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大小、TNM分期有关(P<0.05).结论 动态增强MSCT薄层扫描可较准确的显示正常胃壁结构及胃癌侵犯胃壁的深度,通过其在不同时相中的强化特点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同时可反映淋巴结转移情况,并对远处脏器的转移和播散做出较为准确的TNM分期.并与胃癌PTEN、COX-2表达有明显相关,两者结合有利于提高胃癌分期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邢海林;唐俊军;王培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患儿,社会性别女性,13岁,其家长发现患儿的外生殖器介于两性之间13年.生殖系统检查:外生殖器形态混乱,呈两性特征.两侧乳房扁平,阴毛少,呈三角形分布,阴蒂肥大,大小阴唇发育不全,阴阜两侧可见皮肤隆起呈囊状,其内空虚,未触及结节,阴茎短小,双侧腹股沟区触及蚕豆大小的结节,质硬,有一定的移动度.
作者:严文静;刘蜻蜻;周跃兴;马红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中晚孕期正常胎儿静脉导管心动周期不同时相血流速和各计算参数参考范围.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横断面检查138例16~41孕周正常单胎胎儿静脉导管血流波形测定血流参数:①心室收缩期峰值流速(S-peak);②心室舒张期峰值流速(D-peak);③心房收缩期大流速(A)-wave;④平均流速(Vmean);⑤S/A值,S/D值,(S-A)/S值,(S-A)/D值,(S-A)/Vmean比值.结果 正常胎儿静脉导管的血流血流速: S-peak(43~75 cm/s), D-peak (39~69 cm/s), A-wave(25~48 cm/s),Vmean(37~63 cm/s)随着孕龄增加而增加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 P<0.01, P<0.01);而S/A比值(1.85~1.57),(S-A)/S比值(0.45~0.35),(S-A)/Vmean值(0.54~0.43),(S-A)/D值(0.51~0.39)随着孕龄增加而减低(P<0.01,P<0.01,P<0.05, P<0.05), S/D与孕龄相关性差(r=0.1,P>0.05).结论 正常胎儿静脉导管血流速随着孕龄增加而增加;而阻力指数随着孕龄增加而减低,S/D值在妊娠中持续不变.
作者:艾红;鱼博浪;尹益民;任晓萍;潘文倩;苏继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输尿管息肉的MR表现,探讨MR对输尿管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输尿管息肉的MRI表现,包括SE T1WI、FSE T2WI、True fisp(真稳态自由进动快速成像)、MRU(磁共振水成像)及Gd-DTPA增强检查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11例中发生于左侧6例,右侧4例,双侧1例.发生于肾盂输尿管交界处1例,中上段6例,中下段4例.单纯性输尿管息肉4例,输尿管结石合并息肉7例.多发息肉3例,息肉数目3~6个不等.息肉呈结节状5例,长条状3例,不规则类似菜花状3例,表面光滑,5例有蒂显示,息肉借蒂漂浮于输尿管内,6例输尿管壁增厚,但外壁光整,病变以上肾盂及输尿管扩张,MRI平扫T1WI呈等信号5例,稍低信号6例,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息肉呈轻到中等强化.结论 MRI能明确输尿管息肉的部位、形态及信号特点,有助于和其他上尿路梗阻性病变鉴别.
作者:张和平;王长福;王斌杰;朱朝阳;景红 刊期: 2007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