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优化

于明川;张滨;刘辉;李海波;高跃雪;樊文鑫;尚存海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团注追踪触发技术, 头颈血管
摘要: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佳扫描技术.方法 使用64排螺旋CT对197例受检者行头颈联合CTA扫描,91例使用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106例使用CTP-CTA联合扫描技术.结果 CTP-CTA联合扫描技术较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能明显节省造影剂用量,同层动静脉对比度较后者清楚,与CTP结合分析可以更为全面地掌握患者血供状况.结论 CTP-CTA联合扫描技术对受检者的循环状况能有更为准确的认识,更能体现量身定制、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原则,有效避免个体差异.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高频超声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监测价值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的治疗监测和疗效评估价值.方法 52例乳腺癌患者58个肿瘤在新辅助化疗前及化疗结束后,应用高频超声对肿瘤的大小和血流情况进行监测,其中16例患者(16个肿瘤)于化疗第二周期结束后增加了一次超声检查.所有超声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新辅助化疗后超声测量乳腺癌原发灶各径线均明显缩小,血流丰富程度降低,大血流速度(Vmax)和阻力指数(RI)明显降低(P<0.01).术前超声测量的残余癌大直径与病理测残余癌大直径显著相关(r=0.894,P<0.01).超声评估原发肿瘤缓解的总有效率为79.31%(46/58),其中3例(5.17%)达病理完全缓解;超声淋巴结完全缓解率为26.67%(8/30),病理淋巴结完全缓解率为20%(6/30).12例患者根据化疗早期的超声检查及时调整了治疗方案,避免了无效化疗.结论 高频超声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估方便、准确,化疗早期的超声监测有助于临床优化治疗方案.

    作者:胡军利;向明;王文伟;陈东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前列腺癌影像学诊断新进展

    随着前列腺癌发病率的上升及治疗水平的提高,前列腺癌影像诊断方法的研究也倍受临床关注.目前的影像检查方法不仅可通过形态学改变来检测前列腺癌病灶,而且从研究肿瘤的血流动力学、代谢及分子水平的角度提高病灶的检出率,使其在前列腺癌的检测、分期及疗效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云开;陈亚青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肺软骨瘤1例

    患者女,60岁.刺激性干咳1个月,发现左下肺占位1周入院.CT:左肺下叶外基底段近胸膜处见直径约5.5 mm小结节灶,CT值约48 Hu,边界清晰,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局部可见胸膜凹陷征,周围未见卫星病灶及浸润影(图1).CT诊断:左肺下叶良性结节,性质待定.病理诊断:左肺下叶软骨性肿瘤,分化好.

    作者:庄严;沈加林;庄治国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纤维瘤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纤维瘤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2例纤维瘤病患者(共44个肿瘤结节)术前的声像图及术前、术中及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纤维瘤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21例新发病例中,12例经超声引导下活检、外科切除活检或术中冰冻检查取得病理诊断.21例复发病例均为肿瘤原位复发,其中除1例肿瘤发生恶变外,其余肿瘤病理类型与上次手术相同.超声上显示26个肿瘤(59.1%)边界清晰、形态规则,余肿瘤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32个肿瘤 (72.7%) 内血流信号稀疏,12个肿瘤内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8例肿瘤可见侵及周围骨骼肌或骨质,或包绕血管、神经或肌腱等周围组织.结论 超声检查在纤维瘤病的术前评估、术后随访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超声引导下粗针切割活检可用于术前的病理诊断.

    作者:王月香;唐杰;李俊来;罗渝昆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64层螺旋CT对成人茎突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用64层螺旋CT测量成人茎突的长度和角度的正常值.方法 对138例正常成人头颈部行64层螺旋CT扫描,用3D-VR、MPR及MIP法重建出茎突图像并测量其长度及偏斜角,利用SPSS 11.5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三维重建图像上可准确测量茎突的长度及偏斜角.茎突平均长度为(25.94±5.23) mm,内斜角平均为(22.18±4.54)°,前斜角为(22.92±4.93)°;长度及前斜角度在年龄与性别组间均无明显差异;茎突内斜角与年龄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β=-0.088);内斜角性别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茎突长度变异较大,诊断茎突综合征需密切结合临床.长度大于34.5 mm,内斜角及前斜角分别大于29.6°和31.0°,或小于13.2°,可认为是长度和方位角异常.

    作者:宫希军;刘斌;余永强;王万勤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前列腺不同区带良性增生结节经直肠超声造影与病理学对照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区带良性增生结节经直肠超声造影特征,并探讨其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 对62例患者穿刺活检证实为良性增生的62个低回声结节(移行区结节32例,周围区结节30例)行经直肠前列腺超声造影(CETRUS),并观察MVD的表达情况.结果 周围区低回声增生结节与移行区增生结节超声造影表现不同,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造影峰值强度(PI)与MVD值显著相关(r=0.51, P=0.01).结论 不同区带良性增生结节血管生成特征显著不同,CETRUS能提供血管生成的临床信息.

    作者:杨敬春;唐杰;罗渝昆;李俊来;刘欣;李岩密;姚克纯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超声对良、恶性浅表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及其进展

    许多疾病表现为浅表淋巴结肿大,临床需要有效的方法鉴别淋巴结的良、恶性.应用高频超声能够观察淋巴结的结构和血流分布,并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近年来出现的超声造影能够进一步观察淋巴结的血流灌注情况,恶性淋巴结呈现特征性的血流灌注特征,以此鉴别淋巴结性质准确性高.超声应作为鉴别浅表淋巴结病变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疾病的早期发现与诊断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超声对良、恶性浅表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要点.

    作者:李鹏;蔡胜;姜玉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老年抑郁症脑白质异常的磁共振扩散张量研究

    目的 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老年抑郁症脑白质异常,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DTI 扫描31 例老年抑郁症和15 例正常老年人的脑部,测量前额叶、颞叶、胼胝体的各向异性分数值(FA),对两组之间各部位的相应取值分别进行t 检验,并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老年抑郁症组右侧海马旁回、双侧背外侧额叶FA值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应部位FA值(P<0.05),差异存在显著性,且与其他因素无关.结论 老年抑郁症存在额、颞叶白质损伤,提示存在边缘系统-皮层-纹状体环路的神经纤维束完整性破坏,证实该神经环路在其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杨琼;洪楠;黄薛冰;于欣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中晚孕期正常胎儿静脉导管血流参考范围

    目的 建立中晚孕期正常胎儿静脉导管心动周期不同时相血流速和各计算参数参考范围.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横断面检查138例16~41孕周正常单胎胎儿静脉导管血流波形测定血流参数:①心室收缩期峰值流速(S-peak);②心室舒张期峰值流速(D-peak);③心房收缩期大流速(A)-wave;④平均流速(Vmean);⑤S/A值,S/D值,(S-A)/S值,(S-A)/D值,(S-A)/Vmean比值.结果 正常胎儿静脉导管的血流血流速: S-peak(43~75 cm/s), D-peak (39~69 cm/s), A-wave(25~48 cm/s),Vmean(37~63 cm/s)随着孕龄增加而增加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 P<0.01, P<0.01);而S/A比值(1.85~1.57),(S-A)/S比值(0.45~0.35),(S-A)/Vmean值(0.54~0.43),(S-A)/D值(0.51~0.39)随着孕龄增加而减低(P<0.01,P<0.01,P<0.05, P<0.05), S/D与孕龄相关性差(r=0.1,P>0.05).结论 正常胎儿静脉导管血流速随着孕龄增加而增加;而阻力指数随着孕龄增加而减低,S/D值在妊娠中持续不变.

    作者:艾红;鱼博浪;尹益民;任晓萍;潘文倩;苏继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经皮微波和碘-125粒子联合治疗VX2兔肝癌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微波或碘-125粒子治疗兔VX2肝癌与两者联合治疗的不同疗效.方法 将80只单点种植VX2肝癌瘤株的新西兰大白兔,B超动态监测肿瘤大小2 cm时,随机分入四组,每组20只,A组,微波治疗组(40 W功率作用2 min);B组,碘-125粒子治疗组(0.5 mCi,肿瘤周边处方剂量60 Gy);C组,微波和碘-125粒子联合治疗组;D组,未治疗的对照组.治疗前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制定治疗计划,A组、B组和C组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兔VX2肝癌,治疗后两天摄腹部平片验证,三周末切除肿瘤标本测量肿瘤体积大小,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取肿瘤组织制成病理切片,分别采用HE染色,观察其病理变化,并取肿瘤在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A组,肿瘤体积大小为(33.6±12.3) cm3, B组,肿瘤大小为(35.1±13.2) cm3, C组,肿瘤大小为(6±2.3) cm3,C组联合治疗组与A组微波治疗组和B组碘-125粒子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肿瘤大小为(198.1±72.1) cm3,治疗组(A组、B组和C组)与未治疗的对照组(D组)比较亦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皮微波和碘-125粒子联合治疗兔VX2肝癌,可以弥补单独治疗组的不足,疗效可靠,是一种新的有效的联合治疗手段.

    作者:于东升;杨仁杰;曲巍立;李子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肱骨骨折愈合过程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观察肱骨骨折愈合过程的价值.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5例肱骨骨折患者在内固定术后第1、2、3、4、9及第15周内依次观察患者骨折骨痂形成的声像特征及其血运情况,并与X线摄片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血肿机化期的第2~4周,肱骨骨痂形成良好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晰地观察到骨折周围的纤维骨痂,其血流阻力指数RI值随时间而下降(P<0.05),CDFI分布在 Ⅱ~Ⅲ;肱骨骨折愈合不良患者,骨折周围的纤维骨痂显示不佳,血流阻力指数RI值随时间变化不大(P>0.05),CDFI分布在0~I.肱骨骨痂愈合良好组与愈合不良组的血流阻力指数RI值相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肱骨骨折愈合过程,简便易行,无痛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早期预测肱骨骨折愈合前景的方法.

    作者:苏海庆;庄小强;白宇;叶海洪;黄筱华;陆冰冰;陆生林;农德毅;王玮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一种与生物组织热凝固温度相似的可视化仿组织体模

    目的 制作一种与生物组织热凝固温度相似的可视化仿组织体模并应用于射频消融研究.方法 仿组织体模主要由作为温度显示剂的牛血清白蛋白(BSA)和聚丙烯酰胺凝胶(PAG)构成,制作过程中通过柠檬酸缓冲液将其pH调节至4.3~4.7范围内.测定体模的透光度、吸光率、密度、导电率和比热等参数,并用射频对体模进行消融测试.结果 新制的体模为淡琥珀色、透明、韧性好、脆性小的固体状胶体.室温25℃时,体模在热凝固前的透光度为95%,吸光率为0.021,而热凝固后其透光度小于10%,吸光率为1.体模(pH=4.3)的密度为1.070 kg/m3,在温度37℃及频率为470 kHz下的导电率为0.116 s/m,比热为3567 J/(kg·℃).加热后凝固灶呈乳白色,边界清楚.结论 pH调节后的可视化PAG仿组织体模的凝固温度可下降至与生物组织热凝固温度相同范围,体模具有与生物组织相似的物理特性,适合于RFA的实验研究.

    作者:张步林;胡兵;邝胜利;黄瑛;吴蓉;姜立新;李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MRI表现

    目的 分析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MRI表现.方法 搜集18 例经临床诊断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患者,行MR T1WI、T2WI和FLAIR检查,分析其MRI表现.结果 18例中,12例表现为脑白质稀疏症,4例表现为胼胝体变性,2例合并桥臂异常信号灶,MRI上病变主要呈T1WI稍低、T2WI和FLAIR序列高信号.结论 MRI 能清楚显示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病变范围,有助于临床诊断及预后疗效观察,是较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陈学强;张云枢;罗庆华;徐蓉;吕长磊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扭转的初步研究

    目的 应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DCM)左室扭转(LVtw)运动特征.方法 DCM患者33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例.经胸采集3个心动周期标准左室基底部及心尖部短轴二维图像并存贮,运用Echo PAC 超声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获取每个切面的旋转值.左室扭转值定义为左室心尖部旋转值与心底部旋转值的差值.对不同研究对象间心率差异进行时间校标.结果 从左室心尖来看,正常人LVtw运动主要表现为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和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心脏整体表现为心动周期内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扭转运动.DCM患者LVtw运动于收缩期仍维持心底部顺时针旋转、心尖部逆时针旋转及心脏整体收缩期逆时针方向的扭转运动,但其左室扭转峰值[(6.56±2.19)°/(14.44±1.55)°,P<0.001]显著减低.左室峰值扭转与左心功能显著正相关,相关关系密切(Spearman相关系数r=0.762,P=0.00).结论 DCM患者组收缩期左室扭转值减低对于左室收缩功能有很大影响.STI技术为准确地评估左心室扭转运动特征提供了全新的定量工具,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张玲利;谢明星;王新房;张利;吕清;王静;丁尚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3.0T MR上LAVA肾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与CEMRA对照

    目的 评价3.0T MR扫描仪上常规上腹部LAVA扫描动脉期图像重建对肾动脉的显示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因怀疑肝脏病变而行肝LAVA扫描的病人15例,选取动脉早期图像,在横轴位测量双肾动脉信噪比(SNR)、肾动脉与肾周脂肪的对比噪声比(CNR),将横轴位图像进行三维MIP重建.随机选择因怀疑肾动脉病变而行CEMRA检查的病人15例,在冠状位分别测量肾动脉的SNR、CNR,后进行三维MIP重建.由两位观察者单独评价两组的三维图像质量、肾动脉分支及肾静脉伪影.对测量结果和图像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LAVA组与CEMRA组肾动脉的SNR分别为94.99±24.30和94.73±36.43;CNR分别为82.16±21.40和76.35±34.14.SNR及CNR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VA组重建所得肾动脉图像达到诊断要求者:前后位66.7%;上下位93.3%.前后位观察LAVA组肾动脉图像质量低于CEMRA组,而上下位、肾静脉伪影以及肾动脉分支方面两者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LAVA序列具有较高的信噪比,而且一次扫描除了获得血管的信息外还可同时获得更多的额外信息.已行上腹部LAVA扫描者若怀疑肾动脉病变可用动脉期横轴位图像进行肾动脉重建进行初步观察.

    作者:杨学东;王霄英;许玉峰;蒋学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产前超声诊断无心畸胎序列征1例

    孕妇,26岁,孕1产0,孕27周,来我院行产前超声检查.在外院超声诊断为宫内双胎:胎一,活胎;胎二,死胎.超声检查:宫内可见一个解剖结构正常的胎儿,双顶径6.6 cm,头围 23.7 cm,腹围20.0 cm,股骨长4.0 cm,肱骨长4.1 cm,羊水指数10.9 cm,胎盘后壁,脐动脉血流比值(S/D)3.74,其心尖四腔切面心脏稍扩大;宫内另可见一大小约17.8 cm×11.5 cm的不规则形组织团块,部分周边可见无回声包绕并可见分隔(图1),其内可见排列不整齐的脊柱及部分肢体回声(图2),未见胎儿头颅光环,于心脏位置见一似心脏的无回声(图3),未见胎心搏动,彩色多普勒可见血流信号为动静脉频谱,血流方向与正常胎儿相反.超声提示为:宫内双胎,胎一,活胎(相当于25周+);胎二,无心畸胎序列征(无头、无心、水囊瘤).后在外院引产证实为无心畸胎序列征.

    作者:张晓新;王天成;许翠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单发脉络丛脂肪瘤1例

    患者女,76岁.头痛5天,右眼肿4天.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神经系统:神志尚清,定向力、记忆力均正常.颅神经正常,双下肢肌力正常.头颅MR:平扫双侧基底节区及额叶脑白质内见多发片状长T1,长T2信号,FLAIR像为高信号,病变边界清楚.右侧脑室后角脉络丛内见小圆形短T1,长T2信号影,约0.6 cm×0.6 cm,信号均匀,边界清晰(图1A、B).T1和T2抑脂序列病变均示病变信号明显减低(图1C、D).MR诊断:双侧基底节区及额叶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右侧脑室脉络丛脂肪瘤.

    作者:孙贞魁;王滨;董鹏;杜汉旺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涂阴、涂阳活动性肺结核CT征象的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CT征象在涂阴和涂阳活动性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搜集2006年1至11月间登记治疗的新发涂阴肺结核92例,涂阳肺结核90例,分别进行CT和HRCT扫描,观察两组CT征象的表现以及检出率的差异,筛选有助于诊断涂阴与涂阳活动性肺结核的有价值CT征象.结果 毛玻璃密度影、节段分布小叶中心结节影、小叶样实变、网状及细线影,在涂阴组检出率分别为85.9%、84.8%、69.6%、22.8%;涂阳组分别为92.2%、90.0%、77.8%、30.0%(P>0.05).空洞征、树芽征、气道壁增厚、段及亚段肺实变征象,涂阴组分别为19.6%、46.7%、69.6%和13.0%;涂阳组为61.1%、63.3%、84.4%、35.6%(P<0.05).涂阳组气道壁破坏的CT征象明显高于涂阴组(P<0.05).涂阴肺结核病变以累及单肺叶为主;涂阳组以多叶受累为主(P<0.01).涂阳组检出的活动性CT征象种类多于涂阴组.结论 涂阴与涂阳活动性肺结核的部分CT征象检出率具统计学意义,有助于涂阴活动性肺结核的临床诊断.

    作者:路希伟;伍建林;张国庆;权占盛;刘微;刘晶华;王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附件区病变的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研究

    目的 分析附件区病变的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在形态和参数上有无差异,初步评估其对于鉴别附件区病变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超声造影后病灶内部有增强成分的36例附件区包块(良性16例,恶性20例)进行分析.选择增强区作为感兴趣区获得TIC,将曲线下降支分为单相和双相.比较良恶性肿物在曲线下降支形态和曲线各参数中有无差异.结果 ①曲线下降支形态分析(共29例):分为单相和多相,单相组中恶性病变占90.9%,良性病变占9.1%;双相组中良性病变占61.1%,恶性病变占38.9%.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08).以此指标作为诊断病变良恶性的诊断准确率为72.4%;与常规超声联合应用,诊断准确率为75.9%.②曲线参数分析:当恶性组仅包括卵巢原发癌和转移癌时,在半洗出时间和半廓清时间上显著大于良性组.结论 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对于附件区肿物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真真;戴晴;姜玉新;朱庆莉;杨佳欣;高嫔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肾癌CT灌注成像和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分析肾细胞癌(RCC)CT灌注参数强化峰值(PV)、血流量(BF)、血容积(BV)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对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所得数据送入Advanced Workstation 4.2工作站,应用Perfusion 3软件分别测量肿瘤的灌注参数PV、BF、BV,用免疫组化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素卵白素法(SP法)检测RCC中MVD、VEGF的表达;研究VEGF阳性、阴性两组与灌注参数的关系及MVD与VEGF的关系.结果 24例肾癌VEGF阳性率约54.2%(13/24),MVD平均值91.3±50.9. VEGF阳性肾癌与阴性肾癌的PV、BF、BV间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74.32±32.49,53.38±29.43, P<0.05;938.58±89.63,907.29±112.59, P<0.05;89.73±9.37,62.14±11.23, P<0.05;VEGF阳性肾癌与阴性肾癌两组间的MVD值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03.2±61.7, 74.6±41.9, P<0.05;肾癌的VEGF与MVD间呈正相关(r=0.591,P<0.01);肾癌的CT灌注参数PV、BF、BV分别与MVD、VEGF表达存在正相关.结论 肾癌CT灌注参数与MVD、VEGF表达存在正相关,灌注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活体的肿瘤血管生成状况和恶性程度,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判断疗效及预后.

    作者:王芳;王青;李笃民;崔凤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