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新雅;仇斌;王维
目的分析直径小于3 cm的孤立性局灶性机化性肺炎(FOP)的CT表现,以期提高与周围型小肺癌(SPLC)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手术病理证实的直径小于3 cm的孤立性FOP的CT征象.结果 24例紧贴或邻近胸膜,其中17例位于各胸膜交界区.病灶呈类圆形12例,不规则形9例,三角和多角形5例.病灶边缘呈向心性弓形凹陷12例,其形态均为不规则形和三角、多角形;粗长毛刺征9例,其中7例病灶形态呈不规则形和三角、多角形;细短毛刺征5例,病灶形态均呈类圆形;分叶征4例,3例病灶为类圆形;另外出现血管纠集征9例,棘状突起征4例,支气管空气征6例,空洞征2例,空泡征3例,病灶内液化5例;病灶明显强化率为60%.病灶在不同层面的表现显著不同14例,其形态均呈不规则形和三角、多角形.结论直径小于3 cm的孤立性FOP与胸膜关系密切,形态呈不规则形和三角、多角形的常与SPLC鉴别不难,而呈类圆形的常与SPLC鉴别困难.
作者:江森;朱晓华;孙兮文;虞栋;李天女;尤正千;马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求一种基于亮度不变的医学超声图像对比度增强方法.方法在改进常规直方图均衡化算法的基础上,以小灰度平均值误差二元直方图均衡化为基础,引入另一个有效分割点.结果实现了一种局部直方图均衡化算法-亮度保持三元双向直方图均衡化.结论此算法较其他直方图增强方法更好地抑制了医学超声图像黑色背景过增强,保留了原图像细节信息,保持了原图像亮度,提高了图像对比度.
作者:刘清团;汪天富;林江莉;李德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儿童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CHD)手术治疗的价值.方法复杂性CHD患者95例,年龄0.3~15.6岁(平均4.3岁),均在体外循环前后进行TEE检查.结果术前TEE首要诊断与手术诊断符合率100%,其中仅7例(7.4%)TEE次要诊断与手术诊断不符.TEE对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做出补充或修正9例(9.5%),其中6例(6.3%)由于TEE的发现而作出手术方案改变或相应处理.术后TEE成功显示率95.8% (91/95),在91例显示成功患者中,达到预期效果且无残余问题63例(69.2%),发现残余问题28例(30.8%),其中2例(2.2%)由于TEE的发现立即予以处理.结论术前TEE可准确诊断儿童复杂性CHD,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术后TEE可及时发现残余问题,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马晓静;黄国英;梁雪村;吴琳;陈张根;贾兵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脏局部碘油栓塞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热切除术后,坏死组织的病理转归及肝、肾功能的变化,阐明联合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10只山羊,肝左叶动脉碘油栓塞和局部HIFU热切除后,分为A、B二组,各5只.A组动物定期观察坏死组织的动态病理变化,而B组则动态观察术后的肝、肾功能变化.结果肝脏碘油栓塞和HIFU治疗后可形成明显的凝固性坏死灶并引起肝、肾功能的明显变化.但随着时间延长,坏死灶逐渐溶解吸收、纤维化,肝肾功能也逐渐恢复正常.结论局部肝脏碘油栓塞联合高强度聚焦超声热切除术是安全的.
作者:熊树华;舒宽勇;李隆玉;王智彪;胡凯;马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颅底软骨肉瘤的CT、MR影像学特点与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7例颅底软骨肉瘤的CT、MR影像学资料,及与之相对应的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例颅底软骨肉瘤中4例为高分化软骨肉瘤,3例为黏液样软骨肉瘤,CT的共同特点是均有骨质破坏,但高分化软骨肉瘤钙化明显,MR共同点是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而T1WI上,黏液样软骨肉瘤多为均一的低信号,高分化软骨肉瘤则表现为不均一的低等信号,增强扫描上强化更明显.结论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表现与病理相关,不同亚型在CT及MR上有很多不同之处,术前正确诊断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信息.
作者:彭泽峰;夏宇;陈风华;蒋星军;李学军;杨治权;张明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颅内肿瘤手术后经脑脊液播散的MRI特征,讨论影响脑脊液播散的主要因素.方法经手术、病理和MRI证实的13例颅内肿瘤手术后经脑脊液转移患者,常规SE序列T1WI,T2WI ,FLAIR和增强后T1WI脂肪抑制序列检查.结果脑脊液播散的肿瘤呈大小不等的结节型或线状增厚型,主要分布在脑池、脑沟、脑室壁、脑干周围以及脑池段脑神经周围,其信号强度与脑内原发肿瘤信号基本一致.平扫线状增厚型,T1WI显示阳性5例(38.5%),T2WI显示阳性5例(38.5%),FLAIR显示阳性8例(61.5%).结节型平扫T1WI有9例呈等信号多发结节(69.2%),T2WI有10例多发结节均呈略高信号(76.9%),FLAIR 11例呈多发略高信号(84.6%).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发现线状增厚或结节状强化.1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积水征象.结论颅内良、恶性肿瘤均可发生脑脊液转移,手术中瘤细胞遗漏、脱落是脑脊液转移的主要因素,MRI增强扫描是诊断脑脊液转移的可靠工具.
作者:张贵祥;赵京龙;胡运胜;李玉洁;周根泉;张悦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FAIREST序列测量局部脑血流量(CBF)绝对值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8例健康志愿者在1.5T磁共振扫描仪上进行间隔两周的重复FAIREST检查.在先后两次得到的脑血流图上测取14个解剖部位相对应的CBF值,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检查部位、双侧大脑半球和两次检查对CBF测量的影响,对不同定位层面的相同解剖结构CBF值进行自身配对t检验.结果①FAIREST图像显示了良好的灰、白质对比.②两次检查之间,除了双侧额叶CBF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解剖部位的CBF绝对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灰、白质平均CBF为(122±28) 和 (43±10) ml/(100 g·min).④定位不同导致的两次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FAIREST技术的测量结果有很好的重复性,脑血流局部CBF绝对值的测量影响因素主要为解剖部位和定位层面.
作者:张学慧;谢晟;肖江喜;邹润磊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氢质子波谱(1H-MRS)技术对脑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例脑脓肿病人行常规MRI和1H-MRS扫描.完成扫描后用随机分析软件包Functool 2进行分析,获得脓液和脓肿壁的波谱图.结果 9例病灶中8例检测到氨基酸(AA)峰,1例没有AA峰.另有2例脓液培养见厌氧菌生长的脓肿的波谱图中可见乙酸(Ac)峰和琥珀酸(Suc)峰.9例脓肿壁与对侧正常脑组织比较:Cho和NAA低于对侧并有显著性差异,Cho/NAA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1H-MRS不但可提高细菌性脑脓肿的诊断准确率,而且还可根据Ac峰和Suc峰的有无提示是否厌氧菌感染,为临床治疗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李宗芳;田伟;顾青;莫茵;包颜明;陈连有;徐江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大网膜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大网膜恶性肿瘤的超声表现,并与CT表现、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超声检查18/25例(72%)发现病变,6/25例(24%)未发现病变,误诊1/25例(4%);大网膜恶性肿瘤的超声表现分为三类:巨大实性、囊实性、多发实性小结节.结论超声对判断网膜恶性肿瘤的部位及内部结构具有重要价值,超声声像图复杂多变,判断性质需结合临床和CT等其他影像手段.
作者:张波;姜玉新;张青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一氧化氮前体左旋精氨酸(L-arginine,L-arg)预适应对急性缺血-再灌注后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制作犬左前降支(LAD)急性闭塞60 min后再灌注120 min实验模型.19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无干预组(ishcemia-reperfusion,IR组,n=12只)与L-arg组(缺血前预先经外周静脉注入L-arg溶液300 mg/kg 10 min,n=7只).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分别记录两组于基础状态(Bas)、缺血60 min (IS60)、再灌后R0、R60、R120时点左室前壁、下壁心肌的等容收缩期峰值速度(VIC)、收缩期峰值速度(VS)和异常收缩后收缩(PSS)的节段数.实验完成后,电镜观察危险区心肌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①LAD急性闭塞后,IR组和L-arg组缺血节段的等容收缩波、收缩波明显低矮,畸变.IS60,左室前壁VIC,VS测值与基础值比较,明显降低(P<0.05~0.01);下壁VIC,VS测值则稍高于基础值(P>0.05).IR组和L-arg组的各项观察指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恢复灌注即刻R0,二组犬的前壁VIC,VS测值较IS60稍高,但仍明显低于基础值(P<0.05~0.01);R60、R120,IR组前壁的VIC,VS测值持续减低,R120VIC,VS测值均稍低于R60(P>0.05);L-arg组前壁的VIC,VS测值则于R60,R120时点均无显著性差异;其异常PSS节段数亦少于IR组.③电镜观察结果显示L-arg组的线粒体和血管内皮损伤程度稍轻.结论 QTVI技术可准确反映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局部心肌功能的动态变化.缺血前给予L-arg能有效改善再灌后心肌的收缩顿抑.
作者:王静;王新房;谢明星;吕清;黄润青;杨颖;伍静;陈欧迪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脑星形细胞瘤磁共振灌注成像(PWI)与MVD、VEGF免疫组织化学对照研究,旨在探讨星形细胞瘤相对脑血容量(rCBV)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对42例星形细胞瘤术前行常规T1WI和T2WI,然后采用对比剂首过动态增强自旋回波-平面回波成像序列进行灌注成像扫描,后行常规增强扫描.以灌注原始图像重建出rCBV图,依据rCBV图分别计算出肿瘤实质大rCBV比值.术后取病理分别进行HE染色、MVD、VEGF免疫组化染色,分别用于病理分级并计算每一标本的MVD和VEGF 表达程度.分别将MVD、VEGF表达与肿瘤实质大rCBV比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肿瘤实质大rCBV比值与MVD呈明显正相关,r=0.686(P<0.01).VEGF不同表达程度的星形细胞瘤之间的肿瘤实质大rCBV比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VEGF表达程度增高,肿瘤实质大rCBV比值增大.结论星形细胞瘤肿瘤实质大rCBV比值与MVD及VEGF表达存在显著相关,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存在相关性.灌注成像可用于活体上评价星形细胞瘤的血管生成程度.
作者:姜新雅;仇斌;王维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女,43岁,体检发现子宫肌瘤3年.全身一般情况好,专科检查:宫颈光滑;子宫后位,如孕50天大小,于子宫颈后壁、直肠下段、阴道后壁可触及一结节,约5 cm×3 cm×3 cm包块,质硬、固定、轻压痛,与子宫无明显界线;双侧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异常,无压痛.超声所见:子宫大小8.3 cm×7.4 cm×7.3 cm,体积增大,宫壁不光整,肌层回声不均匀,于前、后壁可见数个大小不等的偏低回声团,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匀,较大一个约4.0 cm×3.9 cm×3.3 cm;CDFI:其周边及内部可见血流信号.另于宫颈下段及阴道上段后壁可见大小约5.7 cm×4.2 cm×3.7 cm的类囊性回声团,边界尚清,内见较多细密光点及2.6 cm×2.2 cm×2.0 cm的偏高回声团,后方增强效应明显(图1),CDFI:其周边及内部未见血流信号.超声诊断:①子宫多发肌瘤;②宫颈下段及阴道上段后壁类囊性占位,考虑良性病变可能性大.手术所见:子宫增大,质中,表面有明显的突起,可见3个大小不等的肌瘤,大小分别为5 cm×6 cm、1 cm×2 cm、1 cm×2 cm,双侧输卵管及卵巢均正常,于阴道后壁可触及大小约3 cm×4 cm的囊肿,用吸引器将囊腔内液体吸出,为咖啡色液体约60 ml.术后病理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
作者:赵欣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患者女,17岁,头痛、呕吐、左下肢无力1月余.1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及诱因出现头痛,呈持续性,以双颞及项部为著,伴恶心、呕吐,呕吐为非喷射性,并逐渐出现左下肢无力,走路易跌倒.体检:左下肢肌力Ⅴ-级,右侧正常.余神经系统体征未见异常.头颅MR:平扫右侧额叶皮质下可见一约2.5 cm×2.8 cm×3.5 cm大小的类圆形病变,T1WI呈稍低信号,病变境界较清楚,与硬脑膜关系不密切,周围可见大片状低信号水肿带,右侧侧脑室体部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左移(图1);T2WI病变呈不均质性等信号,其内可见少许高低混杂信号灶,周围大片状指样水肿带呈高信号强度(图2).
作者:王渊;张明;鱼博浪;刘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口服葡萄糖酸亚铁糖浆溶液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实验部分:将不同浓度医用硫酸钡和葡萄糖酸亚铁糖浆两种溶液装入不同试管中,行MR T2WI和single-shot扫描,改变TE时间,观察信号强度和不同反转时间(TI)信噪比的变化.临床试验:把100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行不服对比剂和口服钡或铁剂5、10、15 min分别进行检查,观测胃肠道图像信噪比变化及以胰胆管解剖结构为对象的MRCP图像的改善情况.结果 60%硫酸钡和14%葡萄糖酸亚铁溶液将水信号基本抑制;当TI时间为130 ms左右时,铁剂溶液的信噪比强度降低明显;钡剂和铁剂的信号随TE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服用钡剂和铁剂后胃内信噪比平均值降至1.043±0.456,P<0.001;服用对比剂后十二指肠的平均信噪比降至1.930±2.315,1.933±2.320,P<0.001.口服对比剂前与口服对比剂后10 min MRCP成像比较,对胆总管、胰管、胆囊结构的显示,钡剂和铁剂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2,0.010,0.014;P=0.013,0.011,0.015);与口服对比剂后15 min成像比较,对胆总管、胰管、胆囊结构的显示,钡剂和铁剂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6,0.018,0.024;P=0.007,0.019,0.025),但后者图像更佳.结论口服阴性胃肠道对比剂(V/V)14%葡萄糖酸亚铁糖浆溶液约500 ml后,15 min进行MPCP检查,将获得极佳的MRCP图像.葡萄糖酸亚铁溶液是MRCP成像时良好的胃肠液抑制剂,使MRCP图像更加清楚,使对胰胆系疾病的定位、定性及定量诊断更加准确.
作者:周俊林;张帆;何宁;刘建莉;位春萍;陈瑞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壶腹周围癌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虽较早引起梗阻性黄疸,但早期诊断较困难.近年来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发展,为临床提供了较可靠的诊断依据.本文对壶腹癌的几种影像学诊断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王艳;林礼务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描述并评价全肝3D动态MRI测量肝脏灌注成像(PI)参数的方法.方法 50个装有不同浓度Gd-DTPA的生理盐水溶液(浓度范围0~6 mM)试管模型,使用3D-GRE序列,选择不同的翻转角(10°、15°、25°、45°);10只兔肝VX2肿瘤模型,采用不同对比剂浓度(0.05、0.1、0.2 mmol/kg)进行动态全肝MR PI扫描,找出佳扫描参数.灌注成像序列块厚60 mm,扫描141~150 s,共40~45次扫描,扫描开始后10 s注射Gd-DTPA.通过体外试管实验得出的数据,将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转换为时间-浓度曲线.测量、比较VX2肿瘤区域与正常肝脏的开始强化时间、大对比剂浓度、达到大浓度的时间、平均早期强化斜率及强化曲线类型.结果采用25°翻转角、0.05 mmol/kg的对比剂浓度得到的PI曲线佳.肿瘤区域的开始强化时间、大对比剂浓度和平均早期强化斜率分别为(16.6±1.94)s、(0.59±0.11)mM及(0.0388±0.0086) mmol/L/S,与正常肝脏组织[(22.4±4.96)s、(0.48±0.06)mM及(0.0236 ±0.0084)mmol/L/S]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67,0.0362,0.0059).结论采用3D-GRE序列、25°翻转角、0.05 mmol/kg的对比剂浓度能得到高质量的全肝动态MR灌注成像,可用于分析肝实质与肝内病灶不同的微血管动力差异.
作者:吴冰;张挽时;王东;孟利民;宋云龙;熊明辉;时惠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总结血管周围间隙发生部位及MRI表现,提高其诊断符合率.方法随机选择磁共振检查显示有血管周围间隙的病例130例;其中16例进行了MR增强扫描,21例行弥散加权成像;19例行CT检查,4例行CT增强扫描.结果 130例病例血管周围间隙均为双侧多发,呈圆形或椭圆形、点状、条状或线状,边界清晰锐利,条形或线形的血管周围间隙多成簇出现,且沿着纤维走行方向排列.发生部位包括前连合两侧(97.69%,127/130)、近大脑凸面的半卵圆中心(85.38%,111/130)、脑干大脑脚处(37.69%,49/130)、极外囊(23.85%,31/130),小脑齿状核旁白质仅见1例.MRI不同序列显示间隙信号与脑脊液信号完全一致,增强扫描无强化征象.随访病例均未发现明显变化.小血管周围间隙见于任何年龄组的所有130例病例,而17例可见大血管周围间隙间隙,其中3例有轻度占位效应.结论血管周围间隙可见于任何年龄,好发生于前连合两侧、近大脑凸面半卵圆中心、脑干大脑脚、极外囊,呈条形或线形、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晰锐利,绝大多数无占位效应,MR成像各种序列显示与脑脊液信号完全一致.
作者:王光彬;王翠艳;陈立光;姚健;魏煜龙;郭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揭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T1信号产生的病理基础.方法将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3)和对照组(n=7),采用Zea-Longa法制备15 min MCA闭塞-再通时间的大鼠模型,分别于第3、5、7、14天4个时间点观察短T1信号出现的时间、部位,采用HE染色、Perls染色及电镜检查观察短T1信号部位的病理变化.结果对照组中无短T1信号出现,实验组中7只大鼠模型于第14天时出现短T1信号,其中4只出现在皮质区,2只出现在皮质区和基底节区,1只仅于基底节区出现.皮质区短T1信号主要与出血有关;基底节区短T1信号主要与吞噬脂肪的巨噬细胞的脂质沉积有关.结论 TIA后短T1高信号出现的部位不同,其产生的病理基础不同.
作者:任燕双;张云亭;刘松龄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本文对利用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图进行三维重建的前期工作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主要包含:二维图像的预处理;血管的分割;血管骨架的提取;冠状动脉血管树特征点的识别以及血管段的匹配.
作者:水浩淼;李勤;刘越;王涌天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桥血管的显示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患者的CT和选择性桥血管造影的资料,男15例,女2例,年龄51~78岁,平均(67±7)岁,术后6~85个月,平均(32±19)个月.共40支桥血管,原位乳内动脉13支,游离桡动脉11支,游离大隐静脉16支.由两位有丰富心血管影像诊断学经验的医生采用双盲法阅片,并取得一致结果.评价指标包括CT成像中桥血管的可评价性、有无闭塞或狭窄(管径缩小50%~99%).结果所有40支桥血管均可评价,CT准确诊断5支桥血管闭塞和1支狭窄外,各有1例假阳性,其诊断桥血管闭塞与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达100%和97%,准确率分别为97.5%和97.1%.发生闭塞的血管与桥血管的类型和分布无关.结论 16层螺旋CT是一种值得信赖的无创性随访研究桥血管通畅性的影像学方法.
作者:史河水;Martin HK Hoffmann;韩萍;王孝英;孔祥泉;冯敢生;毛明刚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