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后SPECT/CT融合显像的临床研究

川玲;赵文锐;朱家瑞;许根祥;王新强;高春华;方庭正

关键词:SPECT/CT融合图像, 分化型甲状腺癌, 131I治疗
摘要:目的 评价131I SPECT/CT融合图像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131I治疗后判断残留和转移病灶的存在和部位以及确定治疗计划的作用.方法 DTC患者25例(50例次)于131I治疗后5~7天行131I SPECT/CT全身和局部断层显像.131I治疗剂量分别为100 mCi、150 mCi和200 mCi.结果 ①治疗后131I融合图像显示:单纯残留甲状腺组织摄取131I 13次(26%),残留甲状腺和颈部淋巴结6次(12%),双肺弥漫性及散在病灶4次(8%),咽喉部及残余甲状腺组织3次(6%),纵隔和颈部淋巴结1次(2%),双肺、颈部淋巴结和残余甲状腺组织13次(26%),咽喉部2次(4%),颈部淋巴结和双肺3次(6%),残余甲状腺和双肺3次(6%),残余甲状腺和骨摄取碘1次(2%),多发骨和颈部淋巴结1次(2%).②本组DTC患者甲状腺球蛋白(Tg)>1000的12次(24%),Tg 1000~50的11次(22%),Tg<50的20次(40%),7次(14%)无Tg资料.Tg值与131I摄取灶的数量和范围有关,但是部分患者131I摄取较多而Tg仅轻度增高或正常范围.③15例(60%)在治疗1~5次后不再行131I治疗,其中11例(11/15例)治疗后根据131I融合图像未再发现病灶并结合Tg正常而不再需要治疗,其余4例治疗后同机CT显示的双肺弥漫性或散在病灶不摄取131I.结论 131I治疗后SPECT/CT融合显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它可以明确诊断DTC的残留、转移和复发,同时为再次治疗提供依据.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脉络膜转移瘤伴部分视网膜脱离1例

    患者男,5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臀部和腰部疼痛,在外院诊断为骨转移瘤,行放射治疗.9个月后发现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纵隔淋巴结肿大,行头部CT检查时疑右眼占位.患者无明显眼部临床症状.超声示:右侧眼球玻璃体后方见2个宽基底扁平肿物, 中等回声,表面呈半月形,大小为9 mm×5 mm及7 mm×3 mm,大者内部回声不均,可见无回声区.2个结节之间可见一条强回声带在眼玻璃体暗区内,凹面指向眼前方,且与球壁相连(图1).CDFI:结节内彩色血流丰富,可测及动脉血流频谱.左眼未见异常.结合患者临床多发骨转移瘤、淋巴结转移瘤病史,超声提示:右眼多发实体占位(脉络膜转移瘤伴部分视网膜脱离).诊断被MRI证实.

    作者:王秀云;杨秀华;张羽;朱武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超声造影诊断乳腺导管内原位癌1例

    患者女,70岁,发现右乳肿物半年住院,无乳头溢液.查体:右侧乳头略凹陷,无明显橘皮外观,右乳外下象限距乳头1.5 cm处扪及3 cm×3 cm肿块,质软、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可,双侧腋窝未及肿大淋巴结.超声检查:右侧乳腺外下象限见2.7 cm×2.0 cm囊实性团块(图1),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彩色多普勒显示实性部分有分支状彩色血流,动脉频谱RI=0.84,双侧腋窝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使用声诺维造影剂的实时动态超声造影显示乳腺病灶实性部分早期快速增强,消退较快,囊性及部分低回声结构始终未增强(图2).超声诊断:右侧乳腺囊实性占位,考虑导管内来源(恶性可能大).外科行右乳肿块冰冻+乳腺切除术.术后病理:右侧乳腺导管上皮高度增生,细胞轻度异型,小灶区少量凝固性坏死,肿瘤未侵破导管壁,考虑低核级导管原位癌.

    作者:杨玉萍;丁红;包剑锋;刘利民;王文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应用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淋巴结圆形指数的诊断价值

    目的 用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模型综合评价圆形指数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68例经穿刺病理及随访证实的浅表淋巴结超声测量的圆形指数进行分析,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并通过圆形指数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中的贡献及分类判对率探讨其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圆形指数判断淋巴结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与其t检验结果一致.然而,虽然良恶性淋巴结的圆形指数有非常显著性差异,1.985 vs 1.504(P<0.001),但其ROC曲线下面积只达到0.770±0.039,当取值为大于1.691时,诊断为良性淋巴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7%和72.0%.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圆形指数经前进法逐步回归后引入方程,在模型中对良恶性判断有明显的影响(圆形指数的偏回归系数为-2.550±0.601,χ2值为46.515,模型分类判对率为74.4%,优势比为0.078).结论 超声测量的圆形指数是简便判断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有一定鉴别诊断应用价值.

    作者:韩治宇;梁萍;于晓玲;李欣;邵秋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呼吸触发B-TFE序列在门静脉成像中的初步应用

    目的 探讨呼吸触发B-TFE序列在门静脉系统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呼吸触发B-TFE序列,对40例病例进行门静脉系统成像,冠状位,使用呼吸触发技术,不使用对比剂.所有病例均在近期进行了双功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和B-TFE门静脉成像结果 进行比较.检查的内容包括: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右支、门静脉左支、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以及可能出现的侧支循环情况.结果呼吸触发B-TFE序列门静脉成像准确地显示了本组全部病例的门静脉系统情况;呼吸触发B-TFE门静脉成像结果和双功多普勒超声结果相关性良好,且具有一定的优势.结论 呼吸触发B-TFE序列门静脉成像技术可以在不使用对比剂情况下准确地评价门静脉系统情况.

    作者:郭建锋;沈钧康;徐孝秋;张迎春;刘金来;王玉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图像信息融合在现代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图像引导外科系统在现代神经外科手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精确定位功能靶区,保护重要脑功能区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在图像引导神经外科系统中融合功能脑图谱、CT-MRI图像融合、功能磁共振图像检测到的重要脑功能区与扩散张量成像追踪到的白质纤维束信息,可以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帮助医生精确定位、识别或保护重要脑区.

    作者:贾富仓;陈思平;陶笃纯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心力衰竭犬心房结构重构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右室快速起搏建立心力衰竭犬模型的效果,探讨心房结构重构在心力衰竭与心房颤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13只犬随机分为起搏组(n=7)和假手术组(n=6),于左、右心房各缝植4对电极,起搏电极缝植在右室心尖,连接实验用VOO型起搏器,快速心室起搏(220次/分)6周,建立心力衰竭犬模型,分别于起搏前、起搏6周后,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收缩末容积;采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舒张期末和收缩期末容积,得出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并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心房肌的超微结构.结果 ①假手术组术前和术后心脏各参数无明显变化.②起搏6周后,起搏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左房收缩末容积显著增大[(23.2±4.1) vs (13.5±1.9)cm3,P<0.01],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显著增大[(56.2±11.3) vs (33.7±9.6)cm3,P<0.01],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显著增大[(38.4±8.4) vs (14.5±8.6)cm3,P<0.01],射血分数显著降低[(31.4±10.2) vs (56.8±4.5)%,P<0.01],心输出量著降低[(1.2±0.5) vs (2.8±1.6)L/min,P<0.01].③病理学结果显示起搏犬心房肌细胞变性、肌纤维溶解、线粒体肿胀以及间质胶原增生、水肿.结论 心房结构重构是心力衰竭犬发生心房颤动的重要原因.

    作者:薛竞宜;杜国庆;田家玮;李悦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两种子宫输卵管造影方法的输卵管显影率比较

    目的 探讨子宫输卵管造影(HSG)检查宫颈塞法和双腔球囊导管法输卵管显影率的差别.方法 我院HSG检查261例,其中宫颈塞法93例(35.63%),双腔球囊导管法168例(64.37%).结果 两种方法输卵管显影率分别为80.33%和83.74%,组间无显著差异(P=0.3305).双腔球囊导管法组中,紧顶子宫角部亚组输卵管显影率仅有12.5%,与邻近子宫角部和宫腔中央亚组间有显著差异.结论 两种方法对输卵管显影率没有明显差异;双腔球囊导管法导管末端紧顶子宫角部时会影响该侧输卵管显影.

    作者:张仕状;沈乃澎;曲林涛;李永奎;邓金龙;陈常胜;于小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超声造影在肝外伤诊断和微创治疗中的应用

    肝外伤是常见的闭合性腹部外伤,极易导致死亡.随着超声造影技术迅速发展,该技术不仅应用于肝外伤的诊断中,而且也逐渐应用于肝外伤的微创治疗中.由于该技术具有经济、方便、敏感性高等优点,其在肝外伤的诊断和微创治疗中突现重要价值.本文简述超声造影技术在肝外伤诊断和微创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惠琴;唐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计算机X线摄影图像分辨率的约束小二乘方复原研究

    目的 研究约束小二乘方滤波对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 CR)退化图像的复原效果.方法 分析CR图像退化的原因.采用X线源强度分布高斯模型和系统冲击响应高斯函数,估算成像系统点扩散函数(point spread function, PSF);应用约束小二乘方滤波实现CR胸片退化图像复原,并利用改进信噪比(improved SNR)指标评价图像复原效果.结果 将约束小二乘方滤波应用于CR退化图像,在降低噪声影响的同时,图像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 X线量子噪声和成像板(imaging plate, IP)结构噪声对CR图像的分辨率有很大的影响,可利用约束小二乘方滤波复原CR退化图像.

    作者:汤乐民;李敏;董建成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CT胰腺单期佳扫描时相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单期增强扫描在对可疑胰腺癌诊断中合理的延迟时间.方法 随机选择50例健康志愿者,分为A、B两组.①A组行胰腺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对比剂总量为120 ml,注射流率为2.5 ml/s,分别测定腹主动脉、门静脉、胰腺实质及肝脏实质在增强后不同时间点的CT值,得出时间-密度曲线.②B组行移床式、40 s、60 s双期增强扫描,对比剂总量和流率同上,分别评价40 s与60 s胰周血管的显示率及显示程度.结果 ①时间-密度曲线结果提示,腹主动脉、门静脉强化到达峰值平均时间为60 s,胰腺实质强化到达峰值时间为50 s(50~70 s胰腺实质强化基本处于平台期).肝脏实质强化到达峰值时间为60 s (60~80 s肝脏实质强化基本处于平台期).并且有明显的密度差.②对于胰周血管的显示率,40 s和60 s均为100%.而对于显示程度,60 s扫描明显优于40 s扫描.结论 若对可疑胰腺癌行多层螺旋CT单期增强扫描.以对比剂总量为120 ml,注射流率为2.5 ml/s,延迟时间定为60 s较佳.

    作者:严金岗;彭卫斌;殷瑞根;赵亮;冷菊宇;罗俊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假性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分型研究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复合体的DSA影像学特征及分型.方法 对50例破裂性动脉瘤采用CT及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50个破裂性动脉瘤均表现为出血量不等的SAH,DSA检查均在其破口周围形成假性动脉瘤,其影像特征为在真性动脉瘤腔外可见细小形、圆形或类圆形不规则假性瘤腔,可以根据DSA的影像表现将其分为三型:其中A型(类茶壶型)11例,B型(类葫芦型)27例,C型(类哑铃型)12例.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破口周围可以形成假性动脉瘤,这种假性瘤腔与真性瘤腔一起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动脉瘤复合体,其影像特征在DSA上可表现为三种类型.

    作者:宋锦宁;刘守勋;王拓;鲍刚;梁琦;谭震;张晓东;徐高峰;谢昌厚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应用SPECT探索抑郁症局部脑血流变化规律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在认知与基础状态下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9例确定为抑郁症患者和9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被试为对照组,利用隔日显像法,分别对两组被试在认知和基础状态下进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利用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SPM2)软件分析.结果 认知相对于基础状态:①正常被试额上回、前额右侧和BA(Brodmann area)6脑血流显著升高;颞叶、颞上回区血流降低.②抑郁症患者右扣带回和尾状核左侧脑血流显著升高;海马旁回右侧、中央后回血流显著降低.结论 两组被试在基础和认知状态下的SPECT脑激活,在抑郁症治疗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胡孝朋;鹿麒麟;金珏;于璟;杜雪梅;张延军;刘岩岩;唐一源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自动分割CT图像中肺实质的方法

    目的 提出一种从CT图像中自动分割出肺实质的方法.方法 第一步,利用灰度阈值把肺部区域从背景中提取出来;第二步,对提取出的肺部区域进一步处理,除去大气管、平滑肺部边缘;第三步,利用数学形态学方法分开左右两肺.结果 利用该方法对三个病人的肺部CT图像序列进行处理,证明该方法能针对不同厚度的CT图像,自动选取合适的阈值进行分割,并能去除独立的气管/支气管,后完整提取出肺实质.结论 本文提出的方法为进一步利用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对肺结节进行识别和标记提供了基础.

    作者:聂生东;李雯;许建荣;程杰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超声造影剂对肾动静脉通过时间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剂SonoVue在正常人的肾动静脉通过时间(RAVTT),以及比较RAVTT在肾功能正常者与异常(慢性肾病2期)患者间的差异,探讨其评价肾功能的价值.方法 对69例成人肾脏进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病例组42例(包括肾脏有良、恶性占位的患者及慢性肾病2期患者,分别为7例、25例和10例),正常对照组27例.常规超声观测肾脏后经肘静脉团注SonoVue,造影结束后用ACQ分析软件对各组肾门处肾动、静脉主干内造影剂达到时间进行测定和差值分析.结果 正常人RAVTT在年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脏有良、恶性占位患者与正常人的RAVTT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慢性肾病2期患者的RAVTT明显延长为(4.39±0.37)s,与上述各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SonoVue在正常人的RAVTT为(2.70±0.16)s,这为今后RAVTT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标准.RAVTT在慢性肾病2期的患者为(4.39±0.37)s.RAVTT通过敏感反映肾脏血流量及流速的信息可初步评估肾功能.

    作者:李凡;杜联芳;邢晋放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超声引导下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卵巢囊肿后卵巢功能的改变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卵巢囊肿后卵巢功能的改变.方法 观察54例患者59个卵巢囊肿治疗前后囊肿体积改变、卵巢内卵泡、月经周期及月经量、血雌二醇、雌三醇、孕酮水平.结果 第1次治疗后,47个囊肿6月内消失,治愈率79.7%(47/59),12个月内55个囊肿消失,治愈率93.2%(55/59).4个囊肿第2次治疗后6个月内消失,2次治疗后治愈率100%.治疗后第1、2、3次月经周期,在非治疗侧卵巢内可见卵泡,在治疗侧卵巢内未见卵泡.治疗前后雌二醇、雌三醇、睾酮水平均在正常范围.治疗后53例患者月经延迟,延迟时间在2~20天,平均延迟时间(7.2±0.9)天,1例患者月经提前5天.治疗后51例患者月经量减少,2例患者月经量增多,1例患者月经量无变化.治疗后第2或第3次月经周期恢复正常,月经量亦恢复正常.双侧卵巢囊肿同时治疗时,月经延迟时间比单侧更长.结论 超声引导下无水乙醇硬化治疗卵巢囊肿后,会造成卵巢功能的短时间紊乱.

    作者:陈松旺;陆建平;黄岩;孟凡荣;赵美丽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血流汇聚法定量评价二尖瓣偏心反流

    目的 探讨血流汇聚法定量评价二尖瓣偏心反流的价值.方法 对63例二尖瓣偏心反流患者分别用连续方程法及血流汇聚法(PISA)测量二尖瓣反流程度,以连续方程法结果为标准,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结果 血流汇聚法与连续方程法的结果之间有明显相关性(r=0.838, P<0.05),并建立了直线回归方程.结论 血流汇聚法能较为准确地定量评价二尖瓣偏心反流程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彭瑛;饶莉;吴洋;陈琳;黄明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基于相似度测量的医学超声图像对比度增强

    目的 探求一种基于相似度测量的医学超声图像对比度增强方法.方法 本文在基于相似度测量的对比度增强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医学超声图像的特点,引入了局部模糊分形维数特征,改进了相似度和对比度变换因子的计算方法,同时提出了对比度增强系数的自适应选择方法,通过改变图像局部对比度增强图像.结果 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处理后的图像对比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背景和噪声未出现明显改变,组织细节信息保留完整,图像可读性增强.结论 本文算法在增强图像对比度的同时能够有效地保留组织细节信息并抑制噪声过度增强,是一种有效的医学超声图像对比度增强方法.

    作者:陈文山;汪天富;林江莉;李德玉;饶莉;唐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OPN和ON mRNA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微钙化的关系

    目的 进一步探讨人乳腺癌组织中微钙化的形成机制.方法 收集乳腺癌组织30例,同时取距癌组织边缘5 cm以上非癌正常乳腺组织作对照.患者术前均行钼靶X线检查且临床病理资料齐全.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并比较了组织中OPN和ON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了其与微钙化表现和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中OPN mRNA校正值(OPN/β-actin)分别为0.479±0.114和0.205±0.059;ON mRNA校正值(ON/β-actin)分别为0.480±0.109和0.223±0.04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本组病例钼靶片中表现微钙化13例,占43.30%,钙化病例电泳条带亮度明显高于无钙化者,扩增结果显示钙化组与无钙化组OPN mRNA校正值分别为0.604±0.036和0.385±0.022;ON mRNA校正值分别为0.598±0.036和0.389±0.02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钙化组与正常乳腺组相比,差异更显著(P<0.05).乳腺癌组织中OPN、ON mRNA表达与患者年龄、腋下淋巴结有无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OPN和ON mRNA表达水平与微钙化的出现密切相关,可能参与和/或调节了微钙化的形成.

    作者:杨光;张静;张祥宏;崔进国;赵俊京;李智岗;李海平;韩捧银;李顺宗;王红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X线造影表现特点

    目的 探讨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X线造影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伴有溃疡或狭窄的重度反流性食管炎32例,所有病例均经内镜活检或细胞学证实,其中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32例中发生于食管下段27例(84.4%),中下段4例(12.5%),上段1例(3.1%);病变长度1~4 cm,平均3.7 cm.黏膜不规则28例(87.5%);黏膜呈小结节状或息肉状改变14例(43.8%);合并食管溃疡16例(50%).锥形狭窄13例(40.7%),弧形狭窄12例(37.5%),不规则结节状狭窄7例(21.9%).病变与正常食管壁分界清楚及不清楚者各16例(50%).假性憩室者8例(25%),固定的横行黏膜纹4例(11.8%),病变上端食管局限性囊袋样膨出9例(28.1%).局部管壁柔软19例(59.4%),僵硬13例(40.6%).病变下缘累及贲门者5例,合并食管裂孔疝22例(71.9%)病例中病变下缘均累及膈上疝囊.结论 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X线造影多表现为食管下段狭窄、溃疡,合并食管裂孔疝,如发现假性憩室、固定的横行黏膜纹及病变上端食管局限性囊袋样膨出等征象则有助于诊断.

    作者:余小多;赵心明;周纯武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原发性纵隔内胚窦瘤合并胚胎性癌1例

    患者男,18岁.两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后疼痛,进行性加重,于2005年3月7日来我院就诊.X线检查:右肺门、右心缘结构模糊不清,纵隔不规则增宽(图1).CT检查:平扫于纵隔偏右可见一大小约8 cm×9 cm×11 cm的软组织密度肿块,其内密度不均匀,CT值约36~39 Hu,边界较清晰(图2).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边缘部分强化明显,纵隔被推挤左移(图3).考虑胸腺瘤可能性大.B超检查:右锁骨中线第2~4肋间可探及不均质稍强回声团,形态不规整,边界尚清,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周边可探及血流信号,内可见无回声区.

    作者:高建华;韩文娟;孙宪昶;杨帆;张如意;石占全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