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孝朋;鹿麒麟;金珏;于璟;杜雪梅;张延军;刘岩岩;唐一源
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剂SonoVue在正常人的肾动静脉通过时间(RAVTT),以及比较RAVTT在肾功能正常者与异常(慢性肾病2期)患者间的差异,探讨其评价肾功能的价值.方法 对69例成人肾脏进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病例组42例(包括肾脏有良、恶性占位的患者及慢性肾病2期患者,分别为7例、25例和10例),正常对照组27例.常规超声观测肾脏后经肘静脉团注SonoVue,造影结束后用ACQ分析软件对各组肾门处肾动、静脉主干内造影剂达到时间进行测定和差值分析.结果 正常人RAVTT在年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脏有良、恶性占位患者与正常人的RAVTT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慢性肾病2期患者的RAVTT明显延长为(4.39±0.37)s,与上述各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SonoVue在正常人的RAVTT为(2.70±0.16)s,这为今后RAVTT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标准.RAVTT在慢性肾病2期的患者为(4.39±0.37)s.RAVTT通过敏感反映肾脏血流量及流速的信息可初步评估肾功能.
作者:李凡;杜联芳;邢晋放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本文从分析我国数字人研究现状入手,指出了构建中国数字人数据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中国数字人数据库的总体构架及具体的建库方法,为实现我国数字人科学数据资源共享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作者:宋岳涛;尹岭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利用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MCE)技术探讨梗死前心绞痛(PA)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微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 根据有无PA将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的37例患者分为两组,无PA组19例,有PA组18例.患者入院当天行心脏超声检查记录室壁运动和左室容积(EDV和ESV).住院期间行MCE评价心肌危险区域中无再流范围.AMI后3个月再次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左室重构.结果 MCE显示无PA组心肌危险区域节段中无再流范围高于有PA组(P<0.05);EDV和ESV初诊时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然而无PA组在3个月随访时超声结果 显示左室容积较初诊时增加(P<0.0001),PA组左室容积较初诊时并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可以减少无再流,保护心肌微循环,有利于再血管化后左室功能的恢复,并防止左室重构的发生.
作者:陈昕;任卫东;唐力;马春燕;王立建;富维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应用放射性核素动态显像评价先天性无肛畸形术后患儿排便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正常对照组11例小儿和病例组43例无肛畸形术后患儿进行放射性核素动态显像,对比观察排便功能曲线、排空率、半排时间和残留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排空率、半排时间和残留率分别为(78.30±12.03)%、(1.97±0.86) min和(20.50±7.67)%;病例组排空率、半排时间和残留率分别为(49.21±14.38)%、(8.13±6.20) min和(33.56±9.67)%.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排空率明显降低(P<0.05)、半排时间和残留率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排便功能曲线呈迅速下降型;病例组排便功能曲线呈缓慢降低趋势,5 min内下降不明显.结论 放射性核素动态显像可反映无肛畸形患儿术后排便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是一种简便、定量化、无创性的检测方法.
作者:李剑明;袁正伟;徐微娜;于树鹏;张彩霞;裴著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18F-FDG PET双时相显像在鉴别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8例原发性肺癌、18例消化系恶性肿瘤、13例其他恶性肿瘤和37例良性病变患者于静脉注射18F-FDG 185~370 MBq后45 min和2.5~3 h分别进行早期和延迟双时相PET/CT显像,并对重建后的图像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获得病灶区不同时相的平均SUV(SUVmean)和大SUV(SUVmax),并以延迟显像SUV值的变化大于10%判断为增高或减低.结果 在肺癌组28例中,早期显像24例SUV明显增高(85.7%),延迟显像除1例SUV值无变化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增高,4例早期显像结节处为可疑阳性(SUVmax为1.5~2.1)者,延迟显像3例明显增高,1例SUV未见明显增加,延迟显像阳性率为96.4%;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8例,其中17例早期SUV升高(94.4%),1例为阴性,延迟显像18例均增高;其他肿瘤13例,早期均为阳性,延迟显像SUV进一步增高.37例良性病变早期有12例SUV增高(>2.5),延迟显像4例仍为阳性.本文病例早期显像总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5%、67.6%、82.3%、68.4%和83.3%;延迟显像分别为98.3%、86.5%、93.8%、92.1%和97.0%.结论 18F-FDG PET双时相显像对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有一定价值,几乎所有的早期显像为阳性的恶性肿瘤,延迟显像有进一步摄取增高,但部分良性病灶也具有相同特征.
作者:张永学;吴志坚;贾清;魏昊;兰晓莉;高再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海马的MRI影像学分析,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海马形状的局部异常模式,并构建优的分类器函数辅助诊断AD.方法 对19例AD患者和20名正常老年对照者行MRI扫描,建立海马表面模型,测量海马表面的局部萎缩,构建分类器函数自动判别AD病.结果 自动判别的正确率,用留一法交叉验证实验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右海马82.1%,左海马92.3%;100次3重交叉验证实验的平均正确率为右海马82.5%,左海马87.2%.结论 利用MRI海马的形状特征自动判别AD是可行的.
作者:李淑宇;石峰;蒲放;蒋田仔;谢晟;王荫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进一步探讨人乳腺癌组织中微钙化的形成机制.方法 收集乳腺癌组织30例,同时取距癌组织边缘5 cm以上非癌正常乳腺组织作对照.患者术前均行钼靶X线检查且临床病理资料齐全.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并比较了组织中OPN和ON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了其与微钙化表现和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组织与正常乳腺组织中OPN mRNA校正值(OPN/β-actin)分别为0.479±0.114和0.205±0.059;ON mRNA校正值(ON/β-actin)分别为0.480±0.109和0.223±0.04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本组病例钼靶片中表现微钙化13例,占43.30%,钙化病例电泳条带亮度明显高于无钙化者,扩增结果显示钙化组与无钙化组OPN mRNA校正值分别为0.604±0.036和0.385±0.022;ON mRNA校正值分别为0.598±0.036和0.389±0.02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钙化组与正常乳腺组相比,差异更显著(P<0.05).乳腺癌组织中OPN、ON mRNA表达与患者年龄、腋下淋巴结有无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OPN和ON mRNA表达水平与微钙化的出现密切相关,可能参与和/或调节了微钙化的形成.
作者:杨光;张静;张祥宏;崔进国;赵俊京;李智岗;李海平;韩捧银;李顺宗;王红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单期增强扫描在对可疑胰腺癌诊断中合理的延迟时间.方法 随机选择50例健康志愿者,分为A、B两组.①A组行胰腺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对比剂总量为120 ml,注射流率为2.5 ml/s,分别测定腹主动脉、门静脉、胰腺实质及肝脏实质在增强后不同时间点的CT值,得出时间-密度曲线.②B组行移床式、40 s、60 s双期增强扫描,对比剂总量和流率同上,分别评价40 s与60 s胰周血管的显示率及显示程度.结果 ①时间-密度曲线结果提示,腹主动脉、门静脉强化到达峰值平均时间为60 s,胰腺实质强化到达峰值时间为50 s(50~70 s胰腺实质强化基本处于平台期).肝脏实质强化到达峰值时间为60 s (60~80 s肝脏实质强化基本处于平台期).并且有明显的密度差.②对于胰周血管的显示率,40 s和60 s均为100%.而对于显示程度,60 s扫描明显优于40 s扫描.结论 若对可疑胰腺癌行多层螺旋CT单期增强扫描.以对比剂总量为120 ml,注射流率为2.5 ml/s,延迟时间定为60 s较佳.
作者:严金岗;彭卫斌;殷瑞根;赵亮;冷菊宇;罗俊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在认知与基础状态下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9例确定为抑郁症患者和9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被试为对照组,利用隔日显像法,分别对两组被试在认知和基础状态下进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利用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SPM2)软件分析.结果 认知相对于基础状态:①正常被试额上回、前额右侧和BA(Brodmann area)6脑血流显著升高;颞叶、颞上回区血流降低.②抑郁症患者右扣带回和尾状核左侧脑血流显著升高;海马旁回右侧、中央后回血流显著降低.结论 两组被试在基础和认知状态下的SPECT脑激活,在抑郁症治疗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胡孝朋;鹿麒麟;金珏;于璟;杜雪梅;张延军;刘岩岩;唐一源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应用DTI技术显示正常人脑白质纤维,探讨其与解剖学描述的一致性.方法 20名健康志愿者行颅脑MRI与颅脑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扩散张量成像扫描(b值=0,500 s/mm2),在Siemens Leonardo工作站应用纤维束跟踪软件(Siemens Standar 12 dirs)进行后处理重建出白质纤维束.结果 对主要白质纤维如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胼胝体、扣带、上纵束、下纵束、上枕额束、下枕额束、钩束进行模拟显示,不同纤维需要选择适合的感兴趣区、各向异性阈值、角度阈值、步长和体素内采样数目等参数,显示结果与解剖学描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可模拟显示正常人脑白质纤维,与解剖学描述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是在活体中研究人脑白质纤维的一种较可靠的方法.
作者:王海燕;赵斌;王光彬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心率及心率波动对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16-MS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不同心率、心率波动患者89例行16-MSCTA,以0.4秒/周扫描.根据心率分为下列四组:A组,<60次/分(beat per minute, BPM);B组,60~69 BPM;C组,70~79 BPM;D组,≥80 BPM.根据心率波动范围上述患者分为三组:第一组,范围≤6 BPM,第二组, 7~10 BPM,第三组,>10 BPM.结果 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心率、心率波动均呈负相关,P<0.001.心率波动1 BPM以下时,欲获得符合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图像,允许的高心率不超过64.5 BPM.统计显示:A、B、C、D各组及第一、二、三组冠状动脉节段显示率总体差别有显著性意义,两两比较,A与B组间差别不明显(P=0.017), A与B组合并后与其它各组间及第一、二、三组各组间差别均显著(P均<0.005).结论 不同心率、心率波动患者,图像质量迥异,欲获得高质量图像心率仍应尽量低、心率波动应尽量小.
作者:李东野;刘素堂;徐凯;夏勇;李绍东;李江山;王志荣;张超群;张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提出一种从CT图像中自动分割出肺实质的方法.方法 第一步,利用灰度阈值把肺部区域从背景中提取出来;第二步,对提取出的肺部区域进一步处理,除去大气管、平滑肺部边缘;第三步,利用数学形态学方法分开左右两肺.结果 利用该方法对三个病人的肺部CT图像序列进行处理,证明该方法能针对不同厚度的CT图像,自动选取合适的阈值进行分割,并能去除独立的气管/支气管,后完整提取出肺实质.结论 本文提出的方法为进一步利用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对肺结节进行识别和标记提供了基础.
作者:聂生东;李雯;许建荣;程杰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女,70岁,发现右乳肿物半年住院,无乳头溢液.查体:右侧乳头略凹陷,无明显橘皮外观,右乳外下象限距乳头1.5 cm处扪及3 cm×3 cm肿块,质软、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可,双侧腋窝未及肿大淋巴结.超声检查:右侧乳腺外下象限见2.7 cm×2.0 cm囊实性团块(图1),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彩色多普勒显示实性部分有分支状彩色血流,动脉频谱RI=0.84,双侧腋窝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使用声诺维造影剂的实时动态超声造影显示乳腺病灶实性部分早期快速增强,消退较快,囊性及部分低回声结构始终未增强(图2).超声诊断:右侧乳腺囊实性占位,考虑导管内来源(恶性可能大).外科行右乳肿块冰冻+乳腺切除术.术后病理:右侧乳腺导管上皮高度增生,细胞轻度异型,小灶区少量凝固性坏死,肿瘤未侵破导管壁,考虑低核级导管原位癌.
作者:杨玉萍;丁红;包剑锋;刘利民;王文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流汇聚法定量评价二尖瓣偏心反流的价值.方法 对63例二尖瓣偏心反流患者分别用连续方程法及血流汇聚法(PISA)测量二尖瓣反流程度,以连续方程法结果为标准,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结果 血流汇聚法与连续方程法的结果之间有明显相关性(r=0.838, P<0.05),并建立了直线回归方程.结论 血流汇聚法能较为准确地定量评价二尖瓣偏心反流程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彭瑛;饶莉;吴洋;陈琳;黄明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活体视神经损伤不同时期Mn2+增强磁共振影像表现,为活体状态下研究神经损伤的形态学改变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 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视神经组、视神经损伤24 h组和视神经损伤2周组,每组6只.分别在左侧眼球的玻璃体内注入浓度为0.8 mmol/L的MnCl2 2 μl,24 h后用1.5T磁共振仪进行扫描.结果 正常视神经显示了完整的走行,同时可以看到视觉传导通路的中继核团外侧膝状体和前丘的明显强化;视神经损伤24 h后,可见视神经的强化信号弥散,外侧膝状体和前丘的MnCl2大增强信号及SNR(信噪比)降低;视神经损伤2周组,视神经走行显示不全,外侧膝状体和前丘的MnCl2大增强信号明显减低及SNR的明显降低.三组在外侧膝状体和前丘Mn2+大增强信号及SNR的两两比较上均有显著性的差异(P<0.001).结论 Mn2+增强磁共振成像能够很好地评价视神经不同损伤时期的形态学改变,是活体状态下研究神经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张帆;李坤成;于春水;常丽荣;秦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在数字人体理论和模型研究基础上,开展了数字人体热红外图像特征和人体表面三维重构研究.主要内容有数字人体热红外技术的特点与优势、数字人体热红外图像实验研究、数字人体三维重建原理与步骤等.数字人体热红外图像特征和人体表面三维重构是数字人体研究及应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毕思文;蒋样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女,55岁,间歇性右上腹疼半年.体检腹软,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超声诊断:下腔静脉实性占位.CT检查:肝门至肾门水平下腔静脉走行区见一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略呈分叶状,大小约9.0 cm×4.5 cm×4.5 cm(图1),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下腔静脉管腔增粗,胰头受压移位(图2).CT诊断:下腔静脉占位性病变,平滑肌肉瘤可能性大.MR下腔静脉及门静脉成像:下腔静脉平肾门至第二肝门水平明显扩张,宽处直径约4.5 cm,其内见大小约9.0 cm×4.5 cm×4.5 cm略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异常强化,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未见异常(图3).MR诊断:下腔静脉血管源性肿瘤,平滑肌肉瘤或血管外皮瘤.手术病理诊断: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图4).
作者:李好刚;褚玉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使用可视化工具包VTK的二维轮廓线的表面重建算法,在VC++的编译环境下实现对人体薄层断面中肱骨的三维表面重建.方法 应用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获取技术,对双侧肱骨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结果 重建出双侧肱骨的大、小结节,大、小结节嵴,桡神经沟,尺神经沟,肱骨小头,肱骨滑车,冠突窝,桡窝,鹰嘴窝,内、外上髁等结构的三维立体图像,可以任意角度和比例大小对它们进行观察,清楚地显示了它们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结论 本研究以中国可视化人体数据集和VTK为基础,实现了对人体肱骨的3D可视化重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现更多人体解剖结构可视化以及科学计算提供支持,也为解剖教学展示提供参考.
作者:杨进;张绍祥;李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求一种基于相似度测量的医学超声图像对比度增强方法.方法 本文在基于相似度测量的对比度增强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医学超声图像的特点,引入了局部模糊分形维数特征,改进了相似度和对比度变换因子的计算方法,同时提出了对比度增强系数的自适应选择方法,通过改变图像局部对比度增强图像.结果 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处理后的图像对比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背景和噪声未出现明显改变,组织细节信息保留完整,图像可读性增强.结论 本文算法在增强图像对比度的同时能够有效地保留组织细节信息并抑制噪声过度增强,是一种有效的医学超声图像对比度增强方法.
作者:陈文山;汪天富;林江莉;李德玉;饶莉;唐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DSA或3D-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32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治疗方案.结果 共发现28例33个颅内动脉瘤.其中20例颅内动脉瘤进行了血管内栓塞治疗.14例用可解脱铂金弹簧圈(GDC)行动脉瘤栓塞术,6例用可脱性球囊行颈内动脉闭塞术.结论 3D-DSA极大提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准确、安全和操作方便的特点,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刘晓红;印建国;杨艳;贾雄;宁季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