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宇;石峰;蒲放;蒋田仔;谢晟;王荫华
目的 观察右室快速起搏建立心力衰竭犬模型的效果,探讨心房结构重构在心力衰竭与心房颤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13只犬随机分为起搏组(n=7)和假手术组(n=6),于左、右心房各缝植4对电极,起搏电极缝植在右室心尖,连接实验用VOO型起搏器,快速心室起搏(220次/分)6周,建立心力衰竭犬模型,分别于起搏前、起搏6周后,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收缩末容积;采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舒张期末和收缩期末容积,得出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并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心房肌的超微结构.结果 ①假手术组术前和术后心脏各参数无明显变化.②起搏6周后,起搏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左房收缩末容积显著增大[(23.2±4.1) vs (13.5±1.9)cm3,P<0.01],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显著增大[(56.2±11.3) vs (33.7±9.6)cm3,P<0.01],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显著增大[(38.4±8.4) vs (14.5±8.6)cm3,P<0.01],射血分数显著降低[(31.4±10.2) vs (56.8±4.5)%,P<0.01],心输出量著降低[(1.2±0.5) vs (2.8±1.6)L/min,P<0.01].③病理学结果显示起搏犬心房肌细胞变性、肌纤维溶解、线粒体肿胀以及间质胶原增生、水肿.结论 心房结构重构是心力衰竭犬发生心房颤动的重要原因.
作者:薛竞宜;杜国庆;田家玮;李悦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呼吸触发B-TFE序列在门静脉系统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呼吸触发B-TFE序列,对40例病例进行门静脉系统成像,冠状位,使用呼吸触发技术,不使用对比剂.所有病例均在近期进行了双功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和B-TFE门静脉成像结果 进行比较.检查的内容包括: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右支、门静脉左支、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以及可能出现的侧支循环情况.结果呼吸触发B-TFE序列门静脉成像准确地显示了本组全部病例的门静脉系统情况;呼吸触发B-TFE门静脉成像结果和双功多普勒超声结果相关性良好,且具有一定的优势.结论 呼吸触发B-TFE序列门静脉成像技术可以在不使用对比剂情况下准确地评价门静脉系统情况.
作者:郭建锋;沈钧康;徐孝秋;张迎春;刘金来;王玉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女,55岁,间歇性右上腹疼半年.体检腹软,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超声诊断:下腔静脉实性占位.CT检查:肝门至肾门水平下腔静脉走行区见一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缘略呈分叶状,大小约9.0 cm×4.5 cm×4.5 cm(图1),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下腔静脉管腔增粗,胰头受压移位(图2).CT诊断:下腔静脉占位性病变,平滑肌肉瘤可能性大.MR下腔静脉及门静脉成像:下腔静脉平肾门至第二肝门水平明显扩张,宽处直径约4.5 cm,其内见大小约9.0 cm×4.5 cm×4.5 cm略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异常强化,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未见异常(图3).MR诊断:下腔静脉血管源性肿瘤,平滑肌肉瘤或血管外皮瘤.手术病理诊断: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图4).
作者:李好刚;褚玉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131I SPECT/CT融合图像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131I治疗后判断残留和转移病灶的存在和部位以及确定治疗计划的作用.方法 DTC患者25例(50例次)于131I治疗后5~7天行131I SPECT/CT全身和局部断层显像.131I治疗剂量分别为100 mCi、150 mCi和200 mCi.结果 ①治疗后131I融合图像显示:单纯残留甲状腺组织摄取131I 13次(26%),残留甲状腺和颈部淋巴结6次(12%),双肺弥漫性及散在病灶4次(8%),咽喉部及残余甲状腺组织3次(6%),纵隔和颈部淋巴结1次(2%),双肺、颈部淋巴结和残余甲状腺组织13次(26%),咽喉部2次(4%),颈部淋巴结和双肺3次(6%),残余甲状腺和双肺3次(6%),残余甲状腺和骨摄取碘1次(2%),多发骨和颈部淋巴结1次(2%).②本组DTC患者甲状腺球蛋白(Tg)>1000的12次(24%),Tg 1000~50的11次(22%),Tg<50的20次(40%),7次(14%)无Tg资料.Tg值与131I摄取灶的数量和范围有关,但是部分患者131I摄取较多而Tg仅轻度增高或正常范围.③15例(60%)在治疗1~5次后不再行131I治疗,其中11例(11/15例)治疗后根据131I融合图像未再发现病灶并结合Tg正常而不再需要治疗,其余4例治疗后同机CT显示的双肺弥漫性或散在病灶不摄取131I.结论 131I治疗后SPECT/CT融合显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它可以明确诊断DTC的残留、转移和复发,同时为再次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川玲;赵文锐;朱家瑞;许根祥;王新强;高春华;方庭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人体数据集上的应用.方法 基于中国第一例数字化女虚拟人数据集的重建结果,运用虚拟现实整合软件开发解剖教学系统及虚拟手术室漫游.结果 开发出了一个3D 解剖图谱及一个虚拟手术室漫游系统.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增强了可视化效果,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拓宽了虚拟人体数据集的应用范围.
作者:祁俐娜;罗述谦;孙中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用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模型综合评价圆形指数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68例经穿刺病理及随访证实的浅表淋巴结超声测量的圆形指数进行分析,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并通过圆形指数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中的贡献及分类判对率探讨其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圆形指数判断淋巴结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与其t检验结果一致.然而,虽然良恶性淋巴结的圆形指数有非常显著性差异,1.985 vs 1.504(P<0.001),但其ROC曲线下面积只达到0.770±0.039,当取值为大于1.691时,诊断为良性淋巴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7%和72.0%.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圆形指数经前进法逐步回归后引入方程,在模型中对良恶性判断有明显的影响(圆形指数的偏回归系数为-2.550±0.601,χ2值为46.515,模型分类判对率为74.4%,优势比为0.078).结论 超声测量的圆形指数是简便判断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有一定鉴别诊断应用价值.
作者:韩治宇;梁萍;于晓玲;李欣;邵秋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海马的MRI影像学分析,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海马形状的局部异常模式,并构建优的分类器函数辅助诊断AD.方法 对19例AD患者和20名正常老年对照者行MRI扫描,建立海马表面模型,测量海马表面的局部萎缩,构建分类器函数自动判别AD病.结果 自动判别的正确率,用留一法交叉验证实验的平均正确率分别为右海马82.1%,左海马92.3%;100次3重交叉验证实验的平均正确率为右海马82.5%,左海马87.2%.结论 利用MRI海马的形状特征自动判别AD是可行的.
作者:李淑宇;石峰;蒲放;蒋田仔;谢晟;王荫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提出一种从CT图像中自动分割出肺实质的方法.方法 第一步,利用灰度阈值把肺部区域从背景中提取出来;第二步,对提取出的肺部区域进一步处理,除去大气管、平滑肺部边缘;第三步,利用数学形态学方法分开左右两肺.结果 利用该方法对三个病人的肺部CT图像序列进行处理,证明该方法能针对不同厚度的CT图像,自动选取合适的阈值进行分割,并能去除独立的气管/支气管,后完整提取出肺实质.结论 本文提出的方法为进一步利用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对肺结节进行识别和标记提供了基础.
作者:聂生东;李雯;许建荣;程杰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肝内结节细针穿刺抽吸活检对AFP阴性亚临床肝癌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对超声检出肝内≤5 cm结节、血清AFP阴性的患者90例行超声引导下肝内结节穿刺活检,同时行细胞学涂片和组织学切片检查以及临床随访.结果 90例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肝细胞癌57例,转移性肝癌14例,良性结节者18例,未定性者1例.肝细胞癌57例中,结节≤2 cm 13例(22.8%),2~3 cm 37例(64.9%),3~5 cm 7例(12.3%).52.6%(30/57)为复发性肝癌,其中6例原发癌术前AFP阳性,19.3%(11/57)在治疗和随访2~18个月后AFP逐渐升高呈阳性;3.5%(2/57)有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史.结论 超声引导细针穿刺活检对亚临床肝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疗效监测具有重要价值,是AFP阴性患者肝内结节的佳鉴别诊断方法.
作者:何以敉;林礼务;高上达;薛恩生;林学英;叶琴;吴丽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DSA或3D-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32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治疗方案.结果 共发现28例33个颅内动脉瘤.其中20例颅内动脉瘤进行了血管内栓塞治疗.14例用可解脱铂金弹簧圈(GDC)行动脉瘤栓塞术,6例用可脱性球囊行颈内动脉闭塞术.结论 3D-DSA极大提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准确、安全和操作方便的特点,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刘晓红;印建国;杨艳;贾雄;宁季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X线造影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伴有溃疡或狭窄的重度反流性食管炎32例,所有病例均经内镜活检或细胞学证实,其中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 32例中发生于食管下段27例(84.4%),中下段4例(12.5%),上段1例(3.1%);病变长度1~4 cm,平均3.7 cm.黏膜不规则28例(87.5%);黏膜呈小结节状或息肉状改变14例(43.8%);合并食管溃疡16例(50%).锥形狭窄13例(40.7%),弧形狭窄12例(37.5%),不规则结节状狭窄7例(21.9%).病变与正常食管壁分界清楚及不清楚者各16例(50%).假性憩室者8例(25%),固定的横行黏膜纹4例(11.8%),病变上端食管局限性囊袋样膨出9例(28.1%).局部管壁柔软19例(59.4%),僵硬13例(40.6%).病变下缘累及贲门者5例,合并食管裂孔疝22例(71.9%)病例中病变下缘均累及膈上疝囊.结论 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X线造影多表现为食管下段狭窄、溃疡,合并食管裂孔疝,如发现假性憩室、固定的横行黏膜纹及病变上端食管局限性囊袋样膨出等征象则有助于诊断.
作者:余小多;赵心明;周纯武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利用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MCE)技术探讨梗死前心绞痛(PA)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微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 根据有无PA将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的37例患者分为两组,无PA组19例,有PA组18例.患者入院当天行心脏超声检查记录室壁运动和左室容积(EDV和ESV).住院期间行MCE评价心肌危险区域中无再流范围.AMI后3个月再次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左室重构.结果 MCE显示无PA组心肌危险区域节段中无再流范围高于有PA组(P<0.05);EDV和ESV初诊时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然而无PA组在3个月随访时超声结果 显示左室容积较初诊时增加(P<0.0001),PA组左室容积较初诊时并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可以减少无再流,保护心肌微循环,有利于再血管化后左室功能的恢复,并防止左室重构的发生.
作者:陈昕;任卫东;唐力;马春燕;王立建;富维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活体视神经损伤不同时期Mn2+增强磁共振影像表现,为活体状态下研究神经损伤的形态学改变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 Wistar大鼠18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视神经组、视神经损伤24 h组和视神经损伤2周组,每组6只.分别在左侧眼球的玻璃体内注入浓度为0.8 mmol/L的MnCl2 2 μl,24 h后用1.5T磁共振仪进行扫描.结果 正常视神经显示了完整的走行,同时可以看到视觉传导通路的中继核团外侧膝状体和前丘的明显强化;视神经损伤24 h后,可见视神经的强化信号弥散,外侧膝状体和前丘的MnCl2大增强信号及SNR(信噪比)降低;视神经损伤2周组,视神经走行显示不全,外侧膝状体和前丘的MnCl2大增强信号明显减低及SNR的明显降低.三组在外侧膝状体和前丘Mn2+大增强信号及SNR的两两比较上均有显著性的差异(P<0.001).结论 Mn2+增强磁共振成像能够很好地评价视神经不同损伤时期的形态学改变,是活体状态下研究神经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张帆;李坤成;于春水;常丽荣;秦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微探头超声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内镜引导下应用10 MHz微型超声探头对82例食管隆起性病变行微探头超声检查.结果 82例食管隆起性病变中微探头超声检出息肉6例,食管炎4例,平滑肌瘤19例,平滑肌肉瘤2例,静脉瘤15例,脂肪瘤3例,囊肿6例,食管癌10例,外压性病变17例 (其中15例主动脉压迹,1例肺肿瘤压迹,1例脊椎压迹),27例经病理证实.结论 微探头超声能够显示食管层次结构,对食管隆起性病变能够进行组织层次定位,较好地提示病变的性质,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而且能够通过狭窄的食管,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
作者:应涛;胡兵;冯亮;许惠敏;金彗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肝外伤是常见的闭合性腹部外伤,极易导致死亡.随着超声造影技术迅速发展,该技术不仅应用于肝外伤的诊断中,而且也逐渐应用于肝外伤的微创治疗中.由于该技术具有经济、方便、敏感性高等优点,其在肝外伤的诊断和微创治疗中突现重要价值.本文简述超声造影技术在肝外伤诊断和微创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惠琴;唐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单期增强扫描在对可疑胰腺癌诊断中合理的延迟时间.方法 随机选择50例健康志愿者,分为A、B两组.①A组行胰腺动态螺旋CT增强扫描,对比剂总量为120 ml,注射流率为2.5 ml/s,分别测定腹主动脉、门静脉、胰腺实质及肝脏实质在增强后不同时间点的CT值,得出时间-密度曲线.②B组行移床式、40 s、60 s双期增强扫描,对比剂总量和流率同上,分别评价40 s与60 s胰周血管的显示率及显示程度.结果 ①时间-密度曲线结果提示,腹主动脉、门静脉强化到达峰值平均时间为60 s,胰腺实质强化到达峰值时间为50 s(50~70 s胰腺实质强化基本处于平台期).肝脏实质强化到达峰值时间为60 s (60~80 s肝脏实质强化基本处于平台期).并且有明显的密度差.②对于胰周血管的显示率,40 s和60 s均为100%.而对于显示程度,60 s扫描明显优于40 s扫描.结论 若对可疑胰腺癌行多层螺旋CT单期增强扫描.以对比剂总量为120 ml,注射流率为2.5 ml/s,延迟时间定为60 s较佳.
作者:严金岗;彭卫斌;殷瑞根;赵亮;冷菊宇;罗俊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血流汇聚法定量评价二尖瓣偏心反流的价值.方法 对63例二尖瓣偏心反流患者分别用连续方程法及血流汇聚法(PISA)测量二尖瓣反流程度,以连续方程法结果为标准,分析二者的相关性,建立线性回归方程.结果 血流汇聚法与连续方程法的结果之间有明显相关性(r=0.838, P<0.05),并建立了直线回归方程.结论 血流汇聚法能较为准确地定量评价二尖瓣偏心反流程度,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彭瑛;饶莉;吴洋;陈琳;黄明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使用可视化工具包VTK的二维轮廓线的表面重建算法,在VC++的编译环境下实现对人体薄层断面中肱骨的三维表面重建.方法 应用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获取技术,对双侧肱骨进行计算机三维重建及立体显示.结果 重建出双侧肱骨的大、小结节,大、小结节嵴,桡神经沟,尺神经沟,肱骨小头,肱骨滑车,冠突窝,桡窝,鹰嘴窝,内、外上髁等结构的三维立体图像,可以任意角度和比例大小对它们进行观察,清楚地显示了它们在空间上的位置关系.结论 本研究以中国可视化人体数据集和VTK为基础,实现了对人体肱骨的3D可视化重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现更多人体解剖结构可视化以及科学计算提供支持,也为解剖教学展示提供参考.
作者:杨进;张绍祥;李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复合体的DSA影像学特征及分型.方法 对50例破裂性动脉瘤采用CT及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50个破裂性动脉瘤均表现为出血量不等的SAH,DSA检查均在其破口周围形成假性动脉瘤,其影像特征为在真性动脉瘤腔外可见细小形、圆形或类圆形不规则假性瘤腔,可以根据DSA的影像表现将其分为三型:其中A型(类茶壶型)11例,B型(类葫芦型)27例,C型(类哑铃型)12例.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破口周围可以形成假性动脉瘤,这种假性瘤腔与真性瘤腔一起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动脉瘤复合体,其影像特征在DSA上可表现为三种类型.
作者:宋锦宁;刘守勋;王拓;鲍刚;梁琦;谭震;张晓东;徐高峰;谢昌厚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女,70岁,发现右乳肿物半年住院,无乳头溢液.查体:右侧乳头略凹陷,无明显橘皮外观,右乳外下象限距乳头1.5 cm处扪及3 cm×3 cm肿块,质软、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可,双侧腋窝未及肿大淋巴结.超声检查:右侧乳腺外下象限见2.7 cm×2.0 cm囊实性团块(图1),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彩色多普勒显示实性部分有分支状彩色血流,动脉频谱RI=0.84,双侧腋窝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使用声诺维造影剂的实时动态超声造影显示乳腺病灶实性部分早期快速增强,消退较快,囊性及部分低回声结构始终未增强(图2).超声诊断:右侧乳腺囊实性占位,考虑导管内来源(恶性可能大).外科行右乳肿块冰冻+乳腺切除术.术后病理:右侧乳腺导管上皮高度增生,细胞轻度异型,小灶区少量凝固性坏死,肿瘤未侵破导管壁,考虑低核级导管原位癌.
作者:杨玉萍;丁红;包剑锋;刘利民;王文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