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力衰竭犬心房结构重构的实验研究

薛竞宜;杜国庆;田家玮;李悦

关键词:心力衰竭, 充血性, 心房颤动, 心房, 犬
摘要:目的 观察右室快速起搏建立心力衰竭犬模型的效果,探讨心房结构重构在心力衰竭与心房颤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13只犬随机分为起搏组(n=7)和假手术组(n=6),于左、右心房各缝植4对电极,起搏电极缝植在右室心尖,连接实验用VOO型起搏器,快速心室起搏(220次/分)6周,建立心力衰竭犬模型,分别于起搏前、起搏6周后,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收缩末容积;采用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舒张期末和收缩期末容积,得出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并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心房肌的超微结构.结果 ①假手术组术前和术后心脏各参数无明显变化.②起搏6周后,起搏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左房收缩末容积显著增大[(23.2±4.1) vs (13.5±1.9)cm3,P<0.01],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显著增大[(56.2±11.3) vs (33.7±9.6)cm3,P<0.01],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显著增大[(38.4±8.4) vs (14.5±8.6)cm3,P<0.01],射血分数显著降低[(31.4±10.2) vs (56.8±4.5)%,P<0.01],心输出量著降低[(1.2±0.5) vs (2.8±1.6)L/min,P<0.01].③病理学结果显示起搏犬心房肌细胞变性、肌纤维溶解、线粒体肿胀以及间质胶原增生、水肿.结论 心房结构重构是心力衰竭犬发生心房颤动的重要原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中国数字人数据库的构建与数据资源共享

    本文从分析我国数字人研究现状入手,指出了构建中国数字人数据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中国数字人数据库的总体构架及具体的建库方法,为实现我国数字人科学数据资源共享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作者:宋岳涛;尹岭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假性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分型研究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复合体的DSA影像学特征及分型.方法 对50例破裂性动脉瘤采用CT及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 50个破裂性动脉瘤均表现为出血量不等的SAH,DSA检查均在其破口周围形成假性动脉瘤,其影像特征为在真性动脉瘤腔外可见细小形、圆形或类圆形不规则假性瘤腔,可以根据DSA的影像表现将其分为三型:其中A型(类茶壶型)11例,B型(类葫芦型)27例,C型(类哑铃型)12例.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破口周围可以形成假性动脉瘤,这种假性瘤腔与真性瘤腔一起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动脉瘤复合体,其影像特征在DSA上可表现为三种类型.

    作者:宋锦宁;刘守勋;王拓;鲍刚;梁琦;谭震;张晓东;徐高峰;谢昌厚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数字人体热红外图像特征和人体表面三维重构

    在数字人体理论和模型研究基础上,开展了数字人体热红外图像特征和人体表面三维重构研究.主要内容有数字人体热红外技术的特点与优势、数字人体热红外图像实验研究、数字人体三维重建原理与步骤等.数字人体热红外图像特征和人体表面三维重构是数字人体研究及应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毕思文;蒋样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微探头超声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微探头超声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内镜引导下应用10 MHz微型超声探头对82例食管隆起性病变行微探头超声检查.结果 82例食管隆起性病变中微探头超声检出息肉6例,食管炎4例,平滑肌瘤19例,平滑肌肉瘤2例,静脉瘤15例,脂肪瘤3例,囊肿6例,食管癌10例,外压性病变17例 (其中15例主动脉压迹,1例肺肿瘤压迹,1例脊椎压迹),27例经病理证实.结论 微探头超声能够显示食管层次结构,对食管隆起性病变能够进行组织层次定位,较好地提示病变的性质,对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而且能够通过狭窄的食管,扩大了临床应用范围.

    作者:应涛;胡兵;冯亮;许惠敏;金彗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氙CT评价颈内和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脑血流研究

    目的 探讨颈内/大脑中动脉慢性狭窄、闭塞患者的氙CT脑血流成像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例颈内/大脑中动脉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行氙CT脑血流成像检查,2例行乙酰唑胺负荷试验.计算出脑血流图,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 20例颈内/大脑中动脉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10例单侧ICA/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7例发现病变侧CBF轻度下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10例单侧ICA/MCA闭塞,对侧重度狭窄患者,9例CBF图发现异常改变,表现为闭塞侧CBF下降较狭窄侧降低明显(P<0.05);闭塞侧CBF值与单侧病变患者的正常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例行乙酰唑胺负荷试验患者,负荷后CBF降低较负荷前明显.结论 氙CT检查能够显示颈内/大脑中动脉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脑血流情况,有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卢洁;李坤成;高艳;焦立群;李萌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DSA或3D-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32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治疗方案.结果 共发现28例33个颅内动脉瘤.其中20例颅内动脉瘤进行了血管内栓塞治疗.14例用可解脱铂金弹簧圈(GDC)行动脉瘤栓塞术,6例用可脱性球囊行颈内动脉闭塞术.结论 3D-DSA极大提高了脑血管造影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提供了可靠保障.具有准确、安全和操作方便的特点,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刘晓红;印建国;杨艳;贾雄;宁季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应用SPECT探索抑郁症局部脑血流变化规律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在认知与基础状态下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规律.方法 选取9例确定为抑郁症患者和9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被试为对照组,利用隔日显像法,分别对两组被试在认知和基础状态下进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利用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SPM2)软件分析.结果 认知相对于基础状态:①正常被试额上回、前额右侧和BA(Brodmann area)6脑血流显著升高;颞叶、颞上回区血流降低.②抑郁症患者右扣带回和尾状核左侧脑血流显著升高;海马旁回右侧、中央后回血流显著降低.结论 两组被试在基础和认知状态下的SPECT脑激活,在抑郁症治疗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作者:胡孝朋;鹿麒麟;金珏;于璟;杜雪梅;张延军;刘岩岩;唐一源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心肌磁共振显像、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和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功能的对比研究

    目的 评价心肌磁共振显像(MRI)、门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SPECT)和超声心动图(Echo)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AMI患者23例,分别于一周内行MRI、SPECT及Echo三项检查,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和射血分数(EF),将MRI检测结果 作为标准,并与SPECT及Echo结果比较,行相关分析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MRI采用多层Simpson法,图像空间分辨率高,可以准确划分血池和心肌的界限.SPECT较MRI低估左室容积EDV 15.9 ml,ESV 8.3 ml,EF值两者大致相等.Echo较MRI低估左室容积EDV 53.2 ml,ESV 33.0 ml,高估EF 5.3%.经相关分析,SPECT与MRI所测EDV、ESV、EF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84、0.84(P均<0.001),Echo与MRI所测EDV、ESV、EF相关系数分别为0.54(P<0.01)、0.43(P<0.05)、0.63(P<0.01).经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SPECT与MRI所测左室容积及射血分数有等价性.结论 MRI检测心功能准确、可靠.SPECT与MRI具有等价性.Echo左心功能测值较MRI有明显偏倚,需进一步改进检测方法以提高准确性.

    作者:邬冬梅;汤嘉宁;王慧峰;彭琨;冯艳林;张全斌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超声造影诊断乳腺导管内原位癌1例

    患者女,70岁,发现右乳肿物半年住院,无乳头溢液.查体:右侧乳头略凹陷,无明显橘皮外观,右乳外下象限距乳头1.5 cm处扪及3 cm×3 cm肿块,质软、光滑,无压痛,活动度可,双侧腋窝未及肿大淋巴结.超声检查:右侧乳腺外下象限见2.7 cm×2.0 cm囊实性团块(图1),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彩色多普勒显示实性部分有分支状彩色血流,动脉频谱RI=0.84,双侧腋窝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使用声诺维造影剂的实时动态超声造影显示乳腺病灶实性部分早期快速增强,消退较快,囊性及部分低回声结构始终未增强(图2).超声诊断:右侧乳腺囊实性占位,考虑导管内来源(恶性可能大).外科行右乳肿块冰冻+乳腺切除术.术后病理:右侧乳腺导管上皮高度增生,细胞轻度异型,小灶区少量凝固性坏死,肿瘤未侵破导管壁,考虑低核级导管原位癌.

    作者:杨玉萍;丁红;包剑锋;刘利民;王文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超声造影在肝外伤诊断和微创治疗中的应用

    肝外伤是常见的闭合性腹部外伤,极易导致死亡.随着超声造影技术迅速发展,该技术不仅应用于肝外伤的诊断中,而且也逐渐应用于肝外伤的微创治疗中.由于该技术具有经济、方便、敏感性高等优点,其在肝外伤的诊断和微创治疗中突现重要价值.本文简述超声造影技术在肝外伤诊断和微创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张惠琴;唐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18F-FDG PET双时相显像在鉴别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18F-FDG PET双时相显像在鉴别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28例原发性肺癌、18例消化系恶性肿瘤、13例其他恶性肿瘤和37例良性病变患者于静脉注射18F-FDG 185~370 MBq后45 min和2.5~3 h分别进行早期和延迟双时相PET/CT显像,并对重建后的图像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获得病灶区不同时相的平均SUV(SUVmean)和大SUV(SUVmax),并以延迟显像SUV值的变化大于10%判断为增高或减低.结果 在肺癌组28例中,早期显像24例SUV明显增高(85.7%),延迟显像除1例SUV值无变化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增高,4例早期显像结节处为可疑阳性(SUVmax为1.5~2.1)者,延迟显像3例明显增高,1例SUV未见明显增加,延迟显像阳性率为96.4%;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8例,其中17例早期SUV升高(94.4%),1例为阴性,延迟显像18例均增高;其他肿瘤13例,早期均为阳性,延迟显像SUV进一步增高.37例良性病变早期有12例SUV增高(>2.5),延迟显像4例仍为阳性.本文病例早期显像总的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5%、67.6%、82.3%、68.4%和83.3%;延迟显像分别为98.3%、86.5%、93.8%、92.1%和97.0%.结论 18F-FDG PET双时相显像对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有一定价值,几乎所有的早期显像为阳性的恶性肿瘤,延迟显像有进一步摄取增高,但部分良性病灶也具有相同特征.

    作者:张永学;吴志坚;贾清;魏昊;兰晓莉;高再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人体数据集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人体数据集上的应用.方法 基于中国第一例数字化女虚拟人数据集的重建结果,运用虚拟现实整合软件开发解剖教学系统及虚拟手术室漫游.结果 开发出了一个3D 解剖图谱及一个虚拟手术室漫游系统.结论 虚拟现实技术增强了可视化效果,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拓宽了虚拟人体数据集的应用范围.

    作者:祁俐娜;罗述谦;孙中伟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心肌声学造影评价梗死前心绞痛对心肌微循环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利用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MCE)技术探讨梗死前心绞痛(PA)对急性心肌梗死心肌微血管损伤的影响.方法 根据有无PA将首次急性心肌梗死(AMI)的37例患者分为两组,无PA组19例,有PA组18例.患者入院当天行心脏超声检查记录室壁运动和左室容积(EDV和ESV).住院期间行MCE评价心肌危险区域中无再流范围.AMI后3个月再次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价左室重构.结果 MCE显示无PA组心肌危险区域节段中无再流范围高于有PA组(P<0.05);EDV和ESV初诊时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然而无PA组在3个月随访时超声结果 显示左室容积较初诊时增加(P<0.0001),PA组左室容积较初诊时并无显著性改变.结论 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可以减少无再流,保护心肌微循环,有利于再血管化后左室功能的恢复,并防止左室重构的发生.

    作者:陈昕;任卫东;唐力;马春燕;王立建;富维强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超声造影剂对肾动静脉通过时间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剂SonoVue在正常人的肾动静脉通过时间(RAVTT),以及比较RAVTT在肾功能正常者与异常(慢性肾病2期)患者间的差异,探讨其评价肾功能的价值.方法 对69例成人肾脏进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病例组42例(包括肾脏有良、恶性占位的患者及慢性肾病2期患者,分别为7例、25例和10例),正常对照组27例.常规超声观测肾脏后经肘静脉团注SonoVue,造影结束后用ACQ分析软件对各组肾门处肾动、静脉主干内造影剂达到时间进行测定和差值分析.结果 正常人RAVTT在年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脏有良、恶性占位患者与正常人的RAVTT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慢性肾病2期患者的RAVTT明显延长为(4.39±0.37)s,与上述各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SonoVue在正常人的RAVTT为(2.70±0.16)s,这为今后RAVTT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标准.RAVTT在慢性肾病2期的患者为(4.39±0.37)s.RAVTT通过敏感反映肾脏血流量及流速的信息可初步评估肾功能.

    作者:李凡;杜联芳;邢晋放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磁共振成像射频线圈的设计及仿真

    目的 探讨0.3T永磁MRI系统中笼式线圈的计算机模拟和优化.方法 运用毕奥-萨伐尔定律,通过计算分析,设计了针对3H,129Xe共振频率的8列高通笼式线圈,利用IDL软件进行相关计算和仿真.结果 仿真结果证明了在低场条件下所设计的8列笼式高通线圈产生的射频磁场的均匀性和对称性.当列线数目减少为6列及4列时,笼式线圈产生的磁场均匀性和对称性大大降低.结论 仿真精确度较好,误差较低.线圈列数的降低对B1场均匀性造成破坏.

    作者:姚志萍;杨昆;汪建涛;任秋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四维动态数字人体模型的开发及其在放疗计划中评估器官呼吸运动影响的研究

    目的 开发一种可以用于蒙特卡罗模拟的四维动态运动模型来研究不同放射治疗计划中器官运动造成的影响.方法 本文阐述了一个用在放射治疗计划上来研究器官运动影响的四维数字化人体模型.该模型通过对器官控制点的采样和使用非均匀有理B样条方法,对现存的三维VIP-Man(visible photographic man)模型利用临床中得到的呼吸运动数据进行器官控制点的时间,空间变换,进而得到四维的数字化人体解剖模型.一种蒙特卡罗代码,EGS4 (electron gamma shower, version 4),被用于对该四维VIP-Man模型进行放疗模拟.出于测试模型目的, 我们模拟了四维VIP-Man左肺部产生一肿瘤,通过传统三维四束对穿(前,后,左,右)来模拟计算呼吸运动对肿瘤剂量分配的影响.结果 在本次模拟研究中,从不同呼吸相位产生的剂量的差别可达40%.目标剂量容积直方图明显存在区别.结论 初步的研究证明了四维数字人体模型用于蒙特卡罗模拟计算中的潜能.

    作者:张居营;徐榭;石成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分化型甲状腺癌131I治疗后SPECT/CT融合显像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131I SPECT/CT融合图像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患者131I治疗后判断残留和转移病灶的存在和部位以及确定治疗计划的作用.方法 DTC患者25例(50例次)于131I治疗后5~7天行131I SPECT/CT全身和局部断层显像.131I治疗剂量分别为100 mCi、150 mCi和200 mCi.结果 ①治疗后131I融合图像显示:单纯残留甲状腺组织摄取131I 13次(26%),残留甲状腺和颈部淋巴结6次(12%),双肺弥漫性及散在病灶4次(8%),咽喉部及残余甲状腺组织3次(6%),纵隔和颈部淋巴结1次(2%),双肺、颈部淋巴结和残余甲状腺组织13次(26%),咽喉部2次(4%),颈部淋巴结和双肺3次(6%),残余甲状腺和双肺3次(6%),残余甲状腺和骨摄取碘1次(2%),多发骨和颈部淋巴结1次(2%).②本组DTC患者甲状腺球蛋白(Tg)>1000的12次(24%),Tg 1000~50的11次(22%),Tg<50的20次(40%),7次(14%)无Tg资料.Tg值与131I摄取灶的数量和范围有关,但是部分患者131I摄取较多而Tg仅轻度增高或正常范围.③15例(60%)在治疗1~5次后不再行131I治疗,其中11例(11/15例)治疗后根据131I融合图像未再发现病灶并结合Tg正常而不再需要治疗,其余4例治疗后同机CT显示的双肺弥漫性或散在病灶不摄取131I.结论 131I治疗后SPECT/CT融合显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它可以明确诊断DTC的残留、转移和复发,同时为再次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川玲;赵文锐;朱家瑞;许根祥;王新强;高春华;方庭正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基于相似度测量的医学超声图像对比度增强

    目的 探求一种基于相似度测量的医学超声图像对比度增强方法.方法 本文在基于相似度测量的对比度增强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医学超声图像的特点,引入了局部模糊分形维数特征,改进了相似度和对比度变换因子的计算方法,同时提出了对比度增强系数的自适应选择方法,通过改变图像局部对比度增强图像.结果 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处理后的图像对比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背景和噪声未出现明显改变,组织细节信息保留完整,图像可读性增强.结论 本文算法在增强图像对比度的同时能够有效地保留组织细节信息并抑制噪声过度增强,是一种有效的医学超声图像对比度增强方法.

    作者:陈文山;汪天富;林江莉;李德玉;饶莉;唐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核素显像在无肛畸形术后患儿排便功能中的初步研究

    目的 应用放射性核素动态显像评价先天性无肛畸形术后患儿排便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正常对照组11例小儿和病例组43例无肛畸形术后患儿进行放射性核素动态显像,对比观察排便功能曲线、排空率、半排时间和残留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排空率、半排时间和残留率分别为(78.30±12.03)%、(1.97±0.86) min和(20.50±7.67)%;病例组排空率、半排时间和残留率分别为(49.21±14.38)%、(8.13±6.20) min和(33.56±9.67)%.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排空率明显降低(P<0.05)、半排时间和残留率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排便功能曲线呈迅速下降型;病例组排便功能曲线呈缓慢降低趋势,5 min内下降不明显.结论 放射性核素动态显像可反映无肛畸形患儿术后排便功能的动态变化情况,是一种简便、定量化、无创性的检测方法.

    作者:李剑明;袁正伟;徐微娜;于树鹏;张彩霞;裴著果 刊期: 2006年第09期

  • 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目的 探讨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影像学特性,着重分析其MRI信号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1例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放射学和MRI表现.结果 单骨发病17例,多发4例;其中病灶位于脊椎14例次,骨盆11例次,长骨5例次,颅骨1例次.放射学表现:浸润性、溶骨性骨质破坏16例,不规则硬化并浸润性骨质破坏3例,溶骨性骨破坏并囊状膨胀2例;18例见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影,CT扫描见软组织肿块直径平均约7.36 cm,相应层面骨质破坏区直径约3.64 cm.MRI检查T1WI显示病灶呈等信号12例,等低混杂信号2例;T2WI呈中等-稍高信号12例,高信号2例;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者10例.结论 骨盆及脊椎为本病好发部位,多侵犯单骨.骨质破坏的范围小而软组织肿块大,T2WI信号不高,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为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作者:廖昕;陈卫国;王刚;吴元魁;匡晓峰 刊期: 2006年第09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