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虹;王君;孙锟;陈国珍;洪雯静;余建国;王威琪
目的探讨自制表面活性剂类超声造影剂进行心肌显像的理想剂量.方法用本研究所自行研制的表面活性剂类超声造影剂对7只开胸犬的心肌进行显像观察,将造影剂稀释为10、20、30倍,分别对心肌进行显像,观察其不同的显像效果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造影剂的剂量在稀释10倍至30倍之间时,均是在触发间歇为1:8个心动周期时心肌显像效果佳,此时造影剂在心肌组织内达到饱和状态.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加,心肌显像效果明显减弱,3级显像的比例明显减少,前壁、后壁心肌和心腔内声学密度明显降低.结论不同剂量的超声造影剂对心肌有不同的显像效果,本实验发现稀释20倍时心肌显像的效果较理想.
作者:景香香;王志刚;冉海涛;凌智瑜;李晓东;彭晓琼;杨春江;罗安果;张群霞;郑元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RI对鼻咽癌(NPC)的UICC/AJCC(2002,6th)分期和我国1992年福州分期的影响.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9例NP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治疗前1周内均有CT和MRI资料.结果 CT不能显示咽颅底筋膜,MRI显示清楚;MRI显示茎突后间隙肿块和鼻窦肿块性质较CT明确;MRI显示颅底骨质肿瘤侵犯较CT敏感.根据UICC/AJCC分期标准,28.2%(11/39)的病例发生分期改变,根据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35.9%(14/39)发生改变.结论 MRI对于鼻咽癌的侵犯途径和范围,特别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建议NPC临床分期应考虑以MRI为标准.
作者:胡国清;唐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应用螺旋CT测量眼眶容积,探讨正常眼眶容积的发育规律.方法应用CT扫描及重建技术测量123例正常眼眶容积,分析其与年龄、性别、眼球体积、颧骨间距及眶深的关系.结果眼眶容积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1),14岁以下男女眼眶容积差异无显著性(r=0.817,P>0.05),14岁后男性眶容积大于女性(P<0.05).眼眶容积与外眶距正相关(P<0.05).眼球/眼眶比率随年龄增长由0.4降至0.26.结论眼眶发育呈线性增长,球/眶比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小.
作者:陈哲;郑晓华;谢宝君;袁家骥;喻汉华;李守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肝豆状核变性(WD)病例的腹部B超、肝脾脑CT和脑MRI特点,初步探讨WD影像学检查意义和方法选择.方法回顾69例WD,依据主要症状分为脑型、肝型和肾型3组,分析各组中腹部B超、肝脾脑CT和脑MRI检查的主要特点.结果 60例患者进行了腹部B超检查,其中59例(98.3%)发现异常声像,以肝实质异常声像、脾大和门脉高压声像为特点,声像结果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相关性.5例肝脾CT检查以小结节性肝硬化改变和脾大为主要特点.11例患者行脑CT检查,无神经症状者脑CT无异常,有神经症状者50%发现异常病灶,主要特点是基底节区和丘脑对称性低密度灶和脑萎缩.7例患者进行MRI检查,6例发现异常信号,均为对称分布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分布部位主要为基底节、丘脑和脑干,5例发现脑萎缩.结论影像学检查对WD诊断有重要意义,可用于病情判断和鉴别诊断.WD脑CT或MRI检查以基底节区和丘脑改变为特点.
作者:雷建华;童德军;杨旭;罗红雨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壶腹癌及壶腹周围癌多层螺旋CT(MSCT)特征,探讨MS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经十二指肠胰胆管造影(ERCP)活检确诊的35例壶腹癌或壶腹周围癌患者的CT表现.结果 35例均发现肿瘤,增强扫描肿瘤本身可见不同程度强化,其中16例经图像后处理,35例均清晰显示肿瘤及肿瘤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结论 MSCT增强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壶腹部肿瘤病变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于壶腹癌及壶腹周围癌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吴坚;杨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女,31岁.右眼痛,头痛鼻塞1月余.临床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无阳性结果.MRI检查:蝶鞍扩大,鞍区内见一等T1、长T2的实质性占位(图1),大小约3.3 cm×2.8 cm×3.1 cm,肿块内见一小圆形长T1、长T2信号.肿块向前侵及蝶窦,向两侧侵及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枕骨斜坡信号弥漫性减低,肿瘤与斜坡界限不清,但骨皮质无膨胀及破坏.增强后肿瘤和斜坡一致性明显强化,小圆形低信号无强化(图2).术后病理诊断:垂体瘤(嫌色细胞瘤).
作者:黄松涛;盛鸿颖;王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冠状动脉远端保护装置对急性心梗患者左室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照组35例,实验组2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3、6个月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射血分数(EF)和室壁运动记分指数(WMSI).结果实验组术后EF值、3个月及6个月时WMSI和LVEDV、LVESV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联合应用远端保护装置,可更加有效阻止左室重构的进程.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观测、评价左室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段云燕;张军;周晓东;李军;李红玲;刘丽文;朱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肺韧带是位于下肺叶与纵隔之间的胸膜残存组织,对下肺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肺韧带的解剖基础、正常影像学表现、发生率、受累疾病和肺韧带原发病及其对下胸部疾病影像学表现的影响等方面内容进行概括,为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作者:李家言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房间隔缺损封闭后右心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25例成年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前、术后48~72 h及3个月后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缺损、三尖瓣及肺动脉瓣瓣口血流多普勒及三尖瓣前叶瓣环运动的组织多普勒频谱.结果术前测量缺损平均直径约(2.2±0.6)cm,均成功植入封堵器.术后早期右心收缩期运动速度减低、时间缩短,血流峰值速度及压差降低、射血时间缩短;右房、室间压差降低.3个月后以上参数较术后早期无显著差异,但右室舒张时间延长.结论右心前负荷的降低短期内使右心肺循环高动力状态逆转,在新的前负荷水平达到新平衡.
作者:王炯;李治安;张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DTI-PW)中二尖瓣环速度检测存活心肌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4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室壁按照硝酸甘油(NTG)介入99Tcm-MIBI SPECT 结果分为有存活心肌组、无存活心肌组,采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测量相应梗死壁二尖瓣环多巴酚丁胺(Dobutamine,Dob)负荷前及每级Dob负荷试验时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射血前期PEP、射血期ET;另选2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人为对照组,测量6个室壁二尖瓣环Vs、PEP、ET.结果 Dob 5μg/(kg·min)时,以Vs增加量≥2 cm/s为临界值,则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76%,准确度为75%,以PEP/ET变化率2(Dob 5μg/(kg·min)时PEP/ET与Dob负荷前PEP/ET的比值)≥100%作为诊断无存活心肌的临界值,则敏感度为73%,特异度为85%,准确度为79%;以Dob 10 μg/(kg·min)时Vs增加量≥3 cm/s为临界值,则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度增加到83%,特异度为79%,准确度增加到81%,以PEP/ET变化率3(Dob 10μg/(kg·min)时PEP/ET与Dob负荷前PEP/ET的比值)≥100%作为诊断非存活心肌的临界值,则敏感度为82%,特异度为85%,准确度为84%.结论 Dob负荷时二尖瓣环Vs、PEP/ET可用于检测存活心肌,方法简单、可靠.
作者:黎爱峰;刘霞;杨锐英;李娟;黎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患者男,45岁.因突发头晕、视力下降、视物旋转伴枕部疼痛7天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2个月前右侧小脑梗死,本次发病前45天复发脑梗死,头部MRI显示有右侧小脑大面积梗死灶及右侧丘脑梗死.入院后查体:神志清楚,认知功能下降;双眼视物光感,双瞳孔等大等圆,左眼外展露白,轻度垂直眼震,鼻唇沟对称,右耳骨导大于气导,Weber居中,悬雍垂偏右,左侧咽反射弱,伸舌居中;四肢肌张力低,双上肢肌力5-级,右手指鼻不稳,四肢腱反射活跃,双侧Hoffmann征(+),双侧Rossolimo征(+),余病理征未引出.
作者:龚涛;陈海波;蔡晓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确定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MRI增强形式与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方法对14例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患者术后标本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与增强MRI的增强形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间隔强化和边缘强化区代表肿瘤的纯软骨成分,无强化区和不均匀强化区代表肿瘤的软骨和骨样成分.结论增强MRI可以通过确定成骨区和软骨区来辅助获得诊断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活检材料.
作者:孙燕萍;李四君;郭卫;蒋全胜;刘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兔肝VX2移植瘤所引起的肝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对1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在其接种VX2肿瘤前、后不同时间行肝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对比肝血流量(HBF)、血容积(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I)的变化规律.结果肿瘤边缘区与非肿瘤区比较:除MTT值降低以外(P<0.01),其他各灌注值如HBF、HBV、HAI、PS均增高(P<0.01).这些变化在接种后5~9天开始产生,随肿瘤生长,各灌注值均有改变,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肝VX2瘤移植前后可引起肝血流动力学改变,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以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生理学特性.
作者:姜慧杰;徐克;刘瑞宝;张慧博;王强;郭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综合诊断在双重食管癌中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化.方法分析14例双重食管癌的食管造影、CT及内镜资料,研究各项检查的优、劣势以及各项检查综合应用的价值.结果联合应用文中所选的各项检查不仅可以降低漏诊率,而且可以为临床下一步治疗提供更为详细、可靠的资料.结论对有可能为双重食管癌的病例应该进行综合诊断,以求降低漏诊率,良好显示病变细节.
作者:武志峰;朱捷;廖方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的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经临床及血清学证实的支原体肺炎病人行CT扫描,并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23例支原体肺炎病人中,21例(91.3%)显示结节状或小斑片状气腔实变影;19例(82.6%)可见磨玻璃密度影;17例(73.9%)可见支气管血管束增粗;10例(43.5%)出现树芽征;6例(26.1%)可见大片状实变影,内有支气管气像;6例(26.1%)出现淋巴结肿大;2例(8.7%)出现胸腔积液,病变局限于一个肺叶内17例(73.9%).结论支原体肺炎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王宏伟;丁长伟;杨军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自然组织谐波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成人肠套叠的实用价值.方法使用3.5 MHz和8.0MHz探头对22例因腹部疼痛或包块的患者,做二维基波、自然组织谐波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肠套叠的声像图特征,套叠类型及病因.结果 2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全部资料超声图像典型,超声定位符合率为95.5%(21/22),超声对病因的发现率为90.9%(20/22).其中小肠-小肠型7例,回肠-结肠型8例,结肠-结肠型7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肠道脂肪瘤4例,小肠间质瘤1例,肠道血管瘤2例,炎性纤维样息肉2例,Peutz-Jeghers型错构瘤性息肉2例,肠道淋巴瘤2例,肠癌6例,盲肠炎症1例,血友病肠壁血肿1例,Meckel's憩室1例.结论自然组织谐波较基波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判断套叠肠管的缺血有重要帮助,超声在发现肿瘤等病因上有较高敏感性.
作者:张万蕾;李建国;刘月洁;薛利芳;单诗山;张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结合声学造影测量左室容积的准确性.方法应用RT3DE诊断仪分别测量15只犬在无造影、造影状态下的左室舒张、收缩末期容积(LVEDV、LVESV)和每搏量(SV).对RT3DE和二维所测LVEDV、SV值,分别与左室实际值、Doppler频谱法SV测值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RT3DE造影法相关性高于单纯RT3DE、二维Simpson法和面积长度法(r分别为0.934、0.920、0.846和0.768).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结合声学造影能更准确地定量测量左室容积.
作者:谢明星;邓斌华;王新房;吕清;庄磊;王瑶;张跃力;方凌云;刘夏天;蒲朝霞;袁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评价不典型支气管肺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21例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支气管肺囊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典型支气管肺囊肿的X线和CT影像学主要表现分为炎性浸润阴影(5例)、不规则团块影(3例)、实性球形影(8例)及分支管状阴影(5例).其中18例支气管肺囊肿进行了平扫及增强扫描.炎性浸润性肺囊肿影像学无特征性,以病灶实质无强化,临床上反复感染为特点;不规则团块影、实性球形影及分支管状支气管肺囊肿以病灶无强化,病灶周围肺野肺气肿及有(或无)片絮、条索为主要表现;分支管状肺囊肿以沿支气管走行分布区一致为特征.结论反复发生的感染灶、病灶周围有肺气肿及有(或无)片絮状、条索状影,病灶实质无强化或沿支气管走行分布区一致的管状病灶应考虑支气管肺囊肿.
作者:赵泽钢;谢汝明;周新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rADC值测量在高级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高级胶质瘤与19例脑转移瘤,在术前接受了常规MRI检查及DWI.分别测定感兴趣区ROI的ADC值,并计算其rADC值.结果高级胶质瘤瘤体的rADC值(1.27±0.17)与单发脑转移瘤瘤体的rADC值(1.23±0.18)间无显著性差异(P>0.10);高级胶质瘤远瘤周区的rADC值(2.37±0.34)与单发脑转移瘤上述区域的rADC值(2.48±0.44)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10);但高级胶质瘤近瘤周区的rADC值(1.41±0.21)与单发脑转移瘤上述区域的rADC值(2.25±0.17)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01).结论测定高级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瘤体及远瘤周区的rADC值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不大,测定二者近瘤周区的rADC值在二者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方维东;罗天友;吕发金;李咏梅;史斌;吴景全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提出一种改良咽鼓管倾斜位MR扫描方法.方法病变组4例按照传统方法进行咽鼓管倾斜位MR扫描;正常组4例按照自行设计的改良法进行扫描.结果传统方法只能部分显示咽鼓管及周围解剖结构.改良法可以显示咽鼓管全长,而且适用于按传统方法无法确认的、解剖变异大的儿童咽鼓管扫描.结论改良法将耳鼻咽喉专科、影像学与数学相结合,简便易行,个体针对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悍军;马林;王荣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