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颅内大动脉病变演变

龚涛;陈海波;蔡晓杰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超声,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
摘要:患者男,45岁.因突发头晕、视力下降、视物旋转伴枕部疼痛7天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2个月前右侧小脑梗死,本次发病前45天复发脑梗死,头部MRI显示有右侧小脑大面积梗死灶及右侧丘脑梗死.入院后查体:神志清楚,认知功能下降;双眼视物光感,双瞳孔等大等圆,左眼外展露白,轻度垂直眼震,鼻唇沟对称,右耳骨导大于气导,Weber居中,悬雍垂偏右,左侧咽反射弱,伸舌居中;四肢肌张力低,双上肢肌力5-级,右手指鼻不稳,四肢腱反射活跃,双侧Hoffmann征(+),双侧Rossolimo征(+),余病理征未引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不典型支气管肺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评价不典型支气管肺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21例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支气管肺囊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典型支气管肺囊肿的X线和CT影像学主要表现分为炎性浸润阴影(5例)、不规则团块影(3例)、实性球形影(8例)及分支管状阴影(5例).其中18例支气管肺囊肿进行了平扫及增强扫描.炎性浸润性肺囊肿影像学无特征性,以病灶实质无强化,临床上反复感染为特点;不规则团块影、实性球形影及分支管状支气管肺囊肿以病灶无强化,病灶周围肺野肺气肿及有(或无)片絮、条索为主要表现;分支管状肺囊肿以沿支气管走行分布区一致为特征.结论反复发生的感染灶、病灶周围有肺气肿及有(或无)片絮状、条索状影,病灶实质无强化或沿支气管走行分布区一致的管状病灶应考虑支气管肺囊肿.

    作者:赵泽钢;谢汝明;周新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超声背向散射积分观察正常兔肾

    目的应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技术定量评价正常兔肾的不同结构.方法 20只正常兔进行肾脏超声检查.测量正常兔肾不同结构区域的背向散射积分值,比较肾皮质、髓质、肾窦三者之间的背向散射积分测定值.结果正常兔肾脏皮质、髓质、肾窦系统IBS测定值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与二维回声情况一致.结论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可以对正常兔肾的皮质、髓质、肾窦不同组织结构实现量化描述.

    作者:刘利平;刘望彭;康春松;路喜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肺韧带影像学

    肺韧带是位于下肺叶与纵隔之间的胸膜残存组织,对下肺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肺韧带的解剖基础、正常影像学表现、发生率、受累疾病和肺韧带原发病及其对下胸部疾病影像学表现的影响等方面内容进行概括,为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作者:李家言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移植肾动脉血栓1例

    患者女,50岁,1年前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此次来我院行异体移植肾手术.手术顺利,术中显示:移植肾质地良好,色泽红润,动脉搏动明显,大约1 min后输尿管有尿液排出.术后一周,尿量偏少,给予利尿治疗,效果不佳,24 h尿量2000 ml.复查肾功能:BUN 20.2 mmol/L、Cr 230μmol/L.二维超声显示:移植肾大小9.9 cm×5.4 cm×5.5 cm,实质回声均匀,边界清楚,无肾积水及肾周围血肿.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移植肾上部未见血流充盈,无血流信号;移植肾下部血管充盈完整,血流连续性好.超声意见考虑为移植肾上极动脉血栓形成(见图1).本例病人通过溶栓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性好转;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移植肾血供恢复正常,经治疗性诊断,说明超声诊断正确.

    作者:张越;蔡江涛;孙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眼眶容积的螺旋CT测量

    目的应用螺旋CT测量眼眶容积,探讨正常眼眶容积的发育规律.方法应用CT扫描及重建技术测量123例正常眼眶容积,分析其与年龄、性别、眼球体积、颧骨间距及眶深的关系.结果眼眶容积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1),14岁以下男女眼眶容积差异无显著性(r=0.817,P>0.05),14岁后男性眶容积大于女性(P<0.05).眼眶容积与外眶距正相关(P<0.05).眼球/眼眶比率随年龄增长由0.4降至0.26.结论眼眶发育呈线性增长,球/眶比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小.

    作者:陈哲;郑晓华;谢宝君;袁家骥;喻汉华;李守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颅内大动脉病变演变

    患者男,45岁.因突发头晕、视力下降、视物旋转伴枕部疼痛7天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2个月前右侧小脑梗死,本次发病前45天复发脑梗死,头部MRI显示有右侧小脑大面积梗死灶及右侧丘脑梗死.入院后查体:神志清楚,认知功能下降;双眼视物光感,双瞳孔等大等圆,左眼外展露白,轻度垂直眼震,鼻唇沟对称,右耳骨导大于气导,Weber居中,悬雍垂偏右,左侧咽反射弱,伸舌居中;四肢肌张力低,双上肢肌力5-级,右手指鼻不稳,四肢腱反射活跃,双侧Hoffmann征(+),双侧Rossolimo征(+),余病理征未引出.

    作者:龚涛;陈海波;蔡晓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心肌致密化不全1例

    患者女,28岁.继往体健,妊娠末期发病,轻微活动后出现心悸、气促,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粘白痰,在当地医院经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顺产一女,产后上述症状无缓解,为进一步治疗以心衰收入我院.查体:心界大,心尖区第一心音低钝,可闻及双期杂音,心率80次/分.心电图:双房增大,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临床诊断:围产期心肌病,肺部感染.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①左房左室增大,左心室近心尖处可见无数增大的肌小梁向左室腔内突出,错综排列,其间可见大小不等的间隙,心内膜回声极不光滑,室壁运动普遍减低(图1);②二尖瓣回声增强,可见部分断裂腱索回声随心搏甩动;③左心室收缩功能:左室短轴缩短率28%,左室射血分数41%.彩色多普勒显示:左室腔间隙内有血流与心腔相通;二尖瓣少到中量返流.超声诊断:①左室声像图符合心肌致密化不全表现;②二尖瓣部分小腱索断裂;③左室收缩功能减低.

    作者:吴晓岩;李丽娜;袁彬彬;王莎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高频超声诊断交锁性膝关节疾病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交锁性膝关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交锁性膝关节疾病,讨论其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并对误诊、漏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术前高频超声提示正确率为81.6%(31/38),其中包括半月板损伤18例、关节内游离体7例及滑膜病变6例.漏诊5例半月板撕裂,误诊1例滑膜软骨瘤病和1例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结论掌握不同交锁性膝关节疾病的高频超声特点对疾病的常规筛选和术前诊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杜国庆;王学梅;董宪普;欧国成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咽鼓管倾斜位磁共振成像改良方法的探讨

    目的提出一种改良咽鼓管倾斜位MR扫描方法.方法病变组4例按照传统方法进行咽鼓管倾斜位MR扫描;正常组4例按照自行设计的改良法进行扫描.结果传统方法只能部分显示咽鼓管及周围解剖结构.改良法可以显示咽鼓管全长,而且适用于按传统方法无法确认的、解剖变异大的儿童咽鼓管扫描.结论改良法将耳鼻咽喉专科、影像学与数学相结合,简便易行,个体针对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悍军;马林;王荣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患者女,7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腰部疼痛、酸胀,呈持续性,伴右下肢麻木、乏力,病情逐渐加重.3个月后出现左下肢麻木、乏力,行走困难,二便障碍.专科查体:胸腰段脊柱呈后曲畸形,活动障碍,无明显压痛,叩痛.双下肢、腹股沟平面以下痛觉丧失,双下肢肌力Ⅰ级,下腹壁反射减弱,膝、踝反射消失.病理征未引出.

    作者:宁尚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超声心动图评价冠状动脉远端保护装置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的作用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冠状动脉远端保护装置对急性心梗患者左室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照组35例,实验组2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3、6个月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射血分数(EF)和室壁运动记分指数(WMSI).结果实验组术后EF值、3个月及6个月时WMSI和LVEDV、LVESV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联合应用远端保护装置,可更加有效阻止左室重构的进程.超声心动图能够准确观测、评价左室形态、结构和功能变化,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段云燕;张军;周晓东;李军;李红玲;刘丽文;朱霆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全心尖切面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参数评价心肌缺血

    目的探讨全心尖切面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参数评价心肌缺血的可靠性.方法分析22例冠心病(CAD)患者和18例冠状动脉定量造影(QCA)正常患者的全心尖切面心肌所测左室16个节段背向散射积分参数,分别比较CAD组中室壁运动异常节段心肌、室壁运动正常节段心肌及对照组心肌的CVIB、CVIB%及AII%值.结果 CAD组中室壁运动异常节段心肌CVIB、CVIB%值均显著低于后二者,而AII%值则显著高于后二者.结论全心尖切面所测左室16个节段背向散射积分参数能够敏感、客观并比较全面地反映心肌缺血情况.

    作者:李东野;常超;高铭枢;夏勇;陈清枝;陈静;王晓萍;吴兰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壶腹癌及壶腹周围癌

    目的分析壶腹癌及壶腹周围癌多层螺旋CT(MSCT)特征,探讨MS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经十二指肠胰胆管造影(ERCP)活检确诊的35例壶腹癌或壶腹周围癌患者的CT表现.结果 35例均发现肿瘤,增强扫描肿瘤本身可见不同程度强化,其中16例经图像后处理,35例均清晰显示肿瘤及肿瘤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结论 MSCT增强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壶腹部肿瘤病变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于壶腹癌及壶腹周围癌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吴坚;杨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自制表面活性剂类超声造影剂对心肌显像效果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自制表面活性剂类超声造影剂进行心肌显像的理想剂量.方法用本研究所自行研制的表面活性剂类超声造影剂对7只开胸犬的心肌进行显像观察,将造影剂稀释为10、20、30倍,分别对心肌进行显像,观察其不同的显像效果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造影剂的剂量在稀释10倍至30倍之间时,均是在触发间歇为1:8个心动周期时心肌显像效果佳,此时造影剂在心肌组织内达到饱和状态.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加,心肌显像效果明显减弱,3级显像的比例明显减少,前壁、后壁心肌和心腔内声学密度明显降低.结论不同剂量的超声造影剂对心肌有不同的显像效果,本实验发现稀释20倍时心肌显像的效果较理想.

    作者:景香香;王志刚;冉海涛;凌智瑜;李晓东;彭晓琼;杨春江;罗安果;张群霞;郑元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肝癌边缘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

    目的利用肝移植手术标本探讨肝细胞肝癌(HCC)边缘部CT征象的组织病理学基础.方法 42例经肝移植手术证实的HCC,术前全肝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造影剂后25 s、60 s行全肝螺旋CT动、门脉双期扫描.观察新鲜手术标本后,常规HE染色和Ⅷ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边缘部的CT表现及各种病理改变.结果 CT平扫病灶边缘清楚,病理上肿瘤多有包膜;而边缘不清的病理上肿瘤浸润性生长多见;动态增强后肿瘤边缘不清或呈高密度者,边缘多可见丰富的新生血管,肿瘤分化较低,而呈低密度者新生血管较少,分化程度较高;肿瘤边缘微血管密度(MVD)>30时,发生肝内子灶的几率要高.结论 HCC边缘部的CT形态分类,能较好地反映肿瘤包膜的完整程度,有助于术前评估肿瘤的浸润范围及评价癌细胞的分级;CT动、门脉双期扫描,癌灶边缘强化特征可反映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预后.

    作者:蒋涛;刘光华;李慎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CT和MRI影像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是由胚胎发育时期的神经肠管残余和异位组织演变而来,临床比较少见,多无典型临床表现,其发现与诊断多依靠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本文介绍4例经CT、MRI诊断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肠源性囊肿.

    作者:关丽明;戚喜勋;孙文阁;朱玉森;李延亮;徐克;张强;段红杨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原发性左侧肩胛骨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

    患者男,35岁,1年前无诱因发现左侧肩背部有一肿块,未做治疗;近1个月来,左侧肩背部疼痛较前加重.专科检查:左侧肩背部触一椭圆形肿物,质地硬,无活动,周围皮肤无红肿及溃破,皮温较高,左侧肩关节活动受限.体温38.3℃.实验室检查无特殊.

    作者:李兵;吴新淮;李思源;王智琴;冀玉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超声心动图观察雄激素替代治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雄性大鼠左室收缩功能

    目的自身对照研究雄激素替代治疗前后大鼠的心功能状况.方法二维超声结合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检测四种不同处理(对照组、阿霉素组、睾丸切除+阿霉素组和睾丸切除+阿霉素+雄激素组)大鼠的心脏,测量常用心功能参数,脱机分析后室间隔和左室侧壁二尖瓣环处的速度曲线,记录收缩期峰值速度Vs.结果睾丸切除+阿霉素+雄激素组左室短轴缩短率和二尖瓣环平均峰值速度比睾丸切除+阿霉素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雄激素补充治疗能够改善激素水平低下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左室收缩功能.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是评价大鼠心血管疾病模型心功能的一个新方法.

    作者:刘静华;邓又斌;杨好意;毕小军;张清阳;常青;黎春雷;周强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超声心动图发展简史:国内研究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早开展超声诊断研究的国家之一,在上世纪50、60年代曾取得过令世人震惊的辉煌成绩,处于国际水平的前沿.但因当时我国处于封闭状态,国外对我国当时的成绩了解甚少;另因时间长久,国内同志对早期国内超声的研究工作也渐渐淡忘.以史为镜,探索兴衰,让我们从中汲取教益,故有必要对四十多年来我国超声心动图工作者如何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开展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研究工作进行简略回顾.

    作者:王新房;刘夏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恶性淋巴瘤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强化表现特征

    目的讨论恶性淋巴瘤累及腹部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强化特征及其优势解剖分布.方法恶性淋巴瘤累及腹部淋巴结32例,其中霍奇金病(HD)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6例.在增强多层螺旋CT图像上,观察受累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优势解剖分布.结果 83.3%HD和80.8%NHL淋巴结增大呈普遍均匀强化密度,16.7%HD和19.2%NHL呈均匀强化合并坏死密度.HD和NHL均主要累及小网膜(60.9%)、胰腺周围(59.4%)、腹主动脉周围上部(93.8%)及下部(78.1%)淋巴结.HD和NHI常同时累及2个部位以上的淋巴结.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特征可揭示恶性淋巴瘤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病理改变.

    作者:李媛;杨志刚;闵鹏秋;郭应坤;余建群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