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结合脉冲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运动定量评估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存活

黎爱峰;刘霞;杨锐英;李娟;黎萍

关键词:多普勒组织成像, 多巴酚丁胺, 心肌存活, 二尖瓣环
摘要:目的研究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DTI-PW)中二尖瓣环速度检测存活心肌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4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室壁按照硝酸甘油(NTG)介入99Tcm-MIBI SPECT 结果分为有存活心肌组、无存活心肌组,采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测量相应梗死壁二尖瓣环多巴酚丁胺(Dobutamine,Dob)负荷前及每级Dob负荷试验时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射血前期PEP、射血期ET;另选20例年龄匹配的正常人为对照组,测量6个室壁二尖瓣环Vs、PEP、ET.结果 Dob 5μg/(kg·min)时,以Vs增加量≥2 cm/s为临界值,则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度为75%,特异度为76%,准确度为75%,以PEP/ET变化率2(Dob 5μg/(kg·min)时PEP/ET与Dob负荷前PEP/ET的比值)≥100%作为诊断无存活心肌的临界值,则敏感度为73%,特异度为85%,准确度为79%;以Dob 10 μg/(kg·min)时Vs增加量≥3 cm/s为临界值,则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度增加到83%,特异度为79%,准确度增加到81%,以PEP/ET变化率3(Dob 10μg/(kg·min)时PEP/ET与Dob负荷前PEP/ET的比值)≥100%作为诊断非存活心肌的临界值,则敏感度为82%,特异度为85%,准确度为84%.结论 Dob负荷时二尖瓣环Vs、PEP/ET可用于检测存活心肌,方法简单、可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兔移植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微血管结构与血供

    目的探讨移植性肝癌门脉癌栓的微血管结构及供血特征.方法将VX2瘤株颗粒(2~3粒)直接接种于兔门脉的不同分支内,于接种后2、3、4周分别行造影检查,将所得结果与组织病理对照.结果种植后2周,ABS丙酮门脉铸型可见门脉分支(4~5级)内微小癌栓,表面见纡曲的微小门静脉;3~4周,癌栓向肝实质浸润,门脉主干癌栓形成,瘤体与癌栓表面有细小门脉供血.结论早期癌栓供血主要为门静脉,中、晚期为动脉与门脉双重供血.

    作者:万智勇;冯敢生;梁惠民;郑传胜;张贵祥;缪竟陶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高频超声诊断交锁性膝关节疾病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交锁性膝关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交锁性膝关节疾病,讨论其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并对误诊、漏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术前高频超声提示正确率为81.6%(31/38),其中包括半月板损伤18例、关节内游离体7例及滑膜病变6例.漏诊5例半月板撕裂,误诊1例滑膜软骨瘤病和1例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结论掌握不同交锁性膝关节疾病的高频超声特点对疾病的常规筛选和术前诊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杜国庆;王学梅;董宪普;欧国成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数字人体多体系统运动学的力系研究

    本文主要围绕数字人体多体系统运动学的力系研究,内容有人体系统的约束力和自由力;人体系统的力对点和线的力矩;数字人体多体系统的力系;数字人体多体系统的特殊力系与等效力系和数字人体多体系统的广义力等,为数字人体多体系统运动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瘤周区的rADC值测定在高级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i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的rADC值测量在高级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高级胶质瘤与19例脑转移瘤,在术前接受了常规MRI检查及DWI.分别测定感兴趣区ROI的ADC值,并计算其rADC值.结果高级胶质瘤瘤体的rADC值(1.27±0.17)与单发脑转移瘤瘤体的rADC值(1.23±0.18)间无显著性差异(P>0.10);高级胶质瘤远瘤周区的rADC值(2.37±0.34)与单发脑转移瘤上述区域的rADC值(2.48±0.44)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0.10);但高级胶质瘤近瘤周区的rADC值(1.41±0.21)与单发脑转移瘤上述区域的rADC值(2.25±0.17)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01).结论测定高级胶质瘤与单发脑转移瘤瘤体及远瘤周区的rADC值在二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不大,测定二者近瘤周区的rADC值在二者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方维东;罗天友;吕发金;李咏梅;史斌;吴景全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CT灌注成像对超急性脑梗死半暗带两种判定方法的一致性研究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缺血半暗带两种判定方法的一致性.方法采用GELightSpeed 16 MSCT对10例超急性脑缺血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和复查CT.采用两种方法判定半暗带,一种是计算半暗带阈值以判定半暗带(对比法),另一种是将CBV与CBF图上变化不一致的区域判断为半暗带(不匹配法).结果半暗带阈值(CBF%)为0.20~0.66,两种方法间一致性系数Kappa(K)为0.7877.ROC曲线显示对比法的诊断效能高于不匹配法.结论 CT灌注成像判定半暗带的两种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作者:陈唯唯;漆剑频;肖明;宋金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眼眶容积的螺旋CT测量

    目的应用螺旋CT测量眼眶容积,探讨正常眼眶容积的发育规律.方法应用CT扫描及重建技术测量123例正常眼眶容积,分析其与年龄、性别、眼球体积、颧骨间距及眶深的关系.结果眼眶容积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1),14岁以下男女眼眶容积差异无显著性(r=0.817,P>0.05),14岁后男性眶容积大于女性(P<0.05).眼眶容积与外眶距正相关(P<0.05).眼球/眼眶比率随年龄增长由0.4降至0.26.结论眼眶发育呈线性增长,球/眶比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小.

    作者:陈哲;郑晓华;谢宝君;袁家骥;喻汉华;李守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颌面部骨源性肿瘤与类肿瘤病变的CT表现

    目的回顾性分析颌面部骨源性肿瘤与类肿瘤病变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此类病变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颌面部骨源性肿瘤与类肿瘤病变20例,与病理对照,分析各类病变的影像学特点.结果恶性肿瘤8例,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物,其中骨肉瘤3例,明显溶骨性骨质破坏3例,肿物内均有瘤骨形成;软骨肉瘤3例,局部有骨质破坏,肿物内有钙化灶者2例,有瘤骨及瘤软骨形成者1例;尤文氏肉瘤1例,内见钙化;良性肿瘤及类肿瘤病变7例,为边缘规则肿物,未见钙化、瘤骨及骨膜反应.成釉细胞瘤5例,为边缘规则的分房状肿物、骨质膨胀性破坏4例,广泛侵犯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4例,均为多骨膨胀性改变,其内骨结构紊乱,正常骨小梁消失.结论各类颌面部骨源性肿瘤与类肿瘤病变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CT扫描对颌面部骨源性的肿瘤与类肿瘤病变定性诊断及侵犯范围的准确评估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燕风;罗德红;吴宁;罗斗强;赵心明;黄遥;蒋力明;蒋玲霞;李静;李琳;周纯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患者女,7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腰部疼痛、酸胀,呈持续性,伴右下肢麻木、乏力,病情逐渐加重.3个月后出现左下肢麻木、乏力,行走困难,二便障碍.专科查体:胸腰段脊柱呈后曲畸形,活动障碍,无明显压痛,叩痛.双下肢、腹股沟平面以下痛觉丧失,双下肢肌力Ⅰ级,下腹壁反射减弱,膝、踝反射消失.病理征未引出.

    作者:宁尚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脾周韧带对脾破裂腹腔积血解剖分布的影响:超声-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脾破裂后腹腔积血的超声表现及其优势解剖分布与脾周韧带解剖特点的关系.方法收集超声资料完整且经手术证实的脾破裂并有腹腔积血病例38例,观察和分析其腹腔积血的解剖分布特点,并观察4例尸体横断面标本脾周韧带的组成、位置及与脾脏的附着关系.结果腹腔积血常累及右肝下间隙(92.1%)、脾周(86.8%)、右结肠旁沟(57.9%)及盆腔(63.2%),较少累及网膜囊(2.6%)及左结肠旁沟(21.1%).尸体横断面标本上,胃脾韧带、脾肾韧带分别为联系脾门与胃底、脾门与肾的腹膜反褶,并构成网膜囊的左壁,膈结肠韧带位于脾脏下方.结论脾破裂腹腔积血的优势解剖分布与脾周韧带解剖特点、腹腔压力分布及病人的体位等因素有一定关系.超声检查能够了解出血的分布、范围、量,对脾损伤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陈红艳;张梅;杨开清;彭玉兰;罗燕;杨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超声心动图发展简史:国内研究概况

    中国是世界上早开展超声诊断研究的国家之一,在上世纪50、60年代曾取得过令世人震惊的辉煌成绩,处于国际水平的前沿.但因当时我国处于封闭状态,国外对我国当时的成绩了解甚少;另因时间长久,国内同志对早期国内超声的研究工作也渐渐淡忘.以史为镜,探索兴衰,让我们从中汲取教益,故有必要对四十多年来我国超声心动图工作者如何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开展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研究工作进行简略回顾.

    作者:王新房;刘夏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肺韧带影像学

    肺韧带是位于下肺叶与纵隔之间的胸膜残存组织,对下肺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肺韧带的解剖基础、正常影像学表现、发生率、受累疾病和肺韧带原发病及其对下胸部疾病影像学表现的影响等方面内容进行概括,为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作者:李家言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兔肝VX2瘤移植前后肝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多层CT灌注成像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兔肝VX2移植瘤所引起的肝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对10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在其接种VX2肿瘤前、后不同时间行肝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对比肝血流量(HBF)、血容积(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AI)的变化规律.结果肿瘤边缘区与非肿瘤区比较:除MTT值降低以外(P<0.01),其他各灌注值如HBF、HBV、HAI、PS均增高(P<0.01).这些变化在接种后5~9天开始产生,随肿瘤生长,各灌注值均有改变,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兔肝VX2瘤移植前后可引起肝血流动力学改变,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可以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生理学特性.

    作者:姜慧杰;徐克;刘瑞宝;张慧博;王强;郭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超声背向散射积分观察正常兔肾

    目的应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技术定量评价正常兔肾的不同结构.方法 20只正常兔进行肾脏超声检查.测量正常兔肾不同结构区域的背向散射积分值,比较肾皮质、髓质、肾窦三者之间的背向散射积分测定值.结果正常兔肾脏皮质、髓质、肾窦系统IBS测定值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与二维回声情况一致.结论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可以对正常兔肾的皮质、髓质、肾窦不同组织结构实现量化描述.

    作者:刘利平;刘望彭;康春松;路喜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优势

    目的合理应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优势,提高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效能.方法 6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35人,B组30人,均采用预注射或智能跟踪法预测延迟时间,pitch值分别为0.562、1.75,对比剂用量为75~85 m1、35~38 ml.结果 A组3D-CTA图像上动静脉畸形和脑膜瘤明显强化,供血血管、与大血管空间毗邻甚至引流静脉均可清晰显示;B组3D-CTA图像受静脉干扰少,对动脉瘤及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更高.结论精确延迟时间是CTA成功的关键,针对不同病情设置相应的扫描参数提高了MSCTA的诊断效能.

    作者:陈浪;周义成;张进华;宋金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双重食管癌的综合诊断

    目的探讨综合诊断在双重食管癌中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影像检查方法的优化.方法分析14例双重食管癌的食管造影、CT及内镜资料,研究各项检查的优、劣势以及各项检查综合应用的价值.结果联合应用文中所选的各项检查不仅可以降低漏诊率,而且可以为临床下一步治疗提供更为详细、可靠的资料.结论对有可能为双重食管癌的病例应该进行综合诊断,以求降低漏诊率,良好显示病变细节.

    作者:武志峰;朱捷;廖方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不典型支气管肺囊肿的影像学表现

    目的评价不典型支气管肺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收集21例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支气管肺囊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典型支气管肺囊肿的X线和CT影像学主要表现分为炎性浸润阴影(5例)、不规则团块影(3例)、实性球形影(8例)及分支管状阴影(5例).其中18例支气管肺囊肿进行了平扫及增强扫描.炎性浸润性肺囊肿影像学无特征性,以病灶实质无强化,临床上反复感染为特点;不规则团块影、实性球形影及分支管状支气管肺囊肿以病灶无强化,病灶周围肺野肺气肿及有(或无)片絮、条索为主要表现;分支管状肺囊肿以沿支气管走行分布区一致为特征.结论反复发生的感染灶、病灶周围有肺气肿及有(或无)片絮状、条索状影,病灶实质无强化或沿支气管走行分布区一致的管状病灶应考虑支气管肺囊肿.

    作者:赵泽钢;谢汝明;周新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侵袭性垂体腺瘤1例

    患者女,31岁.右眼痛,头痛鼻塞1月余.临床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无阳性结果.MRI检查:蝶鞍扩大,鞍区内见一等T1、长T2的实质性占位(图1),大小约3.3 cm×2.8 cm×3.1 cm,肿块内见一小圆形长T1、长T2信号.肿块向前侵及蝶窦,向两侧侵及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枕骨斜坡信号弥漫性减低,肿瘤与斜坡界限不清,但骨皮质无膨胀及破坏.增强后肿瘤和斜坡一致性明显强化,小圆形低信号无强化(图2).术后病理诊断:垂体瘤(嫌色细胞瘤).

    作者:黄松涛;盛鸿颖;王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的CT和MRI影像

    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是由胚胎发育时期的神经肠管残余和异位组织演变而来,临床比较少见,多无典型临床表现,其发现与诊断多依靠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本文介绍4例经CT、MRI诊断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肠源性囊肿.

    作者:关丽明;戚喜勋;孙文阁;朱玉森;李延亮;徐克;张强;段红杨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自制表面活性剂类超声造影剂对心肌显像效果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自制表面活性剂类超声造影剂进行心肌显像的理想剂量.方法用本研究所自行研制的表面活性剂类超声造影剂对7只开胸犬的心肌进行显像观察,将造影剂稀释为10、20、30倍,分别对心肌进行显像,观察其不同的显像效果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造影剂的剂量在稀释10倍至30倍之间时,均是在触发间歇为1:8个心动周期时心肌显像效果佳,此时造影剂在心肌组织内达到饱和状态.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加,心肌显像效果明显减弱,3级显像的比例明显减少,前壁、后壁心肌和心腔内声学密度明显降低.结论不同剂量的超声造影剂对心肌有不同的显像效果,本实验发现稀释20倍时心肌显像的效果较理想.

    作者:景香香;王志刚;冉海涛;凌智瑜;李晓东;彭晓琼;杨春江;罗安果;张群霞;郑元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颅内大动脉病变演变

    患者男,45岁.因突发头晕、视力下降、视物旋转伴枕部疼痛7天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2个月前右侧小脑梗死,本次发病前45天复发脑梗死,头部MRI显示有右侧小脑大面积梗死灶及右侧丘脑梗死.入院后查体:神志清楚,认知功能下降;双眼视物光感,双瞳孔等大等圆,左眼外展露白,轻度垂直眼震,鼻唇沟对称,右耳骨导大于气导,Weber居中,悬雍垂偏右,左侧咽反射弱,伸舌居中;四肢肌张力低,双上肢肌力5-级,右手指鼻不稳,四肢腱反射活跃,双侧Hoffmann征(+),双侧Rossolimo征(+),余病理征未引出.

    作者:龚涛;陈海波;蔡晓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