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颌面部骨源性肿瘤与类肿瘤病变的CT表现

赵燕风;罗德红;吴宁;罗斗强;赵心明;黄遥;蒋力明;蒋玲霞;李静;李琳;周纯武

关键词:颌面部肿瘤, 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颌面部骨源性肿瘤与类肿瘤病变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此类病变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颌面部骨源性肿瘤与类肿瘤病变20例,与病理对照,分析各类病变的影像学特点.结果恶性肿瘤8例,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物,其中骨肉瘤3例,明显溶骨性骨质破坏3例,肿物内均有瘤骨形成;软骨肉瘤3例,局部有骨质破坏,肿物内有钙化灶者2例,有瘤骨及瘤软骨形成者1例;尤文氏肉瘤1例,内见钙化;良性肿瘤及类肿瘤病变7例,为边缘规则肿物,未见钙化、瘤骨及骨膜反应.成釉细胞瘤5例,为边缘规则的分房状肿物、骨质膨胀性破坏4例,广泛侵犯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4例,均为多骨膨胀性改变,其内骨结构紊乱,正常骨小梁消失.结论各类颌面部骨源性肿瘤与类肿瘤病变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CT扫描对颌面部骨源性的肿瘤与类肿瘤病变定性诊断及侵犯范围的准确评估有重要意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优势

    目的合理应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优势,提高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效能.方法 6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35人,B组30人,均采用预注射或智能跟踪法预测延迟时间,pitch值分别为0.562、1.75,对比剂用量为75~85 m1、35~38 ml.结果 A组3D-CTA图像上动静脉畸形和脑膜瘤明显强化,供血血管、与大血管空间毗邻甚至引流静脉均可清晰显示;B组3D-CTA图像受静脉干扰少,对动脉瘤及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更高.结论精确延迟时间是CTA成功的关键,针对不同病情设置相应的扫描参数提高了MSCTA的诊断效能.

    作者:陈浪;周义成;张进华;宋金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右心血流动力学改变

    目的观察房间隔缺损封闭后右心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25例成年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前、术后48~72 h及3个月后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缺损、三尖瓣及肺动脉瓣瓣口血流多普勒及三尖瓣前叶瓣环运动的组织多普勒频谱.结果术前测量缺损平均直径约(2.2±0.6)cm,均成功植入封堵器.术后早期右心收缩期运动速度减低、时间缩短,血流峰值速度及压差降低、射血时间缩短;右房、室间压差降低.3个月后以上参数较术后早期无显著差异,但右室舒张时间延长.结论右心前负荷的降低短期内使右心肺循环高动力状态逆转,在新的前负荷水平达到新平衡.

    作者:王炯;李治安;张纯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数字人体多体系统运动学的力系研究

    本文主要围绕数字人体多体系统运动学的力系研究,内容有人体系统的约束力和自由力;人体系统的力对点和线的力矩;数字人体多体系统的力系;数字人体多体系统的特殊力系与等效力系和数字人体多体系统的广义力等,为数字人体多体系统运动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自制表面活性剂类超声造影剂对心肌显像效果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自制表面活性剂类超声造影剂进行心肌显像的理想剂量.方法用本研究所自行研制的表面活性剂类超声造影剂对7只开胸犬的心肌进行显像观察,将造影剂稀释为10、20、30倍,分别对心肌进行显像,观察其不同的显像效果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造影剂的剂量在稀释10倍至30倍之间时,均是在触发间歇为1:8个心动周期时心肌显像效果佳,此时造影剂在心肌组织内达到饱和状态.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加,心肌显像效果明显减弱,3级显像的比例明显减少,前壁、后壁心肌和心腔内声学密度明显降低.结论不同剂量的超声造影剂对心肌有不同的显像效果,本实验发现稀释20倍时心肌显像的效果较理想.

    作者:景香香;王志刚;冉海涛;凌智瑜;李晓东;彭晓琼;杨春江;罗安果;张群霞;郑元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脾周韧带对脾破裂腹腔积血解剖分布的影响:超声-解剖学研究

    目的探讨脾破裂后腹腔积血的超声表现及其优势解剖分布与脾周韧带解剖特点的关系.方法收集超声资料完整且经手术证实的脾破裂并有腹腔积血病例38例,观察和分析其腹腔积血的解剖分布特点,并观察4例尸体横断面标本脾周韧带的组成、位置及与脾脏的附着关系.结果腹腔积血常累及右肝下间隙(92.1%)、脾周(86.8%)、右结肠旁沟(57.9%)及盆腔(63.2%),较少累及网膜囊(2.6%)及左结肠旁沟(21.1%).尸体横断面标本上,胃脾韧带、脾肾韧带分别为联系脾门与胃底、脾门与肾的腹膜反褶,并构成网膜囊的左壁,膈结肠韧带位于脾脏下方.结论脾破裂腹腔积血的优势解剖分布与脾周韧带解剖特点、腹腔压力分布及病人的体位等因素有一定关系.超声检查能够了解出血的分布、范围、量,对脾损伤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陈红艳;张梅;杨开清;彭玉兰;罗燕;杨志刚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侵袭性垂体腺瘤1例

    患者女,31岁.右眼痛,头痛鼻塞1月余.临床查体及实验室检查均无阳性结果.MRI检查:蝶鞍扩大,鞍区内见一等T1、长T2的实质性占位(图1),大小约3.3 cm×2.8 cm×3.1 cm,肿块内见一小圆形长T1、长T2信号.肿块向前侵及蝶窦,向两侧侵及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枕骨斜坡信号弥漫性减低,肿瘤与斜坡界限不清,但骨皮质无膨胀及破坏.增强后肿瘤和斜坡一致性明显强化,小圆形低信号无强化(图2).术后病理诊断:垂体瘤(嫌色细胞瘤).

    作者:黄松涛;盛鸿颖;王冰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全心尖切面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参数评价心肌缺血

    目的探讨全心尖切面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参数评价心肌缺血的可靠性.方法分析22例冠心病(CAD)患者和18例冠状动脉定量造影(QCA)正常患者的全心尖切面心肌所测左室16个节段背向散射积分参数,分别比较CAD组中室壁运动异常节段心肌、室壁运动正常节段心肌及对照组心肌的CVIB、CVIB%及AII%值.结果 CAD组中室壁运动异常节段心肌CVIB、CVIB%值均显著低于后二者,而AII%值则显著高于后二者.结论全心尖切面所测左室16个节段背向散射积分参数能够敏感、客观并比较全面地反映心肌缺血情况.

    作者:李东野;常超;高铭枢;夏勇;陈清枝;陈静;王晓萍;吴兰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自然组织谐波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自然组织谐波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成人肠套叠的实用价值.方法使用3.5 MHz和8.0MHz探头对22例因腹部疼痛或包块的患者,做二维基波、自然组织谐波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肠套叠的声像图特征,套叠类型及病因.结果 2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全部资料超声图像典型,超声定位符合率为95.5%(21/22),超声对病因的发现率为90.9%(20/22).其中小肠-小肠型7例,回肠-结肠型8例,结肠-结肠型7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肠道脂肪瘤4例,小肠间质瘤1例,肠道血管瘤2例,炎性纤维样息肉2例,Peutz-Jeghers型错构瘤性息肉2例,肠道淋巴瘤2例,肠癌6例,盲肠炎症1例,血友病肠壁血肿1例,Meckel's憩室1例.结论自然组织谐波较基波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判断套叠肠管的缺血有重要帮助,超声在发现肿瘤等病因上有较高敏感性.

    作者:张万蕾;李建国;刘月洁;薛利芳;单诗山;张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超声背向散射积分观察正常兔肾

    目的应用超声背向散射积分技术定量评价正常兔肾的不同结构.方法 20只正常兔进行肾脏超声检查.测量正常兔肾不同结构区域的背向散射积分值,比较肾皮质、髓质、肾窦三者之间的背向散射积分测定值.结果正常兔肾脏皮质、髓质、肾窦系统IBS测定值三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与二维回声情况一致.结论超声背向散射积分可以对正常兔肾的皮质、髓质、肾窦不同组织结构实现量化描述.

    作者:刘利平;刘望彭;康春松;路喜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小肠病变CT表现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小肠病变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小肠病变的CT表现,并与18例正常病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小肠病变CT表现:8例肠壁和肠系膜有异常改变;6例肠系膜有异常改变,但肠壁未见明显异常;2例CT检查阴性.结论 CT可以判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小肠病变受累情况及程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龚红霞;朱炯;殷焱;许建荣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室间隔缺损三维超声诊断的实验研究

    目的应用虚拟现实(VR)技术,实现室间隔缺损(VSD)的心内三维超声虚拟现实诊断.方法建立10个新鲜离体猪心VSD模型,采集三维超声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和可视化,建立心内三维超声VR系统.结果应用VR技术后,显示缺损的形态、部位、数目和邻近解剖结构间的关系,均与与解剖后观察结果一致.测量三维重建并虚拟显示后的VSD面积、大径和小径,结果测得数据与实测值高度相关(r>0.95,P<0.01).结论 VR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三维超声诊断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薛海虹;王君;孙锟;陈国珍;洪雯静;余建国;王威琪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颌面部骨源性肿瘤与类肿瘤病变的CT表现

    目的回顾性分析颌面部骨源性肿瘤与类肿瘤病变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此类病变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颌面部骨源性肿瘤与类肿瘤病变20例,与病理对照,分析各类病变的影像学特点.结果恶性肿瘤8例,CT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物,其中骨肉瘤3例,明显溶骨性骨质破坏3例,肿物内均有瘤骨形成;软骨肉瘤3例,局部有骨质破坏,肿物内有钙化灶者2例,有瘤骨及瘤软骨形成者1例;尤文氏肉瘤1例,内见钙化;良性肿瘤及类肿瘤病变7例,为边缘规则肿物,未见钙化、瘤骨及骨膜反应.成釉细胞瘤5例,为边缘规则的分房状肿物、骨质膨胀性破坏4例,广泛侵犯1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4例,均为多骨膨胀性改变,其内骨结构紊乱,正常骨小梁消失.结论各类颌面部骨源性肿瘤与类肿瘤病变有不同的影像学特点.CT扫描对颌面部骨源性的肿瘤与类肿瘤病变定性诊断及侵犯范围的准确评估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燕风;罗德红;吴宁;罗斗强;赵心明;黄遥;蒋力明;蒋玲霞;李静;李琳;周纯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心室功能评估中房室瓣环组织多普勒波形的测定

    在诸多无创性评估心室功能的检测手段和方法中,多普勒组织成像(DTI)正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房室瓣环组织多普勒波形改变对心室功能的提示意义也逐渐受到重视.房室瓣环的运动代表了心肌纤维由基底部向心尖的运动,瓣环运动速度的测定可提供心室收缩期到舒张早期运动状态的信息.DTI获得的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波形可反映心梗缺血壁段引起的左室壁不协调性,并可用这些参数评价左室的整体收缩功能.三尖瓣环的DTI运动速度可以用于评价与下壁心梗相关的右室功能.因受前负荷变化的影响小,二尖瓣环DTI有助于鉴别二尖瓣的假阴性血流频谱,有助于无创性评估左室充盈压.一些影响房室瓣环DTI运动速度测定的因素目前难以消除,需结合其他多普勒参数和临床表现来分析.

    作者:贺声;段云友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MRI对鼻咽癌T、N分期的影响

    目的探讨MRI对鼻咽癌(NPC)的UICC/AJCC(2002,6th)分期和我国1992年福州分期的影响.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9例NP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治疗前1周内均有CT和MRI资料.结果 CT不能显示咽颅底筋膜,MRI显示清楚;MRI显示茎突后间隙肿块和鼻窦肿块性质较CT明确;MRI显示颅底骨质肿瘤侵犯较CT敏感.根据UICC/AJCC分期标准,28.2%(11/39)的病例发生分期改变,根据1992年福州分期标准,35.9%(14/39)发生改变.结论 MRI对于鼻咽癌的侵犯途径和范围,特别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建议NPC临床分期应考虑以MRI为标准.

    作者:胡国清;唐曦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胎儿心脏位置异常的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超声判断胎儿心脏位置异常的操作技巧与诊断标准.方法应用胎儿超声心动图,按照胎方位、腹腔脏器的位置和心脏三节段分析法判断心脏的方位.结果超声检出胎儿心脏位置异常11例(11/12),包括右位心、左旋心、胸外心脏、连体双胎共同心脏等类型.超声漏诊右旋心1例(1/12),后经尸检发现.结论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有助于早期发现胎儿心脏位置异常.

    作者:吴瑛;王慧芳;熊奕;佘志红;陶枫;冯程;卢峻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高频超声诊断交锁性膝关节疾病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交锁性膝关节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交锁性膝关节疾病,讨论其高频超声声像图特征,并对误诊、漏诊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术前高频超声提示正确率为81.6%(31/38),其中包括半月板损伤18例、关节内游离体7例及滑膜病变6例.漏诊5例半月板撕裂,误诊1例滑膜软骨瘤病和1例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结论掌握不同交锁性膝关节疾病的高频超声特点对疾病的常规筛选和术前诊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杜国庆;王学梅;董宪普;欧国成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扩散张量成像在脑脓肿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评价MR扩散张量成像在脑脓肿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经病理及临床复查证实的脑脓肿9例.行常规MR扫描、扩散张量成像(DTI)检查.构建平均扩散系数(ADC)图和各向异性分数(FA)图,并测量脓肿及周围水肿区的ADC、FA值.结果在扩散张量加权像上,脓肿腔表现为高信号,水肿区呈低信号;在ADC图上,脓肿呈低信号,平均ADC值为(0.66±0.07)×10-3mm2/s,水肿区呈高信号;在FA图上,脓肿与水肿均表现为低信号.结论在DTI扩散张量加权像上,脓肿表现为较特异的高信号,ADC值较低,有助于和囊变、坏死性肿瘤鉴别.

    作者:史瑞华;漆剑频;王承缘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心肌致密化不全1例

    患者女,28岁.继往体健,妊娠末期发病,轻微活动后出现心悸、气促,受凉后出现咳嗽,咳粘白痰,在当地医院经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顺产一女,产后上述症状无缓解,为进一步治疗以心衰收入我院.查体:心界大,心尖区第一心音低钝,可闻及双期杂音,心率80次/分.心电图:双房增大,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临床诊断:围产期心肌病,肺部感染.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①左房左室增大,左心室近心尖处可见无数增大的肌小梁向左室腔内突出,错综排列,其间可见大小不等的间隙,心内膜回声极不光滑,室壁运动普遍减低(图1);②二尖瓣回声增强,可见部分断裂腱索回声随心搏甩动;③左心室收缩功能:左室短轴缩短率28%,左室射血分数41%.彩色多普勒显示:左室腔间隙内有血流与心腔相通;二尖瓣少到中量返流.超声诊断:①左室声像图符合心肌致密化不全表现;②二尖瓣部分小腱索断裂;③左室收缩功能减低.

    作者:吴晓岩;李丽娜;袁彬彬;王莎莎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超声评价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探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高分辨力超声探头估测肱动脉血流量评价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和对照组血流介导性舒张(FMD)与反应性充血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结果 ISH组FMD与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血流量的变化均低于对照组,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分层后亦未见明显趋势.结论用高分辨力超声检测血流量变化评价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方法可能不适宜作为评价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中晚期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作者:勇强;孙慧;李治安;黄葵;赵冬;厚磊;贾妍娜;刘燕 刊期: 2005年第02期

  • 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MRI增强形式与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确定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MRI增强形式与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方法对14例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患者术后标本的组织病理学表现与增强MRI的增强形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间隔强化和边缘强化区代表肿瘤的纯软骨成分,无强化区和不均匀强化区代表肿瘤的软骨和骨样成分.结论增强MRI可以通过确定成骨区和软骨区来辅助获得诊断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的活检材料.

    作者:孙燕萍;李四君;郭卫;蒋全胜;刘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