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峭嵘;刘照宏;石星;傅强;吴征杰;陈君洁;汤书华
患者女,70岁.因发作性胸痛1年入院.既往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史,无糖尿病病史,有大量吸烟史.入院查体:血压170/105 mmHg,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血化验:胆固醇6.5 mmol/L,甘油三酯2.4 mmol/L,血糖5.5 mmol/L,电解质、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示:前壁V4~V6 ST段上斜性压低0.1~0.2 mV.心脏二维超声示:室壁增厚,左室舒张功能减低,EF 51%.核素心肌显像心尖部灌注减低.
作者:陈少伯;陈士金;赵季红;梁国庆;姜铁民;李玉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VEGF-ASODN PLGA纳米粒对大鼠肝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大鼠Walker-256肝癌模型.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均采用肝动脉插管方法注射药物.A组生理盐水组,B组PLGA组,C组单纯反义ODN组,D组VEGF-ASODN PLGA纳米粒组.每组3只大鼠于治疗后1周行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以抗CD34单克隆抗体显示血管内皮细胞,根据CD34阳性血管内皮细胞记数来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常规病理检查,A、B组组织形态学相似,C组癌细胞巢减小,部分癌细胞核固缩,出现小片坏死灶,而D组癌细胞核固缩和核碎裂现象明显增多、核染色质浓缩、细胞体积缩小,并出现多个片状和灶性坏死;MVD测定显示:D组MVD值为(18.1±6.15),明显低于其他各组,相差非常显著(P<0.01).结论载VEGF反义寡核苷酸纳米粒能更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降低肿瘤微血管密度.
作者:徐爱民;张树辉;林川;李国栋;程红岩;吴孟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患者男,57岁.发现左中上腹部包块一周.查体:左中上腹部扪及一包块,约15 cm×12 cm大小,质硬,动度差,无压痛、反跳痛.CT:左侧腹膜后见一巨大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边界较清,大小13.35 cm×11.05 cm×15.0 cm.腹腔干被包绕,肠系膜上动脉被推挤.平扫密度均匀(图1),CT值为26.45 Hu,增强后病变被逐渐轻中度强化,强化不均(图2).左肾上极可见一圆形低密度灶,边缘光滑无强化.
作者:唐光才;孙贞超;邱丽华;吴永娟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报告基因显像技术是分子影像学中重要的显像技术,其可对多种不同的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过程进行显像,有望更快地应用于临床.本文综述分子影像学中报告基因显像的一般原则、分类、相关影像学技术及潜在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龙江;祁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患者男,46岁,兽医,因右膝关节酸痛来医院就诊.查体:右膝关节饱满,未见明显红肿.生化检查:Casoni试验及包囊虫补体结合试验均阳性.X线检查:双膝关节未见明显异常.彩超检查:于右膝关节髌上囊内探及数十个大小不等的圆形和椭圆形囊性无回声,大的囊腔大小约15 mm×13 mm,小的约2 mm×2 mm,囊内可见小囊,并可探及分隔;囊内透声清亮,囊壁薄,厚薄均匀、光滑、完整,连续性好,髌上囊后方的股骨下端骨膜完整,回声均匀(图1、2).肝脏内未探及明显异常回声.
作者:史俊芳;王意南;谭鹏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表现.方法对21例原位肝移植术后有临床症状或生化异常疑胆道并发症的患者行MRCP检查,分析其MRCP表现.所有病人均经直接胆道造影、术后病理或随诊观察确诊.结果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61.9%(13/21).其中吻合口狭窄7例,非吻合口狭窄2例,胆道结石2例,胆道淤泥1例,供体-受体胆总管不匹配1例.结论 MRCP可以明确肝移植术后的胆道并发症,对肝移植术后胆系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王宏;穆学涛;钟心;董悦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患者男,37岁,胸部闷痛半年加重10天.患者为电焊工,经常湿地作业,时常遭遇电损伤.查体:血压110/8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72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崔文姬;李超;贾国英;刘桂荣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肝移植已逐渐成为部分终末期肝病和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肝血管的术前影像学评价和肝移植术后血管源性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对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有重要影响.CT血管成像以其无创、方便、快速的特点,在肝移植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作者:张盛箭;尹化斌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本文围绕着数字人体多体系统层圈块体的运动学特征,开展了数字人体多体系统运动的层圈块体上固定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层圈块体上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数字人体多体系统的坐标、自由度和约束方程,数字人体多体系统的偏速度和偏角速度和数字人体多体系统的变换矩阵与导数研究,为建立数字人体多体系统层圈块体的运动学模型提供理论依据和建模基础.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提示TACE术后肝癌复发及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原发性肝癌77例,术前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病变的大小、边界、内部回声、血供、肿瘤血管形态、门静脉癌栓形成及肝硬化.术后分析以上因素与TACE疗效的关系.结果有随访结果的65例,随访0.5~3年,其中肝癌结节直径≤10 cm组TACE疗效明显高于直径>10 cm组(P<0.05);癌结节边界清晰、不伴有门静脉栓子组疗效高于癌结节边界不清晰、伴有门静脉栓子组(P<0.05);肝癌结节内血流形态呈分支状或篮网状者, TACE术后癌结节内碘油沉积好,疗效高.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在TACE术前提示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有利于临床患者的选择及治疗方案的确定.
作者:刘健;黄道中;张青萍;胡道予;周元媛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表面线圈接受信号对磁共振波谱分析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采用含有0.1% Gd-DTPA(0.5 mmol/ml)的500 ml 生理盐水模型:一是将其直接放置在柔性线圈表面上,横断面、冠状面T1加权成像,然后对中心层面图像Profile测定;MR检查后对同一模型进行多体素化学位移成像氢波谱检查.二是将同一模型包绕在线圈内,采用上述同样方法进行检查.另对1例人体肩背部脂肪瘤进行活体多体素化学位移成像氢波谱检查,柔性表面线圈贴近肩背部病灶部位进行信号采集.结果水模型直接放在表面线圈上,等中心层面横断面图像Profile显示中心明显低于左右两侧,远离线圈侧明显低于靠近线圈侧,波谱亦显示感兴趣区内远离线圈侧波谱信号幅度明显低于靠近线圈侧.水模型包绕在线圈内,等中心层面横断面图像Profile在左右、前后方向基本均匀分布;MRS波谱信号幅度大小分布与距离线圈远近无关.水模型冠状面Profile显示靠近线圈中心明显高于两侧.人体脂肪瘤波谱图像示感兴趣区内靠近表面线圈侧波谱信号幅度明显高于远离线圈侧.结论表面线圈接受信号不均匀性会对磁共振波谱定量分析产生直接影响;将检查对象放置在线圈中心并包绕在柔性线圈内可以基本排除其对波谱定量分析的影响.
作者:范明霞;田建明;李建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患者女,45岁,平素身体健康,偶感右上腹不适.体检时B超发现第一肝门区、门静脉主干旁一大小24 mm×24 mm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形态不规则,无完整包膜,后方有增强效应,多切面观察未见其与门静脉相通.超声诊断:肝内门静脉旁囊性病变声像,建议彩超检查.彩超所见:门静脉主干内径及分支不宽.肝内近第一肝门区见一大小同上述的无回声区,边界清,形态不规则.CDFI:门静脉内血流为入肝血流,未见逆流,上述无回声内可见红蓝相间血流信号(图1),可测得静脉频谱,速度为 8 cm/s.并可见其与门静脉主干血流相通.彩超诊断:门静脉瘤形成.后经血管造影证实.
作者:葛贻珑;叶军;陈卫华;任苓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显像剂99Tcm-HYNIC-Annexin Ⅴ的制备及其在荷瘤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特性和活体显像.方法采用双功能螯合剂HYNIC法锝[99Tcm]标记Annexin Ⅴ,经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离纯化并检测标记产物.建立荷肿瘤小鼠模型,在20~25 g昆明种小白鼠右前腋下皮下接种S-180肉瘤,生长1周.荷瘤小鼠在环磷酰胺腹腔内给药化疗72 h后,尾静脉注射99Tcm-HYNIC-Annexin Ⅴ,分别于5 min、30 min、1 h、3 h、6 h后进行SPECT显像和体内生物分布测定.实验结果应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9Tcm-HYNIC-Annexin Ⅴ的标记率达到95%,放射性化学纯度为99%.荷瘤小鼠在环磷酰胺腹腔内给药化疗后72 h显像可见:注射99Tcm-HYNIC-Annexin Ⅴ后6 h肿瘤组织呈明显异常放射性浓聚灶.体内生物分布实验观察到,注射显像剂后6 h肿瘤组织的放射性摄取值(1.59±0.44)高,与其他时相的肿瘤组织放射性摄取值比较P<0.05. 99Tcm-HYNIC-Annexin Ⅴ主要聚集在肾脏、肺脏和肝脏等,从肾脏排泄,其血流清除速度快,在注射后30 min,血液放射性摄取值(1.59±0.50)仅为5 min时(8.85±2.65)的20%(P<0.05).注射显像剂后6 h,肿瘤/肌肉放射性摄取率比值(3.73±1.42)高于肿瘤/血液放射性摄取率比值(2.80±0.54).结论 99Tcm-HYNIC-Annexin V有望成为一种富有应用前景的活体细胞凋亡分子探针.
作者:王荣福;刘萌;张春丽;郭凤琴;赵光宇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建立脑动脉瘤的虚拟三维模型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20例正常脑血管和216例脑动脉瘤的DSA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选取具有代表性的DSA资料作为蓝本,利用三维制作软件3D Studio MAX R3创建虚拟的脑动脉系统和动脉瘤模型,并由多名医生评价该模型与DSA图像的相似性,后考察虚拟模型在临床教学和造影诊断工作中的应用价值.结果①虚拟脑动脉系统与DSA图像相比,在形态上具有相似性,在视觉上更容易理解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②虚拟动脉瘤与DSA图像相比,能正确表现动脉瘤的发生部位、生长方向和形态特点;③在临床教学上能帮助学习者建立并加强血管和动脉瘤的三维空间概念;④通过模拟瘤体和瘤颈的佳的显示角度,指导血管造影工作角度的选择.结论由软件方法建立的脑动脉瘤虚拟三维模型对于形态学研究和指导临床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魏欣;谢晓东;王朝华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MR 3D稳态构成干扰序列(CISS)对颅内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表皮样囊肿(EC)的3D-CISS影像表现,并与常规MR T1WI、T2WI进行对照.结果常规MRI发现病灶11例,8例信号强度与脑脊液相似,难与蛛网膜囊肿鉴别,11例均不能辩认肿瘤的确切边界.3D-CISS发现病灶12例,均表现为高信号脑脊液中的低信号充盈缺损,信号不均,10例呈沿脑池脑室匐行生长,3例包绕三叉神经,1例推挤三叉神经使之移位,1例部分包绕基底动脉.结论较之常规MR,3D-CISS在发现病灶、显示肿瘤的生长方式及复杂的信号特点方面更敏感,对表皮样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更可靠,并能清楚显示肿瘤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是表皮样囊肿的佳检查序列.
作者:黄劲柏;徐海波;孔祥泉;史河水;李欣;吴汉平;刘定西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颌面部VX2肿瘤DCE-MRI动态曲线与肿瘤乏氧染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探讨DCE-MRI在肿瘤乏氧评价中的价值.方法 8只新西兰大白兔于单侧颌面部咬肌内接种VX2肿瘤细胞0.5 ml,接种后10天开始,每隔2天取一只荷瘤兔行DCE-MRI检查,绘制肿瘤动态增强曲线,计算大强化率(MER)和强化率斜率(SLE)值.对处死的荷瘤兔,取对应层面病理标本行HE染色、乏氧染色和VEGF染色分析.结果 8只实验兔成瘤率达100%,肿瘤位于单侧咬肌内,呈实质性,边缘较清晰;肿瘤MER值与乏氧程度行Spearman's等级相关分析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肿瘤SLE值与VEGF表达水平存在正相关(P<0.05).对肿瘤乏氧染色及VEGF表达行连续切片对照研究,发现乏氧染色阳性的区域,VEGF表达也相对较高;但VEGF表达阳性区并不完全与肿瘤乏氧区表达一致.结论肿瘤乏氧与VEGF表达关系密切,乏氧可诱导VEGF表达的增高,而VEGF表达能促进肿瘤血管生成.DCE-MRI动态增强参数与肿瘤乏氧程度和VEGF表达水平有很好的相关性.
作者:李玉洁;张贵祥;赵国旗;胡运胜;赵京龙;周根泉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通过对正常成年人膝关节MRI的半月板及韧带的测量,为膝关节损伤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值.方法 53例正常对照组成人膝关节MRI检查资料,选择矢状位及冠状位PDWI成像序列,分别测量正常成年人半月板、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胫骨平台的有关数据,并与解剖文献的大体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其中13例同时做了矢状位及冠状位的T2WI及PDWI压脂序列扫描,分析、比较压脂序列对显示半月板及韧带的优势.结果半月板的MR测量值较大体解剖测量值大,外侧半月板后角较半月板的其余部分厚.内侧半月板体部横径与胫骨平台宽径及体重呈线性相关.前交叉韧带与Blumensaat线的夹角小于15°,后交叉韧带的角度约为(120.89±5.63)°.结论膝关节的MR测量值较大体解剖测量值更能反映活体的真实情况,为临床膝关节损伤性疾病的诊断提供正常参考值,外侧半月板后角较前角及内侧半月板厚;内侧半月板体部横径与胫骨平台宽径及体重间可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体重对内侧半月板体部横径的作用稍大于胫骨平台的作用;MR特别是T2WI及PDWI压脂序列对显示膝关节结构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马立恒;刘斯润;陈汉芳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分子影像学的成像基础是生物体的细胞,都含有水、无机盐、离子和碳水化合物或有机小分子等小分子物质和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等大分子物质.机体内直接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分为三种:局部化学介质、激素和神经递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子影像学技术的三大要素为分子探针、信号放大和高灵敏探测仪.分子影像学利用分子探针→插入人体细胞内→遇到特定基因产物或特定分子时→发射信号→PET、MRI、CT、光学成像仪或红外线记录其信号→显示其分子图像、代谢图像、基因转变图像.
作者:张贵祥;赵京龙;李玉洁;李康安;张峰;周根泉;张悦萍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门静脉海绵样变(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 CTPV)是指肝门部或肝内门静脉分支部分或完全闭塞后,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侧支循环形成引起的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1],临床较少见.成人发病易误诊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本文报道7例经影像学诊断证实的原发性CTPV,并对其发病机制、检查方法、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有关问题进行分析.
作者:张燕明;梁熙虹;王振常;鲜军舫;刘中林;杨本涛;燕飞;付琳;李勇;刘兆会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胎儿三血管气管平面(3V+T切面)在胎儿心室发育不良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2005年1月在我院产前诊断门诊接受产前胎儿心脏超声筛查孕妇1212例,年龄20~44岁,孕周为16~38周.取胎儿心脏检查的常规6个标准切面,然后在四腔心切面的基础上缓慢平行向胎儿头侧移动探头即可显示胎儿上纵隔横切面,即三血管气管平面,再叠加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各房室及大动脉血流分布和血流方向.结果 1212例胎儿超声心动图均获得满意的3V+T切面,共检出胎儿心脏结构异常47例,其中心室发育不良11例(8例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和3例右心发育不良),年龄23~42岁,平均(29.8±5.7)岁,孕周20~39周,平均(26.7±5.6)周.10例心室发育不良均已引产并有5例尸检,尸检结论与超声检查完全一致,1例胎死宫内.结论胎儿3V+T切面是一个简单、可靠的胎儿心脏大血管的筛查方法,能提高我们对涉及大动脉异常胎儿先心病的理解,是诊断胎儿心室发育不良的又一个重要切面.
作者:王慧芳;熊奕;吴瑛;佘志红;梁海南;林琳华;任景慧;王晓玫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