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锐;徐文坚;刘吉华;徐爱德;郝大鹏
目的探讨CAD技术对提高乳腺癌诊断敏感性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9位患者的常规乳腺钼靶照片(共162张),分别由低年、中年临床医师、CAD独立阅片及低年医师+CAD共同读片,将结果与终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恶性钙化19例:低年医师漏诊7例;中年医师漏诊1例;CAD漏诊1例;低年医师+CAD漏诊2例.恶性肿块14例:低年医师漏诊6例;中年医师漏诊2例;CAD漏诊6例;低年医师+CAD漏诊3例.结论 CAD可以提高乳腺癌诊断的敏感性.
作者:秦乃姗;蒋学祥;何静;许玉峰;唐光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肿瘤介入治疗后超声随访的内容、方法和价值.方法对超声引导微波治疗、超声引导酒精治疗和经放射介入治疗的56例肝肿瘤病人进行超声随访和疗效分析.包括:肿块的二维大小、三维体积;肿块的彩色血流多少、分布情况、三维血管树容积;肿块的内部回声、强弱变化.与同期检查的CT/MRI、临床放射免疫指标和/或手术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肿块内血流分级可以反映肿瘤血供情况,三维体积测定与实际肿块体积误差<15%.结论超声疗效分析可以作为肝肿瘤介入治疗后疗效及预后判断的有效方法.肿瘤内血流的检测是随访的重要内容,介入治疗后血供的增减情况可以作为是否手术的参考指标;三维容积测定更能反映瘤体大小的变化.
作者:黄敏;沈延政;郭建峰;孙勤;严禹;周轶群;徐颖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医学影像物理和技术是医学物理学的重要分支,重点解决成像、图像处理与分析以及医学图像在临床应用中的物理问题、算法和软硬件设计.治疗中的医学影像可以用于制定治疗计划、在治疗过程实施影像监督,以及通过对治疗监督时采集的数据的图像重建实现对治疗计划的验证.广泛用于疾病诊断、治疗、教学和科研的医学影像是人体信息的载体.当前医学影像的世界前沿是功能成像,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的成像.无论生理还是心理成像,都和人体内的生物大分子合成及其行为特征以及基因的表达有关,所以,对人体内生物大分子和基因反义核酸水平上的动态成像是整个成像领域研究的前沿.这些成像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医疗机构中的广泛使用,将引起医学领域新的革命并促进医疗机构的重大改革.
作者:包尚联;张怀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对比运用20 MHz与7.5 MHz高频超声对乳腺病变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应用20 MHz与7.5 MHz的探头检查30例患者乳腺病变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状况.结果 20 MHz超高频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癌伴乳腺导管扩张、乳腺肿块内沙粒状钙化灶、肿块边界蟹足状改变及包膜样回声以及乳腺皮肤弥漫性或结节性病灶检出率高于7.5 MHz高频超声.结论 20 MHz超高频超声对乳腺内小病变的检查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或癌伴乳腺导管扩张、乳腺肿块内沙粒状钙化灶的检查中具有重要特征.
作者:黄道中;黎萍;陆永萍;张青萍;乐桂蓉;朱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CT对肺功能的研究进展迅速.许多研究均显示CT定量指标与肺功能存在很好的相关性.它合理的将肺的形态和功能结合起来,将对CT在呼吸系统的应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者:杨学东;路晓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本文详细讨论了两种基于数据统计的时间簇分析(TCA)方法,该方法将连续采集的多幅功能核磁共振数据一次性整体处理,其中OTCA统计像素中大值的个数,MTCA统计的是像素中所有大值的灰度累加和,两种方法均可有效地计算得出脑功能活动发生变化的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该方法具有算法简洁、易于实现、计算量小、计算结果物理意义明显等特点.此外,本文在分析、讨论两种TCA算法局限性、给出算法提出者的实验结果的同时,还给出了本文作者的实验结果,实验效果明显.
作者:潘丽敏;罗森林;张颖;张铁梅;陈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传统的X 射线成像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差,而硬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不仅可以对软组织良好成像,而且可以活体观察细胞内部结构,现已进入临床应用阶段.本文综述了硬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的概念、成像原理、成像特点和临床应用情况.
作者:戚跃勇;邹利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在永久起搏器心房电极的植入过程中,某些患者心房处于房颤状态.此时仅能通过X线下心房电极的位置确定心房电极植入是否成功.本研究对此类患者术后心房电极的状态进行随访,以揭示此种方法的安全可靠性.方法对植入心房电极过程中心房处于房颤状态的患者进行术后随访6~72个月.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 部分患者记录心房腔内心电图,1例患者记录食管心电图.对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测定心房电极的阻抗、感知以及脉宽设定为0.37~0.40 ms时的阈电压.超声心动图测量的左心房、心室的内径和EF值.结果 39例患者心房电极植入中心房处于房颤状态.对27例患者进行了随访.维持窦性心律者14例(51.9%),心房静止1例(3.7%),心房颤动12例(44.4%).14例维持窦性心律者心房电极起搏感知参数良好.比较窦律与心房颤动、静止者的左房内径(37.3±4.95) mm vs (42.9±5.62) mm,左室舒张末内径(48.7±4.62) mm vs (53.92±8.23) mm;左室射血分数(67±6.8)% vs (51±14.9)% 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起搏器植入术中心房如处于房颤状态,以X线透视下心房电极达到良好的部位作为心房电极放置成功的标准是安全可靠的方法.为使术后心房电极持续发挥作用,术前应考虑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
作者:张媛;葛堪忆;张莉;刘长江;毛节明;郭静萱;陈凤荣;陈明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胃肠道造影检查在传统放射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中重要的发展是双对比造影法的研究与应用.CT与MRI应用于临床以来,已使影像学的内容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然而,与实质性脏器相比,CT与MRI在胃肠道领域中的应用价值尚未获得全面系统的认识.
作者:张晓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应用高频超声观察30例健康志愿者肱骨外上髁,在此基础上检查78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 结果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肱骨外上髁、伸肌总腱回声.对于常见的由伸肌总腱损伤及撕裂所致的肱骨外上髁炎高频超声不仅有诊断价值,而且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对非手术治疗患者超声还可判断疗效. 结论高频超声可作为肱骨外上髁炎患者有效、实用、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王明花;郭瑞军;邵德成;殷春霞;张文云;李莉;甄景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对腔静脉滤器使用后出现的滤器血栓进行研究,分析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3例安放滤器3~86个月的病人,用彩色多普勒和增强CT扫描检查有无滤器血栓.共安放滤器73支,其中LGM滤器(VTF)55支,钛制Greenfield滤器(TGF)6支,Simon镍钛合金滤器(SNF)12支.结果 9只VTF、1只TGF内有血栓.安放滤器是绝对或相对适应证、深静脉血栓上端位置在髂静脉以上或以下、安放滤器后抗凝少于或多于3个月,滤器血栓的发生率与适应证(绝对或相对)、安放滤器后抗凝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1例滤器放置后再发PE.结论滤器预防PE安全、有效,但是由于长期安放后发生的滤器血栓与再发PE有关,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曹满瑞;陆普选;李莹;徐坚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提高超声引导自凝刀射频治疗功血、子宫肌瘤的治愈率及有效率.方法肌壁间肌瘤及浆膜下肌瘤,穿刺前超声设计恰当的穿刺部位和角度,以宫颈管线为纵坐标线,以宫颈内口水平划横坐标线,超声测量计算肌瘤部距浆膜内0.8cm的点与坐标角度在45~135°,超声引导及监视下自凝刀通过宫颈、宫腔自然腔道,沿超声设计好的穿刺路线准确插入肌瘤内至设计点,瘤体直径>3 cm者要先穿近浆膜处,待凝固完全后再退向近宫腔处.肌瘤直径≥4.5 cm者, 术前均给予米非司酮12.5 mg/d,服用1~3个月以缩小瘤体.结果所有手术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无一例子宫穿孔、大出血、肠管及膀胱损伤等并发症.23例中功血4例、肌瘤19例.功血3例一次治愈、1例两次治愈,治愈率100%;子宫黏膜下肌瘤4例术后1个月复查肌瘤完全消失.肌壁间及浆膜下肌瘤15例,3例3个月复查肌瘤完全消失,12例3个月、6个月复查肌瘤体积缩小率大于60%、80%,肌壁间及浆膜下肌瘤治愈率93%;功血及肌瘤的总有效率均达100%.结论超声引导自凝刀射频治疗功血及子宫肌瘤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 改进治疗方法后治疗效果满意, 具有明确的临床价值.
作者:滕想;岳小妹;孙菊英;罗宇;米真真;王英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磁共振2D-FIESTA序列能否用于婴儿肝移植术后肝外胆道及血管系统的显示.方法 3例婴儿肝移植患者术后行6次MR检查以了解肝外胆道及血管的通畅情况.患儿口服水合氯醛或静注安定镇静.行轴位、冠状和矢状2D-FIESTA扫描.不需屏气.不使用MR造影剂.在ADW工作站上以MIP和MPR方式重建图像.结果 2D-FIESTA序列可清晰显示患婴的肝外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及肝外胆管,肝动脉显示欠清晰.1例显示来自供体的门静脉过长,1例显示下腔静脉吻合口狭窄.1例显示多发肝脓肿和膈下积液.结论 2D-FIESTA序列可在自由呼吸、不使用造影剂的条件下显示婴儿肝移植患者的肝外静脉血管和肝外胆管.
作者:王霄英;黄柳明;李龙;孙非;蒋学祥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本文综述近十年以来,骨发育成熟度(骨龄)自动评价系统的国内外发展进程和现状,分析了该系统在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可能的对策.
作者:陈亿霖;蒋田仔;李淑宇;邵伟东;张绍岩;刘丽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内良性乳头状病变的超声表现,评价超声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导管内良性乳头状病变的超声表现,并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对照.结果 27例导管内良性乳头状病变中,3例超声提示导管扩张或无异常,其余24例按照声像图特征分为:导管内占位型、囊内占位型、囊实混和性占位-实质为主型、实质占位型.导管内良性乳头状病变典型的超声表现包括扩张导管内的实质回声、厚壁囊性肿块内的低回声实质突起以及境界清楚,存在壁样结构,周边或内部测及液性暗区的低回声占位.结论超声可以发现大多数导管内良性乳头状病变,是一种敏感的诊断方法.当病变表现为实质或实质为主型时,超声的误诊率较高.
作者:夏罕生;丁红;袁锦芳;王文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不同MRI序列显示乳腺病变的价值.方法对79例乳腺癌和68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脂肪抑制(FS)成像、快速小角度激发(FLASH)序列、静态或动态增强扫描,比较不同MRI序列对乳腺病变的显示检出情况.结果脂肪抑制成像序列对乳腺病变的检出率高于SE序列,SE序列有利于病灶病理解剖关系的显示,MR增强扫描可检出所有乳腺病灶且有助于明确病灶的内部结构、浸润范围及其血供情况.结论 SE、TSE应为乳腺MR检查的常规序列,脂肪抑制成像序列必不可少,MR增强扫描对病灶的定性诊断很有价值,尤其是FLASH动态增强扫描.
作者:陈蓉;龚水根;张伟国;陈金华;何双梧;刘宝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超声通过其空化效应可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而能促使外源基因进入细胞,增强了基因在体外细胞和体内细胞的转染和表达水平.超声的此种特性,与超声的照射条件,如机械指数、脉冲重复频率、照射时间等有关.超声被认为是增强非病毒载体基因治疗效率的新方法.
作者:程文;张青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MRI 对TOF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临床疑诊为TOF患者进行MRI检查,分析其心内畸形和合并心外畸形的MRI表现.并与UCG表现进行比较.结果全部病例经手术证实,MRI能检出TOF心内畸形和合并心外畸形,统计学显示TOF心内畸形的MRI和USG检出率χ2值为1.03~2.01,P>0.05,表明两种检查技术无显著差异;对合并心外畸形的显示,MRI明显优于UCG(χ2 = 52.27,P<0.001). 结论 MRI有诸多的成像优势,能充分满足临床的诊断需求,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检查技术.
作者:李谷买;龙莉玲;黄仲奎;宋英儒;李荣富;李文美;叶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椎动脉螺旋CT血管造影的佳增强时相,准确触发CT增强扫描,提高椎动脉三维显示率.方法 87例椎动脉CTA检查,由足背静脉团注350 mgI/ml的Omnipaque造影剂后,应用SmartPrep软件实时监控,当感兴趣区造影剂浓度达阈值后触发增强扫描序列完成数据采集,经图像重组和三维重建显示椎动脉.结果 87例椎动脉CTA的增强时相均处于佳和较佳的扫描时期内,增强扫描的实际启动时间为15~43 s不等,个体差异明显,而动脉期靶血管浓度均持续>100 Hu.结论利用SmartPrep软件实时监控造影剂浓度并及时触发增强扫描技术不受个体差异因素的影响,(尤其是足背静脉注射途径影响因素颇多),不需做预扫描测量相关时间-浓度曲线即可保证正确实施增强扫描.
作者:邵康为;龚承友;刘伟;朱才松;袁立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比较螺旋CT工作站电影回放(CT Cine)与传统胶片阅片法对胃癌淋巴结检出能力的差异,探讨应用影像诊断工作站提高胃癌淋巴结检出能力的图像阅读方法. 方法分析比较胶片阅片法和诊断工作站CT Cine法对37例胃癌淋巴结的检出情况,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胶片阅片法和诊断工作站CT Cine法胃癌淋巴结检出能力存在显著差异(χ2=161,P<0.001),应用诊断工作站CT Cine法明显优于于胶片阅片法,其中对5 mm以下小淋巴结检出能力的提高尤为显著(χ2=25.49,P<0.001). 结论应用影像诊断工作站CT Cine法阅片,适当的调节窗宽窗位和建立合理的读片顺序,显著提高了CT对胃癌淋巴结的检出能力.
作者:唐磊;张晓鹏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