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处肋骨骨折的内固定治疗临床体会

邵志松;徐芳

关键词:肋骨骨折, 内固定手术, 临床体会
摘要:目的:分析内固定治疗多处肋骨骨折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选取于我院治疗的多出肋骨骨折患者60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骨折复位治疗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胸引流量、胸管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并比较两组患者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胸引流量、胸管留置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内固定手术治疗多出肋骨骨折治愈率高,并发症少,患者康复速度快,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40例颅脑外伤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进行颅脑的外伤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可能的危险因素的分析,旨在提供一些治疗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来我院就医的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的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40人,作为观测组,且同时选取40位同时期但没有出现感染的患者40位,来作为对照组,依据各种参数进行统计,进行回归性的分析。结果:统计结果表明,为该手术可能出现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手术时间、术后白蛋白、进行脑室外的引流、脑脊液漏、血糖水平、术后的激素水平、术前的GCS评分、手术的次数、后颅窝手术是危险因素,有统计学差异(P<0.05)。做线性回归方程提示,脑外室的引流、脑脊液漏、血糖、后颅窝手术及手术时间这些指标可能为进行手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时间、脑室外的引流、血糖水平、后颅窝手及脑脊液漏等因素是术后颅内出现感染的可能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对手术过程中出现以上的情况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防止感染的出现。

    作者:朱军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超声在异位妊娠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超声在异位妊娠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8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学为金标准,判定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并对异位妊娠包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和内部回声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2例患者病理检查均确诊为异位妊娠,而超声诊断77例,诊断符合率为93.9%,误诊5例,误诊率为6.1%,其中3例未流产破裂型患者误诊为卵巢囊肿,2例破裂型误诊为黄体破裂及炎性包块,超声检查与病理结果的符合率为93.9%。结论超声检查能对异位妊娠起到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作用,是临床上诊断异位妊娠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作者:陈丽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谈手术室护士与麻醉的配和

    随着现代护理的不断发展,对手术室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术室巡回护士除配合手术外,还需配合麻醉医生开展工作,同时,其对于麻醉工作的配合也是衡量手术室护士业务素质的一方面,也是在手术室内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和内容。手术室护士在麻醉的过程中担负着大量护理配合工作,不仅要求掌握各科室护理技术,同时对麻醉工作也要有一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因此要求护士要具备全面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各种操作功能,才能更好地完成和麻醉医生的配合,顺利完成麻醉手术工作。麻醉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如何提高麻醉质量和安全,笔者就手术室巡回护士的麻醉护理配合的体会浅谈如下。

    作者:葛云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输卵管结核迸发不孕症

    近年来,不孕不育是作为一种特殊性的疾病,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医学和社会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不孕不育将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病的第三大疾病[1]。通畅而功能正常的输卵管对于正常妊娠尤为重要,输卵管性不孕症主要是指因输卵管阻塞、粘连引起的不孕症,在女性的不孕中,输卵管因素不孕占不孕症的25%~50%,且随着性传播疾病发病率上升,以及药物流产、节育器避孕、宫腔操作次数增加等因素,本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作者:陆开能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经闭孔无张力尿道悬吊术术前术后护理

    目的:探讨在经闭孔无张力尿道悬吊术患者中实施术前、术后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2013年到我院行经闭孔无张力尿道悬吊术治疗的患者共32例,给予其手术准备、心理护理、功能锻炼以及并发症防控等一系列术前术后护理,同时与其临床资料相结合,进行综合性回顾与分析。结果:本组32例病例均经手术治疗成功并如期康复出院,手术成功率为100%,住院时间为(2.4±0.7)d,治疗期间未见患者出现严重不适症状。结论:为经闭孔无张力尿道悬吊术患者实施积极、全面的术前术后护理,对于保障手术成功、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以及避免并发症发生等有重要意义,适合在今后的临床上普及应用。

    作者:贺峻岭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谈护理岗位优化管理

    随着优质护理的持续推进,如何提高医院护理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激发骨科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学习和借签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对我科护理人员实施护理岗位管理,并将岗位管理与绩效分配相结合,进行合理化管理。岗位管理起到了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提高和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作用。

    作者:刘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中药消导伏痰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气道通畅的作用

    目的:探讨中药消导伏痰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气道通畅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氨溴索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内服汤剂消导伏痰法治疗,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疗效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0.0%,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炎性因子水平IL-6、TNF-α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消导伏痰法能够显著提高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促进气道通畅,值得推广。

    作者:欧少青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乌克兰-中国早产儿护理方式的对比研究

    医护人员的护理对于早产儿的身体条件改善和提高存活率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乌克兰和中国的医疗体系均或多或少的受影响于前苏联,本文旨在对两国早产儿护理方面的方式方法进行对比,从而达到两国早产儿护理方面的信息共享。

    作者:T.M.克里门科;K.O.葛柳科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比较

    目的:比较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LRCL)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05~2014.05 LRCL和LC各50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 LRCL组比LC组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均P<0.05);LC组比LRCL组手术平均时间、住院时间短及住院费用少(均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各自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二者互为补充、各有千秋。

    作者:李永杰;庞洪菊;李茜茜;刘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议静脉留置针在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做好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护理。方法:根据临床实践逐步掌握了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方法与技巧。结果:使用静脉留置输液的患者大多数无任何不良反应,个别患者有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留置针输液这一新的护理技术操作逐步取代了头皮钢针,深受患者和护理人员的欢迎。

    作者:盖林超;刘晋慧;李建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非手术治疗期间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我科66例非手术患者,各个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出院患者治愈率为32.5%,好转率为59.7%。结论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护理上应重视患肢的护理,加强用药观察,缩短疗程,做好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作者:陈杨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1059例婴幼儿腹泻粪便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探讨本地区腹泻婴幼儿感染A群轮状病毒的年龄组、性别及季节性特点。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12月1059例门诊腹泻患儿的粪便,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来检测样本中A群轮状病毒的抗原。结果1059例腹泻婴幼儿粪便中检出250例A群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标本,总阳性率为23.6%。.各个年龄段的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个月组为16.9%,6个月到2周岁的婴幼儿为25.6%,2~5岁组为14.9%,其中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阳性217例,占总阳性例数86.8%。男性患儿的感染率为24.1%,女性患儿感染率为22.9%,男女患儿的感染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一年中11月、12月、1月为感染的高峰期。结论 A群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6个月至2岁为A群轮状病毒的高发年龄段和每年的秋冬季为感染高峰期,临床医生应重视腹泻病原体的检测,以明确诊断。

    作者:徐志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全瓷冠在成人前牙修复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探讨全瓷冠在成人前牙修复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自2010年3月-2013年3月来我院口腔科进行前牙修复的98例(124颗牙)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全瓷冠进行前牙修复,对照组采用烤瓷冠进行前牙修复,进行1年随访,观察两组不同修复体颜色、边缘完整性、牙龈着色、解剖形态及牙龈健康状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修复体颜色、边缘完整性、牙龈着色、解剖形态及牙龈健康状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性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全瓷冠修复后不仅可以保证修复体颜色及边缘完整性,且不会出现牙龈发黑、红肿现象,形态逼真美观,恢复正常的咀嚼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陈瑞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术后患者护理体会

    高血压脑出血是高血压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发生于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易发。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在活动时、激动时、用力排便等时刻发病,起病急骤,往往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病情发展到高峰。部分病人需开颅手术治疗,术后常可出现多种并发症。术后护理工作尤为重要,脑出血患者病情稳定后宜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有益。如患者出现抑郁情绪,可及时给予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

    作者:宋四艳;董超;平艳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比较肝脏增强C T与肝脏MRI对肝癌诊断的准确率

    目的:观察并探讨临床应用MRI以及增强CT诊断肝癌的诊断率,以改善肝癌临床诊断质量,为后期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取我院收治的4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资料,观察两种检测手段下的肝癌检出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增强CT相比,MRI检测下肝内病灶以及病灶阳性检出率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癌肿体积而言,MRI在诊断直径不超过3cm的癌肿组织时诊断准确率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检测直径超过3cm的癌肿组织时二者检测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CT以及MRI检测原发性肝癌均可表现出一定特征性,而与增强CT检测相比,肝脏MRI诊断准确率更高,特别是对直径不超过3cm的肿瘤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率。

    作者:张庆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外科静脉输液安全管理探讨

    静脉输液是外科不可或缺的给药方式,输液所带来的安全问题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难点,也是护理纠纷的关键。有统计显示,医嘱处理、静脉给药是易发生缺陷的主要环节[1]。控制输液缺陷一直是护理管理者探讨的问题。为此,本文回顾分析了2010年-2011年我科10例输液缺陷,针对相关因素2012年1月采取了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取得了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菊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浅析痛风

    目的:通过分析痛风的概况、分类、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生活习惯,为痛风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查阅相关资料总结痛风各期的治疗及预防。结论:应对痛风高度重视,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健康。

    作者:刘跃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足月低体质量儿的舒适护理体会观察

    目的:对足月低体质量儿应该采用的护理方式进行探讨,从而达到降低新生儿童的患病几率的目的。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生的76例足月低体质量儿进行实验,按照产妇及其家属的意愿将这76例新生儿进行随机的分组,分为普通护理组以及舒适护理组两组。其中普通护理组有新生儿40例,而舒适护理组有新生儿36例。对新生儿出生后7天的啼哭、呕吐、脐带、五官、体质量以及尿、便、哺乳和皮肤等变化进行记录。结果:实验表明,舒适护理组中足月低质量儿的患病几率,也就是新生儿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的几率同普通护理组中新生儿相比较明显较低,此外舒适护理组中的新生儿的体质量增加率同普通护理组相比较则明显增高。结论:由于足月低质量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对他们进行舒适护理可以有效地将他们的患病率降低,这一护理方式应该成为今后对新生儿护理的发展方向。

    作者:刘彦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局部冰敷和石蜡疗法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局部冰敷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减少伤口渗血及止痛效果和石蜡疗法在术后功能锻炼中镇痛疗效。方法:将50例拟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行术后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术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术后立即局部冰敷和术后5天石蜡热敷。同时记录两组手术切口引流量,并对患者进行疼痛评分。结果:术后24 h实验组引流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6 h表现更加明显(P<0.01)。术后48 h两组引流量皆小于50ml,予以拔管,引流量无显著差异。术后6 h和术后5d实验组疼痛评分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局部冰敷在术后24 h内能明显减少髋关节置换术后手术切口渗血,在术后6 h内减少渗血效果更为明显并能有效减轻切口疼痛。石蜡疗法在患者功能锻炼过程中亦能起到有效的阵痛作用。局部冰敷和石蜡疗法均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早日康复。

    作者:千艳丽;郭艳;汪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颈椎前路手术脑脊液漏临床观察及处理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脑脊液漏的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对2010年4月-2013年10月所行157例颈椎前路手术所发生7例脑脊液漏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中均采用明胶海绵、人工硬脊膜配合生物蛋白胶填塞封堵处理,放置引流,严密缝合各层,术后头高脚低位,配合药物及腰椎穿刺引流等对症处理。术后2例患者无脑脊液漏。3例患者术后1周内后顺利拔管,伤口顺利愈合。2例患者经腰椎穿刺引流,延长置管,假性窦道形成后顺利拔管愈合。7例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颈前路手术脑脊液漏患者,术中严密填塞、修补配合术后头高脚低体位,适时延迟拔除引流管及腰椎穿刺引流等措施,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周赟;蒋林;石浪滔;蒋成明;向伟能;唐烨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杂志

主管:陕西省东方美容文化研究所

主办:陕西省东方美容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