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正电子发射断层与计算机断层成像对头颈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徐波;李龙江

关键词:正电子发射断层, 计算机断层成像, 头颈部恶性肿瘤, 颈淋巴结转移
摘要:正电子发射断层与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是当前先进的代谢性成像技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理想的解剖和功能性融合影像,可更好地定位和评价头颈部恶性肿瘤的颈淋巴结转移及其未知原发灶,有助于提高诊断和分期的准确性.本文就该技术在头颈部恶性肿瘤颈淋巴结转移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舌鳞状细胞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随着免疫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生物治疗尤其是主动免疫治疗为舌鳞状细胞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免疫细胞、肿瘤抗原和细胞因子等方面对近年来舌鳞状细胞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宜磊;樊明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口腔骨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创伤、炎症、肿瘤、先天畸形所引起口腔颌面部骨缺损的修复一直是口腔医学的难题,而组织工程已成为骨缺损修复新的研究热点.下面就骨组织工程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绍义;蒋欣泉;张志愿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药物性牙龈增生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药物性牙龈增生是指服用抗癫痫药、钙通道阻滞剂和免疫抑制剂等某些特定药物引起的牙龈增生和体积增大,具有共同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无定论.下面就药物性牙龈增生在胶原的合成与降解失衡、上皮细胞的增殖和程序性细胞死亡以及上皮下炎症浸润机制上取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黄雅玲;李升;杨明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组织工程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

    口腔种植学和组织工程学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两门学科,随着这两门学科的交叉发展,将组织工程技术应用于口腔种植学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就目前组织工程技术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廖大鹏;宫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骨纤维异样增殖症是一种骨发育异常疾病,可累及单骨或多骨,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综合各种文献资料,笔者拟从基因突变、白细胞介素-6介导、染色体和形态学异常、骨发育异常、干细胞疾病和其他方面就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杨荣涛;李祖兵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根管壁不同处理对粘接效果的影响

    瓷桩、纤维桩等非金属桩在临床上的应用需要进行根管内树脂粘接.根管狭长的解剖形态以及管壁牙本质具有独特的表面特性,使根管壁与复合树脂的粘接有别于表面牙本质.对根管进行不同的表面处理,其目的是清洁管壁牙本质,为粘接提供一个良好的界面.本文就不同牙本质表面处理方法对根管壁粘接能力的影响及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姚科;李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苦参碱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增殖抑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中药有效成分苦参碱(Mat)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SACC)细胞系ACC-M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ACC-M细胞,用不同质量浓度Mat溶液对体外培养的ACC-M细胞进行处理.通过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细胞周期检测来测定不同质量浓度Mat溶液对ACC-M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 经Mat处理后,ACC-M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结论 Mat对ACC-M细胞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的发生可能与其细胞周期阻滞有关.

    作者:赵军方;李峰;李新明;王海斌;方政;李青川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根管微渗漏实验方法的研究进展

    根管治疗的目的是对整个根管系统严密充填,阻止口腔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再次进入根管,预防根尖周病变和促进根尖周病变愈合.充填后微渗漏的大小是评价根管充填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目前常用的评估根管封闭能力的实验方法是染色渗漏法、微生物渗漏法以及流体滤过法.此3种实验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且尚未标准化.

    作者:危薇;陈作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牙髓干细胞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展

    牙髓干细胞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特定的细胞类型分化,产生数个亚系的前体细胞.牙髓干细胞在组织工程和临床应用中,可达到组织和器官再造的目的,具有广阔的前景.下面就牙髓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特异性表面标记及其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刘路;凌均棨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青海省人群龋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青海省人群患龋状况及龋病发病的基线资料,为口腔卫生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首次对青海省5、12、35~44和65~74岁4个年龄组人群的患龋状况进行流行病学抽样调查.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患龋率、龋均和龋充填率作为统计指标.结果 5岁年龄组乳牙患龋率和龋均分别为71.63%和3.30.12岁年龄组恒牙冠龋患龋率和龋均分别为22.63%和0.40.35~44岁年龄组恒牙冠龋患龋率和龋均分别为64.47%和2.06.65~74岁年龄组恒牙冠龋患龋率和龋均分别为73.89%和3.08.4个年龄组龋充填率分别为1.85%、2.53%、8.00%和3.47%.结论 青海省人群龋病状况不容乐观,龋齿充填率很低,应加强口腔健康教育,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降低患龋率,提高龋齿的充填率.

    作者:胡勇;李子坤;郭敏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全瓷固定桥的研究进展

    尽管受脆性、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等材料性能的影响,全瓷固定桥目前尚未成为常规的固定修复手段,但其临床应用和研究报道越来越多,并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硅酸盐陶瓷、玻璃渗透氧化铝陶瓷和氧化锆陶瓷全瓷桥材料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高文玲;夏海斌;李智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牙周膜细胞分化相关因子Scleraxis的研究进展

    Scleraxis是与中胚层发育和分化有关的转录因子,自1995年被发现以来,对其研究基本上局限于胚胎发育方面.牙周组织起源于外胚间充质,属于中胚层来源.因此,人们对Scleraxis在牙周组织中的作用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发现Scleraxls是与牙周膜细胞分化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因子.下面就Scleraxis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袁亚娣;谢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基因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牙周炎易感性的关系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作为一种研究基因位点突变与疾病易感性和相关性的新方法,已经在很多领域开展.牙周炎是一种宿主易感性的疾病,本文就某些基因位点SNP与牙周炎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安志国;张浩;丁一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胎儿唇腭裂手术无瘢痕愈合机制

    厝腭裂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先天性畸形,胎儿唇腭裂手术有无瘢痕愈合、无继发畸形、诱导颅面正常愈合的优点.关于胎儿唇腭裂手术无瘢痕愈合的机制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作者:骆堃梁;黄剑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和口服美菲康对下颌复杂阻生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目的 探讨有效预防下颌复杂阻生牙拔除术后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将在湖南省永顺县中医院口腔科拔除下颌复杂阻生牙的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实验组患者在拔牙前半小时口服美菲康1片,同时在所拔牙的周围软组织局部注射地塞米松,拔牙后3 d每晚口服美菲康1片.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拔牙,不作特殊处理.两组患者均在拔牙术后24、48、72 h按肿胀、疼痛及张口受限的程度来判断疗效.结果 术后24、48、72 h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拔牙前在患者所拔牙的周围软组织局部注射地塞米松和口服美菲康能有效减轻阻生牙拔除术后的并发症.

    作者:熊绍勤;田正东;任朝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后牙缺失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牙列缺损的修复除了追求牙列完整性的重建,也不应淡化功能恢复的重要性.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重新认识修复完整牙弓的必要性,认为前牙和前磨牙就可以满足患者的口颌功能.但多数学者认为后牙缺失不仅影响咀嚼、语音、美观等功能,而且影响颢下颌关节的稳定性,而牙弓完整性的修复要求因人而异,医生需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征进行相应的治疗.本文就后牙缺失后髁突、关节盘及关节血流等方面的改变作一综述.

    作者:黄卓珊;林雪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龋齿研究的物理模型

    物理模型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也贯穿于龋病研究的始终.龋病研究的物理模型广泛应用在龋病病因、病理及影响因素等的分析研究中.人工龋实验、细菌致龋实验和人工口腔生物膜模型等在龋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这些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吴娜;孙建勋;周学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复合树脂充填窝洞聚合收缩应力的控制

    目前,用于窝洞充填的光固化复合树脂均存在一定的聚合收缩,其收缩应力在临床中会导致牙体变形、术后敏感、微渗漏和继发龋等问题,从而影响充填修复的效果.下面就复合树脂充填窝洞聚合收缩应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临床操作中的控制方法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颖;周岚;杨锦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控制牙齿酸蚀症的研究进展

    牙齿酸蚀症是指在没有细菌参与的情况下,由化学因素引起的牙体硬组织慢性、不可逆性破坏的疾病.此疾病在人群中普遍存在.控制酸蚀症的发生和发展是口腔临床工作的难点,正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文就酸蚀症的早期诊断、风险评估及预防策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文卿;赵玮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颏兜在口腔正畸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颏兜是正畸临床上常用的口外装置,多用于功能性下颌前伸的控制,骨性下颌前突和骨性开骀的矫形治疗以及快速扩弓时的垂直向控制.其适应证的选择、疗效、生物力学机制、长期稳定性等一直是正畸学者探索的课题.本文就近年来颏兜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程敏;陈小滨;邹淑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