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楚伟;李亚丽;邹一平
目的对Gd-BOPTA与Gd-DTPA在MR增强扫描中的安全性与耐受性进行对比分析.方法超声或CT怀疑肝内原发肿瘤或肝转移瘤的病例共42例进行MR检查.采用双盲、随机的试验方法,先进行给药前平扫,然后立即肘前或手背静脉注射任一种对比剂,注射剂量0.1 mmol/kg,注射速度>1.0 ml/s.随后进行给药后的MR动态及延迟扫描.每一病例在给药前7天及给药后24 h分别进行病史及体格检查、生命体征的检查以及血、尿常规和生化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此期间的任何不良事件进行监测和记录.结果所有病例在给药前后均无任何明显不适反应,其生命体征及血、尿常规和生化检查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肝脏MR增强扫描中,Gd-BOPTA与Gd-DTPA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
作者:杨翠柳;张红梅;欧阳汉;周纯武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检查及后处理技术在大肠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患者行大肠充气MSCT容积扫描和图像重建(包括MPR、MIP、SSD、Raysum和CTVE),并与钡灌肠(80例)、结肠镜(60例)及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人的诊断符合率为100%,其三维重建与钡灌肠、CTVE与结肠镜的发现完全符合.结论大肠充气MSCT检查及后处理技术能更好地反映大肠癌的病变和范围,明显优于单独应用X线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
作者:吴国庚;王妍焱;王玉林;叶晓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低剂量双排探测器螺旋CT薄层扫描筛查早期肺癌的佳扫描参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在不同扫描参数下对水模进行常规剂量及低剂量螺旋CT薄层扫描,评定不同扫描条件下采集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噪声水平和辐射剂量,选择佳扫描参数.对40名健康志愿者(体重小于75 kg)的三个特定层面进行常规剂量及低剂量螺旋CT薄层扫描,评定对肺细微解剖结构、纵隔结构分辨能力和图像的伪影及噪声水平.对150名无症状体检者进行胸部健康体检,评价胸部病变检出能力.结果采用低剂量螺旋CT薄层扫描水模,在30 mAs,床速6.0 mm/9.0 mm/rot条件下采集的图像可以清晰的分辨宽度为1.0 mm的线对,5.0 mm直径的圆形孔洞,单位面积辐射剂量为1.5~1.6 mGy.不同扫描条件对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图像噪声,对识别肺纹理级别、亚段支气管、次级肺小叶及纵隔结构是有显著影响的,0.7 s/rot-6.0 HS-45 mA与1.0 s/rot-9.0 HS-30 mA条件下采集的图像可满足临床需要,后者略优于前者.对150名无症状体检者进行筛查,共检出结节或肿块46个,气管及亚段支气管管壁局限性增厚2例,腔内隆起3个.结论选定1.0 s/rot-9.0 HS-30 mA,AAR2为佳扫描方案.低剂量螺旋CT薄层扫描具有辐射剂量小,敏感性及性价比高的特点,适用于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
作者:魏宝杰;张镭;翟仁友;王亚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1 概述图像融合是近十年来医学图像处理的研究热点,其目的是使得多幅图像的空间几何位置匹配并且可视化.通过对多幅图像或者多种模式图像的信息综合获取,弥补信息不准确和不完整的缺陷,增加信息量,使得临床诊断和治疗更加全面和精确.图像融合在眼科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爱珍;马斌荣;徐亮;杨桦;孙秀英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女,76岁,2年前曾在外院行体外碎石术.我院B超检查,左肾中上极未见正常结构显示,被一7.2 cm×6.2 cm混合回声区取代,无明显包膜,以无回声为主,内间以低回声,低回声后方靠肾门处可见2.5 cm×1.0 cm强光环,后方声影不明显(见图),中下极肾盂肾盏轻度扩张.
作者:刘倩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演变过程中MRI征象变化规律.方法同时低位结扎兔心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左旋支的方法制备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术前及结扎后30 min、1 h、2 h、4 h、8 h、1天、3天、1周、2周、4周分别行常规T1、PD、T2、增强、电影及标记MRI扫描,测量各区信号强度及室壁厚度.结果缺血30 min缺血区即有心室壁变薄,以收缩期明显,心室壁增厚率降低,并逐渐加重;缺血1 h,梗死区开始出现PD及T2高信号,逐渐升高,1周后开始降低,4周呈低信号,T1在4周时出现低信号;急性梗死期增强可见,注射Gd-DTPA后5 min内正常心肌有强化,15~20 min梗死边缘区环形强化,30 min梗死中央区均匀强化.结论 MRI可以发现大面积早期心肌缺血,也可对各期心肌梗死进行鉴别.
作者:赵江民;王乐民;杨振燕;于德华;徐文俊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MRI及DTI对持续性植物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符合持续性植物状态诊断标准患者的MRI及DTI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12例PVS常规MRI均显示两侧半球多发缺血缺氧病灶及脑室扩大,第三脑室宽度均大于1.2 mm,另见58%脑干病灶,42%丘脑病灶;DTI均可见放射冠胼胝体纤维束FA减低,11例可见一侧或双侧下纵束FA减低,形态消融.结论常规MRI及DTI可为PVS的正确诊断提供新的依据.
作者:陈宁;刘文;李慧国;罗欣;蔡宗尧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索扩散张量磁共振成像应用于临床的合理扫描方案.方法对20名成年健康志愿者行头部扩散张量成像,比较不同扫描参数(层厚/层间距、b值及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在三种不同的扫描参数中,以层厚/层间距对图像信噪比的影响大,层厚/层间距越大,图像信噪比越高.高b值扫描虽然ADC图灰白质对比明显,但FA图噪声较大.方向数越多,图像信噪比越高,但扫描时间相应延长.结论层厚/层间距3 mm/1 mm、b值=1000 s/mm2、扩散敏感梯度方向25个,此方案适用于研究脑白质的细微结构,是应用于临床的合理扫描方案.
作者:肖江喜;郭雪梅;王霄英;蒋学祥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女,27岁,因经后下腹痛,加重4年余就诊.经阴道B超检查显示:子宫前位49 mm×60 mm×34 mm大小,内膜9 mm,子宫左侧角部突出一大小约29 mm×32 mm×25 mm的光团,其回声与子宫肌层回声相似,中央可见一环绕强回声光环的小暗区(见图),左卵巢19 mm×17 mm×18 mm,右卵巢29 mm×24 mm×19 mm,诊断为左侧残角子宫.于次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于子宫的左侧宫角可见一约40 mm×30 mm×30 mm大小的残角子宫,有输卵管和卵巢附着,圆韧带自残角子宫发出,与B超所见相同.局部切除送病理进一步证实为残角子宫.
作者:高健;楚伟;李亚丽;邹一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女,56岁,因左腰部不适1年,肉眼血尿1周就诊.超声表现:左肾略增大12.8cm×5.6cm×5cm,实质菲薄,肾盂分离5.9cm,下极肾盂内可见实质不规则低回声肿块1.58cm×1.56cm×1cm,肿块与菲薄的肾实质分界不清(图1).左输尿管全程扩张,内径达1.4~1.8cm,膀胱入口处左输尿管及膀胱内可见实质不规则低回声肿块4.3cm×2.5cm×2.6cm(图2),肿块处输尿管外壁及膀胱外壁光滑、连续,该侧未见明显的排尿线.右肾及右输尿管未见异常.超声诊断:左肾盂、输尿管及膀胱肿瘤.
作者:杨冬艳;王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进行常规和强度训练一年后心功能参数的变化规律.方法对急速进藏的60名新兵进行27项心功能参数的追踪检测.结果①进藏第一周即出现多项左心收缩功能指标下降,3个月后左室收缩功能达到平稳;出现心室形态结构改变;②右室和主肺动脉内径随进藏时间延长呈逐渐增宽趋势;③进藏第1周始肺动脉瓣及三尖瓣前向血流速度持续加快,1年后两瓣口返流出现率由进藏时的53.3%增加到98%.结论①高原缺氧环境对心肌有直接损害;②新兵训练3个月后出现心室形态结构改变;③一年后肺动脉瓣及三尖瓣峰值流速仍呈加快趋势,说明缺氧对右心系统的影响是持续性的.
作者:李春伶;徐书真;德姬;张耀仓;江水根;李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男,30岁,右眼被蜂窝煤炸伤15 h来院就诊.视力:右眼指数/眼前,左眼1.2.经裂隙灯、眼底镜检查诊断为右眼穿通伤.使用法国产BVI Compact眼科专用A/B超机,探头频率10MHz.
作者:郝秉香;黄东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女,32岁,进行性增大骶尾部肿物16年,近日出现左侧下肢后侧牵扯痛.查体:骶尾部可触及肿物,质柔韧,活动度尚可,触痛,表面较光滑.超声所见:骶尾部可探及一约185 mm×96 mm大小的异常回声区,边界清晰,形态尚规则,似有包膜,内部回声欠均匀,以低回声为主,内可见多个细强光点.并向腹侧前下方突出(见图).超声提示:骶尾部实质占位性病变(表皮样囊肿可能).手术病理诊断:骶尾部表皮样囊肿.
作者:雷凯荣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常规MRI和灌注成像(PWI)表现,评价两者对HP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HPC患者,并以38例脑膜瘤作为对照,行常规MRI和PWI检查,观察HPC和脑膜瘤的MRI表现,计算并比较两者的相对局部脑血流容积(rrCBV)和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结果 T1WI上等信号3例,混杂信号2例;T2WI上混杂信号3例,等信号2例;增强后均明显强化.HPC的常规MRI表现与脑膜瘤难以鉴别.PWI时,HPC的rrCBV和rMTT分别为14.4、5.3,而脑膜瘤则为6.5、3.6,两者的rrCBV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而rMTT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HPC的常规MRI表现不具特征性,难与脑膜瘤相鉴别;但PWI在HPC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钱银锋;余永强;张诚;郑斐群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男,47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中上腹部疼痛,近2个月来明显加重,伴消瘦、乏力.外院B超示腹膜后肿物,MRI提示黑色素瘤可能性大,后来我院就诊.
作者:王学廷;李雷;毕玉波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脑部运动区(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和感觉区(丘脑腹后外侧核)的MRI影像表现,评价上述区域的DTI图像特点.方法对20例正常成人运动区和感觉区的MRI及DTI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并对上述区域进行DTI定量测量比较.结果在T2加权像上,内囊后肢的皮质脊髓束呈略高信号(与皮层信号相等),丘脑腹后外侧核呈等信号.运动区及感觉区左右侧之间DTI定量测量无差异(P>0.05),但运动区测量值大于感觉区测量值(P<0.01).结论皮质脊髓束在特定部位呈T2加权像略高信号,DTI可对白质束进行直观显示及定量测量.
作者:马林;李德军;孙玮;印弘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阿尔茲海默病(AD)患者与正常老年人脑结构磁化转移率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实用性.方法对20例AD患者和20名健康老年人的海马结构、海马旁回、梭状回、丘脑和胼胝体的磁化转移率(MTR)进行测量,应用统计学方法检验AD患者与对照组间各脑结构MTR的差异,评价各结构测量值诊断A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AD患者海马结构和海马旁回的MTR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t海马=2.818,t海马旁回=1.096,P<0.05),而梭状回、胼胝体及丘脑的MTR虽较对照组略有减低,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t=0.409~0.565,P>0.05).海马的MTR判别AD患者与正常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5%、85%和80%,高于海马旁回.结论海马MTR 鉴别AD与正常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而且操作简单、快速,可作为AD诊断的一项影像学指标.
作者:王蕊;李坤成;卢洁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酒精硬化技术在头颈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安全性和价值.方法 9例头颈部静脉畸形患者,均采用经皮穿刺酒精硬化治疗.结果 9例患者共接受治疗16次,初次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100%.7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随访2~12个月,未见病变复发.结论经皮穿刺酒精硬化技术是治疗头颈部静脉畸形的有效方法.
作者:金龙;邹英华;佟小强;高健;杜湘柯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近年来,心肌断层显像中的非均匀性衰减校正技术成为核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常用的方法有153Gd衰减校正及X线衰减校正.本文对X线衰减校正技术对左室心肌放射性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欣;杜雪梅;张延军;解静慧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与CDF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6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高频声像图与彩色多普勒进行分析.结果本病的高频声像图多数为实质肿块,边界呈毛刺状,边界不清,不规整,后方衰减,内部回声不均或伴有砂粒样钙化,纵横比>1;肿块内血流显示较丰富,以Ⅱ+Ⅲ级为主,血流速度>20 cm/s,RI>0.7,PI>1.0.结论乳腺癌的超声诊断应以高频二维图像结合CDFI.
作者:陈长远 刊期: 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