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眼底图像融合

刘爱珍;马斌荣;徐亮;杨桦;孙秀英

关键词:眼底, 图像融合, 多幅图像, 医学图像处理, 信息量, 诊断和治疗, 位置匹配, 临床意义, 空间几何, 多种模式, 可视化, 不完整, 眼科, 缺陷, 获取
摘要:1 概述图像融合是近十年来医学图像处理的研究热点,其目的是使得多幅图像的空间几何位置匹配并且可视化.通过对多幅图像或者多种模式图像的信息综合获取,弥补信息不准确和不完整的缺陷,增加信息量,使得临床诊断和治疗更加全面和精确.图像融合在眼科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海洛因依赖者甲状腺超声和甲状腺功能变化的研究

    目的了解海洛因依赖者的甲状腺超声和甲状腺功能相关性.方法对53例海洛因依赖者甲状腺进行超声观测,并对甲状腺功能的五项指标检测.结果左、右甲状腺平均大小分别为4.47 cm×1.26 cm、4.71 cm×1.29 cm;甲状腺狭部平均厚度为0.33 cm.甲状腺回声减低均匀者44人;不均匀者9人,其中甲状腺腺瘤6人.彩色血流丰富,以蓝色为主,呈条状;多普勒频谱与正常人相同,甲状腺上、下动脉平均大流速、平均流速、RI分别为28 cm/s、21.5 cm/s、11.25 cm/s、9.9 cm/s、0.6、0.54.五项功能指标平均分别是,T3 0.68 μg/L,T4 11.31 μg/dL,TSH 0.73 mIU/L,FT3 3.73 pmol/L,FT4 11.10 pmol/L.结论海洛因依赖者甲状腺各径线较正常甲状腺缩小,回声减低,甲状腺功能减低.

    作者:孙厚坦;王睿;王静;刘淑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Alzheimer病患者大脑磁化转移率测量研究

    目的评价阿尔茲海默病(AD)患者与正常老年人脑结构磁化转移率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实用性.方法对20例AD患者和20名健康老年人的海马结构、海马旁回、梭状回、丘脑和胼胝体的磁化转移率(MTR)进行测量,应用统计学方法检验AD患者与对照组间各脑结构MTR的差异,评价各结构测量值诊断A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AD患者海马结构和海马旁回的MTR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t海马=2.818,t海马旁回=1.096,P<0.05),而梭状回、胼胝体及丘脑的MTR虽较对照组略有减低,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t=0.409~0.565,P>0.05).海马的MTR判别AD患者与正常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5%、85%和80%,高于海马旁回.结论海马MTR 鉴别AD与正常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而且操作简单、快速,可作为AD诊断的一项影像学指标.

    作者:王蕊;李坤成;卢洁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B超对胆囊炎病变程度的分级及临床意义

    胆囊炎的不同病变程度在B超声像图上有不同的表现.术前根据B超声像图特点,可将胆囊炎的病变程度进行分级,这对胆囊切除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手术难易程度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裴峰;王燕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多普勒超声评价血流剪切力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流剪切力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大耳白兔20只,体重2.0~2.4 kg,兔龄5~6个月,以高脂饮食连续喂养12周.生化测定Tch、LDL、NO和ET-1水平;采用多普勒超声测定髂外动脉血流剪切力、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EID).结果与基态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期NO水平明显下降(P<0.01),内皮素ET-1水平明显上升(P<0.01);EDD、EID明显受损(P<0.01,P<0.01);下降的血流剪切力与EDD、EID明显相关(r=0.67,r=0.78).结论本研究显示长期高脂饮食可导致动脉血流剪切力明显下降,低幅血流剪切力与EDD、EID呈正相关.多普勒超声在体测定血流剪切力有望为临床早期诊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一项新的手段.

    作者:庄磊;曹铁生;王新房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超声诊断骶尾部巨大表皮样囊肿1例

    患者女,32岁,进行性增大骶尾部肿物16年,近日出现左侧下肢后侧牵扯痛.查体:骶尾部可触及肿物,质柔韧,活动度尚可,触痛,表面较光滑.超声所见:骶尾部可探及一约185 mm×96 mm大小的异常回声区,边界清晰,形态尚规则,似有包膜,内部回声欠均匀,以低回声为主,内可见多个细强光点.并向腹侧前下方突出(见图).超声提示:骶尾部实质占位性病变(表皮样囊肿可能).手术病理诊断:骶尾部表皮样囊肿.

    作者:雷凯荣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神经节细胞瘤的MRI与组织病理学对照研究

    目的评价神经节细胞瘤的MR征象及其组织病理学基础.方法 10名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神经节细胞瘤患者,行常规及动态增强MR检查,分别分析了形态学特征,信号强度以及肿瘤的动态增强形式,并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相对照.结果神经节细胞瘤的MR征象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所有肿瘤的组织学检查均有被膜存在,其中5例肿瘤被膜在MR增强后的T1WI上也可被显示.这5例肿瘤T1和T2WI上涡漩状征象与组织学标本上成束的雪旺细胞及胶原蛋白相互交织的现象相对应.在T2WI上呈高信号的肿瘤在组织学上含有大量黏液样基质而细胞和纤维成分相对较少.中到高信号的瘤体含有大量的细胞和纤维成分而黏液样基质较少.在动态增强MR上除一例肿瘤呈早期增强外,其余均呈现逐渐增强影像.结论神经节细胞瘤的MR特征与组织学特点密切相关.

    作者:黄东;张岩;韩鸿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颅内室管膜下瘤的MR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颅内室管膜下瘤MR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学证实的颅内室管膜下瘤MRI表现.结果室管膜下瘤特征性表现为:①肿瘤主要位于幕上侧脑室和透明隔;②肿瘤有光滑清楚的边界;③ MR T1WI示肿瘤呈等、低信号,信号强度稍高于脑脊液,其内可见小囊状更低信号区;T2WI示肿瘤呈高信号;④MR增强扫描,肿瘤多数无强化征象.结论颅内室管膜下瘤有较为特征性的MRI表现,充分认识这些MR影像特征有助于室管膜下瘤的术前诊断和术后评价.

    作者:周剑;高培毅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尘肺的HR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尘肺的HR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尘肺病人行HRCT扫描,并对其HR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32例尘肺病人中,28例(87.5%)表现为淋巴管周围分布结节,结节直径2~5 mm者24例(75%);29例(90.6%)显示散在、局灶小叶间隔增厚;23例(71.9%)可见间隔旁或瘢痕旁肺气肿改变;28例(87.5%)出现淋巴结增大,8例(25%)出现蛋壳状钙化;15例(46.9%)出现融合片影、块影,12例(37.5%)出现空洞,两者均以两肺上野偏后分布为主.结论 HRCT可以显示尘肺的细微病变,在尘肺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宏伟;黎庶;徐克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钆贝酸葡甲胺与钆喷替酸葡甲胺在肝脏MR增强扫描中安全性与耐受性的对比分析

    目的对Gd-BOPTA与Gd-DTPA在MR增强扫描中的安全性与耐受性进行对比分析.方法超声或CT怀疑肝内原发肿瘤或肝转移瘤的病例共42例进行MR检查.采用双盲、随机的试验方法,先进行给药前平扫,然后立即肘前或手背静脉注射任一种对比剂,注射剂量0.1 mmol/kg,注射速度>1.0 ml/s.随后进行给药后的MR动态及延迟扫描.每一病例在给药前7天及给药后24 h分别进行病史及体格检查、生命体征的检查以及血、尿常规和生化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此期间的任何不良事件进行监测和记录.结果所有病例在给药前后均无任何明显不适反应,其生命体征及血、尿常规和生化检查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肝脏MR增强扫描中,Gd-BOPTA与Gd-DTPA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

    作者:杨翠柳;张红梅;欧阳汉;周纯武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三维彩色能量造影在原发性弥漫型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显像为肝癌首选影像诊断方法.但结节型肝硬化或不典型血吸虫肝硬化与弥漫型肝癌的鉴别诊断,仍有一定困难,误诊率较高.本文利用3DCPA技术对25例弥漫型肝癌(PHC)及30例肝硬化(LC)血管显像,证实应用该技术有助于提高弥漫型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蒋雪梅;王淑玲;刘鸿玉;时光;王星;吕玲环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超声电机在内镜驱动及控制技术方面的应用研究

    1超声电机简介超声电机是一种全新概念的新型电机,它利用压电材料的逆压电效应,使定子表面产生一定轨迹的微米量级的振动,进而通过摩擦耦合将振动动能转换成转子或滑块的宏观运动(转动或平动)动能.简单地讲,超声电机工作原理是借助摩擦实现能量的转换与传递,例如,通过电激振使某一媒体振动而获得能量,这些能量可由两媒体间的摩擦传递给另一媒体使其产生运动.

    作者:刘辛国;周铁英;陈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磁共振与扩散张量成像

    目的探讨MRI及DTI对持续性植物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符合持续性植物状态诊断标准患者的MRI及DTI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12例PVS常规MRI均显示两侧半球多发缺血缺氧病灶及脑室扩大,第三脑室宽度均大于1.2 mm,另见58%脑干病灶,42%丘脑病灶;DTI均可见放射冠胼胝体纤维束FA减低,11例可见一侧或双侧下纵束FA减低,形态消融.结论常规MRI及DTI可为PVS的正确诊断提供新的依据.

    作者:陈宁;刘文;李慧国;罗欣;蔡宗尧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嗜酸性胃肠炎的CT诊断

    目的探讨嗜酸性胃肠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例嗜酸性胃肠炎的CT及临床、病理表现特点,并回顾复习文献报道所见.结果临床主要表现有腹痛5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4例.CT上,5例均见有异常的胃肠道病变,主要有:胃肠道壁增厚5例,其中伴见分层状壁增厚3例,胃肠腔狭窄3例,黏膜皱襞粗大2例,多发溃疡、不全小肠梗阻、胃肠分泌液增多各1例.肿块4例,其中肠外肿块3例,肠内肿块1例;4例中2例呈均质密度伴强化,2例呈环形壁强化伴中心坏死液化.微少量腹水2例.结论嗜酸性胃肠炎CT表现与嗜酸细胞浸润胃肠壁深度与广度有关;而分层状胃肠道壁增厚、伴黏膜皱襞粗大的壁增厚、坏死性或均质性肉芽肿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典型表现结合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及过敏史的临床表现可提示本病的诊断.

    作者:郑祥武;吴恩福;王宏清;陈向荣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超声诊断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伴胆总管结石1例

    患者女,44岁,因间歇性右上腹痛5年,再发伴加重1周入院.查体:皮肤巩膜黄染,右上腹压痛,莫菲氏征阳性,肝区叩痛明显.实验室检查:TBIL:95.8 μmol/L,DBIL:79.1 μmol/L,ALT:175 U/L,AST:242 U/L.临床初步诊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超声显示:肝脏切面形态大小正常,回声不均,可见多个沿胆管分布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并互相连通,以肝左叶为明显,其中的一个6.5 cm×5.6 cm(图1).胆囊切面内径8.9 cm×3.8 cm,壁厚0.4 cm,毛糙,囊腔内可见一0.6 cm×0.4 cm强光团回声,后方伴声影.胆总管中上段明显扩张,呈囊柱状,大径3.6 cm,内可见一1.6 cm×0.8 cm的强光团回声,后方伴声影(图2).下段未见明显扩张.胰腺形态大小正常,未见局限性异常回声,主胰管未见扩张.

    作者:张俊;董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输尿管结石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本组1998年1月-2002年10月期间住院患者100例,男68例,女32例,年龄24~59岁,平均34.7岁,均经临床随访证实。采用LOGIQ-400CL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

    作者:赵淑岩;李殊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乳腺癌的高频声像图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分析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与CDF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6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高频声像图与彩色多普勒进行分析.结果本病的高频声像图多数为实质肿块,边界呈毛刺状,边界不清,不规整,后方衰减,内部回声不均或伴有砂粒样钙化,纵横比>1;肿块内血流显示较丰富,以Ⅱ+Ⅲ级为主,血流速度>20 cm/s,RI>0.7,PI>1.0.结论乳腺癌的超声诊断应以高频二维图像结合CDFI.

    作者:陈长远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头颈部静脉畸形的经皮硬化治疗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酒精硬化技术在头颈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安全性和价值.方法 9例头颈部静脉畸形患者,均采用经皮穿刺酒精硬化治疗.结果 9例患者共接受治疗16次,初次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100%.7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随访2~12个月,未见病变复发.结论经皮穿刺酒精硬化技术是治疗头颈部静脉畸形的有效方法.

    作者:金龙;邹英华;佟小强;高健;杜湘柯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诊所或动态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555名初诊或停药2周以上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诊室血压、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555名患者根据诊室脉压(CPP)及24 h动态脉压(APP)水平分别分为四组,A组:PP≤40 mmHg;B组:40 mmHg60 mmHg.以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男性>134 g/m2,女性>110 g/m2作为左室肥厚的标准,分为年龄匹配的左室肥厚组和非肥厚组,其中肥厚组237例,非肥厚组318例.结果左室肥厚组较非肥厚组收缩压及脉压明显增高,舒张压无明显差异,脉压增高的主要因素是收缩压增高.以左室心肌质量指数为因变量,以诊所或24 h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为自变量,只有诊所或24h收缩压进入回归方程.结论脉压与收缩压增高均可导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而收缩压增高是导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主要决定因素.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增高对左心室肥厚无明显影响.

    作者:华琦;李梅;刘力松;刘荣坤;杨峥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脑血吸虫病1例

    患者男,24岁,头痛数月,近来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视力减退,步态不稳,语言障碍.CT检查:平扫发现前额正中隐约可见一约1.0 cm×1.5 cm大小之等密度影,边界较清,周围明显水肿,第四脑室受压,变小,右移,第三脑室及双侧室均扩大,积水,中线无移位.增强扫描见前额正中之病灶强化.CT诊断:前额正中占位病变,以胶质瘤可能性大,第四脑室受压移位,梗阻性脑积水,不能排除左小脑病变,建议做MRI进一步确诊.

    作者:叶健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白质纤维束成像在颅脑疾病中的初步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评价白质纤维束成像在颅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1例志愿者、1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例胶质母细胞瘤及2例脑膜瘤患者行扩散张量成像.应用日本东京大学的dTV软件观察白质纤维束形态;对锥体束和胼胝体进行三维显示.结果全部志愿者和患者均可清楚地观察白质纤维束形态.1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观察到锥体束不同程度的中断,5例脑肿瘤患者可以观察到锥体束和胼胝体受压、移位.结论本研究表明,使用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成像,可以在活体内清楚、立体地观察锥体束和胼胝体等白质纤维束形态变化以及与颅内病灶之间的关系.

    作者:刘翔;戴建平;曹光;孙玮;孙非;李少武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