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RI动态增强在肾癌诊断中的价值及其检查技术探讨

赵炳辉;陈祖望;周康荣;丁建国;张永康

关键词:肾癌, 动态增强,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探讨肾癌MRI动态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对肾癌的MRI检查技术作初步探讨.方法 51例肾实质内占位,包括肾细胞癌38例,少或无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例,复杂囊肿8例,肾嗜酸性细胞瘤1例,均经1.5 T 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动态增强包括4个回合的扫描,其中皮质期根据注射对比剂开始后的时间分别界定为皮质早期(20~30 s)和皮质晚期(40~50 s).结果肾癌以皮质早期相对强化百分比(CNR)>1和≤1分为富血供肾癌和少血供肾癌两组,两者动态增强特征不同,MRI动态增强有助于正确分析肿瘤的强化特征,结合MRI平扫,对肾癌的检出和定性有较大价值(敏感性为97.4%,准确性为90.2%),尤其皮质早期能较好反映大多数肾癌(84.2%)的异常血供特点.结论高场强MRI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肾癌的检出、定性.大多数肾癌增强皮质早期与实质期结合即能显示肿瘤的异常强化特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螺旋CT灌注成像对肿瘤血管生成的评价

    实体性肿瘤的某些生物学特性依赖于肿瘤内的血管生成,许多实验模型及临床病理研究均证实,实体瘤在无自身血供的情况下可以自行生长到1~2 mm3,继续生长则需要新生血管[1].

    作者:吕玉波;李传亭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多普勒超声评价血流剪切力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流剪切力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大耳白兔20只,体重2.0~2.4 kg,兔龄5~6个月,以高脂饮食连续喂养12周.生化测定Tch、LDL、NO和ET-1水平;采用多普勒超声测定髂外动脉血流剪切力、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EID).结果与基态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期NO水平明显下降(P<0.01),内皮素ET-1水平明显上升(P<0.01);EDD、EID明显受损(P<0.01,P<0.01);下降的血流剪切力与EDD、EID明显相关(r=0.67,r=0.78).结论本研究显示长期高脂饮食可导致动脉血流剪切力明显下降,低幅血流剪切力与EDD、EID呈正相关.多普勒超声在体测定血流剪切力有望为临床早期诊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一项新的手段.

    作者:庄磊;曹铁生;王新房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MRI及DTI对脑部运动区和感觉区的初步评价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脑部运动区(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和感觉区(丘脑腹后外侧核)的MRI影像表现,评价上述区域的DTI图像特点.方法对20例正常成人运动区和感觉区的MRI及DTI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并对上述区域进行DTI定量测量比较.结果在T2加权像上,内囊后肢的皮质脊髓束呈略高信号(与皮层信号相等),丘脑腹后外侧核呈等信号.运动区及感觉区左右侧之间DTI定量测量无差异(P>0.05),但运动区测量值大于感觉区测量值(P<0.01).结论皮质脊髓束在特定部位呈T2加权像略高信号,DTI可对白质束进行直观显示及定量测量.

    作者:马林;李德军;孙玮;印弘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头部扩散张量磁共振成像扫描方案的优选

    目的探索扩散张量磁共振成像应用于临床的合理扫描方案.方法对20名成年健康志愿者行头部扩散张量成像,比较不同扫描参数(层厚/层间距、b值及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在三种不同的扫描参数中,以层厚/层间距对图像信噪比的影响大,层厚/层间距越大,图像信噪比越高.高b值扫描虽然ADC图灰白质对比明显,但FA图噪声较大.方向数越多,图像信噪比越高,但扫描时间相应延长.结论层厚/层间距3 mm/1 mm、b值=1000 s/mm2、扩散敏感梯度方向25个,此方案适用于研究脑白质的细微结构,是应用于临床的合理扫描方案.

    作者:肖江喜;郭雪梅;王霄英;蒋学祥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B超对胆囊炎病变程度的分级及临床意义

    胆囊炎的不同病变程度在B超声像图上有不同的表现.术前根据B超声像图特点,可将胆囊炎的病变程度进行分级,这对胆囊切除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手术难易程度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裴峰;王燕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膈下动脉参与肝肿瘤供血的介入治疗研究

    目的评价经导管做膈下动脉(IP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148例IPA参与肝肿瘤供血患者进行了196例次TACE,其中主要栓塞IPA占11.5%.做肝恶性肿瘤TACE时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碎粒.观察内容有既往治疗史、IPA参与肿瘤供血的表现、肿瘤部位、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首次接受TACE者22例(14.9%),既往曾做多次TACE者87例(58.8%),曾接受其他治疗(超声波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治疗、肝脏外科手术)者占26.3%.肿瘤位于接近肝脏表面者占91.9%,其中位于第7段者占54.7%.栓塞IPA的技术成功率为100%,异常造影表现有IPA管径增粗、肿瘤染色(100%)、非肿瘤性染色(43.2%)、IPA与其他动脉形成交通支(37.8%)和IPA-静脉瘘(10.8%).治疗后复查CT显示肝肿瘤完全被碘油充填者占94.6%,血AFP下降至正常范围占82.7%.与栓塞IPA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1%.结论任何位于接近肝脏表面的肿瘤都可能接受IPA供血.对参与肿瘤供血的IPA进行化疗栓塞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茂强;王仲朴;刘风永;王立军;李志坚;高育璈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头颈部静脉畸形的经皮硬化治疗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酒精硬化技术在头颈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安全性和价值.方法 9例头颈部静脉畸形患者,均采用经皮穿刺酒精硬化治疗.结果 9例患者共接受治疗16次,初次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100%.7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随访2~12个月,未见病变复发.结论经皮穿刺酒精硬化技术是治疗头颈部静脉畸形的有效方法.

    作者:金龙;邹英华;佟小强;高健;杜湘柯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深入开展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成像研究(述评)

    近几年,随着影像设备的迅速发展以及有关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使用各种新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这些技术的使用,突破了传统观念,深化了认识,在有些方面甚至开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使用各种新技术进行脑研究的文献量近年呈指数上升的趋势也反映出这一发展势头.国内众多单位近年来相继引进了许多大型影像设备,其中一部分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应该充分抓住机遇,利用好这些先进设备,结合自身优势,通过不懈努力,将我国的神经影像临床诊断和基础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此,将自己的初步想法和体会与同道交流,供大家参考和商榷.

    作者:马林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应用彩色多普勒对新兵在高原训练心功能的研究

    目的研究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进行常规和强度训练一年后心功能参数的变化规律.方法对急速进藏的60名新兵进行27项心功能参数的追踪检测.结果①进藏第一周即出现多项左心收缩功能指标下降,3个月后左室收缩功能达到平稳;出现心室形态结构改变;②右室和主肺动脉内径随进藏时间延长呈逐渐增宽趋势;③进藏第1周始肺动脉瓣及三尖瓣前向血流速度持续加快,1年后两瓣口返流出现率由进藏时的53.3%增加到98%.结论①高原缺氧环境对心肌有直接损害;②新兵训练3个月后出现心室形态结构改变;③一年后肺动脉瓣及三尖瓣峰值流速仍呈加快趋势,说明缺氧对右心系统的影响是持续性的.

    作者:李春伶;徐书真;德姬;张耀仓;江水根;李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三维增强MR成像正常腰椎静脉解剖和椎管内前静脉宽度测量

    目的探讨正常人腰椎静脉系统在三维增强MR静脉造影(MRV)的显示率,初步确定正常人腰椎椎管内前静脉的宽度范围.方法志愿者62例.采用3D-FFE序列三维MR增强扫描,分别观察不同年龄组间各段椎管内、外静脉显示情况.选择椎管内静脉显示良好者测量各段椎管内前静脉的宽度.结果除L1、L2水平左右吻合静脉外,41岁以上组的静脉显示率均低于40岁以下组.椎管内前静脉的平均宽度L1~L5逐渐增粗.年龄、性别、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增强MR静脉造影能满意地显示椎管内静脉各分支及椎管外静脉的全貌,有利于对腰椎静脉系统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鞠蓉晖;李松柏;孙文阁;戚喜勋;李延亮;李春魁;徐娅莎;徐克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MRI对骨样骨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RI对骨样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 MRI对骨样骨瘤诊断准确率为86%,T2加权STIR像可较准确地显示瘤巢(准确率94%).结论 MRI可精确地显示瘤巢并敏感地显示髓腔和周围软组织的炎性水肿.对骨样骨瘤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

    作者:赵天平;张伟;杜红;杨雷振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超声诊断胰腺巨大神经纤维瘤1例

    患者男,63岁,因嗳气、上腹闷痛伴乏力1个月前来就诊.查体:左上腹触及一包块,质韧,活动性差.超声检查:患者剑突下至左上腹、脾肾间隙内探及11 cm×11 cm×7 cm囊实混合性包块,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未见明显包膜回声,包块内部回声不均质,中央部以囊性为主,周边为低回声实性部分,形状极不规则(见图),CDFI观察实性部分内可见星点样血流信号.此包块将腹腔动脉向上抬起、肠系膜上动脉向下挤压变形.胰腺未显像.肝胆脾肾未见异常.超声诊断:左上腹混合性包块,胰腺囊腺癌可能性大.血管造影及CT均提示胰尾囊腺癌.手术见胰腺体尾部约10 cm×8 cm×5 cm包块.病理结果:胰腺神经纤维瘤并囊性变.

    作者:王惠;冷俊红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钆贝酸葡甲胺与钆喷替酸葡甲胺在肝脏MR增强扫描中安全性与耐受性的对比分析

    目的对Gd-BOPTA与Gd-DTPA在MR增强扫描中的安全性与耐受性进行对比分析.方法超声或CT怀疑肝内原发肿瘤或肝转移瘤的病例共42例进行MR检查.采用双盲、随机的试验方法,先进行给药前平扫,然后立即肘前或手背静脉注射任一种对比剂,注射剂量0.1 mmol/kg,注射速度>1.0 ml/s.随后进行给药后的MR动态及延迟扫描.每一病例在给药前7天及给药后24 h分别进行病史及体格检查、生命体征的检查以及血、尿常规和生化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此期间的任何不良事件进行监测和记录.结果所有病例在给药前后均无任何明显不适反应,其生命体征及血、尿常规和生化检查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肝脏MR增强扫描中,Gd-BOPTA与Gd-DTPA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

    作者:杨翠柳;张红梅;欧阳汉;周纯武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残角子宫的超声诊断1例

    患者女,27岁,因经后下腹痛,加重4年余就诊.经阴道B超检查显示:子宫前位49 mm×60 mm×34 mm大小,内膜9 mm,子宫左侧角部突出一大小约29 mm×32 mm×25 mm的光团,其回声与子宫肌层回声相似,中央可见一环绕强回声光环的小暗区(见图),左卵巢19 mm×17 mm×18 mm,右卵巢29 mm×24 mm×19 mm,诊断为左侧残角子宫.于次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于子宫的左侧宫角可见一约40 mm×30 mm×30 mm大小的残角子宫,有输卵管和卵巢附着,圆韧带自残角子宫发出,与B超所见相同.局部切除送病理进一步证实为残角子宫.

    作者:高健;楚伟;李亚丽;邹一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不典型肾盂癌超声诊断1例

    患者女,76岁,2年前曾在外院行体外碎石术.我院B超检查,左肾中上极未见正常结构显示,被一7.2 cm×6.2 cm混合回声区取代,无明显包膜,以无回声为主,内间以低回声,低回声后方靠肾门处可见2.5 cm×1.0 cm强光环,后方声影不明显(见图),中下极肾盂肾盏轻度扩张.

    作者:刘倩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常规MRI和灌注成像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常规MRI和灌注成像(PWI)表现,评价两者对HP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HPC患者,并以38例脑膜瘤作为对照,行常规MRI和PWI检查,观察HPC和脑膜瘤的MRI表现,计算并比较两者的相对局部脑血流容积(rrCBV)和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结果 T1WI上等信号3例,混杂信号2例;T2WI上混杂信号3例,等信号2例;增强后均明显强化.HPC的常规MRI表现与脑膜瘤难以鉴别.PWI时,HPC的rrCBV和rMTT分别为14.4、5.3,而脑膜瘤则为6.5、3.6,两者的rrCBV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而rMTT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HPC的常规MRI表现不具特征性,难与脑膜瘤相鉴别;但PWI在HPC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钱银锋;余永强;张诚;郑斐群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颅内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综述)

    常规磁共振(MR)检查对于颅内肿瘤的发现和定性有很大价值,但在估计肿瘤的恶性程度、区分肿瘤复发与放、化疗后坏死等方面仍存在很大限制.近年来,MR灌注成像(perfusion MR,PMR)通过测量几个血流动力学参数来观察脑的微循环灌注,用于评价急性脑梗死、脑肿瘤、脱髓鞘病变以及治疗效果等[1],较常规CT、MR有独特的优点.这些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及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等.其中,用于颅内占位性病变的研究已有多量报道,且主要集中于脑胶质瘤的术前分级诊断.在评价颅内占位性病变中,以CBV有价值[2].

    作者:武洪林;季学满;陈君坤;张宗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超声电机在内镜驱动及控制技术方面的应用研究

    1超声电机简介超声电机是一种全新概念的新型电机,它利用压电材料的逆压电效应,使定子表面产生一定轨迹的微米量级的振动,进而通过摩擦耦合将振动动能转换成转子或滑块的宏观运动(转动或平动)动能.简单地讲,超声电机工作原理是借助摩擦实现能量的转换与传递,例如,通过电激振使某一媒体振动而获得能量,这些能量可由两媒体间的摩擦传递给另一媒体使其产生运动.

    作者:刘辛国;周铁英;陈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双导微波发射增大肝脏凝固范围的实验研究

    目的采用双导微波发射,增大肝内凝固坏死范围,为临床一次性完全覆盖凝固较大肿瘤提供依据.方法用离体新鲜猪肝,选择三种作用条件(30 W,10 min;35 W,10 min;40 W,10 min),在超声导向下将两根微波天线按不同间距同深度植入肝脏,采用同时和分时发射微波,术后剖视固化灶大小、形态.结果同时双导在35 W,10 min 两针距1.5 cm时,凝固灶范围为5.8 cm×5.2 cm×5.0 cm,形态呈类球形,分时双导在同等条件下所形成凝固灶范围为5.5 cm×4.6 cm×4.2 cm,形态呈蝶形,融合欠佳.双导两针中间较两针外侧相对应处温度存在明显温度差,且升温迅速,高温持续时间长.结论双导微波发射,凝固坏死范围明显增大,为临床治疗较大肝肿瘤提供了支持;同时双导凝固效果好于分时双导;双导微波发射所致热场不是两个孤立热场的简单线性叠加.

    作者:高志刚;贾译清;谭旭艳;刘海燕;闵龚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Alzheimer病患者大脑磁化转移率测量研究

    目的评价阿尔茲海默病(AD)患者与正常老年人脑结构磁化转移率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实用性.方法对20例AD患者和20名健康老年人的海马结构、海马旁回、梭状回、丘脑和胼胝体的磁化转移率(MTR)进行测量,应用统计学方法检验AD患者与对照组间各脑结构MTR的差异,评价各结构测量值诊断A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AD患者海马结构和海马旁回的MTR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t海马=2.818,t海马旁回=1.096,P<0.05),而梭状回、胼胝体及丘脑的MTR虽较对照组略有减低,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t=0.409~0.565,P>0.05).海马的MTR判别AD患者与正常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5%、85%和80%,高于海马旁回.结论海马MTR 鉴别AD与正常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而且操作简单、快速,可作为AD诊断的一项影像学指标.

    作者:王蕊;李坤成;卢洁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