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平;李坤成;林珊;张海琴
目的探讨MRI及DTI对持续性植物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符合持续性植物状态诊断标准患者的MRI及DTI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12例PVS常规MRI均显示两侧半球多发缺血缺氧病灶及脑室扩大,第三脑室宽度均大于1.2 mm,另见58%脑干病灶,42%丘脑病灶;DTI均可见放射冠胼胝体纤维束FA减低,11例可见一侧或双侧下纵束FA减低,形态消融.结论常规MRI及DTI可为PVS的正确诊断提供新的依据.
作者:陈宁;刘文;李慧国;罗欣;蔡宗尧 刊期: 2003年第11期
随着肝移植的日益增多,免疫抑制药物的进展以及手术方法的完善使原位肝移植迅速发展,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超声检查以其无创、简便、可重复对比观察等特点而在肝移植全过程中成为重要而且首选的检查方法,尤其是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术前、术中、术后,特别是术后并发症的监测中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黎萍;黄道中 刊期: 2003年第11期
1 概述图像融合是近十年来医学图像处理的研究热点,其目的是使得多幅图像的空间几何位置匹配并且可视化.通过对多幅图像或者多种模式图像的信息综合获取,弥补信息不准确和不完整的缺陷,增加信息量,使得临床诊断和治疗更加全面和精确.图像融合在眼科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爱珍;马斌荣;徐亮;杨桦;孙秀英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脑梗死患者与正常人颈动脉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的超声所见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对我院50例连续住院病人及43例无心脑血管疾病的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椎动脉彩超检查,观察其有无扩张、狭窄、斑块、IMT增厚并测量流速PSV、EDV、RI等参数.结果脑梗组患者颈动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阳性率为100%.与对照组阳性率37%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在有无斑块,IMT厚度,颈总、颈内、椎动脉扩张程度,RI增高等方面,脑梗组和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发现颈动脉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脑梗密切相关并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别.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对诊断观察脑血管病患者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
作者:丁林;庄忠俭;张建华;杨剑;马宏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1资料与方法本组1998年1月-2002年10月期间住院患者100例,男68例,女32例,年龄24~59岁,平均34.7岁,均经临床随访证实。采用LOGIQ-400CL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
作者:赵淑岩;李殊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神经节细胞瘤的MR征象及其组织病理学基础.方法 10名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神经节细胞瘤患者,行常规及动态增强MR检查,分别分析了形态学特征,信号强度以及肿瘤的动态增强形式,并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相对照.结果神经节细胞瘤的MR征象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所有肿瘤的组织学检查均有被膜存在,其中5例肿瘤被膜在MR增强后的T1WI上也可被显示.这5例肿瘤T1和T2WI上涡漩状征象与组织学标本上成束的雪旺细胞及胶原蛋白相互交织的现象相对应.在T2WI上呈高信号的肿瘤在组织学上含有大量黏液样基质而细胞和纤维成分相对较少.中到高信号的瘤体含有大量的细胞和纤维成分而黏液样基质较少.在动态增强MR上除一例肿瘤呈早期增强外,其余均呈现逐渐增强影像.结论神经节细胞瘤的MR特征与组织学特点密切相关.
作者:黄东;张岩;韩鸿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经导管做膈下动脉(IP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148例IPA参与肝肿瘤供血患者进行了196例次TACE,其中主要栓塞IPA占11.5%.做肝恶性肿瘤TACE时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碎粒.观察内容有既往治疗史、IPA参与肿瘤供血的表现、肿瘤部位、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首次接受TACE者22例(14.9%),既往曾做多次TACE者87例(58.8%),曾接受其他治疗(超声波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治疗、肝脏外科手术)者占26.3%.肿瘤位于接近肝脏表面者占91.9%,其中位于第7段者占54.7%.栓塞IPA的技术成功率为100%,异常造影表现有IPA管径增粗、肿瘤染色(100%)、非肿瘤性染色(43.2%)、IPA与其他动脉形成交通支(37.8%)和IPA-静脉瘘(10.8%).治疗后复查CT显示肝肿瘤完全被碘油充填者占94.6%,血AFP下降至正常范围占82.7%.与栓塞IPA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1%.结论任何位于接近肝脏表面的肿瘤都可能接受IPA供血.对参与肿瘤供血的IPA进行化疗栓塞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茂强;王仲朴;刘风永;王立军;李志坚;高育璈 刊期: 2003年第11期
MR血流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MR,PWI)需要有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可用来反映生理和病理情况下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随着MR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及快速成像序列的应用,利用MR血流灌注对神经系统病变进行辅助性诊断和研究已逐渐深入和普及.目前国内MR血流灌注应用得多的还是在急性或超急性脑缺血的研究方面.事实上,颅内的各种实性肿瘤及性质相同而恶性程度不同的肿瘤,其血流动力学改变也各相迥异.故对其进行血流灌注的研究在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胶质瘤为例,它是颅内常见的肿瘤,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和富血管性,国外对其在血流灌注方面已作了许多深入的研究.本文着重对MR血流灌注在胶质瘤的影像诊断应用现状及前景进行扼要的介绍.
作者:丁蓓;凌华威;陈克敏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女,76岁,2年前曾在外院行体外碎石术.我院B超检查,左肾中上极未见正常结构显示,被一7.2 cm×6.2 cm混合回声区取代,无明显包膜,以无回声为主,内间以低回声,低回声后方靠肾门处可见2.5 cm×1.0 cm强光环,后方声影不明显(见图),中下极肾盂肾盏轻度扩张.
作者:刘倩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MRI对骨样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 MRI对骨样骨瘤诊断准确率为86%,T2加权STIR像可较准确地显示瘤巢(准确率94%).结论 MRI可精确地显示瘤巢并敏感地显示髓腔和周围软组织的炎性水肿.对骨样骨瘤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
作者:赵天平;张伟;杜红;杨雷振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颅内室管膜下瘤MR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学证实的颅内室管膜下瘤MRI表现.结果室管膜下瘤特征性表现为:①肿瘤主要位于幕上侧脑室和透明隔;②肿瘤有光滑清楚的边界;③ MR T1WI示肿瘤呈等、低信号,信号强度稍高于脑脊液,其内可见小囊状更低信号区;T2WI示肿瘤呈高信号;④MR增强扫描,肿瘤多数无强化征象.结论颅内室管膜下瘤有较为特征性的MRI表现,充分认识这些MR影像特征有助于室管膜下瘤的术前诊断和术后评价.
作者:周剑;高培毅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血流剪切力对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大耳白兔20只,体重2.0~2.4 kg,兔龄5~6个月,以高脂饮食连续喂养12周.生化测定Tch、LDL、NO和ET-1水平;采用多普勒超声测定髂外动脉血流剪切力、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EID).结果与基态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期NO水平明显下降(P<0.01),内皮素ET-1水平明显上升(P<0.01);EDD、EID明显受损(P<0.01,P<0.01);下降的血流剪切力与EDD、EID明显相关(r=0.67,r=0.78).结论本研究显示长期高脂饮食可导致动脉血流剪切力明显下降,低幅血流剪切力与EDD、EID呈正相关.多普勒超声在体测定血流剪切力有望为临床早期诊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一项新的手段.
作者:庄磊;曹铁生;王新房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女,37岁,进行性双下肢无力3年.查体:双足背屈无力,胸8~腰1,骶1,骶4,5感觉平面的痛温觉消失,双下肢腱反射消失,病理征(-).MRI平扫见腰段椎管扩大,脊髓圆锥左前方至盲囊,有髓外硬膜下占位病灶,邻近的马尾神经向周围推移,T1WI上病灶为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经静脉注入Gd-DTPA后,病灶有显著不均匀强化.印象:胸12~骶1髓外硬膜下肿瘤,考虑胆脂瘤可能性大.与3年前腰椎MRI片比较,上述MRI所见无显著变化.行肿瘤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胸12~骶1黏液型乳头状室管膜瘤(WHO分级Ⅱ级)(图1~4).
作者:杨小平;李坤成;林珊;张海琴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近年来,心肌断层显像中的非均匀性衰减校正技术成为核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常用的方法有153Gd衰减校正及X线衰减校正.本文对X线衰减校正技术对左室心肌放射性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欣;杜雪梅;张延军;解静慧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采用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局部室壁的收缩功能指标,观察局部室壁的收缩功能与整体收缩功能的量变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正常组及不同心功能状态的心梗组.采用福州大学无线电系研制的LEJ-1全方向M型心动图系统,对胸骨旁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的二维图像进行采集和定标,用手动分析法对左心室前、侧、后、下、前间隔和后间隔16个室壁节段的运动曲线测量收缩幅度(R),收缩末厚度(Ts),舒张末厚度(Td),每个测值取连续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并计算室壁增厚率(ΔT%).结果心梗各组受累节段的局部收缩幅度R和室壁增厚率ΔT%的平均测值均较正常组小;而且各组所有节段R和ΔT%的平均测值与整体收缩功能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以ΔT%的结果来看Ⅰ组受累面积平均约10.63%(1.7段),Ⅱ组约14.38%(2.3段),Ⅲ组约26.25%(4.2段),Ⅳ组约53.75%(8.6段),说明随着局部收缩功能受累范围的扩大,整体收缩功能下降; 当明显受累室壁节段达2个(面积约12.5%)以上时,整体收缩功能指标EF才会低于正常.结论左室局部收缩功能受累范围和程度与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减退程度存在明显正比例量变关系.
作者:王青;李越;温朝阳;王廉一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近几年,随着影像设备的迅速发展以及有关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使用各种新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这些技术的使用,突破了传统观念,深化了认识,在有些方面甚至开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使用各种新技术进行脑研究的文献量近年呈指数上升的趋势也反映出这一发展势头.国内众多单位近年来相继引进了许多大型影像设备,其中一部分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应该充分抓住机遇,利用好这些先进设备,结合自身优势,通过不懈努力,将我国的神经影像临床诊断和基础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此,将自己的初步想法和体会与同道交流,供大家参考和商榷.
作者:马林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肾癌MRI动态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对肾癌的MRI检查技术作初步探讨.方法 51例肾实质内占位,包括肾细胞癌38例,少或无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例,复杂囊肿8例,肾嗜酸性细胞瘤1例,均经1.5 T 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动态增强包括4个回合的扫描,其中皮质期根据注射对比剂开始后的时间分别界定为皮质早期(20~30 s)和皮质晚期(40~50 s).结果肾癌以皮质早期相对强化百分比(CNR)>1和≤1分为富血供肾癌和少血供肾癌两组,两者动态增强特征不同,MRI动态增强有助于正确分析肿瘤的强化特征,结合MRI平扫,对肾癌的检出和定性有较大价值(敏感性为97.4%,准确性为90.2%),尤其皮质早期能较好反映大多数肾癌(84.2%)的异常血供特点.结论高场强MRI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肾癌的检出、定性.大多数肾癌增强皮质早期与实质期结合即能显示肿瘤的异常强化特点.
作者:赵炳辉;陈祖望;周康荣;丁建国;张永康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常规MRI和灌注成像(PWI)表现,评价两者对HP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HPC患者,并以38例脑膜瘤作为对照,行常规MRI和PWI检查,观察HPC和脑膜瘤的MRI表现,计算并比较两者的相对局部脑血流容积(rrCBV)和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结果 T1WI上等信号3例,混杂信号2例;T2WI上混杂信号3例,等信号2例;增强后均明显强化.HPC的常规MRI表现与脑膜瘤难以鉴别.PWI时,HPC的rrCBV和rMTT分别为14.4、5.3,而脑膜瘤则为6.5、3.6,两者的rrCBV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而rMTT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HPC的常规MRI表现不具特征性,难与脑膜瘤相鉴别;但PWI在HPC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钱银锋;余永强;张诚;郑斐群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男,63岁,因嗳气、上腹闷痛伴乏力1个月前来就诊.查体:左上腹触及一包块,质韧,活动性差.超声检查:患者剑突下至左上腹、脾肾间隙内探及11 cm×11 cm×7 cm囊实混合性包块,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未见明显包膜回声,包块内部回声不均质,中央部以囊性为主,周边为低回声实性部分,形状极不规则(见图),CDFI观察实性部分内可见星点样血流信号.此包块将腹腔动脉向上抬起、肠系膜上动脉向下挤压变形.胰腺未显像.肝胆脾肾未见异常.超声诊断:左上腹混合性包块,胰腺囊腺癌可能性大.血管造影及CT均提示胰尾囊腺癌.手术见胰腺体尾部约10 cm×8 cm×5 cm包块.病理结果:胰腺神经纤维瘤并囊性变.
作者:王惠;冷俊红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女,53岁,腰骶部及右下肢疼痛5年.查体:右侧骶部可扪及一约7 cm×4 cm×1 cm大小的包块,质硬,边界清,不活动,压痛明显.骨盆挤压试验(+),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加强试验(+),4字试验(+),其他相关试验(-).CT检查:从腰3椎体下缘至骶2椎体下缘段右侧竖脊肌内一圆形长条状软组织肿块影.骶1、2椎体右侧骨质不连,肿块与其椎管内组织及骶骨右翼相连.肿块边界清楚,密度均匀,CT值25 Hu,大横径为3.5 cm,呈膨胀性生长.周围组织受压移位.增强扫描肿块未见明显强化(图1).MRI平扫:骶1、2椎体平面右侧软组织内可见一7.8 cm×6 cm大小的囊状异常信号,呈长T2长T1信号显示.
作者:梁开运;廖翠薇;王文献 刊期: 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