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肌梗死过程MRI征象变化的动物实验研究

赵江民;王乐民;杨振燕;于德华;徐文俊

关键词:心肌梗死, 动物实验, 磁共振成像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演变过程中MRI征象变化规律.方法同时低位结扎兔心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左旋支的方法制备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术前及结扎后30 min、1 h、2 h、4 h、8 h、1天、3天、1周、2周、4周分别行常规T1、PD、T2、增强、电影及标记MRI扫描,测量各区信号强度及室壁厚度.结果缺血30 min缺血区即有心室壁变薄,以收缩期明显,心室壁增厚率降低,并逐渐加重;缺血1 h,梗死区开始出现PD及T2高信号,逐渐升高,1周后开始降低,4周呈低信号,T1在4周时出现低信号;急性梗死期增强可见,注射Gd-DTPA后5 min内正常心肌有强化,15~20 min梗死边缘区环形强化,30 min梗死中央区均匀强化.结论 MRI可以发现大面积早期心肌缺血,也可对各期心肌梗死进行鉴别.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心肌梗死过程MRI征象变化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演变过程中MRI征象变化规律.方法同时低位结扎兔心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左旋支的方法制备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术前及结扎后30 min、1 h、2 h、4 h、8 h、1天、3天、1周、2周、4周分别行常规T1、PD、T2、增强、电影及标记MRI扫描,测量各区信号强度及室壁厚度.结果缺血30 min缺血区即有心室壁变薄,以收缩期明显,心室壁增厚率降低,并逐渐加重;缺血1 h,梗死区开始出现PD及T2高信号,逐渐升高,1周后开始降低,4周呈低信号,T1在4周时出现低信号;急性梗死期增强可见,注射Gd-DTPA后5 min内正常心肌有强化,15~20 min梗死边缘区环形强化,30 min梗死中央区均匀强化.结论 MRI可以发现大面积早期心肌缺血,也可对各期心肌梗死进行鉴别.

    作者:赵江民;王乐民;杨振燕;于德华;徐文俊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海马硬化的磁共振研究现状(综述)

    海马硬化(hippocampal sclerosis)早由Falconer等[1]提出,其病理特征主要是CA1、CA3和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神经元丢失和胶质细胞增生,CA1敏感,而CA2不受累.海马硬化是难治性颞叶癫痫常见的病理学类型,占颞叶癫痫手术病例的60%~80%以上,其中90%的病人可以通过海马前颞叶切除达到良好的疗效[2].术前对病变的正确评定是手术达到预期目的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影像学工作者一直在致力于提高海马硬化检出率的研究,目前对于海马硬化的磁共振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形态学水平,已能深入到分子水平及组织学水平.研究方法主要有常规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分别综述如下.

    作者:陶晓娟;孙波;戴建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超声诊断肾盂、输尿管、膀胱肿瘤1例报告

    患者女,56岁,因左腰部不适1年,肉眼血尿1周就诊.超声表现:左肾略增大12.8cm×5.6cm×5cm,实质菲薄,肾盂分离5.9cm,下极肾盂内可见实质不规则低回声肿块1.58cm×1.56cm×1cm,肿块与菲薄的肾实质分界不清(图1).左输尿管全程扩张,内径达1.4~1.8cm,膀胱入口处左输尿管及膀胱内可见实质不规则低回声肿块4.3cm×2.5cm×2.6cm(图2),肿块处输尿管外壁及膀胱外壁光滑、连续,该侧未见明显的排尿线.右肾及右输尿管未见异常.超声诊断:左肾盂、输尿管及膀胱肿瘤.

    作者:杨冬艳;王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细针穿刺定位活检对诊断早期乳腺癌的意义

    目的探讨细针穿刺导丝定位活检(FNL)对诊断早期乳腺癌的意义.方法 28例临床触诊阴性、乳腺钼靶照相可疑病变的患者,根据轴位及侧位摄片显示的病灶位置,将穿刺细针穿入,并将导丝留置于病变内,随后外科医师沿留置的导丝将病灶切除,行病理检查.结果 5例病灶病理诊断为原位癌,1例浸润癌,阳性率为23.1%,患者行局部放射治疗,一年后未见转移及复发.1例轻度非典型增生伴导管内乳头状瘤,另6例为良性病变,14例为乳腺组织增生,1例穿刺失败.结论细针穿刺定位活检不仅可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而且可以协助治疗.

    作者:秦乃姗;蒋学祥;杨秀芬;宛然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阿霉素-明胶微球经犬胃左动脉栓塞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阿霉素明胶微球(ADM-GMS)犬胃左动脉栓塞灌注在血浆及局部组织中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15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A组:单纯ADM经外周静脉给药;B组:单纯ADM经胃左动脉给药;C组:ADM-GMS经胃左动脉栓塞灌注.给药后定时从胃冠状静脉和外周静脉抽血,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ADM的时间血中药浓度.48 h后,将犬处死,测定胃组织含药浓度,并对C组犬加行胃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B组仅形成一过性血浆高浓度.C组ADM释放缓慢,峰浓度低,半衰期长,1h内血浆中药物浓度曲线下面积(AUC)是B组的77.5%.48h后C组胃组织含药浓度分别是B组和A组的2.4倍和4.4倍.结论 ADM-GMS用于栓塞化疗,可以提高局部组织的药物浓度,延长其在靶器官的滞留时间,并可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毒副作用.

    作者:于世平;苏秀琴;孟祥文;张进;丁红;郝润喜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超声诊断胰腺巨大神经纤维瘤1例

    患者男,63岁,因嗳气、上腹闷痛伴乏力1个月前来就诊.查体:左上腹触及一包块,质韧,活动性差.超声检查:患者剑突下至左上腹、脾肾间隙内探及11 cm×11 cm×7 cm囊实混合性包块,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未见明显包膜回声,包块内部回声不均质,中央部以囊性为主,周边为低回声实性部分,形状极不规则(见图),CDFI观察实性部分内可见星点样血流信号.此包块将腹腔动脉向上抬起、肠系膜上动脉向下挤压变形.胰腺未显像.肝胆脾肾未见异常.超声诊断:左上腹混合性包块,胰腺囊腺癌可能性大.血管造影及CT均提示胰尾囊腺癌.手术见胰腺体尾部约10 cm×8 cm×5 cm包块.病理结果:胰腺神经纤维瘤并囊性变.

    作者:王惠;冷俊红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脑胶质瘤和脑膜瘤的二维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目的比较脑胶质瘤和脑膜瘤代谢产物的氢质子波谱变化规律.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7例脑胶质瘤和15例脑膜瘤患者行磁共振头颅平扫、增强和二维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采用分析软件包FuncTool在代谢与解剖叠加图像上选择感兴趣区(ROI),取4个个体体素,移动像素至肿瘤实体区、肿瘤周边区及对侧正常区,在波谱图上观察波谱变化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分别计算出肿瘤实体区、瘤周区和对侧正常区的NAA/Cho、NAA/Cr及Cho/Cr比值.结果 17例脑胶质瘤中瘤体区胆碱(Cho)明显升高者15例,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瘤体区NAA/Cho、NAA/Cr和Cho/Cr比值与正常对照区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瘤周区对比有较显著性差异(P<0.05).15例脑膜瘤中瘤体区Cho明显升高,NAA峰消失或不明显,瘤周区Cho升高不明显,NAA峰基本正常.瘤体区NAA/Cho、NAA/Cr和Cho/Cr比值与正常对照区均具显著差异(P<0.05),而瘤周区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胶质瘤与脑膜瘤的瘤体区的NAA/Cho、NAA/Cr、Cho/Cr比值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体素二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对于鉴别脑胶质瘤和脑膜瘤以及了解肿瘤浸润范围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尉传社;刘志军;张俊祥;张莉;陈守康;宋宏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持续性植物状态的磁共振与扩散张量成像

    目的探讨MRI及DTI对持续性植物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符合持续性植物状态诊断标准患者的MRI及DTI的影像学特点.结果 12例PVS常规MRI均显示两侧半球多发缺血缺氧病灶及脑室扩大,第三脑室宽度均大于1.2 mm,另见58%脑干病灶,42%丘脑病灶;DTI均可见放射冠胼胝体纤维束FA减低,11例可见一侧或双侧下纵束FA减低,形态消融.结论常规MRI及DTI可为PVS的正确诊断提供新的依据.

    作者:陈宁;刘文;李慧国;罗欣;蔡宗尧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诊所或动态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555名初诊或停药2周以上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诊室血压、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555名患者根据诊室脉压(CPP)及24 h动态脉压(APP)水平分别分为四组,A组:PP≤40 mmHg;B组:40 mmHg60 mmHg.以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男性>134 g/m2,女性>110 g/m2作为左室肥厚的标准,分为年龄匹配的左室肥厚组和非肥厚组,其中肥厚组237例,非肥厚组318例.结果左室肥厚组较非肥厚组收缩压及脉压明显增高,舒张压无明显差异,脉压增高的主要因素是收缩压增高.以左室心肌质量指数为因变量,以诊所或24 h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为自变量,只有诊所或24h收缩压进入回归方程.结论脉压与收缩压增高均可导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而收缩压增高是导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主要决定因素.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增高对左心室肥厚无明显影响.

    作者:华琦;李梅;刘力松;刘荣坤;杨峥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颅内室管膜下瘤的MR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颅内室管膜下瘤MR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学证实的颅内室管膜下瘤MRI表现.结果室管膜下瘤特征性表现为:①肿瘤主要位于幕上侧脑室和透明隔;②肿瘤有光滑清楚的边界;③ MR T1WI示肿瘤呈等、低信号,信号强度稍高于脑脊液,其内可见小囊状更低信号区;T2WI示肿瘤呈高信号;④MR增强扫描,肿瘤多数无强化征象.结论颅内室管膜下瘤有较为特征性的MRI表现,充分认识这些MR影像特征有助于室管膜下瘤的术前诊断和术后评价.

    作者:周剑;高培毅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超声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患者女,31岁,于三年零九个月前因足月妊娠行剖宫产术.后自己扪及下腹手术切口处有一肿物,一年后发觉肿物有胀痛,月经来潮时加重.体检:于下腹部右腹直肌处可扪及一条形肿物,约6.5 cm×3.5 cm大小,表面光滑,质中等,无触痛,可左右活动,不能上下活动,抬头时肿物更加明显.B超检查:下腹部偏右侧腹壁内显示一个5.6 cm×3.9 cm×2.7 cm低回声团,边界欠规则,与周围界限欠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图1);彩色多普勒检测其内无彩色血流信号.

    作者:王占江;寇云;王巍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MRI及DTI对脑部运动区和感觉区的初步评价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脑部运动区(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和感觉区(丘脑腹后外侧核)的MRI影像表现,评价上述区域的DTI图像特点.方法对20例正常成人运动区和感觉区的MRI及DTI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并对上述区域进行DTI定量测量比较.结果在T2加权像上,内囊后肢的皮质脊髓束呈略高信号(与皮层信号相等),丘脑腹后外侧核呈等信号.运动区及感觉区左右侧之间DTI定量测量无差异(P>0.05),但运动区测量值大于感觉区测量值(P<0.01).结论皮质脊髓束在特定部位呈T2加权像略高信号,DTI可对白质束进行直观显示及定量测量.

    作者:马林;李德军;孙玮;印弘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钆贝酸葡甲胺与钆喷替酸葡甲胺在肝脏MR增强扫描中安全性与耐受性的对比分析

    目的对Gd-BOPTA与Gd-DTPA在MR增强扫描中的安全性与耐受性进行对比分析.方法超声或CT怀疑肝内原发肿瘤或肝转移瘤的病例共42例进行MR检查.采用双盲、随机的试验方法,先进行给药前平扫,然后立即肘前或手背静脉注射任一种对比剂,注射剂量0.1 mmol/kg,注射速度>1.0 ml/s.随后进行给药后的MR动态及延迟扫描.每一病例在给药前7天及给药后24 h分别进行病史及体格检查、生命体征的检查以及血、尿常规和生化检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此期间的任何不良事件进行监测和记录.结果所有病例在给药前后均无任何明显不适反应,其生命体征及血、尿常规和生化检查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肝脏MR增强扫描中,Gd-BOPTA与Gd-DTPA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

    作者:杨翠柳;张红梅;欧阳汉;周纯武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终丝黏液乳头状室管膜瘤1例

    患者女,37岁,进行性双下肢无力3年.查体:双足背屈无力,胸8~腰1,骶1,骶4,5感觉平面的痛温觉消失,双下肢腱反射消失,病理征(-).MRI平扫见腰段椎管扩大,脊髓圆锥左前方至盲囊,有髓外硬膜下占位病灶,邻近的马尾神经向周围推移,T1WI上病灶为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经静脉注入Gd-DTPA后,病灶有显著不均匀强化.印象:胸12~骶1髓外硬膜下肿瘤,考虑胆脂瘤可能性大.与3年前腰椎MRI片比较,上述MRI所见无显著变化.行肿瘤切除术后病理诊断:胸12~骶1黏液型乳头状室管膜瘤(WHO分级Ⅱ级)(图1~4).

    作者:杨小平;李坤成;林珊;张海琴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不典型肾盂癌超声诊断1例

    患者女,76岁,2年前曾在外院行体外碎石术.我院B超检查,左肾中上极未见正常结构显示,被一7.2 cm×6.2 cm混合回声区取代,无明显包膜,以无回声为主,内间以低回声,低回声后方靠肾门处可见2.5 cm×1.0 cm强光环,后方声影不明显(见图),中下极肾盂肾盏轻度扩张.

    作者:刘倩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一氧化氮、内皮素与血流剪切率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探讨一氧化氮、内皮素与血流剪切率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80例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是否存在粥样斑块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生化测定NO、ET及TC、TG、HDL、LDL水平,计算大剪切率.结果斑块组患者的年龄、颈动脉内径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峰值流速及大剪切率均低于无斑块组.斑块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ET呈正相关(r= 0.54),与NO呈负相关(r=-0.56).结论 ET上升,NO下降促使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大剪切率减低及年龄的升高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杨锦茹;刘华胜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超声诊断骶尾部巨大表皮样囊肿1例

    患者女,32岁,进行性增大骶尾部肿物16年,近日出现左侧下肢后侧牵扯痛.查体:骶尾部可触及肿物,质柔韧,活动度尚可,触痛,表面较光滑.超声所见:骶尾部可探及一约185 mm×96 mm大小的异常回声区,边界清晰,形态尚规则,似有包膜,内部回声欠均匀,以低回声为主,内可见多个细强光点.并向腹侧前下方突出(见图).超声提示:骶尾部实质占位性病变(表皮样囊肿可能).手术病理诊断:骶尾部表皮样囊肿.

    作者:雷凯荣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尘肺的HR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尘肺的HR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尘肺病人行HRCT扫描,并对其HR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32例尘肺病人中,28例(87.5%)表现为淋巴管周围分布结节,结节直径2~5 mm者24例(75%);29例(90.6%)显示散在、局灶小叶间隔增厚;23例(71.9%)可见间隔旁或瘢痕旁肺气肿改变;28例(87.5%)出现淋巴结增大,8例(25%)出现蛋壳状钙化;15例(46.9%)出现融合片影、块影,12例(37.5%)出现空洞,两者均以两肺上野偏后分布为主.结论 HRCT可以显示尘肺的细微病变,在尘肺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宏伟;黎庶;徐克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常规MRI和灌注成像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常规MRI和灌注成像(PWI)表现,评价两者对HP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HPC患者,并以38例脑膜瘤作为对照,行常规MRI和PWI检查,观察HPC和脑膜瘤的MRI表现,计算并比较两者的相对局部脑血流容积(rrCBV)和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结果 T1WI上等信号3例,混杂信号2例;T2WI上混杂信号3例,等信号2例;增强后均明显强化.HPC的常规MRI表现与脑膜瘤难以鉴别.PWI时,HPC的rrCBV和rMTT分别为14.4、5.3,而脑膜瘤则为6.5、3.6,两者的rrCBV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而rMTT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HPC的常规MRI表现不具特征性,难与脑膜瘤相鉴别;但PWI在HPC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钱银锋;余永强;张诚;郑斐群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颈动脉结构的形态学改变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寻找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声指标. 方法对137例受检者包括:脑梗死组3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59例及对照组40例,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其颈总动脉及分叉处的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情况进行测定,同时测定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血流变化指标: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PSV/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血流量,并进行对照分析研究. 结果①脑梗死组的IMT明显高于TIA组与对照组,TIA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脑梗死、TIA组与对照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73.7%、28.8%和25%,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高.②与其他两组相比较,TIA组的PSV、EDV和PSV/EDV均减低,PI和RI均增高,脑梗死组的血流量下降明显.③通过判别分析表明,可以通过对超声指标的测量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结论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和检测的指标.

    作者:穆玉明;韩伟;吴伟春;汪师贞;吐尔逊娜依;唐琪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