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四脑室囊虫病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程敬亮;杨运俊;张勇;吕涵青;任翠萍;张焱

关键词:脑囊虫病, 四脑室, 磁共振成像, 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四脑室囊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32例四脑室囊虫病的MRI表现特点.脑MRI全部采用德国Siemens 1.0T Impact 超导型MRI机,选用SE序列.21例有脑CT对照.结果 32例四脑室囊虫病中,单纯性四脑室囊虫17例(53.1%),混合型15例(46.9%).四脑室内单发囊虫30例,多发2例.囊泡在T1WI上等于或稍高于CSF信号,而在T2WI上等于或稍低于CSF信号.囊虫壁在T1WI上呈边缘光滑的细线样稍高信号影,而在T2WI上低于CSF信号.囊虫头节在矢状面T1WI上显示较为清楚,其中有24例附着于囊泡内壁的前下壁上;其在T1WI上与脑实质信号相近,而在T2WI上信号复杂,可表现为低于、等于或高于CSF的信号.CT难以显示四脑室囊虫头节或囊壁.结论 MRI是诊断四脑室囊虫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四脑室囊虫的诊断MRI优于CT.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嗜酸性胃肠炎的CT诊断

    目的探讨嗜酸性胃肠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例嗜酸性胃肠炎的CT及临床、病理表现特点,并回顾复习文献报道所见.结果临床主要表现有腹痛5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4例.CT上,5例均见有异常的胃肠道病变,主要有:胃肠道壁增厚5例,其中伴见分层状壁增厚3例,胃肠腔狭窄3例,黏膜皱襞粗大2例,多发溃疡、不全小肠梗阻、胃肠分泌液增多各1例.肿块4例,其中肠外肿块3例,肠内肿块1例;4例中2例呈均质密度伴强化,2例呈环形壁强化伴中心坏死液化.微少量腹水2例.结论嗜酸性胃肠炎CT表现与嗜酸细胞浸润胃肠壁深度与广度有关;而分层状胃肠道壁增厚、伴黏膜皱襞粗大的壁增厚、坏死性或均质性肉芽肿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典型表现结合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及过敏史的临床表现可提示本病的诊断.

    作者:郑祥武;吴恩福;王宏清;陈向荣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多层螺旋CT在大肠癌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检查及后处理技术在大肠癌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患者行大肠充气MSCT容积扫描和图像重建(包括MPR、MIP、SSD、Raysum和CTVE),并与钡灌肠(80例)、结肠镜(60例)及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人的诊断符合率为100%,其三维重建与钡灌肠、CTVE与结肠镜的发现完全符合.结论大肠充气MSCT检查及后处理技术能更好地反映大肠癌的病变和范围,明显优于单独应用X线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

    作者:吴国庚;王妍焱;王玉林;叶晓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深入开展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成像研究(述评)

    近几年,随着影像设备的迅速发展以及有关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使用各种新技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这些技术的使用,突破了传统观念,深化了认识,在有些方面甚至开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使用各种新技术进行脑研究的文献量近年呈指数上升的趋势也反映出这一发展势头.国内众多单位近年来相继引进了许多大型影像设备,其中一部分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应该充分抓住机遇,利用好这些先进设备,结合自身优势,通过不懈努力,将我国的神经影像临床诊断和基础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此,将自己的初步想法和体会与同道交流,供大家参考和商榷.

    作者:马林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MRI动态增强在肾癌诊断中的价值及其检查技术探讨

    目的探讨肾癌MRI动态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对肾癌的MRI检查技术作初步探讨.方法 51例肾实质内占位,包括肾细胞癌38例,少或无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例,复杂囊肿8例,肾嗜酸性细胞瘤1例,均经1.5 T 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动态增强包括4个回合的扫描,其中皮质期根据注射对比剂开始后的时间分别界定为皮质早期(20~30 s)和皮质晚期(40~50 s).结果肾癌以皮质早期相对强化百分比(CNR)>1和≤1分为富血供肾癌和少血供肾癌两组,两者动态增强特征不同,MRI动态增强有助于正确分析肿瘤的强化特征,结合MRI平扫,对肾癌的检出和定性有较大价值(敏感性为97.4%,准确性为90.2%),尤其皮质早期能较好反映大多数肾癌(84.2%)的异常血供特点.结论高场强MRI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肾癌的检出、定性.大多数肾癌增强皮质早期与实质期结合即能显示肿瘤的异常强化特点.

    作者:赵炳辉;陈祖望;周康荣;丁建国;张永康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超声诊断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伴胆总管结石1例

    患者女,44岁,因间歇性右上腹痛5年,再发伴加重1周入院.查体:皮肤巩膜黄染,右上腹压痛,莫菲氏征阳性,肝区叩痛明显.实验室检查:TBIL:95.8 μmol/L,DBIL:79.1 μmol/L,ALT:175 U/L,AST:242 U/L.临床初步诊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超声显示:肝脏切面形态大小正常,回声不均,可见多个沿胆管分布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并互相连通,以肝左叶为明显,其中的一个6.5 cm×5.6 cm(图1).胆囊切面内径8.9 cm×3.8 cm,壁厚0.4 cm,毛糙,囊腔内可见一0.6 cm×0.4 cm强光团回声,后方伴声影.胆总管中上段明显扩张,呈囊柱状,大径3.6 cm,内可见一1.6 cm×0.8 cm的强光团回声,后方伴声影(图2).下段未见明显扩张.胰腺形态大小正常,未见局限性异常回声,主胰管未见扩张.

    作者:张俊;董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LEJ-1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系统对左室局部与整体收缩功能量变关系的研究

    目的采用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局部室壁的收缩功能指标,观察局部室壁的收缩功能与整体收缩功能的量变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正常组及不同心功能状态的心梗组.采用福州大学无线电系研制的LEJ-1全方向M型心动图系统,对胸骨旁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的二维图像进行采集和定标,用手动分析法对左心室前、侧、后、下、前间隔和后间隔16个室壁节段的运动曲线测量收缩幅度(R),收缩末厚度(Ts),舒张末厚度(Td),每个测值取连续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并计算室壁增厚率(ΔT%).结果心梗各组受累节段的局部收缩幅度R和室壁增厚率ΔT%的平均测值均较正常组小;而且各组所有节段R和ΔT%的平均测值与整体收缩功能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以ΔT%的结果来看Ⅰ组受累面积平均约10.63%(1.7段),Ⅱ组约14.38%(2.3段),Ⅲ组约26.25%(4.2段),Ⅳ组约53.75%(8.6段),说明随着局部收缩功能受累范围的扩大,整体收缩功能下降; 当明显受累室壁节段达2个(面积约12.5%)以上时,整体收缩功能指标EF才会低于正常.结论左室局部收缩功能受累范围和程度与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减退程度存在明显正比例量变关系.

    作者:王青;李越;温朝阳;王廉一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颅内室管膜下瘤的MR影像学诊断

    目的探讨颅内室管膜下瘤MR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学证实的颅内室管膜下瘤MRI表现.结果室管膜下瘤特征性表现为:①肿瘤主要位于幕上侧脑室和透明隔;②肿瘤有光滑清楚的边界;③ MR T1WI示肿瘤呈等、低信号,信号强度稍高于脑脊液,其内可见小囊状更低信号区;T2WI示肿瘤呈高信号;④MR增强扫描,肿瘤多数无强化征象.结论颅内室管膜下瘤有较为特征性的MRI表现,充分认识这些MR影像特征有助于室管膜下瘤的术前诊断和术后评价.

    作者:周剑;高培毅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超声诊断肾盂、输尿管、膀胱肿瘤1例报告

    患者女,56岁,因左腰部不适1年,肉眼血尿1周就诊.超声表现:左肾略增大12.8cm×5.6cm×5cm,实质菲薄,肾盂分离5.9cm,下极肾盂内可见实质不规则低回声肿块1.58cm×1.56cm×1cm,肿块与菲薄的肾实质分界不清(图1).左输尿管全程扩张,内径达1.4~1.8cm,膀胱入口处左输尿管及膀胱内可见实质不规则低回声肿块4.3cm×2.5cm×2.6cm(图2),肿块处输尿管外壁及膀胱外壁光滑、连续,该侧未见明显的排尿线.右肾及右输尿管未见异常.超声诊断:左肾盂、输尿管及膀胱肿瘤.

    作者:杨冬艳;王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超声对视网膜脱离的诊断价值

    视网膜脱离是导致视力下降及失明的原因之一,我院自1998年开始至今采用高频探头超声检查出43例视网膜脱离病人,其中完全脱离35例,部分脱离8例.

    作者:陈玫;王晓燕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一氧化氮、内皮素与血流剪切率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探讨一氧化氮、内皮素与血流剪切率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80例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是否存在粥样斑块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生化测定NO、ET及TC、TG、HDL、LDL水平,计算大剪切率.结果斑块组患者的年龄、颈动脉内径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峰值流速及大剪切率均低于无斑块组.斑块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ET呈正相关(r= 0.54),与NO呈负相关(r=-0.56).结论 ET上升,NO下降促使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加,大剪切率减低及年龄的升高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杨锦茹;刘华胜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MRI及DTI对脑部运动区和感觉区的初步评价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脑部运动区(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和感觉区(丘脑腹后外侧核)的MRI影像表现,评价上述区域的DTI图像特点.方法对20例正常成人运动区和感觉区的MRI及DTI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并对上述区域进行DTI定量测量比较.结果在T2加权像上,内囊后肢的皮质脊髓束呈略高信号(与皮层信号相等),丘脑腹后外侧核呈等信号.运动区及感觉区左右侧之间DTI定量测量无差异(P>0.05),但运动区测量值大于感觉区测量值(P<0.01).结论皮质脊髓束在特定部位呈T2加权像略高信号,DTI可对白质束进行直观显示及定量测量.

    作者:马林;李德军;孙玮;印弘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头颈部静脉畸形的经皮硬化治疗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酒精硬化技术在头颈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安全性和价值.方法 9例头颈部静脉畸形患者,均采用经皮穿刺酒精硬化治疗.结果 9例患者共接受治疗16次,初次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100%.7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随访2~12个月,未见病变复发.结论经皮穿刺酒精硬化技术是治疗头颈部静脉畸形的有效方法.

    作者:金龙;邹英华;佟小强;高健;杜湘柯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腹膜后原发恶性黑色素瘤1例

    患者男,47岁.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歇性中上腹部疼痛,近2个月来明显加重,伴消瘦、乏力.外院B超示腹膜后肿物,MRI提示黑色素瘤可能性大,后来我院就诊.

    作者:王学廷;李雷;毕玉波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超声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患者女,31岁,于三年零九个月前因足月妊娠行剖宫产术.后自己扪及下腹手术切口处有一肿物,一年后发觉肿物有胀痛,月经来潮时加重.体检:于下腹部右腹直肌处可扪及一条形肿物,约6.5 cm×3.5 cm大小,表面光滑,质中等,无触痛,可左右活动,不能上下活动,抬头时肿物更加明显.B超检查:下腹部偏右侧腹壁内显示一个5.6 cm×3.9 cm×2.7 cm低回声团,边界欠规则,与周围界限欠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图1);彩色多普勒检测其内无彩色血流信号.

    作者:王占江;寇云;王巍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脑胶质瘤和脑膜瘤的二维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

    目的比较脑胶质瘤和脑膜瘤代谢产物的氢质子波谱变化规律.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7例脑胶质瘤和15例脑膜瘤患者行磁共振头颅平扫、增强和二维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采用分析软件包FuncTool在代谢与解剖叠加图像上选择感兴趣区(ROI),取4个个体体素,移动像素至肿瘤实体区、肿瘤周边区及对侧正常区,在波谱图上观察波谱变化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分别计算出肿瘤实体区、瘤周区和对侧正常区的NAA/Cho、NAA/Cr及Cho/Cr比值.结果 17例脑胶质瘤中瘤体区胆碱(Cho)明显升高者15例,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瘤体区NAA/Cho、NAA/Cr和Cho/Cr比值与正常对照区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瘤周区对比有较显著性差异(P<0.05).15例脑膜瘤中瘤体区Cho明显升高,NAA峰消失或不明显,瘤周区Cho升高不明显,NAA峰基本正常.瘤体区NAA/Cho、NAA/Cr和Cho/Cr比值与正常对照区均具显著差异(P<0.05),而瘤周区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胶质瘤与脑膜瘤的瘤体区的NAA/Cho、NAA/Cr、Cho/Cr比值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体素二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对于鉴别脑胶质瘤和脑膜瘤以及了解肿瘤浸润范围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尉传社;刘志军;张俊祥;张莉;陈守康;宋宏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的病理分型及胚胎发生机制探讨

    目的肺动脉异常起源升主动脉的病理分型及胚胎发生机制探讨.方法 5例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作心血管造影(ACG)及磁共振(MRI)检查.结果 5例病例中3例为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2例为左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4例属近端型,1例远端型.结论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为少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病理分型有二种,一种右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占肺动脉异常起源升主动脉的绝大部分;另一种为左肺动脉异常起源升主动脉,此种类型少见,又可根据肺动脉起源离主动脉瓣及无名动脉的距离分近端型及远端型二种亚型.二种类型的胚胎发生学的解释不尽相同.肺动脉异常起源于升主动脉以前称为半永存动脉干,从胚胎角度讲与永存动脉干不同,故目前不提倡用半永存动脉干这个术语.

    作者:钟玉敏;朱铭;孙爱敏;李玉华;王谦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脑胶质瘤的MR血流灌注成像临床应用进展(综述)

    MR血流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MR,PWI)需要有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可用来反映生理和病理情况下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改变.随着MR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及快速成像序列的应用,利用MR血流灌注对神经系统病变进行辅助性诊断和研究已逐渐深入和普及.目前国内MR血流灌注应用得多的还是在急性或超急性脑缺血的研究方面.事实上,颅内的各种实性肿瘤及性质相同而恶性程度不同的肿瘤,其血流动力学改变也各相迥异.故对其进行血流灌注的研究在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胶质瘤为例,它是颅内常见的肿瘤,具有高度的侵袭性和富血管性,国外对其在血流灌注方面已作了许多深入的研究.本文着重对MR血流灌注在胶质瘤的影像诊断应用现状及前景进行扼要的介绍.

    作者:丁蓓;凌华威;陈克敏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暂时阻断肝静脉行肝动脉碘油栓塞的研究

    目的研究肝静脉暂时阻断对肝动脉栓塞效果的影响.方法 20只SD大白鼠按照四种不同剂量的碘油-优维显混合物随机分为四组.暂时阻断(10 min)鼠肝静脉汇合处右侧部分行肝动脉碘油-优维显混合物栓塞,并于栓塞后取鼠肝标本.肝静脉阻断和非阻断区肝组织内碘油-优维显混合物的组织学检查采用苏丹Ⅲ染色.比较肝静脉阻断区和肝静脉非阻断区肝组织内碘油分布情况.结果暂时阻断肝静脉与未阻断肝静脉区肝组织内的碘油分布有所不同,前者较后者肝区肝小叶内碘油沉积多,且门静脉属支末梢内亦有碘油沉积.结论暂时阻断部分肝静脉行肝动脉栓塞,可增加碘油的栓塞作用,同时达到对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双重栓塞,此法有可能提高肝癌的化疗栓塞效果.

    作者:张皓;郭顺林;赵鹏普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三维增强MR成像正常腰椎静脉解剖和椎管内前静脉宽度测量

    目的探讨正常人腰椎静脉系统在三维增强MR静脉造影(MRV)的显示率,初步确定正常人腰椎椎管内前静脉的宽度范围.方法志愿者62例.采用3D-FFE序列三维MR增强扫描,分别观察不同年龄组间各段椎管内、外静脉显示情况.选择椎管内静脉显示良好者测量各段椎管内前静脉的宽度.结果除L1、L2水平左右吻合静脉外,41岁以上组的静脉显示率均低于40岁以下组.椎管内前静脉的平均宽度L1~L5逐渐增粗.年龄、性别、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增强MR静脉造影能满意地显示椎管内静脉各分支及椎管外静脉的全貌,有利于对腰椎静脉系统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鞠蓉晖;李松柏;孙文阁;戚喜勋;李延亮;李春魁;徐娅莎;徐克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颈动脉结构的形态学改变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寻找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超声指标. 方法对137例受检者包括:脑梗死组3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59例及对照组40例,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其颈总动脉及分叉处的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情况进行测定,同时测定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血流变化指标: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PSV/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血流量,并进行对照分析研究. 结果①脑梗死组的IMT明显高于TIA组与对照组,TIA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脑梗死、TIA组与对照组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73.7%、28.8%和25%,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高.②与其他两组相比较,TIA组的PSV、EDV和PSV/EDV均减低,PI和RI均增高,脑梗死组的血流量下降明显.③通过判别分析表明,可以通过对超声指标的测量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结论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提供早期诊断和检测的指标.

    作者:穆玉明;韩伟;吴伟春;汪师贞;吐尔逊娜依;唐琪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