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嗜酸性胃肠炎的CT诊断

郑祥武;吴恩福;王宏清;陈向荣

关键词:嗜酸性细胞, 胃肠炎,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摘要:目的探讨嗜酸性胃肠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例嗜酸性胃肠炎的CT及临床、病理表现特点,并回顾复习文献报道所见.结果临床主要表现有腹痛5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4例.CT上,5例均见有异常的胃肠道病变,主要有:胃肠道壁增厚5例,其中伴见分层状壁增厚3例,胃肠腔狭窄3例,黏膜皱襞粗大2例,多发溃疡、不全小肠梗阻、胃肠分泌液增多各1例.肿块4例,其中肠外肿块3例,肠内肿块1例;4例中2例呈均质密度伴强化,2例呈环形壁强化伴中心坏死液化.微少量腹水2例.结论嗜酸性胃肠炎CT表现与嗜酸细胞浸润胃肠壁深度与广度有关;而分层状胃肠道壁增厚、伴黏膜皱襞粗大的壁增厚、坏死性或均质性肉芽肿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典型表现结合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及过敏史的临床表现可提示本病的诊断.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原位肝移植中的应用

    随着肝移植的日益增多,免疫抑制药物的进展以及手术方法的完善使原位肝移植迅速发展,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超声检查以其无创、简便、可重复对比观察等特点而在肝移植全过程中成为重要而且首选的检查方法,尤其是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肝移植术前、术中、术后,特别是术后并发症的监测中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黎萍;黄道中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胸片对胸部疾病诊断作用:附496例影像与病理对照

    目的估价在CT、MR时代胸片对胸部疾病诊断价值.方法 496例无选择胸外科手术病理证实胸部疾病,分别统计胸片与胸部CT术前诊断正确率和误诊率.结果肺癌339例、肺结核33例、肺炎63例、错构瘤17例、肺囊肿10例、肺隔离症5例、其他29例.肺结核与肺炎诊断正确率分别为75.6%与62%,CT分别为78.8%及60%,二者诊断正确率差别较小.中央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胸片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0.2%及85%,CT分别为88.7%及93.1%,肺腺癌与细支气管肺泡癌CT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胸片,分别为89.6%及91.3%,胸片为79.4%及69.6%.结论本组材料表现81%的疾病胸片诊断有价值,在实际工作中胸片应为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李铁一;冀景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三维增强MR成像正常腰椎静脉解剖和椎管内前静脉宽度测量

    目的探讨正常人腰椎静脉系统在三维增强MR静脉造影(MRV)的显示率,初步确定正常人腰椎椎管内前静脉的宽度范围.方法志愿者62例.采用3D-FFE序列三维MR增强扫描,分别观察不同年龄组间各段椎管内、外静脉显示情况.选择椎管内静脉显示良好者测量各段椎管内前静脉的宽度.结果除L1、L2水平左右吻合静脉外,41岁以上组的静脉显示率均低于40岁以下组.椎管内前静脉的平均宽度L1~L5逐渐增粗.年龄、性别、左右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维增强MR静脉造影能满意地显示椎管内静脉各分支及椎管外静脉的全貌,有利于对腰椎静脉系统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鞠蓉晖;李松柏;孙文阁;戚喜勋;李延亮;李春魁;徐娅莎;徐克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超声电机在内镜驱动及控制技术方面的应用研究

    1超声电机简介超声电机是一种全新概念的新型电机,它利用压电材料的逆压电效应,使定子表面产生一定轨迹的微米量级的振动,进而通过摩擦耦合将振动动能转换成转子或滑块的宏观运动(转动或平动)动能.简单地讲,超声电机工作原理是借助摩擦实现能量的转换与传递,例如,通过电激振使某一媒体振动而获得能量,这些能量可由两媒体间的摩擦传递给另一媒体使其产生运动.

    作者:刘辛国;周铁英;陈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超声诊断肾盂、输尿管、膀胱肿瘤1例报告

    患者女,56岁,因左腰部不适1年,肉眼血尿1周就诊.超声表现:左肾略增大12.8cm×5.6cm×5cm,实质菲薄,肾盂分离5.9cm,下极肾盂内可见实质不规则低回声肿块1.58cm×1.56cm×1cm,肿块与菲薄的肾实质分界不清(图1).左输尿管全程扩张,内径达1.4~1.8cm,膀胱入口处左输尿管及膀胱内可见实质不规则低回声肿块4.3cm×2.5cm×2.6cm(图2),肿块处输尿管外壁及膀胱外壁光滑、连续,该侧未见明显的排尿线.右肾及右输尿管未见异常.超声诊断:左肾盂、输尿管及膀胱肿瘤.

    作者:杨冬艳;王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MRI动态增强在肾癌诊断中的价值及其检查技术探讨

    目的探讨肾癌MRI动态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对肾癌的MRI检查技术作初步探讨.方法 51例肾实质内占位,包括肾细胞癌38例,少或无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例,复杂囊肿8例,肾嗜酸性细胞瘤1例,均经1.5 T 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动态增强包括4个回合的扫描,其中皮质期根据注射对比剂开始后的时间分别界定为皮质早期(20~30 s)和皮质晚期(40~50 s).结果肾癌以皮质早期相对强化百分比(CNR)>1和≤1分为富血供肾癌和少血供肾癌两组,两者动态增强特征不同,MRI动态增强有助于正确分析肿瘤的强化特征,结合MRI平扫,对肾癌的检出和定性有较大价值(敏感性为97.4%,准确性为90.2%),尤其皮质早期能较好反映大多数肾癌(84.2%)的异常血供特点.结论高场强MRI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肾癌的检出、定性.大多数肾癌增强皮质早期与实质期结合即能显示肿瘤的异常强化特点.

    作者:赵炳辉;陈祖望;周康荣;丁建国;张永康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三维彩色能量造影在原发性弥漫型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超声显像为肝癌首选影像诊断方法.但结节型肝硬化或不典型血吸虫肝硬化与弥漫型肝癌的鉴别诊断,仍有一定困难,误诊率较高.本文利用3DCPA技术对25例弥漫型肝癌(PHC)及30例肝硬化(LC)血管显像,证实应用该技术有助于提高弥漫型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

    作者:蒋雪梅;王淑玲;刘鸿玉;时光;王星;吕玲环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Alzheimer病患者大脑磁化转移率测量研究

    目的评价阿尔茲海默病(AD)患者与正常老年人脑结构磁化转移率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实用性.方法对20例AD患者和20名健康老年人的海马结构、海马旁回、梭状回、丘脑和胼胝体的磁化转移率(MTR)进行测量,应用统计学方法检验AD患者与对照组间各脑结构MTR的差异,评价各结构测量值诊断A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AD患者海马结构和海马旁回的MTR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t海马=2.818,t海马旁回=1.096,P<0.05),而梭状回、胼胝体及丘脑的MTR虽较对照组略有减低,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t=0.409~0.565,P>0.05).海马的MTR判别AD患者与正常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5%、85%和80%,高于海马旁回.结论海马MTR 鉴别AD与正常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而且操作简单、快速,可作为AD诊断的一项影像学指标.

    作者:王蕊;李坤成;卢洁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眼底图像融合

    1 概述图像融合是近十年来医学图像处理的研究热点,其目的是使得多幅图像的空间几何位置匹配并且可视化.通过对多幅图像或者多种模式图像的信息综合获取,弥补信息不准确和不完整的缺陷,增加信息量,使得临床诊断和治疗更加全面和精确.图像融合在眼科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刘爱珍;马斌荣;徐亮;杨桦;孙秀英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B超对胆囊炎病变程度的分级及临床意义

    胆囊炎的不同病变程度在B超声像图上有不同的表现.术前根据B超声像图特点,可将胆囊炎的病变程度进行分级,这对胆囊切除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手术难易程度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裴峰;王燕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超声诊断先天性胆管扩张症伴胆总管结石1例

    患者女,44岁,因间歇性右上腹痛5年,再发伴加重1周入院.查体:皮肤巩膜黄染,右上腹压痛,莫菲氏征阳性,肝区叩痛明显.实验室检查:TBIL:95.8 μmol/L,DBIL:79.1 μmol/L,ALT:175 U/L,AST:242 U/L.临床初步诊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超声显示:肝脏切面形态大小正常,回声不均,可见多个沿胆管分布的无回声区,边界清晰,并互相连通,以肝左叶为明显,其中的一个6.5 cm×5.6 cm(图1).胆囊切面内径8.9 cm×3.8 cm,壁厚0.4 cm,毛糙,囊腔内可见一0.6 cm×0.4 cm强光团回声,后方伴声影.胆总管中上段明显扩张,呈囊柱状,大径3.6 cm,内可见一1.6 cm×0.8 cm的强光团回声,后方伴声影(图2).下段未见明显扩张.胰腺形态大小正常,未见局限性异常回声,主胰管未见扩张.

    作者:张俊;董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细针穿刺定位活检对诊断早期乳腺癌的意义

    目的探讨细针穿刺导丝定位活检(FNL)对诊断早期乳腺癌的意义.方法 28例临床触诊阴性、乳腺钼靶照相可疑病变的患者,根据轴位及侧位摄片显示的病灶位置,将穿刺细针穿入,并将导丝留置于病变内,随后外科医师沿留置的导丝将病灶切除,行病理检查.结果 5例病灶病理诊断为原位癌,1例浸润癌,阳性率为23.1%,患者行局部放射治疗,一年后未见转移及复发.1例轻度非典型增生伴导管内乳头状瘤,另6例为良性病变,14例为乳腺组织增生,1例穿刺失败.结论细针穿刺定位活检不仅可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而且可以协助治疗.

    作者:秦乃姗;蒋学祥;杨秀芬;宛然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双导微波发射增大肝脏凝固范围的实验研究

    目的采用双导微波发射,增大肝内凝固坏死范围,为临床一次性完全覆盖凝固较大肿瘤提供依据.方法用离体新鲜猪肝,选择三种作用条件(30 W,10 min;35 W,10 min;40 W,10 min),在超声导向下将两根微波天线按不同间距同深度植入肝脏,采用同时和分时发射微波,术后剖视固化灶大小、形态.结果同时双导在35 W,10 min 两针距1.5 cm时,凝固灶范围为5.8 cm×5.2 cm×5.0 cm,形态呈类球形,分时双导在同等条件下所形成凝固灶范围为5.5 cm×4.6 cm×4.2 cm,形态呈蝶形,融合欠佳.双导两针中间较两针外侧相对应处温度存在明显温度差,且升温迅速,高温持续时间长.结论双导微波发射,凝固坏死范围明显增大,为临床治疗较大肝肿瘤提供了支持;同时双导凝固效果好于分时双导;双导微波发射所致热场不是两个孤立热场的简单线性叠加.

    作者:高志刚;贾译清;谭旭艳;刘海燕;闵龚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彩超研究

    目的比较脑梗死患者与正常人颈动脉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的超声所见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对我院50例连续住院病人及43例无心脑血管疾病的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椎动脉彩超检查,观察其有无扩张、狭窄、斑块、IMT增厚并测量流速PSV、EDV、RI等参数.结果脑梗组患者颈动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阳性率为100%.与对照组阳性率37%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在有无斑块,IMT厚度,颈总、颈内、椎动脉扩张程度,RI增高等方面,脑梗组和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发现颈动脉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脑梗密切相关并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别.通过超声检测颈动脉对诊断观察脑血管病患者是一种简便可靠的方法.

    作者:丁林;庄忠俭;张建华;杨剑;马宏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诊所或动态脉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变化与左心室肥厚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555名初诊或停药2周以上的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诊室血压、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555名患者根据诊室脉压(CPP)及24 h动态脉压(APP)水平分别分为四组,A组:PP≤40 mmHg;B组:40 mmHg60 mmHg.以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男性>134 g/m2,女性>110 g/m2作为左室肥厚的标准,分为年龄匹配的左室肥厚组和非肥厚组,其中肥厚组237例,非肥厚组318例.结果左室肥厚组较非肥厚组收缩压及脉压明显增高,舒张压无明显差异,脉压增高的主要因素是收缩压增高.以左室心肌质量指数为因变量,以诊所或24 h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为自变量,只有诊所或24h收缩压进入回归方程.结论脉压与收缩压增高均可导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而收缩压增高是导致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肥厚的主要决定因素.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增高对左心室肥厚无明显影响.

    作者:华琦;李梅;刘力松;刘荣坤;杨峥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MRI对骨样骨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RI对骨样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结果 MRI对骨样骨瘤诊断准确率为86%,T2加权STIR像可较准确地显示瘤巢(准确率94%).结论 MRI可精确地显示瘤巢并敏感地显示髓腔和周围软组织的炎性水肿.对骨样骨瘤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

    作者:赵天平;张伟;杜红;杨雷振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超声诊断骶尾部巨大表皮样囊肿1例

    患者女,32岁,进行性增大骶尾部肿物16年,近日出现左侧下肢后侧牵扯痛.查体:骶尾部可触及肿物,质柔韧,活动度尚可,触痛,表面较光滑.超声所见:骶尾部可探及一约185 mm×96 mm大小的异常回声区,边界清晰,形态尚规则,似有包膜,内部回声欠均匀,以低回声为主,内可见多个细强光点.并向腹侧前下方突出(见图).超声提示:骶尾部实质占位性病变(表皮样囊肿可能).手术病理诊断:骶尾部表皮样囊肿.

    作者:雷凯荣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低剂量双螺旋CT薄层扫描筛查早期肺癌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低剂量双排探测器螺旋CT薄层扫描筛查早期肺癌的佳扫描参数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在不同扫描参数下对水模进行常规剂量及低剂量螺旋CT薄层扫描,评定不同扫描条件下采集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噪声水平和辐射剂量,选择佳扫描参数.对40名健康志愿者(体重小于75 kg)的三个特定层面进行常规剂量及低剂量螺旋CT薄层扫描,评定对肺细微解剖结构、纵隔结构分辨能力和图像的伪影及噪声水平.对150名无症状体检者进行胸部健康体检,评价胸部病变检出能力.结果采用低剂量螺旋CT薄层扫描水模,在30 mAs,床速6.0 mm/9.0 mm/rot条件下采集的图像可以清晰的分辨宽度为1.0 mm的线对,5.0 mm直径的圆形孔洞,单位面积辐射剂量为1.5~1.6 mGy.不同扫描条件对图像的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图像噪声,对识别肺纹理级别、亚段支气管、次级肺小叶及纵隔结构是有显著影响的,0.7 s/rot-6.0 HS-45 mA与1.0 s/rot-9.0 HS-30 mA条件下采集的图像可满足临床需要,后者略优于前者.对150名无症状体检者进行筛查,共检出结节或肿块46个,气管及亚段支气管管壁局限性增厚2例,腔内隆起3个.结论选定1.0 s/rot-9.0 HS-30 mA,AAR2为佳扫描方案.低剂量螺旋CT薄层扫描具有辐射剂量小,敏感性及性价比高的特点,适用于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

    作者:魏宝杰;张镭;翟仁友;王亚杰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输尿管结石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本组1998年1月-2002年10月期间住院患者100例,男68例,女32例,年龄24~59岁,平均34.7岁,均经临床随访证实。采用LOGIQ-400CL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 MHz。

    作者:赵淑岩;李殊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 膈下动脉参与肝肿瘤供血的介入治疗研究

    目的评价经导管做膈下动脉(IPA)栓塞化疗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148例IPA参与肝肿瘤供血患者进行了196例次TACE,其中主要栓塞IPA占11.5%.做肝恶性肿瘤TACE时先用碘油-抗癌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然后注入明胶海绵碎粒.观察内容有既往治疗史、IPA参与肿瘤供血的表现、肿瘤部位、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结果首次接受TACE者22例(14.9%),既往曾做多次TACE者87例(58.8%),曾接受其他治疗(超声波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治疗、肝脏外科手术)者占26.3%.肿瘤位于接近肝脏表面者占91.9%,其中位于第7段者占54.7%.栓塞IPA的技术成功率为100%,异常造影表现有IPA管径增粗、肿瘤染色(100%)、非肿瘤性染色(43.2%)、IPA与其他动脉形成交通支(37.8%)和IPA-静脉瘘(10.8%).治疗后复查CT显示肝肿瘤完全被碘油充填者占94.6%,血AFP下降至正常范围占82.7%.与栓塞IPA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为8.1%.结论任何位于接近肝脏表面的肿瘤都可能接受IPA供血.对参与肿瘤供血的IPA进行化疗栓塞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茂强;王仲朴;刘风永;王立军;李志坚;高育璈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