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雪梅;王淑玲;刘鸿玉;时光;王星;吕玲环
近年来,心肌断层显像中的非均匀性衰减校正技术成为核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常用的方法有153Gd衰减校正及X线衰减校正.本文对X线衰减校正技术对左室心肌放射性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欣;杜雪梅;张延军;解静慧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通过试验测试,设计制作出与标准固体体模等效的QCT骨密度测量液体体模.并对体模完成合格性测试.方法利用CT扫描机及测量软件,对采用不同浓度溶液制成的液体体模和采用羟磷灰石制作的固体体模进行对比,获得合适的配比,制作成等效的液体体模.然后进行均匀性,线性,重复精度和准确性检测.结果两种测量体模的各项指标基本相同.结论本项目设计制作的液体体模与固体体模是等效的.能够同样应用于QCT骨密度测量.
作者:赵文俐;陈贤志;王俊山;李声云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常规磁共振(MR)检查对于颅内肿瘤的发现和定性有很大价值,但在估计肿瘤的恶性程度、区分肿瘤复发与放、化疗后坏死等方面仍存在很大限制.近年来,MR灌注成像(perfusion MR,PMR)通过测量几个血流动力学参数来观察脑的微循环灌注,用于评价急性脑梗死、脑肿瘤、脱髓鞘病变以及治疗效果等[1],较常规CT、MR有独特的优点.这些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及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等.其中,用于颅内占位性病变的研究已有多量报道,且主要集中于脑胶质瘤的术前分级诊断.在评价颅内占位性病变中,以CBV有价值[2].
作者:武洪林;季学满;陈君坤;张宗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脑部运动区(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和感觉区(丘脑腹后外侧核)的MRI影像表现,评价上述区域的DTI图像特点.方法对20例正常成人运动区和感觉区的MRI及DTI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并对上述区域进行DTI定量测量比较.结果在T2加权像上,内囊后肢的皮质脊髓束呈略高信号(与皮层信号相等),丘脑腹后外侧核呈等信号.运动区及感觉区左右侧之间DTI定量测量无差异(P>0.05),但运动区测量值大于感觉区测量值(P<0.01).结论皮质脊髓束在特定部位呈T2加权像略高信号,DTI可对白质束进行直观显示及定量测量.
作者:马林;李德军;孙玮;印弘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阿霉素明胶微球(ADM-GMS)犬胃左动脉栓塞灌注在血浆及局部组织中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15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A组:单纯ADM经外周静脉给药;B组:单纯ADM经胃左动脉给药;C组:ADM-GMS经胃左动脉栓塞灌注.给药后定时从胃冠状静脉和外周静脉抽血,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ADM的时间血中药浓度.48 h后,将犬处死,测定胃组织含药浓度,并对C组犬加行胃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B组仅形成一过性血浆高浓度.C组ADM释放缓慢,峰浓度低,半衰期长,1h内血浆中药物浓度曲线下面积(AUC)是B组的77.5%.48h后C组胃组织含药浓度分别是B组和A组的2.4倍和4.4倍.结论 ADM-GMS用于栓塞化疗,可以提高局部组织的药物浓度,延长其在靶器官的滞留时间,并可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毒副作用.
作者:于世平;苏秀琴;孟祥文;张进;丁红;郝润喜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声学密度定量技术(AD)在胸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声学组织定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经食管超声对43例冠心病患者的胸主动脉管壁及粥样斑块进行检测,观察管壁二维超声改变,测量组织的声学密度值.结果胸主动脉正常内膜声学密度值为(38.5±7.4) dB,脂质斑块为(37.0±3.2) dB,纤维斑块为(40.7±6.9)dB,钙化斑块为(54.3±4.2) dB,主动脉夹层内的机化血栓为(29.4±7.1) dB.结论声学密度定量技术可以实时定量区分不同性质的胸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戴晓华;张梅;张运;郭媛;赵玉霞;刘运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女, 49岁,咳嗽、气短1个月,加重1周入院.患者滑石粉接触史12年,在滑石粉制造车间工作,粉尘浓度较高,否认石棉接触史.X线检查:双侧胸壁胸膜不规则增厚,两下肺纹理增多,紊乱,呈细网格状改变.CT检查:双侧胸膜广泛胸膜斑,双下肺分布较多,右肺中叶斑片状高密度影(见图),双膈面胸膜未见胸膜斑,双下肺轻度间质纤维化,结合病史,考虑:尘肺.
作者:高江峰;李云霄;王新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提取和显示PET脑功能图像感兴趣区.方法采用现在流行的SPM统计分析软件对PET脑功能图像进行图像预处理,提取感兴趣区域;采用三维面绘制技术显示并测量感兴趣区域.结果在6例正常人针刺足三里PET脑功能图像感兴趣区提取、显示和测量中,得出针刺足三里穴位在大脑中央前后回和中央小叶前部产生功能增强,右侧颞叶前端、颞下回前端等区域也有增强.结论实验结果与神经解剖学理论吻合.感兴趣区域的三维可视化有助于感兴趣区域的立体观察和计算.该方法有效、实用,为研究中医针刺足三里穴位与神经调节机制提供了新手段.
作者:韩小鹏;曹会志;倪皖东;尹岭;罗述谦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女,27岁,因经后下腹痛,加重4年余就诊.经阴道B超检查显示:子宫前位49 mm×60 mm×34 mm大小,内膜9 mm,子宫左侧角部突出一大小约29 mm×32 mm×25 mm的光团,其回声与子宫肌层回声相似,中央可见一环绕强回声光环的小暗区(见图),左卵巢19 mm×17 mm×18 mm,右卵巢29 mm×24 mm×19 mm,诊断为左侧残角子宫.于次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于子宫的左侧宫角可见一约40 mm×30 mm×30 mm大小的残角子宫,有输卵管和卵巢附着,圆韧带自残角子宫发出,与B超所见相同.局部切除送病理进一步证实为残角子宫.
作者:高健;楚伟;李亚丽;邹一平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白质纤维束成像在颅脑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1例志愿者、1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例胶质母细胞瘤及2例脑膜瘤患者行扩散张量成像.应用日本东京大学的dTV软件观察白质纤维束形态;对锥体束和胼胝体进行三维显示.结果全部志愿者和患者均可清楚地观察白质纤维束形态.1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观察到锥体束不同程度的中断,5例脑肿瘤患者可以观察到锥体束和胼胝体受压、移位.结论本研究表明,使用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成像,可以在活体内清楚、立体地观察锥体束和胼胝体等白质纤维束形态变化以及与颅内病灶之间的关系.
作者:刘翔;戴建平;曹光;孙玮;孙非;李少武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索扩散张量磁共振成像应用于临床的合理扫描方案.方法对20名成年健康志愿者行头部扩散张量成像,比较不同扫描参数(层厚/层间距、b值及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在三种不同的扫描参数中,以层厚/层间距对图像信噪比的影响大,层厚/层间距越大,图像信噪比越高.高b值扫描虽然ADC图灰白质对比明显,但FA图噪声较大.方向数越多,图像信噪比越高,但扫描时间相应延长.结论层厚/层间距3 mm/1 mm、b值=1000 s/mm2、扩散敏感梯度方向25个,此方案适用于研究脑白质的细微结构,是应用于临床的合理扫描方案.
作者:肖江喜;郭雪梅;王霄英;蒋学祥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HPC)的常规MRI和灌注成像(PWI)表现,评价两者对HPC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HPC患者,并以38例脑膜瘤作为对照,行常规MRI和PWI检查,观察HPC和脑膜瘤的MRI表现,计算并比较两者的相对局部脑血流容积(rrCBV)和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结果 T1WI上等信号3例,混杂信号2例;T2WI上混杂信号3例,等信号2例;增强后均明显强化.HPC的常规MRI表现与脑膜瘤难以鉴别.PWI时,HPC的rrCBV和rMTT分别为14.4、5.3,而脑膜瘤则为6.5、3.6,两者的rrCBV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而rMTT则无明显差异.结论 HPC的常规MRI表现不具特征性,难与脑膜瘤相鉴别;但PWI在HPC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钱银锋;余永强;张诚;郑斐群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患者男,24岁,头痛数月,近来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视力减退,步态不稳,语言障碍.CT检查:平扫发现前额正中隐约可见一约1.0 cm×1.5 cm大小之等密度影,边界较清,周围明显水肿,第四脑室受压,变小,右移,第三脑室及双侧室均扩大,积水,中线无移位.增强扫描见前额正中之病灶强化.CT诊断:前额正中占位病变,以胶质瘤可能性大,第四脑室受压移位,梗阻性脑积水,不能排除左小脑病变,建议做MRI进一步确诊.
作者:叶健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采用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局部室壁的收缩功能指标,观察局部室壁的收缩功能与整体收缩功能的量变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正常组及不同心功能状态的心梗组.采用福州大学无线电系研制的LEJ-1全方向M型心动图系统,对胸骨旁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的二维图像进行采集和定标,用手动分析法对左心室前、侧、后、下、前间隔和后间隔16个室壁节段的运动曲线测量收缩幅度(R),收缩末厚度(Ts),舒张末厚度(Td),每个测值取连续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并计算室壁增厚率(ΔT%).结果心梗各组受累节段的局部收缩幅度R和室壁增厚率ΔT%的平均测值均较正常组小;而且各组所有节段R和ΔT%的平均测值与整体收缩功能指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以ΔT%的结果来看Ⅰ组受累面积平均约10.63%(1.7段),Ⅱ组约14.38%(2.3段),Ⅲ组约26.25%(4.2段),Ⅳ组约53.75%(8.6段),说明随着局部收缩功能受累范围的扩大,整体收缩功能下降; 当明显受累室壁节段达2个(面积约12.5%)以上时,整体收缩功能指标EF才会低于正常.结论左室局部收缩功能受累范围和程度与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减退程度存在明显正比例量变关系.
作者:王青;李越;温朝阳;王廉一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尘肺的HR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尘肺病人行HRCT扫描,并对其HR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32例尘肺病人中,28例(87.5%)表现为淋巴管周围分布结节,结节直径2~5 mm者24例(75%);29例(90.6%)显示散在、局灶小叶间隔增厚;23例(71.9%)可见间隔旁或瘢痕旁肺气肿改变;28例(87.5%)出现淋巴结增大,8例(25%)出现蛋壳状钙化;15例(46.9%)出现融合片影、块影,12例(37.5%)出现空洞,两者均以两肺上野偏后分布为主.结论 HRCT可以显示尘肺的细微病变,在尘肺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宏伟;黎庶;徐克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脑胶质瘤和脑膜瘤代谢产物的氢质子波谱变化规律.方法对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7例脑胶质瘤和15例脑膜瘤患者行磁共振头颅平扫、增强和二维多体素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检查;采用分析软件包FuncTool在代谢与解剖叠加图像上选择感兴趣区(ROI),取4个个体体素,移动像素至肿瘤实体区、肿瘤周边区及对侧正常区,在波谱图上观察波谱变化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分别计算出肿瘤实体区、瘤周区和对侧正常区的NAA/Cho、NAA/Cr及Cho/Cr比值.结果 17例脑胶质瘤中瘤体区胆碱(Cho)明显升高者15例,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瘤体区NAA/Cho、NAA/Cr和Cho/Cr比值与正常对照区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瘤周区对比有较显著性差异(P<0.05).15例脑膜瘤中瘤体区Cho明显升高,NAA峰消失或不明显,瘤周区Cho升高不明显,NAA峰基本正常.瘤体区NAA/Cho、NAA/Cr和Cho/Cr比值与正常对照区均具显著差异(P<0.05),而瘤周区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胶质瘤与脑膜瘤的瘤体区的NAA/Cho、NAA/Cr、Cho/Cr比值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体素二维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对于鉴别脑胶质瘤和脑膜瘤以及了解肿瘤浸润范围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尉传社;刘志军;张俊祥;张莉;陈守康;宋宏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纤维蛋白胶(FG)控制bFGF在激光心肌打孔隧道内释放对犬急性缺血心肌重构的影响.方法 18只健康杂种犬结扎左前降支中段造成急性缺血心肌模型,随机分成三组,即单纯冠脉结扎组(AMI组)、冠脉结扎加激光心肌打孔组(TMLR组)和冠脉结扎加激光心肌打孔隧道注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纤维蛋白胶组(bFGF组).术后2个月用超声和显微病理技术观察缺血心肌形态及结构的变化.结果左房室腔内径三个实验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MI组有2只犬、TMLR组有1只犬存在心尖部室壁瘤,bFGF组无室壁瘤现象.左室前壁及前室间隔厚度(TLVAW、TAIVS)在bFGF组、TMLR组和AMI组依次减小,其中bFGF组TLVAW与AMI和TMLR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MI组缺血区存在大量的坏死心肌细胞,TMLR组部分心肌细胞变性坏死、部分结构正常,bFGF组大部分心肌细胞结构正常,小部分变性坏死.结论用FG控制bFGF在激光心肌打孔隧道内释放,能够减轻或阻止心肌缺血性损害以及缺血心肌的重构.
作者:朱向明;王新房;谢明星;杨娅;吕清;陈立新;卢晓芳;杨亚利;聂绍平;曾秋棠;曹林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视网膜脱离是导致视力下降及失明的原因之一,我院自1998年开始至今采用高频探头超声检查出43例视网膜脱离病人,其中完全脱离35例,部分脱离8例.
作者:陈玫;王晓燕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评价阿尔茲海默病(AD)患者与正常老年人脑结构磁化转移率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实用性.方法对20例AD患者和20名健康老年人的海马结构、海马旁回、梭状回、丘脑和胼胝体的磁化转移率(MTR)进行测量,应用统计学方法检验AD患者与对照组间各脑结构MTR的差异,评价各结构测量值诊断A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AD患者海马结构和海马旁回的MTR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t海马=2.818,t海马旁回=1.096,P<0.05),而梭状回、胼胝体及丘脑的MTR虽较对照组略有减低,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t=0.409~0.565,P>0.05).海马的MTR判别AD患者与正常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5%、85%和80%,高于海马旁回.结论海马MTR 鉴别AD与正常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而且操作简单、快速,可作为AD诊断的一项影像学指标.
作者:王蕊;李坤成;卢洁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嗜酸性胃肠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分析5例嗜酸性胃肠炎的CT及临床、病理表现特点,并回顾复习文献报道所见.结果临床主要表现有腹痛5例,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4例.CT上,5例均见有异常的胃肠道病变,主要有:胃肠道壁增厚5例,其中伴见分层状壁增厚3例,胃肠腔狭窄3例,黏膜皱襞粗大2例,多发溃疡、不全小肠梗阻、胃肠分泌液增多各1例.肿块4例,其中肠外肿块3例,肠内肿块1例;4例中2例呈均质密度伴强化,2例呈环形壁强化伴中心坏死液化.微少量腹水2例.结论嗜酸性胃肠炎CT表现与嗜酸细胞浸润胃肠壁深度与广度有关;而分层状胃肠道壁增厚、伴黏膜皱襞粗大的壁增厚、坏死性或均质性肉芽肿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典型表现结合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及过敏史的临床表现可提示本病的诊断.
作者:郑祥武;吴恩福;王宏清;陈向荣 刊期: 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