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

黄宝生;陈巨坤

关键词:原发性, 腺淋巴瘤, 肾上腺, 影像学表现, 恶性淋巴瘤, 病理组织学, 临床表现, 继发性, 发生率, 诊断, 检索
摘要:继发性肾上腺恶性淋巴瘤发生率约占淋巴瘤的25%[1,2].而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rimary adrenal lymphoma,PAL)却十分少见,经MEDLINE检索,自1966-2002年共报道80例[3-19].本文综述PAL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诊断、预后,尤其是影像学表现,以便提高对PAL的认识.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原发性支气管肺类癌的临床、X线及CT诊断

    目的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类癌的临床、胸部平片及CT诊断.方法针对经手术及病理确诊资料完整的9例肺类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其临床、胸部平片及CT表现.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6例(66.7%),咳血5例(55.6%),发热3例(33.3%).胸部平片肿瘤位于右肺6例,左肺3例,8例呈圆或类圆形,密度均匀,2例见浅分叶.CT扫描6例中,2例圆形,4例(80%)分叶状,3例(50%)见中心密度减低的坏死区,肿瘤的平均直径4.3cm,平扫平均CT值37.6Hu,注入对比剂后6例均有不同程度增强,CT值平均上升39.8Hu.结论肺类癌的表现缺乏特征性,但若能认真分析胸部平片及CT的每一征象,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完全可以提高本病术前诊断水平.

    作者:王成林;李雅琴;陆普选;吴政光;董汉彬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正常人肺小血管横径和分布特点的CT测量研究

    目的测量并得出正常成人各年龄、性别组胸部CT选定层面内、中带的肺小血管横径和计数的正常值范围及分布规律.方法收集180例正常成人胸部CT,按性别年龄分组,选择并测量6个有明确解剖标志的层面中内、中带小血管的横径和数目,计算其正常值范围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得出各组不同层面、区域肺小血管横径和计数的正常值范围.发现性别与年龄对小血管分布及数目的影响.结论正常成人各性别、年龄组常规CT 6层面内、中带小血管横径和计数分布有一定规律.

    作者:王丽华;李润明;郭佑民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45岁以上女性乳腺纤维腺瘤的超声诊断

    目的提高对45岁以上女性乳腺纤维腺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纤维腺瘤的超声表现.结果肿物均为低回声,回声均匀32例,不均匀18例,后方回声增强28例;3例肿物内有粗大钙化伴声影;肿物边界清晰38例,模糊12例;椭圆形28例,分叶状22例,11例有侧方声影.CDFI:27例肿物内部或周边可见动脉或静脉血流频谱,其中血流丰富8例,RI变化范围0.45~0.89.结论 45岁以上中老年女性乳腺纤维腺瘤大多具有典型纤维腺瘤声像图表现.少数超声表现不典型,根据肿物后方回声及肿物内钙化特点有助于诊断.

    作者:朱利;周纯武;郝玉芝;黄苏里;李洪林;王勇;李荣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主支气管慢性炎症反复阻塞1例

    患者男,61岁.左侧胸背部疼痛1天,加重伴憋气7天入院.结核菌素试验(++),血沉13mm/h,31mm/2 h.

    作者:王锋;梁建玲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后巩膜葡萄肿的超声诊断

    1 资料和方法本院门诊患者32例,共63只眼,其中1例为单眼病变,男11例,女21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52岁.采用Toshiba-350A型的彩色多普勒检查仪,频率7.5~10MHz选用小器官条件,取仰卧位,采用轴位扫描法,仔细观察患者的眼球.首先测量眼轴的长度,观察玻璃体的后极部及视神经乳头周围是否失去正常的球形,有无向后膨出及膨出宽度和深度,观察其形态及其与视乳头的关系.并仔细地询问是否有外伤、感染等病史,以及矫正视力的度数.

    作者:彭国平;陈常佩;周波;付景霞;冉小青;叶丹屏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柔脑膜转移的MRI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柔脑膜转移的解剖基础、转移途径和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29例病人均行横轴位、矢状位T1WI, 横轴位T2WI和横轴位FLAIR平扫.团状注射Gd-DTPA 0.2mol/kg后行横轴位、矢状位T1WI 和冠状位T1WI抑制脂肪序列增强扫描.结果脑实质转移灶伴柔脑膜线状增厚、增强影占17.24%.脑实质转移灶伴柔脑膜结节灶及线状增厚、增强影占24.14%.柔脑膜结节灶及线状增厚、增强影13.79%.单纯柔脑膜结节灶6.90%.单纯柔脑膜线状增厚、增强影13.79%.沿室管膜以及柔脑膜线状增厚、增强影13.79%.脑实质转移伴柔脑膜以及颅神经脑池段增厚、增强影10.34%.结论柔脑膜的解剖结构、血供特点和脑脊液循环决定了柔脑膜即可发生血源性转移又可发生脑脊液源性转移.恶性肿瘤怀疑柔脑膜转移的病人必须行MRI增强检查,以免漏诊.

    作者:张贵祥;李玉洁;赵京龙;胡运胜;周根全;张悦萍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肝肿瘤实时超声造影的时相分析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肿瘤诊断中的时相改变及其价值.方法选用百胜Megas超声诊断仪和Bracco公司的SonoVue超声造影剂,对29例共34个肝内实质占位病变进行实时谐波超声造影检查,其中16个原发性肝癌,4个转移性肝癌,9个肝血管瘤,5个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结果经超声造影后,34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肝癌的增强减退时间(57.6±15.7s)明显比其他良性肿瘤为早(P<0.05);肝血管瘤的增强峰值时间(65.0±24.6s)明显比其他肿瘤长(P<0.05).如以肝肿瘤在动脉相增强而在门脉相减退呈低回声作为诊断肝癌的指标,则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5%(19/20)、100%(14/14)和97%(33/34).结论实时超声造影能反映不同肝肿瘤在不同时相上的不同表现,可帮助提高肝肿瘤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王文平;魏瑞雪;丁红;齐青;黄备建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超声显像在脐尿管囊肿中的临床应用(附7例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显像在脐尿管囊肿病变中的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7例脐尿管囊肿患者均经超声检查,其结果均经手术、病理组织学证实.结果超声能显示脐尿管囊肿的形态、大小及范围,囊壁的厚度及囊内不均质的变化.结论超声显像在脐尿管囊肿病变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雄;周立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筛窦解剖变异的多排螺旋CT研究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显示筛窦解剖方面的作用,同时探讨筛窦解剖变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GE Lightspeed Plus多排螺旋机对250例进行筛窦横断面HQ或HS模式扫描,然后经工作站作冠状面、矢状面等切面三维重建.结果筛窦的冠状面、矢状面多平面重建图像几乎与直接扫描相同,筛窦的解剖变异发生率较高,所见的解剖变异有5种,其中筛大泡104例,占总变异的56.5%;Onodi气房48例,占26%;眶下气房12例,占6.5%;筛凹低位8例,占4.3%;纸样板内移12例,占6.5%.结论筛窦横断面HS或HQ模式的扫描,经三维重建可以得到冠状面及其他任何切面图像,完全能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它能如实反映筛窦的解剖变异,对鼻内镜外科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李玉华;高煜;薛建平;朱铭;曹荣萍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鞍上生殖细胞瘤的MRI表现特征的分析

    目的分析鞍上生殖细胞瘤的MRI 的表现特征并对其进行鉴别诊断.方法对11例鞍上生殖细胞瘤的MRI材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鞍上生殖细胞瘤的形态、发生部位、T1加权和T2加权成像的信号和增强后的特征.结果 11例鞍上生殖细胞瘤中,4例(36.4%)肿瘤形态不规则,肿瘤侵犯至垂体和垂体柄分界不清.5例(45.5%)肿瘤仅累及垂体柄,引起垂体柄增粗;2例(18.2%)肿瘤累及垂体柄和下丘脑.全部肿瘤外缘清楚.于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侵犯垂体和垂体柄者强化欠均匀,位于垂体柄和累及垂体柄及下丘脑者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鞍上生殖细胞瘤常累及垂体柄及下丘脑或垂体,肿瘤边界清楚,增强后有明显强化.

    作者:朱丹红;苏小方;于海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腹膜后平滑肌瘤误诊为卵巢肿物1例

    患者女,46岁,孕4产2,因腹胀下腹隐痛伴尿频半年入院.妇科检查:子宫前方触及偏实性肿物,直径约15~16cm,子宫左后方可及稍囊性不活动包块,直径约10cm.超声所见(图):子宫形态大小回声正常,子宫左侧及前上方可见一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的巨大肿物,上界达脐上三指,两侧达左右锁骨中线,内部回声不均匀以低回声为主,部分呈无回声.肿物

    作者:孟杰;曹喜琴;李长虹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组织谐波显像在输尿管结石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组织谐波显像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9例输尿管结石患者进行基波显像和组织谐波显像对比观察.结果组织谐波显像对输尿管内液区及结石病灶的边缘显示清晰,优于基波显像.结论组织谐波显像能明显提高图像质量,使输尿管结石的阳性显示率和准确性明显提高.

    作者:陈定章;朱永胜;周晓东;郑敏娟;石晶;郭炜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胃左静脉血流动力学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时胃左静脉血流动力学特征与内镜下曲张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对170例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病人和30例健康成人进行胃左静脉血流方向和血流速度测量.结果所有健康对照组均呈向肝型血流,而食管静脉曲张病人有85%为离肝型,轻度曲张病人有约32%仍为向肝型血流.轻度静脉曲张病人血流速度为(8.3±2.6)cm/s,中度为(11.9±2.1)cm/s,重度为(13.9±3.5)cm/s,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离肝血流速度大于15cm/s(10/17,58.8%)时出血机会显著增高.结论随着静脉曲张程度的增大,胃左静脉离肝血流速度平行增加,而且胃左静脉离肝血流速度越高,曲张静脉出血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李凤华;夏建国;方华;王晓燕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超声对乳腺后间隙与注射式隆乳并发症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后间隙与注射式隆乳并发症的关系.方法用超声观察和测量正常女性的乳腺后间隙,将注射式隆乳后患者的超声检查、手术和病理资料进行相关的分析,以明确产生并发症的原因.结果注射层次的错误和渗漏将导致并发症的出现.结论超声是验证注射式隆乳是否成功的首选检查方法,乳腺后间隙的厚度和完整性与是否出现并发症密切相关,注射式隆乳的安全性值得探讨.

    作者:马步云;毛维;魏兵;罗燕;庄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外部性脑积水的超声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婴儿外部性脑积水(EH)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对48例对象研究,正常组30例,经CT诊断为EH的18例患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正常组蛛网膜下腔2.5mm大脑半球间裂3mm,EH组蛛网膜下腔3~8mm,大脑半球间裂4~10mm.两项指标,患儿组均高于正常组.结论由于超声能清晰显示婴儿颅内组织结构,应用方便,易于观察蛛网膜下腔及大脑半球间裂的变化,使超声检查成为诊断EH的一种准确、快速的方法.

    作者:李世杰;张西平;刘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胎儿颈部软组织厚度的超声测量

    目的建立胎儿颈部软组织厚度(nuchal skinfold thickness, NT)的正常参考值,以便为产前超声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提供参照.方法经腹超声测量3203例中晚孕期胎儿颈部软组织厚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初步得出各孕周胎儿NT的参考值范围.NT随着孕周增加而增长,其回归方程:NT=-1.448+0.401×孕周(r=0.790, P<0.0001).结论 NT的变化遵循胎儿发育的规律,有其本身的固定图像特征.本文提出的各孕周的NT超声测值,对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筛查有重要参考价值.其敏感性为66.67%,特异性为95.06%,准确性为95%.

    作者:陈彦红;许春梅;严思萍;万里凯;宁加玲;张永兵;王小燕;马刚;黄向红;康利克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肌血管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肌血管瘤是原发于骨骼肌的一种血管瘤,临床较为少见,占血管瘤总数的0.8%,发病部位以下肢为多,其次为上肢.肌肉内血管瘤的好发年龄在30岁以下,以往临床上根据临床症状及核素扫描来确诊此病.我科应用二维、三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肌血管瘤9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雪初;金建文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兔VX2肝癌模型的建立及超声评价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制作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的特点,评价超声检查在监测VX2肝癌中的价值.方法将VX2细胞滤液、VX2瘤株小块及VX2瘤株小块+明胶海绵分别注射或接种于28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肝脏内,一周后不同时间行超声检查.结果 A组滤液注射法:平均成瘤时间约21天,肝的原位成瘤率为75%.B组包块埋植法:平均成瘤时间14天,肝的原位成瘤率为83%.C组包块埋植+明胶海绵法:平均成瘤时间14天,肝的原位成瘤率88%.三组成瘤率统计学无显著差异(χ2=1.118,P>0.05).肝脏内的移植瘤在超声上均表现为低回声伴声晕的肿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表现为周边血供丰富,中央血供稀少.结论三种方法均能制成肝癌模型,超声检查是一种监测肝癌模型的有效手段.

    作者:杨亚汝;许小云;张贵祥;李玉洁;赵京龙;姜露莹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肝癌与肝泡球蚴肿块声像图鉴别的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了17例肝癌和47例肝泡球蚴肿块的声像图表现,探讨了两者的鉴别要点,旨在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组64例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证实和CT、MRI检查及血清AFP、Em2免疫试验阳性者的声像图资料.结果肝泡球蚴具有肿块巨大坚硬、呈分叶状、表面不平、边缘模糊、内无血流、回声不均、地图样征、砂样钙化、中心坏死、增大缓慢等12种声像图特征,这些特征是与肝癌肿块相鉴别的要点.结论探讨的12种声像图对肝癌与肝泡球蚴实质性肿块的鉴别诊断颇有帮助.

    作者:张玉英;宋书邦;马娥生;马钦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 MRI菲立磁增强扫描对家兔急性放射性肝损伤的评价

    目的探讨MRI菲立磁增强扫描对急性放射性肝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5只家兔经40Gy单次X射线半肝照射后第3天作MRI T2WI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将MRI表现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相对照.结果 5只家兔T2WI平扫肝组织信号强度均未发现变化.T2WI菲立磁增强扫描,肝组织信号强度受照区与非受照区均较平扫降低,但受照区肝组织信号强度相对比非受照区高,两者间见明显的分界线.全部家兔受照区与非受照区肝组织在光镜下观察未发现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等异常改变.结论 T2WI菲立磁增强扫描在家兔半肝照射后第3天光镜未发现组织学变化时即检出肝放射性改变,且表现有明确的特征性.我们认为MRI T2WI菲立磁增强扫描对放射性肝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沈钧康;蒋震;陆雪官;张彩元;赵培峰;周剑影;陆之安;钱铭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