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61岁.左侧胸背部疼痛1天,加重伴憋气7天入院.结核菌素试验(++),血沉13mm/h,31mm/2 h.
作者:王锋;梁建玲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前膝关节疾病诊断方法主要有MRI、CT和超声,但是,膝关节镜检查是膝关节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膝关节镜手术更是近十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微创手术,是用高清晰光学内镜和高分辨真彩色电视摄像系统直视下动态或静止观察关节内的结构和施行咬、割、刮、刨、钻、激光气化等各种技术实施半月板修复、软骨修整、滑膜切除、滑膜皱壁切除术、游离体取出、前后交叉韧带重建、软骨移植等手术.因此关节镜的仪器设备器械的管理是至关重要,本文对我院二十年来在对关节镜仪器设备器械管理方面的经验作一介绍,与同道共勉.
作者:王明花;郭瑞军;孙建海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患者女,22岁,咳嗽,咯血1月余.胸部正侧位X线片示:右侧胸腔中等量积液,右肺中叶不张并肺门肿块.超声检查示:心包大量积液,腹腔间隙少量积液,右侧胸腔大量积液.胸部CT示:右侧胸腔、心包大量积液,纵隔少量积液;前纵隔、隆突下、主-肺动脉淋巴结肿大、融合成片块状,包绕在大血管周围;右后纵隔中下份内见一圆形巨大块影,约9.5cm×7.1cm×10.5cm大小,CT值为43.9Hu,增强后肿块轻度强化,CT值为67Hu,肿块向右侧生长,突破胸膜,包绕中间段及下叶支气管,致管腔狭窄,但仍可见含气支气管,肿块边缘清楚,无分叶,密度欠均匀,其内见散在点片状低密度影,未见钙化和脂肪成分,邻近椎体无骨质破坏(图1,2).肺窗可见右肺下叶不张,右肺内数个粟粒大小结节灶.CT诊断为:右侧中央型肺癌.
作者:宋光义;韩丹;刘俊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1 资料和方法本院门诊患者32例,共63只眼,其中1例为单眼病变,男11例,女21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52岁.采用Toshiba-350A型的彩色多普勒检查仪,频率7.5~10MHz选用小器官条件,取仰卧位,采用轴位扫描法,仔细观察患者的眼球.首先测量眼轴的长度,观察玻璃体的后极部及视神经乳头周围是否失去正常的球形,有无向后膨出及膨出宽度和深度,观察其形态及其与视乳头的关系.并仔细地询问是否有外伤、感染等病史,以及矫正视力的度数.
作者:彭国平;陈常佩;周波;付景霞;冉小青;叶丹屏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患者男,45岁.因高热数日伴右上腹痛就诊.查体:右上腹明显压痛,无腹肌紧张,无移动性浊音,体温39.5℃.超声检查:于肝右前叶及左外叶可探及两个低回声包块,内呈蜂窝状,大小分别为14.0cm×10.3cm和6.4cm×6.3cm,其中左外叶的低回声包块内可见4.1cm×3.7cm的不规则无回声区,透声差.超声诊断:肝脏多发巨大脓肿.行超声引导下穿刺,证实超声诊断.
作者:郭丽华;刘萍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患者女,46岁,孕4产2,因腹胀下腹隐痛伴尿频半年入院.妇科检查:子宫前方触及偏实性肿物,直径约15~16cm,子宫左后方可及稍囊性不活动包块,直径约10cm.超声所见(图):子宫形态大小回声正常,子宫左侧及前上方可见一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的巨大肿物,上界达脐上三指,两侧达左右锁骨中线,内部回声不均匀以低回声为主,部分呈无回声.肿物
作者:孟杰;曹喜琴;李长虹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患者女,25岁,产后1周,从产前1个月开始有活动后胸闷、气促,产后1周出现呼吸困难入院.彩超检查:右房、右室扩大(右房横径59mm,右室前后径38mm),左房、左室腔小(左房前后径24.9mm,左室前后径26.9mm),主肺动脉及左右支均扩张(主肺动脉内径39.3 mm,右肺动脉内径27.5 mm,左肺动脉内径21mm),房室间隔连续完好,大动脉短轴切面于右肺动脉内可探及大小约48.1mm×23mm的中低回声团块(图1),不随心脏收缩而移动.心包腔可探及少量积液.CDFI:右肺动脉内的中低回声处于收缩期出现充盈缺损(图2),肺动脉瓣下于舒张期探及明亮的红色反流信号,反流速度2.94m/s;心尖四腔切面于三尖瓣上收缩期探及蓝色为主的反流信号,反流速度3.99m/s,反流面积约占右房面积的40%,跨瓣压差为64mmHg;根据三尖瓣反流估测肺动脉收缩压约74mmHg;心内未见分流.超声诊断:①肺动脉主干及左右支扩张并肺动脉反流,右肺动脉内中低回声考虑为血栓;②肺动脉高压;③右房室扩大,左房室偏小;④三尖瓣反流(中-重度);⑤心包腔少量积液.螺旋CT扫查提示:右心增
作者:陈卫华;叶军;陈燕玲;葛贻珑;肖文胜;任苓;谢谨捷;游宇光;凌月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患者男,36岁.既往有肾结石病史.近日腰部疼痛来诊.B超检查:左肾体积中度并增大,集合系统可见分离,宽约1.5cm.肾盂被分隔成上、下两部分.集合系统边缘散在强回声.大者约1.0cm,输尿管分为前、后两条.后方输尿管腔内示2个强回声,后伴声影.前方输尿管亦见一类似强回声,后伴声影(见图).右肾大小正常,集合系统内见多发散在强回声,后伴声影.集合系统未见分离.经静脉肾盂造影诊断证实为左侧重复肾,双输尿管畸形伴多发结石(2条输尿管,3枚结石),双肾多发结石伴左肾轻度积水.
作者:林少华;毕重磊 刊期: 2003年第12期
孕妇,29岁,孕2产1.因停经25周来院检查.B超所见:单胎,颅骨变薄,颅骨光环尚完整,双顶径6.4 cm,脑组织皱缩,脑沟深而宽,脑中线不居中,双侧侧脑室未见明显扩张.脊柱排列规则,胎心搏动规律,胸腹比例可.胎儿四肢长骨发育均短小,其中股骨长约3.8 cm.四肢长骨均可见强回声连续中断,部分错位分离或弯曲、成角(如图).胎盘前壁,厚薄一致,内回声尚均.羊水大深度9.0 cm.超声诊断:①单活胎、中妊;②胎儿成骨发育不全并脑组织发育不良;③羊水过多.后经引产,尸解及X线证实.
作者:吴莲花;王灿省 刊期: 2003年第12期
肌血管瘤是原发于骨骼肌的一种血管瘤,临床较为少见,占血管瘤总数的0.8%,发病部位以下肢为多,其次为上肢.肌肉内血管瘤的好发年龄在30岁以下,以往临床上根据临床症状及核素扫描来确诊此病.我科应用二维、三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肌血管瘤9例,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雪初;金建文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患者男,30岁,因发现双侧手、腕关节周围皮下结节近4年,结节缓慢增大,每日晨起消失,活动后出现,于2003年5月9日来我院诊治.查体:双侧手、腕关节周围多发皮下结节,1~2cm,质软,活动度可,压之消失,周围皮肤无异常,左手中指掌骨略增粗,关节活动可.一般情况可,无内分泌、消化道及其他异常症状,无家族史.X线及CT检查(图1,2)见双手多发掌指骨及双足多发趾骨骨干或干骺端可见大小不一圆形或卵圆形囊性透亮区,以左手掌、指骨为著,病灶边缘可见分叶状,骨皮质变薄,尚连续,部分病灶内可见钙化斑块,左侧尺骨远端软组织内可见肿块影,邻近骨皮质受压、凹陷,并且有硬化边缘,左侧桡、胫骨远端可见骨性隆起,其基底部宽广,表面光滑.双侧手腕关节CT增强表现:两侧腕关节周围可见多发软组织结节影,密度尚均,境界清楚,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程度和血管相似.
作者:成建明;强金伟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患者男,59岁,因贫血来我院就诊,B超:肝切面形态失常,左叶增大,右叶缩小,肝包膜呈锯齿状,实质光点分布均,呈地图样改变,门静脉内径1.5cm.脾厚12cm,脾长为脐下4cm,脾实质内布满大小不等稍强回声光团(如图),后方无声影,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较大的直径为1.0cm,较小的为0.4cm,似满天繁星.彩超示脾稍强回声光团周边及内部未见血流信号.超声提示:血吸虫病肝硬化,巨脾并弥漫性实质性占位病变,多发性小血管瘤不能排除.因血吸虫病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切脾手术.病理报告:淤血性脾肿大.
作者:傅景霞;陈常佩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患者女,1岁2个月,因咳嗽15天余,右下肢肿胀4天入院.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中小水泡音.右下肢肿胀伴有皮温减低.彩超显示:右髂外静脉及股静脉壁粗糙,增厚,腔内充满低回声,欠均匀,范围约达80mm,考虑右髂外静脉血栓形成,管腔有闭塞.行直接下肢CT静脉造影检查显示:大隐静脉怒张;股静脉(图1)和髂外静脉内可见匍萄样的充盈缺损区,范围以髂静脉到大隐静脉汇入股静脉处的下方,诊断为右髂外静脉、股静脉上段血栓.经溶栓抗炎等对症治疗后,再次行直接下肢CT静脉造影检查,显示髂外静脉、股静脉(图2)未见扭曲及充盈缺损,患者治愈出院.
作者:吴新淮;常钧;张文敏;袁芳;尹致庆;王志文;史小湘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患者女,21岁.2003年3月以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无力,当时尚能行走,1个月后症状加重,双下肢膝关节疼痛,局部肤温降低,伴阵发性麻木,渐不能行走.在其他医院摄X线片未见异常表现,服中药治疗后无好转且症状持续加重.5月30日入我院时,双下肢浅深感觉减退,肌力Ⅱ级,肌张力下降,膝腱反射未引出,巴彬斯基征(-).X线示右肺第二前肋间中带多个黄豆大小结节影,左肺第二前肋间见索条状阴影,右肋膈角变钝.
作者:邹建勋;李明亮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在不同胎盘缺血情况下胎羊脐带动静脉血流信号的变化.方法双胎妊娠母羊2只,分别对其胎羊进行结扎脐动脉,结扎胎盘小叶及螺旋脐带等处理,观察脐血流的改变.结果结扎一根脐动脉使脐血流阻力增高,胎盘小叶被结扎60%时,脐动静脉血流均有改变.结论胎盘代偿功能正常下出现胎盘缺血情况,胎羊通过一系列生理调节将脐血流维持在正常范围,胎盘功能失代偿时,先出现脐动脉血流变化,继而出现不可逆脐静脉血流变化.在胎盘缺血情况下,脐带螺旋易引起脐血流改变.
作者:刘智;常才;李笑天;汪源源;陈曦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于影像学对照研究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动物模型.方法将80只成年白兔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并设对照组30只以正常饮食(Ca∶P=1∶0.7)喂养.实验组50只以高磷饮食(Ca∶P=1∶7)喂养.分别在喂养前一周及喂养后第1、2、3、4、5个月末对所有动物做血钙、血磷、血PTH测定,并进行骨影像学及喂养后动物的甲状旁腺、肾及其骨骼病理学观察.结果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组血PT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前3个月时,血钙水平下降,而血磷水平变化无明显差异,在第4、5个月末,血钙水平明显升高,而血磷水平明显下降.甲状旁腺组织学检查:在1个月时无变化,2个月时实验组10例中6例显示轻度增生,3个月时10例中9例显示轻、中度增生.在第4、5个月末,20例均明显增生.影像学检查:前3个月骨骼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异常改变,第4个月末,10例有7例肋骨、骶骨及髂骨密度降低.第5个月末,10例均显示肋骨、骶骨及髂骨骨密度减低及骨膜下骨皮质吸收,而对照组中所有动物未发现异常病理变化.结论高磷饮食可成功地建立适合影像学研究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动物模型.
作者:白荣杰;韩铭钧;吴振华;张慧博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制作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的特点,评价超声检查在监测VX2肝癌中的价值.方法将VX2细胞滤液、VX2瘤株小块及VX2瘤株小块+明胶海绵分别注射或接种于28只新西兰大白兔的肝脏内,一周后不同时间行超声检查.结果 A组滤液注射法:平均成瘤时间约21天,肝的原位成瘤率为75%.B组包块埋植法:平均成瘤时间14天,肝的原位成瘤率为83%.C组包块埋植+明胶海绵法:平均成瘤时间14天,肝的原位成瘤率88%.三组成瘤率统计学无显著差异(χ2=1.118,P>0.05).肝脏内的移植瘤在超声上均表现为低回声伴声晕的肿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表现为周边血供丰富,中央血供稀少.结论三种方法均能制成肝癌模型,超声检查是一种监测肝癌模型的有效手段.
作者:杨亚汝;许小云;张贵祥;李玉洁;赵京龙;姜露莹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MRI菲立磁增强扫描对急性放射性肝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5只家兔经40Gy单次X射线半肝照射后第3天作MRI T2WI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将MRI表现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相对照.结果 5只家兔T2WI平扫肝组织信号强度均未发现变化.T2WI菲立磁增强扫描,肝组织信号强度受照区与非受照区均较平扫降低,但受照区肝组织信号强度相对比非受照区高,两者间见明显的分界线.全部家兔受照区与非受照区肝组织在光镜下观察未发现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化等异常改变.结论 T2WI菲立磁增强扫描在家兔半肝照射后第3天光镜未发现组织学变化时即检出肝放射性改变,且表现有明确的特征性.我们认为MRI T2WI菲立磁增强扫描对放射性肝损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沈钧康;蒋震;陆雪官;张彩元;赵培峰;周剑影;陆之安;钱铭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评价超声技术在检测动脉粥样硬化兔主动脉形态学与组织特征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只兔分为正常组与动脉粥样硬化组(AS),于实验开始、4、8、12周末行超声检测:包括主动脉内中膜校正回声强度(AIIc%)、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主动脉收缩期直径(Ds)、收缩期主动脉峰值流速(Vp),并同期行血脂检测,于实验设定的时相点宰杀动物,获取主动脉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AS 组主动脉AIIc%值随实验时间延长而显著增高(P<0.01).IMT 测值增大;Ds增大;Vp增快;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发现AS组主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明显增殖及大量弹力纤维形成;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AS组主动脉内中膜蛋白表达随实验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结论超声技术有助于评价主动脉粥样硬化,AS组主动脉内中膜AIIc%值增大的超微基础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明显增殖及大量弹力纤维的形成.
作者:夏红梅;高云华;崔华;何作云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总结36例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的多普勒超声探测经验,评价无创诊断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TCD)、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技术探测颅底异常血管网病颅内血管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比较分析.结果 TCD探测24例,明确诊断22例,高度怀疑1例,阴性者1例,与DSA比较诊断符合率为96%.CDFI及CDE探测12例,均明确诊断为颅底异常血管网病,并被DSA证实.结论 TCD、CDFI及CDE能实时动态观察颅底血管及血流动力学改变,CDFI及CDE对狭窄处血流显示敏感,有助于准确判断血管闭塞与轻度狭窄,对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又因其无创,病人易接受,可作为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病人诊断、定期随访的首选方法.
作者:张小征;吕健;莫雪红;束枫;华莎;马廉亭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婴儿外部性脑积水(EH)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对48例对象研究,正常组30例,经CT诊断为EH的18例患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正常组蛛网膜下腔2.5mm大脑半球间裂3mm,EH组蛛网膜下腔3~8mm,大脑半球间裂4~10mm.两项指标,患儿组均高于正常组.结论由于超声能清晰显示婴儿颅内组织结构,应用方便,易于观察蛛网膜下腔及大脑半球间裂的变化,使超声检查成为诊断EH的一种准确、快速的方法.
作者:李世杰;张西平;刘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分析鞍上生殖细胞瘤的MRI 的表现特征并对其进行鉴别诊断.方法对11例鞍上生殖细胞瘤的MRI材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鞍上生殖细胞瘤的形态、发生部位、T1加权和T2加权成像的信号和增强后的特征.结果 11例鞍上生殖细胞瘤中,4例(36.4%)肿瘤形态不规则,肿瘤侵犯至垂体和垂体柄分界不清.5例(45.5%)肿瘤仅累及垂体柄,引起垂体柄增粗;2例(18.2%)肿瘤累及垂体柄和下丘脑.全部肿瘤外缘清楚.于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增强后侵犯垂体和垂体柄者强化欠均匀,位于垂体柄和累及垂体柄及下丘脑者呈明显均匀强化.结论鞍上生殖细胞瘤常累及垂体柄及下丘脑或垂体,肿瘤边界清楚,增强后有明显强化.
作者:朱丹红;苏小方;于海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柔脑膜转移的解剖基础、转移途径和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29例病人均行横轴位、矢状位T1WI, 横轴位T2WI和横轴位FLAIR平扫.团状注射Gd-DTPA 0.2mol/kg后行横轴位、矢状位T1WI 和冠状位T1WI抑制脂肪序列增强扫描.结果脑实质转移灶伴柔脑膜线状增厚、增强影占17.24%.脑实质转移灶伴柔脑膜结节灶及线状增厚、增强影占24.14%.柔脑膜结节灶及线状增厚、增强影13.79%.单纯柔脑膜结节灶6.90%.单纯柔脑膜线状增厚、增强影13.79%.沿室管膜以及柔脑膜线状增厚、增强影13.79%.脑实质转移伴柔脑膜以及颅神经脑池段增厚、增强影10.34%.结论柔脑膜的解剖结构、血供特点和脑脊液循环决定了柔脑膜即可发生血源性转移又可发生脑脊液源性转移.恶性肿瘤怀疑柔脑膜转移的病人必须行MRI增强检查,以免漏诊.
作者:张贵祥;李玉洁;赵京龙;胡运胜;周根全;张悦萍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显示筛窦解剖方面的作用,同时探讨筛窦解剖变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GE Lightspeed Plus多排螺旋机对250例进行筛窦横断面HQ或HS模式扫描,然后经工作站作冠状面、矢状面等切面三维重建.结果筛窦的冠状面、矢状面多平面重建图像几乎与直接扫描相同,筛窦的解剖变异发生率较高,所见的解剖变异有5种,其中筛大泡104例,占总变异的56.5%;Onodi气房48例,占26%;眶下气房12例,占6.5%;筛凹低位8例,占4.3%;纸样板内移12例,占6.5%.结论筛窦横断面HS或HQ模式的扫描,经三维重建可以得到冠状面及其他任何切面图像,完全能满足临床诊断的要求.它能如实反映筛窦的解剖变异,对鼻内镜外科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作者:李玉华;高煜;薛建平;朱铭;曹荣萍 刊期: 2003年第12期
MRI能够清楚显示心肌病特征性的形态变化,可补充超声心动图的不足,为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MRI电影尚可准确地对心功能进行无创性评价.近年用于缺血性心脏病的MR心肌灌注及延迟增强扫描,对心肌病的诊断也有重要作用.心肌灌注扫描可以发现心肌缺血,延迟增强提示心肌纤维化等,对分析肥厚型、扩张型等心肌病的预后将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心肌病(肥厚型、扩张型、限制型和致心律不齐性右室心肌病)的MRI诊断加以评价.
作者:李世国;刘玉清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继发性肾上腺恶性淋巴瘤发生率约占淋巴瘤的25%[1,2].而原发性肾上腺淋巴瘤(primary adrenal lymphoma,PAL)却十分少见,经MEDLINE检索,自1966-2002年共报道80例[3-19].本文综述PAL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学特点、诊断、预后,尤其是影像学表现,以便提高对PAL的认识.
作者:黄宝生;陈巨坤 刊期: 2003年第12期
心血管疾病是发达国家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冠状动脉疾病引起.据国外相关文献报道,约50%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首发表现是心肌梗塞,超过50%的心肌梗塞患者在发病急性期一个月内死亡[1,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人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因而在症状出现前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明确诊断、进行相应治疗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也给影像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朱海峰;范家栋;王东江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肝肿瘤诊断中的时相改变及其价值.方法选用百胜Megas超声诊断仪和Bracco公司的SonoVue超声造影剂,对29例共34个肝内实质占位病变进行实时谐波超声造影检查,其中16个原发性肝癌,4个转移性肝癌,9个肝血管瘤,5个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结果经超声造影后,34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肝癌的增强减退时间(57.6±15.7s)明显比其他良性肿瘤为早(P<0.05);肝血管瘤的增强峰值时间(65.0±24.6s)明显比其他肿瘤长(P<0.05).如以肝肿瘤在动脉相增强而在门脉相减退呈低回声作为诊断肝癌的指标,则超声造影诊断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5%(19/20)、100%(14/14)和97%(33/34).结论实时超声造影能反映不同肝肿瘤在不同时相上的不同表现,可帮助提高肝肿瘤超声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王文平;魏瑞雪;丁红;齐青;黄备建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在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手术确诊的32例胆管癌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胆管癌超声影像特征为:梗阻部位以上胆管不同程度扩张100%(32/32),胆管肿块影像90.6%(29/32),诊断符合率90.6%.结论超声对于胆管癌的定位、定性诊断及分型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马果丰;贾莉;刘学彬;杨姣;曾崇芳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对比研究了17例肝癌和47例肝泡球蚴肿块的声像图表现,探讨了两者的鉴别要点,旨在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组64例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证实和CT、MRI检查及血清AFP、Em2免疫试验阳性者的声像图资料.结果肝泡球蚴具有肿块巨大坚硬、呈分叶状、表面不平、边缘模糊、内无血流、回声不均、地图样征、砂样钙化、中心坏死、增大缓慢等12种声像图特征,这些特征是与肝癌肿块相鉴别的要点.结论探讨的12种声像图对肝癌与肝泡球蚴实质性肿块的鉴别诊断颇有帮助.
作者:张玉英;宋书邦;马娥生;马钦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类癌的临床、胸部平片及CT诊断.方法针对经手术及病理确诊资料完整的9例肺类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其临床、胸部平片及CT表现.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6例(66.7%),咳血5例(55.6%),发热3例(33.3%).胸部平片肿瘤位于右肺6例,左肺3例,8例呈圆或类圆形,密度均匀,2例见浅分叶.CT扫描6例中,2例圆形,4例(80%)分叶状,3例(50%)见中心密度减低的坏死区,肿瘤的平均直径4.3cm,平扫平均CT值37.6Hu,注入对比剂后6例均有不同程度增强,CT值平均上升39.8Hu.结论肺类癌的表现缺乏特征性,但若能认真分析胸部平片及CT的每一征象,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完全可以提高本病术前诊断水平.
作者:王成林;李雅琴;陆普选;吴政光;董汉彬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乳腺后间隙与注射式隆乳并发症的关系.方法用超声观察和测量正常女性的乳腺后间隙,将注射式隆乳后患者的超声检查、手术和病理资料进行相关的分析,以明确产生并发症的原因.结果注射层次的错误和渗漏将导致并发症的出现.结论超声是验证注射式隆乳是否成功的首选检查方法,乳腺后间隙的厚度和完整性与是否出现并发症密切相关,注射式隆乳的安全性值得探讨.
作者:马步云;毛维;魏兵;罗燕;庄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提高对45岁以上女性乳腺纤维腺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纤维腺瘤的超声表现.结果肿物均为低回声,回声均匀32例,不均匀18例,后方回声增强28例;3例肿物内有粗大钙化伴声影;肿物边界清晰38例,模糊12例;椭圆形28例,分叶状22例,11例有侧方声影.CDFI:27例肿物内部或周边可见动脉或静脉血流频谱,其中血流丰富8例,RI变化范围0.45~0.89.结论 45岁以上中老年女性乳腺纤维腺瘤大多具有典型纤维腺瘤声像图表现.少数超声表现不典型,根据肿物后方回声及肿物内钙化特点有助于诊断.
作者:朱利;周纯武;郝玉芝;黄苏里;李洪林;王勇;李荣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心型肺癌支气管腔的形态变化.方法对100例经病理证实的中心型肺癌行螺旋CT扫描,应用SSD方法对支气管三维成像.结果支气管狭窄43例,呈鼠尾状、偏心状、串珠状和不规则状狭窄;支气管梗阻57例,呈截断性、斜状、不规则状梗阻和先狭窄后梗阻,狭窄和梗阻后支气管显影18例.结论螺旋CT三维成像能良好地显示支气管腔的形态变化.
作者:王万旗;寇景全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了解经临床确诊为SARS的患者治疗痊愈后其肺内残留改变及HRCT的价值.方法对22例临床确诊为SARS经治疗后痊愈出院的患者行HRCT扫描复查.结果首次HRCT扫描显示22例患者中10例肺内有异常改变,包括磨玻璃影、小叶间隔增厚.12例未见异常改变.10例首次复查异常的患者中,有8例8周后进行了第二次复查,HRCT显示病灶较前缩小、数量减少.结论 SARS患者治愈后HRCT扫描可显示肺内残留肺间质异常改变,表现为磨玻璃影及小叶间隔增厚;短时间复查病变较前缩小.HRCT是发现该改变敏感的影像学方法.
作者:黄勇;王继琛;王仁贵;蒋学祥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测量并得出正常成人各年龄、性别组胸部CT选定层面内、中带的肺小血管横径和计数的正常值范围及分布规律.方法收集180例正常成人胸部CT,按性别年龄分组,选择并测量6个有明确解剖标志的层面中内、中带小血管的横径和数目,计算其正常值范围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得出各组不同层面、区域肺小血管横径和计数的正常值范围.发现性别与年龄对小血管分布及数目的影响.结论正常成人各性别、年龄组常规CT 6层面内、中带小血管横径和计数分布有一定规律.
作者:王丽华;李润明;郭佑民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利用高分辨率CT(HRCT)扫描来评价肺老化进程的可能性.方法对54例正常志愿者(年龄19~84岁)的右肺在深吸气末与深呼气末进行上、中、下三个固定层面HRCT扫描.并对其CT值、层面面积变化率、空气滞留区及肺内微小结构改变进行观察,分析其是否随年龄变化.结果呼气相平均CT值与吸气相平均CT值的差值随年龄增长其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45).结论 HRCT能够提供肺老化的某些信息,可以做为肺老化的评价手段之一.
作者:李子川;黄连军;曾庆玉;霍建伟;李坚;何作祥;王士雯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评价乳腺癌血流特征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CDFI、PDI和3D-DMS检查171例乳腺肿块,定量分析血流灌注量、Vmax、RI、血管数量.结果乳腺癌相对灌注为(8.200±0.001)%,良性肿块(2.400±0.002)%(P<0.01);乳腺癌Vmax为(25.68±1.11)cm/s,良性肿块(6.10±0.22)cm/s (P<0.001);乳腺癌PI为1.29±0.36,良性肿块0.83±0.22 (P<0.01);乳腺癌RI为0.7±0.010,良性肿块0.49±0.011 (P<0.01);血管数量乳腺癌为1.810±0.026,良性肿块0.98±0.100 (P<0.001),以上各组数字均显示乳腺癌明显高于良性肿瘤.CDFI、PDI和3D-DMS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6.9%,特异性为93.8%,准确性为96.8%.结论超声CDFI、PDI和3D-DMS对早期乳腺癌诊断具有独特价值.
作者:丛新丽;李树祝;武乐斌;马玉香;马新武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总结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二维与彩色及频谱多普勒的声像特点,评价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4例SSS患者的颅外椎动脉、锁骨下动脉(SCA)、无名动脉及颅内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结果 SSS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硬化与大动脉炎.在患侧椎动脉内出现逆向血流,完全盗血,收缩舒张期均为反向血流;部分盗血,收缩期逆向,舒张期正向或无血流信号.颅内椎基底动脉峰值流速明显增高.病变的锁骨下动脉起始部或无名动脉斑块形成或管壁增厚致管腔狭窄或闭塞.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筛选诊断SSS的经济、简便、无创、可靠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吴晓萍;陈志刚;刘炯鸥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采用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各节段室壁的收缩、舒张功能参数,了解正常人左心室上、中、下三个节段不同室壁的短轴方向局部运动状况,作为进一步研究的正常对照.方法国产LEJ-1全方向M型心动图系统,对胸骨旁左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的二维图像进行采集和定标,用手动分析法对左室16个室壁节段的运动曲线进行测量,测量参数包括:收缩期大运动幅度(R),收缩末期室壁厚度(Ts),舒张末期室壁厚度(Td),舒张三分之一时室壁厚度(T1/3d),心内膜舒张早期运动速度(Vd)与收缩期大运动速度(Vs),以及心电图R波顶点到室壁舒张开始的时间间隔(R-d),每种测定取连续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并计算室壁增厚率(△T%)、舒张早期运动速度与收缩期大运动速度的比值(Vd/Vs)及舒张三分之一时室壁变薄率(△T1/3d%),以及16节段室壁R-d的大差值R-D.结果左室各节段室壁的局部功能指标平均测值:R为(8.97±1.5)mm,△T%为(56.47±8.2)%,Vs为(38.07±9.0)cm/s,Vd为(47.67±13.9)cm/s,Vd/Vs为1.25±0.17,△T1/3d%为(64.84±6.27)%.总体看,后壁各项指标测值较大,而室间隔的较小;中、上段室壁的收缩和舒张运动较心尖段强.结论全方向M型超声心动图可以对所有节段室壁的局部运动功能进行定量检测,正常左室各节段室壁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各节段间正常值存在一定差异.
作者:王青;李越;温朝阳;王廉一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初步探讨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及特点.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20例脑梗塞和TIA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结果发现94例颈动脉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78%.CT或MRI检查的脑梗塞灶与超声发现颈动脉斑块的侧向基本是一致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于分叉处,软斑与溃疡斑是脑梗塞的主要的栓子来源,血流动力学各项参数及频普形态亦有改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有密切相关性,超声检测预测脑梗塞的发生对临床预防脑梗塞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贺庆红;李治安;章新新;张志诚;马会堂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年龄、性别、心率和前、后负荷等因素对儿童右心室多普勒超声Tei指数的影响,建立右心室Tei指数的正常值.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估测149名正常儿童,61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和34例肺动脉瓣狭窄患者的右心室Tei指数.结果右心室Tei指数与年龄、性别、心率、前负荷与后负荷间无显著相关性(P=0.0754,0.8652,0.1002,0.4104, 0.8379,均>0.05),右心室Tei指数正常值为0.26±0.0838.结论多普勒超声Tei指数不受年龄、性别、心率及负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可以用来估测先心病儿童的右心室功能.
作者:张玉奇;陈树宝;孙锟;陈笋;沈蓉;张志芳;武育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评价急性肺动脉栓塞(PE)患者右室功能的价值.方法应用TDI观察13例应用螺旋CT诊断的急性PE患者治疗前后右室功能参数的改变,并分析TDI参数与肺动脉栓塞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PE患者治疗后右室侧壁基底段VE较治疗前显著增高(10.27±3.83)cm/s vs (13.48±3.82)cm/s,P<0.05,VA显著降低(23.16±6.89)cm/s vs (17.88±3.79)cm/s,P<0.05,右室侧壁各节段VE/VA增高显著;右室侧壁基底段VE/VA与螺旋CT肺动脉阻塞指数之间显著相关(r=-0.459,P<0.05).结论 TDI参数对急性PE患者病变程度及疗效判定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建华;尹洪宁;袁雅东;郭平珍;周存河;刘兰燕;邢恒国;李路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正常人胸背动脉(TDA)血流动力学.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测量120个正常人240条胸背动脉主干血流参数,包括收缩期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速度(Vmean),舒张期小血流速度(Vmin),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胸背动脉血流参数95%参考值范围: Vmax 28.46~60.26cm/s,Vmean 6.80~22.84cm/s,Vmin 1.16~6.76cm/s,PI 1.78~3.34,RI 0.84~0.95.TDA血流参数左右无显著性差异;男性血流速度高于女性(P<0.05);老年组(60~79岁)各项血流参数与青年组(20~39岁)、中年组(40~59岁)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提出了正常TDA的基础参数,为背阔肌肌瓣皮和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科学、客观的对照标准.
作者:张莉;李智贤;刘达恩;农庆文;卢月华;臧毅;张步林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三维超声重建系统在人体血管重建中的准确性、可行性.方法对15例颈动脉狭窄病人进行三维重建,测定狭窄程度及狭窄比,再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并将两种方法测得的狭窄比作相关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所测狭窄比经统计学处理证明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种方法测值呈高度正相关(r=0.977).结论自行研制的三维超声重建系统用于人体可行,测值准确;可以动态观察动脉硬化斑块的进程及转归;为内外科室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田家玮;费洪文;孙立涛;李如萍;冷晓萍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用超声心动图法评价以比索洛尔为代表的选择性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对高血压左室肥厚和纤维化的逆转作用.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高血压左室肥厚病人23例为治疗组,口服比索洛尔5mg/d共24周,记录分析治疗组用药前后的三维超声心动图和声学密度定量指标,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在用药前后左室质量指数(LVMI)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组用药后LVMI显著减低(P<0.05).治疗组在用药前后的左室壁IBS%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CVIBS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用药后较用药前左室壁IBS%降低(P<0.01),CVIBS增加(P<0.05).结论比索洛尔可减轻高血压病人的左室肥厚和间质纤维化程度.
作者:王荣;张运;蔡恒;张梅;张薇;葛志明;黎莉;胡燕燕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索用室壁应力(stress)与应变(strain)的关系评价高血压病左室收缩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55例高血压病患者和30例健康人.应用超声心动图计算左室射血分数(EF)、心指数(CI)、重量指数(LVMI)和相对室壁厚度(RWT),并联合袖带肱动脉血压值计算左心室收缩期室壁经线峰值应力(Pσm).根据LVMI和RWT将高血压病分为左室正常构型和左室重构两组.在数字化超声工作站中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获取左室前壁心肌2个节段长轴应变曲线和峰值收缩应变值(PSS).结果①以EF,CI表示的心脏收缩功能,在高血压病左室正常构型组值中无明显变化;而在高血压病左室重构组中下降,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②Pσm在高血压病两组中较对照组均有增高(P<0.05~0.0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③高血压病两组左室前壁基底段(Bas)和中段(Mid)的pSS值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④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两组Pσm与PSSBas和PSSMid均呈显著负相关.根据正常构型组Pσm与PSSBas直线回归方程计算,在相同Pσm水平,左室重构组PSSBas的实测值显著低于预测值及实测值与预测值的比值较正常构型组显著下降,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①心脏室壁应力与应变的关系不依赖于心脏后负荷.②用心脏室壁应力与应变的关系评价高血压病左室收缩功能,能够更客观反映心肌本身的生物力学特性,可能成为评价在体心脏心肌病理生理改变的有价值方法.
作者:王金锐;那日苏;秦林金;刘志耀;刘国辉;王淑敏;杨敬英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分析正常人及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运动速度及心肌速度梯度(MVG),探讨MVG评价缺血心肌局部功能的价值.方法离线分析19例心肌梗死患者和13例正常对照者左室后壁及前室间隔的心肌多普勒速度曲线,分别测量收缩期及舒张早期短轴方向和长轴方向上的心肌运动速度,并计算相应的MVG.结果心肌梗死时缺血节段在短轴方向上仅前室间隔的心肌速度较正常明显下降,长轴方向上心肌运动速度较正常无明显变化,而短轴方向和长轴方向上MVG均较正常显著降低.结论 MVG是比心肌运动速度更敏感的反映局部心肌缺血的指标.
作者:刘红云;邓又斌;常青;杨好意;毕小军;向慧娟;李秀兰;黎春雷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时胃左静脉血流动力学特征与内镜下曲张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对170例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病人和30例健康成人进行胃左静脉血流方向和血流速度测量.结果所有健康对照组均呈向肝型血流,而食管静脉曲张病人有85%为离肝型,轻度曲张病人有约32%仍为向肝型血流.轻度静脉曲张病人血流速度为(8.3±2.6)cm/s,中度为(11.9±2.1)cm/s,重度为(13.9±3.5)cm/s,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离肝血流速度大于15cm/s(10/17,58.8%)时出血机会显著增高.结论随着静脉曲张程度的增大,胃左静脉离肝血流速度平行增加,而且胃左静脉离肝血流速度越高,曲张静脉出血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李凤华;夏建国;方华;王晓燕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LDDSE)早期识别存活心肌和预测其功能恢复的临床价值.方法 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行直接PTCA术18例,入院后第10天进行LDDSE.结果①LDDSE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8%、61.9%、88.2%、76.5%.②再灌注<12h(11例)和>12h(7例)的两组患者三个月时运动恢复的心肌节段分别为85.4%、62.2%,而未行PTCA组(10例)仅为9.1%.结论 LDDSE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的存活性和功能恢复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作者:杨俊华;宋建平;杨向军;蒋廷波;李勋;王育林;张健;王立志;刘志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利用个人电脑及自行开发的软件对肝脏CT断层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和测量及其在肝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术前对46例行原位肝移植的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和5例肝癌患者的肝脏CT断层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和测量,术后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切除的受体实测肝体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46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用本方法测得平均肝脏体积为(983.33±206.11)cm3,同组实测平均肝脏体积为(904.93±209.56)cm3,二者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969),本方法测值的平均误差为8.66%.本方法三维重建肝形状与切除同例肝标本实际形状基本相似.可任意角度旋转来观察三维重建肝.可以在重建肝脏同时重建肿物.当肿物被周围组织遮挡显示不清时,可用半透明显示法对肝脏进行半透明处理.同时,可测定肿物的体积及预计肝切除后的预留肝量.结论运用该方法在个人电脑上实现肝脏连续CT断层图像三维重建和体积测量准确性较高.对术前明确肝肿瘤范围,正确选择手术术式,预测手术进程以及对肝病患者的随访和疗效判定,活体肝移植供受体匹配选择都有一定帮助.
作者:王茂春;彭吉润;冷希圣;朱继业;杜如昱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三维CT成像诊断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8例马蹄内翻足的三维CT图像并与X线平片比较.结果 8例马蹄内翻足中左下肢2例、右下肢4例、双下肢2例.3DCT较X线平片更能准确地反映马蹄内翻足程度和跗骨的发育异常以及各骨间的异常空间关系.结论 3DCT在马蹄内翻足的术前诊断和疗效评定上可作为X线平片的有效补充手段.
作者:陈志新;梁立华;万建群;赵清洲;陈耀强;李锦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盂唇损伤的价值.方法对33例肩关节损伤患者术前进行超声检查,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 29例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符合,4例超声诊断与手术不符,超声诊断敏感性84%,特异性90%,准确性88%.结论超声是诊断盂唇损伤的一种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作者:林发俭;王金锐;贾建文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膝部隐性骨折的MRI表现,评价MRI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35例膝部外伤病例在外伤后7天内行MRI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1WI、T2WI与T2*WI.结果 35例共49处膝部隐性骨折.FSE T2WI与FE T2*WI序列对病变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00%及93.88%.隐性骨折以胫骨上端与股骨下端多见.21例合并膝部韧带损伤.12例有膝部损伤其他征象.结论 MRI能敏感显示膝部隐性骨折及合并的其他表现,对于疑为膝部隐性骨折的病例应列为首选检查.
作者:张桂池;高树培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支架置入后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食管癌分为:支架置入后照射治疗组和单纯照射治疗组,每组48例,全部病例均经病理学证实为鳞癌,研究组行食管支架置入后照射治疗,对照组不行支架置入直接进行照射治疗.放射治疗分为二段,第一段治疗:直线前后垂直照射,剂量为4000Gy;第二段治疗:根据病灶不同定位旋转角度照射,剂量为3000Gy.结果研究组48例,临床吞咽症状改善好转或恢复正常,通畅率100%,局部肿瘤有效控制、患者体质增强体重增加率占100%,无照射治疗严重并发症,追踪随访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8.9% (42/48)、66.7% (32/48)、41.7% (20/48),对照组吞咽改善好转率12.5%,体质体重增加为0,追踪随访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5.4%(41/48)、37.5%(18/48)、16.7%(8/48).经统计学处理P<0.01表明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食管癌支架置入后放射性治疗是一种改善临床症状的有效方法,对控制局部肿瘤发展效率高,并发症和副反应少,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作者:李高文;郭成月;陈志仁;邱全胜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左右叶双侧PTBD术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及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3年3月27例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行左右叶双侧PTBD术的患者(男∶女=2.38∶1, 平均年龄 52.8 岁),纳入标准为胆总管上段梗阻行左右叶双侧PTBD术并且术后随访4周.以术后四周血清总胆红素是否下降50%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原发疾病、术前Child-Pugh 评分、行PTBD术和临床症状出现时间间隔、左右叶PTBD时间间隔及术中胆道造影显示梗阻类型.结果 27例患者术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大于50%有18例,小于50%有9例. 两组病例在PTBD术距离临床症状出现时间及左右叶PTBD时间间隔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而术前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Child-Pugh 评分及术后胆道感染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左右叶双侧PTBD术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具有一定的近期疗效,早期引流与多支引流同样重要.
作者:王平;王建华;颜志平;程洁敏;钱晟;刘清欣;龚高全;陈颐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本文阐述了数字人脑与数字人体的关系及国内外研究概况,讨论了数字人脑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科学问题,提出数字人脑的研究目标,并给出数字人脑研究的总体方案.
作者:韩力群;涂序彦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本文描述了数字人体系统演化的分析方法,主要内容有微扰论--渐变分析法、平均值分析--变量相关性法和算子结构分析法;为数字人体系统演化研究提供了分析方法.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采用静息与大盆腔用力时盆腔动态MRI评价正常盆腔器官的位置、运动和盆底形态,为动态MRI在盆底功能性疾病诊断上的临床应用建立盆腔器官运动程度和盆底形态学的正常标准.方法对30例健康女性志愿者进行静息与大盆腔用力时盆腔动态MRI检查.采集的MR影像用于观测盆腔器官的位置、运动和盆底形态.结果大盆腔用力时正常盆底在形态上变化不明显,盆腔器官的平均下降值是膀胱颈(15.3±4.3)mm,子宫颈(10.7±3.4)mm,肛直肠连接(19.2±6.8)mm,盆隔裂孔的平均增大百分比是(12.2±6.4)%.盆腔器官运动的范围是膀胱颈不超过耻尾线下1cm,子宫颈不超过耻尾线以下,肛直肠连接不超过耻尾线以下2.5cm.结论 MRI是研究活体盆底解剖与形态学的有效方法.正常妇女盆腔动态MR影像上,大盆腔用力时盆腔器官有一定程度的运动,但无脱垂,盆底形态上变化不明显.
作者:王毅;龚水根;张伟国;陈金华;鲁宏;谭勇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建立胎儿颈部软组织厚度(nuchal skinfold thickness, NT)的正常参考值,以便为产前超声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提供参照.方法经腹超声测量3203例中晚孕期胎儿颈部软组织厚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初步得出各孕周胎儿NT的参考值范围.NT随着孕周增加而增长,其回归方程:NT=-1.448+0.401×孕周(r=0.790, P<0.0001).结论 NT的变化遵循胎儿发育的规律,有其本身的固定图像特征.本文提出的各孕周的NT超声测值,对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筛查有重要参考价值.其敏感性为66.67%,特异性为95.06%,准确性为95%.
作者:陈彦红;许春梅;严思萍;万里凯;宁加玲;张永兵;王小燕;马刚;黄向红;康利克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提高对卵巢囊腺瘤、囊腺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37例,45个卵巢囊腺瘤及囊腺癌的CT表现.结果 37例45个卵巢囊腺瘤、囊腺癌中,卵巢囊腺瘤28例32个肿物,以囊性为主,形态上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囊壁薄而规则;囊腺癌9例13个肿物,以囊实性为主,多为双侧不规则形,囊壁及囊内分隔厚而不规则呈结节状.CT术前诊断正确率达89%.结论 CT是诊断卵巢囊腺瘤、囊腺癌的重要检查方法,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应结合临床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作者:赵淑丽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组织谐波显像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9例输尿管结石患者进行基波显像和组织谐波显像对比观察.结果组织谐波显像对输尿管内液区及结石病灶的边缘显示清晰,优于基波显像.结论组织谐波显像能明显提高图像质量,使输尿管结石的阳性显示率和准确性明显提高.
作者:陈定章;朱永胜;周晓东;郑敏娟;石晶;郭炜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肾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和脉冲多普勒(PW)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学基础,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肾癌(24例肾透明细胞癌,11例肾腺癌,1例肾间变癌)进行CDFI、PW检查,术后肿瘤组织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抗体分别应用抗CD105和抗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单克隆抗体,计测微血管密度(MVD)和动脉分数(AF),超声检测结果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对比.结果肾癌血供丰富,瘤周多弧形血流,瘤内多纡曲网状血流,整体呈高速低阻状态,瘤周阻力指数(RI)高于瘤内阻力指数.免疫组化显示肾癌微血管中肌性血管居多,AF为0.59±0.09,微血管形态及密度差异较大,但其表现与RI一致.结论 CDFI、PW检测肾癌血供呈高速低阻状态,瘤周RI高于瘤内RI,此为诊断肾癌的主要参考指标.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的肾癌微血管形态及分布特点是其高速低阻血供的病理学基础.
作者:纪晓惠;赵玉珍;田建华;孙心平;王晓玲;薛逊;乔治斌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显像在脐尿管囊肿病变中的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7例脐尿管囊肿患者均经超声检查,其结果均经手术、病理组织学证实.结果超声能显示脐尿管囊肿的形态、大小及范围,囊壁的厚度及囊内不均质的变化.结论超声显像在脐尿管囊肿病变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雄;周立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了解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肾脏浸润的发生率,提高对NHL肾脏浸润各种B超表现的认识.方法复习经活检病理证实的70例儿童NHL的临床资料,选出其中17例肾脏浸润的B超表现,分析其化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双侧多发性结节样浸润5例,单侧单发性结节样浸润3例,双侧肾弥漫性浸润6例,单侧肾弥漫性浸润3例. 结论 NHL肾脏浸润的发生率较高,B超对NHL肾脏浸润正确及时的显示有助于NHL的临床分期及疗效观察,故对NHL患儿应常规行腹部B超检查.
作者:仲卿雯;杜隽 刊期: 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