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龚水根;张伟国;陈金华;鲁宏;谭勇
目的对比研究了17例肝癌和47例肝泡球蚴肿块的声像图表现,探讨了两者的鉴别要点,旨在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组64例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证实和CT、MRI检查及血清AFP、Em2免疫试验阳性者的声像图资料.结果肝泡球蚴具有肿块巨大坚硬、呈分叶状、表面不平、边缘模糊、内无血流、回声不均、地图样征、砂样钙化、中心坏死、增大缓慢等12种声像图特征,这些特征是与肝癌肿块相鉴别的要点.结论探讨的12种声像图对肝癌与肝泡球蚴实质性肿块的鉴别诊断颇有帮助.
作者:张玉英;宋书邦;马娥生;马钦风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了解经临床确诊为SARS的患者治疗痊愈后其肺内残留改变及HRCT的价值.方法对22例临床确诊为SARS经治疗后痊愈出院的患者行HRCT扫描复查.结果首次HRCT扫描显示22例患者中10例肺内有异常改变,包括磨玻璃影、小叶间隔增厚.12例未见异常改变.10例首次复查异常的患者中,有8例8周后进行了第二次复查,HRCT显示病灶较前缩小、数量减少.结论 SARS患者治愈后HRCT扫描可显示肺内残留肺间质异常改变,表现为磨玻璃影及小叶间隔增厚;短时间复查病变较前缩小.HRCT是发现该改变敏感的影像学方法.
作者:黄勇;王继琛;王仁贵;蒋学祥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组织谐波显像对输尿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9例输尿管结石患者进行基波显像和组织谐波显像对比观察.结果组织谐波显像对输尿管内液区及结石病灶的边缘显示清晰,优于基波显像.结论组织谐波显像能明显提高图像质量,使输尿管结石的阳性显示率和准确性明显提高.
作者:陈定章;朱永胜;周晓东;郑敏娟;石晶;郭炜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在胆管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病理、手术确诊的32例胆管癌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胆管癌超声影像特征为:梗阻部位以上胆管不同程度扩张100%(32/32),胆管肿块影像90.6%(29/32),诊断符合率90.6%.结论超声对于胆管癌的定位、定性诊断及分型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马果丰;贾莉;刘学彬;杨姣;曾崇芳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患者女,46岁,孕4产2,因腹胀下腹隐痛伴尿频半年入院.妇科检查:子宫前方触及偏实性肿物,直径约15~16cm,子宫左后方可及稍囊性不活动包块,直径约10cm.超声所见(图):子宫形态大小回声正常,子宫左侧及前上方可见一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的巨大肿物,上界达脐上三指,两侧达左右锁骨中线,内部回声不均匀以低回声为主,部分呈无回声.肿物
作者:孟杰;曹喜琴;李长虹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了解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肾脏浸润的发生率,提高对NHL肾脏浸润各种B超表现的认识.方法复习经活检病理证实的70例儿童NHL的临床资料,选出其中17例肾脏浸润的B超表现,分析其化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双侧多发性结节样浸润5例,单侧单发性结节样浸润3例,双侧肾弥漫性浸润6例,单侧肾弥漫性浸润3例. 结论 NHL肾脏浸润的发生率较高,B超对NHL肾脏浸润正确及时的显示有助于NHL的临床分期及疗效观察,故对NHL患儿应常规行腹部B超检查.
作者:仲卿雯;杜隽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膝部隐性骨折的MRI表现,评价MRI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35例膝部外伤病例在外伤后7天内行MRI检查,检查序列包括T1WI、T2WI与T2*WI.结果 35例共49处膝部隐性骨折.FSE T2WI与FE T2*WI序列对病变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00%及93.88%.隐性骨折以胫骨上端与股骨下端多见.21例合并膝部韧带损伤.12例有膝部损伤其他征象.结论 MRI能敏感显示膝部隐性骨折及合并的其他表现,对于疑为膝部隐性骨折的病例应列为首选检查.
作者:张桂池;高树培 刊期: 2003年第12期
1 资料和方法本院门诊患者32例,共63只眼,其中1例为单眼病变,男11例,女21例,年龄21~64岁,平均年龄52岁.采用Toshiba-350A型的彩色多普勒检查仪,频率7.5~10MHz选用小器官条件,取仰卧位,采用轴位扫描法,仔细观察患者的眼球.首先测量眼轴的长度,观察玻璃体的后极部及视神经乳头周围是否失去正常的球形,有无向后膨出及膨出宽度和深度,观察其形态及其与视乳头的关系.并仔细地询问是否有外伤、感染等病史,以及矫正视力的度数.
作者:彭国平;陈常佩;周波;付景霞;冉小青;叶丹屏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采用静息与大盆腔用力时盆腔动态MRI评价正常盆腔器官的位置、运动和盆底形态,为动态MRI在盆底功能性疾病诊断上的临床应用建立盆腔器官运动程度和盆底形态学的正常标准.方法对30例健康女性志愿者进行静息与大盆腔用力时盆腔动态MRI检查.采集的MR影像用于观测盆腔器官的位置、运动和盆底形态.结果大盆腔用力时正常盆底在形态上变化不明显,盆腔器官的平均下降值是膀胱颈(15.3±4.3)mm,子宫颈(10.7±3.4)mm,肛直肠连接(19.2±6.8)mm,盆隔裂孔的平均增大百分比是(12.2±6.4)%.盆腔器官运动的范围是膀胱颈不超过耻尾线下1cm,子宫颈不超过耻尾线以下,肛直肠连接不超过耻尾线以下2.5cm.结论 MRI是研究活体盆底解剖与形态学的有效方法.正常妇女盆腔动态MR影像上,大盆腔用力时盆腔器官有一定程度的运动,但无脱垂,盆底形态上变化不明显.
作者:王毅;龚水根;张伟国;陈金华;鲁宏;谭勇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总结36例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的多普勒超声探测经验,评价无创诊断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TCD)、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技术探测颅底异常血管网病颅内血管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与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比较分析.结果 TCD探测24例,明确诊断22例,高度怀疑1例,阴性者1例,与DSA比较诊断符合率为96%.CDFI及CDE探测12例,均明确诊断为颅底异常血管网病,并被DSA证实.结论 TCD、CDFI及CDE能实时动态观察颅底血管及血流动力学改变,CDFI及CDE对狭窄处血流显示敏感,有助于准确判断血管闭塞与轻度狭窄,对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又因其无创,病人易接受,可作为颅底异常血管网病病人诊断、定期随访的首选方法.
作者:张小征;吕健;莫雪红;束枫;华莎;马廉亭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食管静脉曲张时胃左静脉血流动力学特征与内镜下曲张程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对170例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病人和30例健康成人进行胃左静脉血流方向和血流速度测量.结果所有健康对照组均呈向肝型血流,而食管静脉曲张病人有85%为离肝型,轻度曲张病人有约32%仍为向肝型血流.轻度静脉曲张病人血流速度为(8.3±2.6)cm/s,中度为(11.9±2.1)cm/s,重度为(13.9±3.5)cm/s,三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离肝血流速度大于15cm/s(10/17,58.8%)时出血机会显著增高.结论随着静脉曲张程度的增大,胃左静脉离肝血流速度平行增加,而且胃左静脉离肝血流速度越高,曲张静脉出血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李凤华;夏建国;方华;王晓燕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建立胎儿颈部软组织厚度(nuchal skinfold thickness, NT)的正常参考值,以便为产前超声诊断胎儿染色体异常提供参照.方法经腹超声测量3203例中晚孕期胎儿颈部软组织厚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初步得出各孕周胎儿NT的参考值范围.NT随着孕周增加而增长,其回归方程:NT=-1.448+0.401×孕周(r=0.790, P<0.0001).结论 NT的变化遵循胎儿发育的规律,有其本身的固定图像特征.本文提出的各孕周的NT超声测值,对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筛查有重要参考价值.其敏感性为66.67%,特异性为95.06%,准确性为95%.
作者:陈彦红;许春梅;严思萍;万里凯;宁加玲;张永兵;王小燕;马刚;黄向红;康利克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评价超声技术在检测动脉粥样硬化兔主动脉形态学与组织特征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只兔分为正常组与动脉粥样硬化组(AS),于实验开始、4、8、12周末行超声检测:包括主动脉内中膜校正回声强度(AIIc%)、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主动脉收缩期直径(Ds)、收缩期主动脉峰值流速(Vp),并同期行血脂检测,于实验设定的时相点宰杀动物,获取主动脉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AS 组主动脉AIIc%值随实验时间延长而显著增高(P<0.01).IMT 测值增大;Ds增大;Vp增快;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发现AS组主动脉内膜平滑肌细胞明显增殖及大量弹力纤维形成;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AS组主动脉内中膜蛋白表达随实验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结论超声技术有助于评价主动脉粥样硬化,AS组主动脉内中膜AIIc%值增大的超微基础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明显增殖及大量弹力纤维的形成.
作者:夏红梅;高云华;崔华;何作云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本文描述了数字人体系统演化的分析方法,主要内容有微扰论--渐变分析法、平均值分析--变量相关性法和算子结构分析法;为数字人体系统演化研究提供了分析方法.
作者:毕思文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婴儿外部性脑积水(EH)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对48例对象研究,正常组30例,经CT诊断为EH的18例患儿,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正常组蛛网膜下腔2.5mm大脑半球间裂3mm,EH组蛛网膜下腔3~8mm,大脑半球间裂4~10mm.两项指标,患儿组均高于正常组.结论由于超声能清晰显示婴儿颅内组织结构,应用方便,易于观察蛛网膜下腔及大脑半球间裂的变化,使超声检查成为诊断EH的一种准确、快速的方法.
作者:李世杰;张西平;刘莉 刊期: 2003年第12期
患者女,1岁2个月,因咳嗽15天余,右下肢肿胀4天入院.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量中小水泡音.右下肢肿胀伴有皮温减低.彩超显示:右髂外静脉及股静脉壁粗糙,增厚,腔内充满低回声,欠均匀,范围约达80mm,考虑右髂外静脉血栓形成,管腔有闭塞.行直接下肢CT静脉造影检查显示:大隐静脉怒张;股静脉(图1)和髂外静脉内可见匍萄样的充盈缺损区,范围以髂静脉到大隐静脉汇入股静脉处的下方,诊断为右髂外静脉、股静脉上段血栓.经溶栓抗炎等对症治疗后,再次行直接下肢CT静脉造影检查,显示髂外静脉、股静脉(图2)未见扭曲及充盈缺损,患者治愈出院.
作者:吴新淮;常钧;张文敏;袁芳;尹致庆;王志文;史小湘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利用个人电脑及自行开发的软件对肝脏CT断层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和测量及其在肝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术前对46例行原位肝移植的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和5例肝癌患者的肝脏CT断层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和测量,术后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切除的受体实测肝体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46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用本方法测得平均肝脏体积为(983.33±206.11)cm3,同组实测平均肝脏体积为(904.93±209.56)cm3,二者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969),本方法测值的平均误差为8.66%.本方法三维重建肝形状与切除同例肝标本实际形状基本相似.可任意角度旋转来观察三维重建肝.可以在重建肝脏同时重建肿物.当肿物被周围组织遮挡显示不清时,可用半透明显示法对肝脏进行半透明处理.同时,可测定肿物的体积及预计肝切除后的预留肝量.结论运用该方法在个人电脑上实现肝脏连续CT断层图像三维重建和体积测量准确性较高.对术前明确肝肿瘤范围,正确选择手术术式,预测手术进程以及对肝病患者的随访和疗效判定,活体肝移植供受体匹配选择都有一定帮助.
作者:王茂春;彭吉润;冷希圣;朱继业;杜如昱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左右叶双侧PTBD术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及疗效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3年3月27例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行左右叶双侧PTBD术的患者(男∶女=2.38∶1, 平均年龄 52.8 岁),纳入标准为胆总管上段梗阻行左右叶双侧PTBD术并且术后随访4周.以术后四周血清总胆红素是否下降50%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原发疾病、术前Child-Pugh 评分、行PTBD术和临床症状出现时间间隔、左右叶PTBD时间间隔及术中胆道造影显示梗阻类型.结果 27例患者术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大于50%有18例,小于50%有9例. 两组病例在PTBD术距离临床症状出现时间及左右叶PTBD时间间隔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而术前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Child-Pugh 评分及术后胆道感染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左右叶双侧PTBD术治疗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具有一定的近期疗效,早期引流与多支引流同样重要.
作者:王平;王建华;颜志平;程洁敏;钱晟;刘清欣;龚高全;陈颐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食管癌支架置入后放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96例食管癌分为:支架置入后照射治疗组和单纯照射治疗组,每组48例,全部病例均经病理学证实为鳞癌,研究组行食管支架置入后照射治疗,对照组不行支架置入直接进行照射治疗.放射治疗分为二段,第一段治疗:直线前后垂直照射,剂量为4000Gy;第二段治疗:根据病灶不同定位旋转角度照射,剂量为3000Gy.结果研究组48例,临床吞咽症状改善好转或恢复正常,通畅率100%,局部肿瘤有效控制、患者体质增强体重增加率占100%,无照射治疗严重并发症,追踪随访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8.9% (42/48)、66.7% (32/48)、41.7% (20/48),对照组吞咽改善好转率12.5%,体质体重增加为0,追踪随访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5.4%(41/48)、37.5%(18/48)、16.7%(8/48).经统计学处理P<0.01表明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食管癌支架置入后放射性治疗是一种改善临床症状的有效方法,对控制局部肿瘤发展效率高,并发症和副反应少,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作者:李高文;郭成月;陈志仁;邱全胜 刊期: 2003年第12期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分析正常人及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运动速度及心肌速度梯度(MVG),探讨MVG评价缺血心肌局部功能的价值.方法离线分析19例心肌梗死患者和13例正常对照者左室后壁及前室间隔的心肌多普勒速度曲线,分别测量收缩期及舒张早期短轴方向和长轴方向上的心肌运动速度,并计算相应的MVG.结果心肌梗死时缺血节段在短轴方向上仅前室间隔的心肌速度较正常明显下降,长轴方向上心肌运动速度较正常无明显变化,而短轴方向和长轴方向上MVG均较正常显著降低.结论 MVG是比心肌运动速度更敏感的反映局部心肌缺血的指标.
作者:刘红云;邓又斌;常青;杨好意;毕小军;向慧娟;李秀兰;黎春雷 刊期: 200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