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附12例分析

夏云宝;吴铭;刘光彦;潘功茂;奚孔明;赵海滨;吴耀义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肿瘤, 影像诊断, 病理证实, 月经, 文献, 手术, 临床, 报告
摘要: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临床并不多见.现将我院自 1990年 1月至 2001年 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12例GISTs, 结合文献着重影像诊断,报告如下.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巨大原发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

    原发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一直是对影像医师的挑战.现分析我院诊治的7 例病例,进一步探讨定性和定位诊断问题.

    作者:张立仁;高萍;崔红;王剑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直肠癌的CT诊断和术前分期

    目的评估直肠癌术前CT扫描的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52例直肠癌患者行CT检查,观察其CT表现,并和病理作对照分析. 结果 CT显示中晚期直肠癌52例.分期正确43例,占82.6%.结论 CT对早期直肠癌无明显价值,而对中晚期癌肿价值较大,可指导临床手术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作者:刘文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肛瘘的介入诊断和治疗

    肛瘘治疗一直是外科难点手术[1-3].随着介入法在治疗肛瘘中的应用使传统肛瘘手术的后遗症和复发率大大减低[4,5,8],现就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于学林;李珍红;杨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颞下颌关节磁共振成像与X线关节造影的对比性研究

    目的为口腔医学临床上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TM JDS)的诊断提供更好的影像学参考.方法在国产磁共振系统上,采用自行研制的颞下颌关节MRI表面线圈完成颞下颌关节区的MRI成像,并与关节造影进行了对比性研究.结果 MRI成像效果良好,更能清晰地显示出关节盘及其相关组织的结构状态,同时,由于对人体无任何放射性损害,无侵犯性操作,这些均是X线平片关节造影、CT无法比拟的.结论采用本技术完成的颞下颌关节MRI成像,更有助于临床TMJDS的诊断.

    作者:谭北旋;夏防汛;马绪臣;佟海涛;张弘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DSA诊断左位下腔静脉并布加综合征1例

    患儿男,3岁,发现脾大、腹水、腹壁静脉曲张20余天.体检:腹部膨隆,脾肋缘下5cm,腹水征(+).B超诊断:布加综合征.

    作者:姜书平;刘建涛;闫桂栋;胡京晶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股骨下段疲劳骨折MRI诊断1例

    患者男,16岁,因右大腿疼痛1周入院.查体:体温正常 ,右大腿温度高、未见静脉怒张及肿块、肢体活动良好.实验检查:血钙磷正常.碱性磷酸酶176U/L.

    作者:张凤翔;原兰;张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肺癌CT普查:基础扫描与7年随访

    目的探讨肺癌CT普查对肺癌诊断分期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观察肺癌CT普查中不同年龄、性别、吸烟组肺癌发生率及分期,追踪预后和长期CT随访对非钙化性结节进一步定性的价值.结果 2430人共10020人次参加了肺癌CT普查,1994年至2001年共发现肺癌25例;I期肺癌12例, II期肺癌6例,III期肺癌7例;首次CT普查发现肺钙化结节89例,其中首次诊断为肺癌的19 例,1~2年增大,证实为肺癌4例;1995年至1999年未参加普查,而2000年再普查发现新生肺癌1例;1994年发现结节,2001年才确诊1例;新生结核肉芽肿3例,隐球菌肉芽肿1例;结核瘤再活动增大2例.长期稳定60例.结论①肺癌CT普查能及时发现并诊断早期肺癌,主要在50~69岁年龄组.②肺癌CT普查会发现大量非钙化结节,大部分为良性 ,需要配合HRCT、局部Spiral CT、活检、CT复查仔细鉴别,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柳学国;谈高;王颖;李占军;王坚;张翠运;何燕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长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影像诊断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MRI对长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长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长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影像资料结合手术病理对照,其主要影像表现为,囊性和浸溶性骨质破坏54例(100%);骨髓侵犯52例(96 .3%);骨骺板或关节破坏25例(46.3%);骨膜反应45例(83.3%);多呈不规则、中断或三角状45例(83.3%);异常新生骨或瘤软骨28例(51.9%);软组织肿块51例(94.4%). 结论 X线平片、CT、MRI三者结合对骨肿瘤的术前正确判断有很大价值.

    作者:杨振燕;吴元佐;张蕾;武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膜部室间隔缺损误诊为主动脉窦瘤破裂2例分析

    病例1,患儿男,7岁.因发现心脏杂音6年半而入院.体格检查: BP 100/ 70mmHg,发育正常,无紫绀,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触及震颤,并闻及4/6全收缩期粗糙的吹风样杂音.心电图正常.X线检查:两肺血增多,主动脉结不宽,左室增大.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房室内径增大,室间隔膜部回声中断约5~6mm,主动脉右冠窦部位似可见一向右室膨出的囊袋样回声,随心动周期而活动.CDFI示室水平探及收缩期似两束左向右分流信号 ,三尖瓣少-中量返流信号.

    作者:刘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糖尿病患者及糖尿病大鼠脑血流灌注的临床特点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2DM)病人,及2DM伴高血压病人脑血流的灌注特点.方法用 99m Tc-ECD对71 例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进行脑SPECT显像.同时观察糖尿病大鼠脑血流的变化,并用 APP17肽加以干涉.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的大脑颞叶、额叶皮层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稀疏区及缺损区,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更为明显.糖尿病大鼠颞叶、顶叶血流灌注减少,而用APP17肽干涉的糖尿病大鼠脑血流灌注有所改善.结论在老年2DM病人中,尽管尚未出现脑出血及脑血栓等脑血管疾病,但已有脑血流灌注减少,脑S PECT的检查对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防治起到了敲响警钟的作用.动物实验结果提示APP17肽对糖尿病大鼠脑血流灌注有防护作用.

    作者:张人玲;关乐;孙素花;盛树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胎儿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

    女,27岁,第1胎,孕28周,行常规产前检查,胎儿呈头位, 腹围(AC) 24.1cm,双顶径(BPD) 7.3cm,头围(HC) 25.5cm,股骨长径(FL) 5.1cm ,胸围(TC) 26.7cm,胎心率(FHR)140次/分,规则,羊水指数(AFI) 11.5cm.超声于胎儿胸腔内显示一大小约6.0cm×4.2cm的囊性包块,边缘较清晰,形态呈葫芦状;包块的主体位于脊柱的左侧,上端抵胸廓的上缘,下端近膈肌光带,心脏被推向右侧,心脏的四腔结构尚可分辨,包块的左侧未见肺组织回声,包块的前上及右侧胸腔内有肺组织图像,胸腔内未见积液暗区(如图);胎儿腹腔内结构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提示中孕、胎儿(左)胸腔囊性包块性质待查.1周后引产出一男婴,外观发育正常;尸解开胸后见纵隔的中下部分显著右偏,心脏位于脊柱的右侧,左侧胸腔几乎为包块所占满,上部与肺门结构相连,胸腺 (超声误认作肺组织)位于包块的前上偏右侧,右肺三叶组织发育较好,左肺上叶仅见0. 3cm×0.5cm大小;包块壁呈蛋青色,厚约0.1cm,针吸其内容物为清亮、无色无气味液体 ;镜下病理见包块内壁衬有柱状上皮细胞,壁内可见散在的平滑肌细胞,诊断:(左)胸腔支气管源囊肿.

    作者:贺声;蔡春儒;郑淑红;于莲政;李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正常脑脊液状态下FLAIR序列脑沟高信号的MRI研究

    目的探讨无明显脑脊液异常的病人在FLAIR图像上出现脑沟高信号的机制和特点.方法对300例无明显脑脊液异常的病人在头部FLAIR图像上是否存在脑沟高信号进行前瞻性MRI筛选,对30例FLAIR图像上存在脑沟高信号的病例在分布、信号及有无增强等方面进行评估.结果 285个病人中 30例(10.5%)表现为FLAIR图像上脑沟高信号,其中16例(5.6%)占位性病变,14例(4.9% )血管性疾病.FLAIR图像上脑沟高信号通常与混浊脑脊液征(在非增强T1WI像上脑脊液信号轻度增加,在T2WI像上脑脊液信号轻度减低)(66.7%)和异常对比增强(95.0%)有关. 结论研究表明FLAIR图像上脑沟高信号可以发生于无明显脑脊液异常的病人.它通常与占位性病变、脑血管病、异常血管增强和混浊脑脊液有关.

    作者:张华宁;吴晶;刘连祥;吴育锦;赵华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子宫肌间脂肪瘤1例

    患者女,64岁,反复排尿困难1年入院,经B超常规检查,发现子宫实质性占位.体检:子宫大小、形态及质地正常,无压痛.MR检查:子宫底部肌层间见一大小约30mm×25mm×30mm的短T1、长T2信号影,信号强度与皮下脂肪信号一致,边界清楚(图1).增强扫描未见强化(图2).在脂肪抑制序列中呈低信号(图3).MR诊断:子宫肌间脂肪瘤.

    作者:陈向荣;张少平;许淑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附12例分析

    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临床并不多见.现将我院自 1990年 1月至 2001年 4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12例GISTs, 结合文献着重影像诊断,报告如下.

    作者:夏云宝;吴铭;刘光彦;潘功茂;奚孔明;赵海滨;吴耀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颈动脉及股动脉内膜-中膜层厚度正常值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股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标准.方法根据125例正常健康者颈动脉及股动脉超声图像,测量颈动脉及股动脉内径(D)、颈动脉及股动脉内膜-中膜层厚度(IMT)、颈动脉及股动脉僵硬度(β)和大剪切率(SRs).结果随年龄增加,颈动脉及股动脉IM T、D、β呈增加趋势,SRs降低;正常人颈动脉和股动脉IMT分别为(0.63±0.15)mm、(0. 68±0.21)mm,颈动脉及股动脉IMT上限分别为0.93mm、1.11mm.将正常人分为≥50岁组与< 50岁组,颈动脉上限分别为1.09mm、0.85mm;股动脉上限分别为1.26mm、0.98mm. 结论正常人颈动脉及股动脉的IMT、血管内径和僵硬度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采用I MT≥1.2mm可用于诊断颈动脉及年龄<50岁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于50岁以上患者,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标准取IMT≥1.3mm较为合适.

    作者:张梅;张运;高月花;张园园;李秀昌;葛志明;季小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彩超诊断眼眶蜂窝织炎1例

    32岁,拔牙术后一日出现发热、寒战、左眼疼痛,眼球凸出,视力下降,眼睑红肿,球结膜水肿,视乳头水肿、充血.眼球运动受限.应用美国HP 4500型超声仪,探头频率10.0MHz.超声所见(如图):双眼球眼轴长均为23mm,玻璃体暗区内透声佳,未见异常回声区.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频谱形态正常.

    作者:颜宪书;原丽萍;孟凡春;李艳梅;赵昕;张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相控线圈在上腹部磁共振检查中的作用

    目的选择合适的脉冲线圈以获得清晰的腹部磁共振图像.方法 14例病人采用体线圈和体部相控阵线圈分别进行腹部磁共振扫描,两种线圈的扫描序列完全一致,比较两种线圈所获图像的质量.结果用相控阵线圈采集的腹部磁共振图像的平均信噪比明显高于体线圈所获图像( P<0.05).结论利用体部相控阵线圈可明显提高腹部磁共振图像的质量.

    作者:张晨;陈敏;尹晶晶;蔡葵;王文超;杨薇;杨正汉;周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新型超声造影剂和成像方法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超声显像,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彩色能量图,它们观察到的是一种相对静态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在造影超声应用以前,超声诊断技术缺乏有效的动态造影以增强信息是一种明显的不足,故在诊断肝脏肿瘤等多种肝脏疾病的准确性方面被认为略逊于经常使用造影增强的CT、MRI等影像技术.近年来,随着超声造影剂研制的不断改进以及超声成像技术的发展,新型声学造影方法成功地开辟了全新的超声造影领域.大量研究证明 [1-10],声学造影能有效地增强肝脏的二维超声影像,反映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不同的血流灌注、造影剂分布和影像动态变化,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的优越性越来越为人们所共识.

    作者:左松;刘政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CT诊断医源性子宫穿孔并大网膜嵌顿1例

    患者女,32岁,人工流产术后腹痛1周.1周前于私人诊所做人工流产术,术中患者突感下腹部剧痛,难以忍受,伴心悸、恶心不适,故停止手术,予止痛、抗炎治疗.专科查体:宫口见一 0.3cm×2cm×1cm大小黄色组织堵塞.B超提示:子宫内残留物.

    作者:李娟;都基权;刘禄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退行性瓣膜病主动脉瓣返流时冠脉血流及冠脉血流储备的研究

    目的应用多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探讨退行性主动脉瓣在返流时对冠脉血流及冠脉血流储备(CFR)的影响.方法对主动脉瓣返流组(轻度20例、中度15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静脉注射潘生丁,分别测量静息状态( rest)及注射潘生丁后(DPM)冠脉血流频谱,舒张期峰值流速(PDV)、平均流速(MDV) 、流速积分(DVI);记录心率(HR);用药后(应激状态)与用药前(静息状态)测值之比(D/R)即为CFR.结果随返流程度的增加,PDV、MDV、VI及D/R比值均逐渐降低.组间有明显差异.结论随返流程度的加重,冠脉血供逐渐减少,冠脉血流储备均逐渐降低.

    作者:丁萍;童鸿;徐晓文;陈婉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