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玲;孙善珍;魏奉才
目的探讨Runx2/Cbfa1在出生后小鼠成牙本质细胞分化及牙本质形成中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特点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Runx2/Cbfa1在出生后BALB/c小鼠牙本质、成牙本质细胞及牙髓细胞中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及特点.结果 Runx2/Cbfa1在成牙本质细胞的发育成熟过程中具有时空特异性,在牙根尚未发育之前的牙胚钟状晚期,Runx2/Cbfa1只在前期牙本质中有表达,在牙髓细胞及成牙本质细胞中皆为阴性;约从第11天开始,随着牙根的发育,Runx2/Cbfa1在根部成牙本质细胞、牙髓细胞中表达为阳性,在冠部成牙本质细胞中表达为阴性.结论 Runx2/Cbfa1参与牙本质的形成和矿化及成牙本质细胞和牙髓细胞的发育,可能对它们起重要作用.
作者:潘克清;李纾;杨丕山;赵艳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天然药物五倍子替代氟化物防龋的可能性.方法以变形链球菌、血液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和内氏放线菌为实验菌株,建立细菌生物膜模型.经五倍子和氟化钠作用后,通过对羟磷灰石片(HA)表面细菌计数,连续pH监测,生物膜超微结构观察,比较2种药物对生物膜细菌生长、产酸和生物膜表面形态的影响.结果五倍子和氟化钠对生物膜中实验细菌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五倍子和氟化钠均能抑制实验细菌产酸,减少pH的下降,使终末pH值高于临界pH值,但五倍子的作用弱于氟化钠.扫描电镜下五倍子组和氟化钠组HA表面均能形成典型的生物膜,细菌间界限清晰,细胞外基质形成减少,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天然药物五倍子能够有效抑制口腔生物膜细菌的生长代谢,其防龋效果可以肯定,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开发.
作者:朱昞;李继遥;黄正蔚;李红;周学东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美兰对变形链球菌生长和产酸代谢的作用以及对体外菌斑糖酵解模型产酸代谢的作用,以探讨美兰防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比浊法测定不同培养条件下变形链球菌培养液的OD值;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变形链球菌培养液中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体外菌斑糖酵解模型产酸液的pH值.结果 (1)美兰组细菌OD值低于生理盐水组,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不同血清型变形链球菌的3个处理组中均可检测到有机酸的产生,葡萄糖组有机酸的总量多,美兰组有机酸的总量少;(3)美兰组产酸液的pH值与阴性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阳性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美兰可以抑制变形链球菌的生长、产酸代谢以及菌斑的产酸代谢.
作者:王成龙;刘洪臣;李振钢;沈世杰;储冰峰;赵皿;黄力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检测口腔鳞癌中环氧合酶-2(COX-2)和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以探讨COX-2的表达与口腔鳞癌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V-9000两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76例口腔鳞癌组织、12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COX-2的表达,并通过CD34单抗标记检测肿瘤MVD.结果 COX-2在口腔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1.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COX-2表达阳性组的MVD值为37.51±13.48,显著高于阴性组的MVD值19.71±12.87 ( t=4.547,P<0.01),亦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的MVD值12.92±5.37 (t=5.308,P<0.01).COX-2的表达与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瘤体大小、TNM分期及分化程度相关(P<0.05).结论口腔鳞癌组织COX-2高表达与MVD及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瘤体大小、TNM分期及分化程度有密切关系,COX-2可能是口腔鳞癌的重要促血管生成因子之一.
作者:曹选平;张松涛;周弘;吴豪阳;刘学军;张媛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激活剂蛋白-1家族成员FosB,c-Fos, c-Jun,JunD,JunB ,Fra-1和Fra-2对不同大小的流体剪切力的生理响应.方法对新生SD大鼠颅盖骨中分离出的成骨细胞施加流体剪切力,分成4组,每组加载的水平剪切力大小分别为 0.8 Pa,1.2 Pa,1.4 Pa 及1.6 Pa .每组在加载剪切力0 min,10 min,15 min,30 min,60 min后分别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试FosB,c-Fos,c-Jun,JunD,JunB ,Fra-1和Fra-2 mRNA的表达.结果 FosB,c-Fos,c-Jun,JunD和JunB在水平剪切力加载15 min时表达明显增高(P<0.05),Fra-1和Fra-2在流体剪切力刺激后都有增高,但是各个时间组之间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当剪切力为1.2 Pa 时,FosB,c-Fos,c-Jun,JunD和JunB mRNA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FosB,c-Fos, c-Jun,JunD,JunB,Fra-1和Fra-2等参与了力学刺激引发细胞响应的过程.当成骨细胞受到外界力学刺激后,激活剂蛋白-1在外界信号刺激引起的信息传递级联反应中起重要的偶联作用,充当核内第三信使和基因转录调控的分子开关.
作者:朱赴东;赵士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p65在舌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舌癌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舌癌患者的癌组织中p65的表达,并对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p65阳性表达率为64%;其阳性表达率在不同TNM分期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期越高p65表达率越高;p65的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有淋巴结转移者p65阳性率高(P<0.05);但不同病理分级间p65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p65阳性表达组、阴性表达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9.3%和88.9%,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65异常表达在判断舌癌转移和患者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军楼;梁新华;毛祖彝;肖贵州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隐形顺铂聚乳酸纳米微粒(CDDP-PLA-PEG-NP)的物理特性及对口腔鳞癌原发灶的靶向性.方法用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CDDP-PLA-PEG-NP;建立地鼠口腔颊鳞癌模型,并随机将64只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只.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静脉注射CDDP-PLA-PEG-NP(6.6 mg/kg)和CDDP(1 mg/kg),每组于给药后0.083、0.5、1、2、4、6、12、24 h各处死4只动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两组各时间点血浆和癌组织中药物浓度,求出CDDP-PLA-PEG-NP对口腔鳞癌原发灶的靶向指数、选择性指数和口腔鳞癌原发灶对CDDP-PLA-PEG-NP的相对摄取率.结果 CDDP-PLA-PEG-NP的平均粒径为(143.2±1.8)nm,粒径分布范围为103.5 ~175.8 nm,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5.2±0.9)%、(89.0±0.8)%;在8个时间点的靶向指数和选择性指数均远大于1,口腔癌组织对CDDP-PLA-PEG-NP的摄取量是CDDP的10.36倍.结论 CDDP-PLA-PEG-NP在动物体内对口腔鳞癌原发灶具有良好的靶向性,是具有发展前途的口腔癌纳米靶向给药系统.
作者:杨凯;陈绍维;陈睿;温玉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检测牙周健康者及牙周炎患者在颊黏膜和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阳性率,探讨其与牙周炎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40例牙周健康者和39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分别收集颊黏膜和龈下菌斑样本,提取细菌DNA,设计细菌通用引物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特异引物用于PCR扩增,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阳性率.结果牙周健康组菌斑样本和颊黏膜样本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阳性率分别为37.5%和32.5%,而牙周炎组菌斑样本和颊黏膜样本牙龈卟啉单胞菌的阳性率分别为69.23%和46.15%.牙周炎组菌斑的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率高于牙周健康组,颊黏膜的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率在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牙周炎组菌斑牙龈卟啉单胞菌阳性率高于颊黏膜,牙周健康组两部位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除在菌斑中有高检出率外,在颊黏膜中也有较高的检出率,提示颊黏膜也是牙周细菌在口腔定植的重要部位,牙龈卟啉单胞菌也可在健康人群中检出,提示其有可能是口腔内固有菌群之一.
作者:潘春玲;潘亚萍;林莉;赵戬;张冬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体外研究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n-HA)根充糊剂的细胞毒性.方法体外培养成骨细胞,采用碱性磷酸酶(ALP)和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鉴定成骨细胞;采用MTT比色法,以F12培养基为对照,选用3种不同浓度的新型n-HA根充糊剂浸提液,分别检测浸提液与成骨细胞接触1、3、5、7 d的细胞相对增殖率(RGR),以评价其细胞毒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新型n-HA根充糊剂表现出较高的细胞相对增殖率,随着浸提液浓度的降低和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毒性趋于0级;相同时间点不同浓度的新型n-HA根充糊剂浸提液的吸光度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根充材料无细胞毒性.
作者:李平;肖丽英;李伟;谭红;廖运茂;袁明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对舌鳞癌细胞株(Tca8113)增殖的影响及对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 mRNA)的作用,并初步探讨三氧化二砷的作用机制.方法以舌鳞癌细胞株(Tca8113)为研究对象,采用噻唑蓝(MTT)、Annexin V/碘化丙锭(PI)染色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hTERT蛋白的表达;采用RT-PCR法检测细胞hTERT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As2O3能够明显抑制Tca8113 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有浓度、时间依赖性.5 μmol/L As2O3组72 h细胞生长抑制率为83.40%±7.31%,细胞凋亡率为26.40%±3.42%.As2O3能抑制hTERT mRNA的表达和翻译,随As2O3作用时间、浓度增加,细胞hTERT mRNA和蛋白表达减弱,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2O3可以明显抑制Tca8113细胞增殖,诱导舌癌细胞凋亡,并抑制端粒酶催化亚基基因的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hTERT转录和翻译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姚华;吴求亮;王慧明;范骏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骨折愈合过程中纤维粘连蛋白(FN)和整合素β1 (Itg β1)基因时空表达变化规律.方法取兔下颌骨骨折愈合各时期标本的石蜡切片,采用原位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骨折愈合过程的不同时期FN和Itg β1 mRNA的时空表达.结果①骨折愈合过程中,FN mRNA和Itg β1 mRNA在骨组织的多种细胞中广泛表达,阳性信号出现于细胞浆和细胞核中;②整合素β1 mRNA在骨折5~7 d后表达增强,14~30 d强,60~90 d时基本接近正常;③FN mRNA骨折后3 d出现阳性表达,7~14 d达到峰值,然后急剧下降,30 d时有微弱表达,60 d后未检测出表达.结论骨折愈合过程中局部FN mRNA和Itg β1 mRNA表达均增强,在时空关系上具有协同作用,提示FN和Itg β1对骨折愈合具有重要影响.
作者:刘少华;程刚;李声伟;田卫东;刘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颌骨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EG)是郎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一种,其病变较为局限,临床病例少.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1980~2000年收治了15例颌骨嗜酸性肉芽肿,现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X 线影像、组织病理、诊断、治疗和预后分析如下.
作者:陆东辉;陈菲;王铁梅;童欣;陈湘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下颌骨骨折占颌面部骨折的55%~72%[1],目前普遍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切开复位加坚强内固定术,其治疗效果良好.但在临床上经常可以观察到下牙槽神经功能损伤的情况[2~4].本文对收治的325例下颌骨骨折病例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下颌骨骨折中下牙槽神经功能损伤及恢复的情况.
作者:沈海平;庞飞;周建国;步中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曲马多和小剂量氯胺酮对瑞芬太尼麻醉术后的镇痛作用,为临床合理应用瑞芬太尼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Ⅱ级的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曲马多组(T组)和小剂量氯胺酮组(K组),每组20例.3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术毕T组给予曲马多0.3 mg/kg、K组给予氯胺酮0.5 mg/kg镇痛,C组暂不给药,当患者出现中等程度疼痛时给予曲马多0.3 mg/kg.记录3组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的口述疼痛评分,拔管后1、2、3、4、12、24 h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再次要求镇痛的时间和拔管后24 h内的不良反应.结果 3组间拔管后的口述疼痛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2、3、4 h 的VAS则有统计学差异,K组在4个时间点均低于C组,2、3、4 h时低于T组(P<0.05),而3、4 h时T组与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C、T组患者再次要求镇痛时间均较K组提前;3组间麻醉后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氯胺酮对采用瑞芬太尼麻醉手术的术后疼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郁葱;罗玉林;肖水生;李勇;张青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p16基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失活机制.方法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及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涎腺腺样囊性癌新鲜标本53例,应用PCR、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PCR-SSCP)及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检测涎腺腺样囊性癌中p16基因的纯合性缺失、突变及甲基化.结果 53个病例中16例(30.2%)纯合性缺失,4例(7.5%)突变,26例(49.1%)高甲基化.结论 p16基因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主要失活机制是启动子高甲基化和纯合性缺失,而基因突变比较少见.
作者:郭小玲;孙善珍;魏奉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发生于颌面部的神经纤维瘤由于病变广泛,无包膜,易侵犯邻近的组织,致邻近的器官变形移位,造成患者严重的畸形和功能障碍.特别是颌面部巨大神经纤维瘤,因其术中难以控制出血及术后整复不易,外科治疗十分棘手.1999~2004年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了5例颌面部巨大神经纤维瘤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彪;王卫红;黎明;张立亚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种植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的咀嚼功能.方法以非种植义齿侧作为对照,采用吸光度法测定22例患者种植义齿侧的咀嚼效能,同时对患者种植义齿修复后咀嚼功能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患者种植义齿侧的咀嚼效能与其咀嚼功能问卷调查得分的相关性.结果局部固定种植义齿的咀嚼效能与非种植义齿(天然牙及金属烤瓷固定义齿)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对种植义齿的咀嚼功能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但咀嚼效能的测试与患者的主观评分并不相关.结论局部固定种植义齿能满足正常咀嚼功能的要求,绝大多数患者对种植义齿的咀嚼功能表示满意,但患者对咀嚼功能的主观满意度可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作者:唐倩;黄兰;梁星;李幸红;包向军;孙惠强;陆劭恒;杨晓喻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舌淋巴管的分布及引流特征,以期为舌部肿瘤的治疗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淋巴管间接注射技术结合淋巴管铺片透明显示法、淋巴管铸型及扫描电镜观察来研究人舌淋巴管的分布特点,同时通过颈部解剖学方法观察舌不同区域初级引流淋巴结的分布.结果舌背黏膜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构成双层网络结构,其分布不受界沟和中线的影响,分布于整个舌背黏膜.肌间淋巴管与舌背和舌腹黏膜淋巴管相交通,由此构成完整的舌淋巴管网络结构.各注射区域颈部初级引流淋巴结的分布呈现一定的特点, 舌前部主要引流至颏下淋巴结、颌下淋巴结和颈肩胛舌骨肌淋巴结;舌侧部和舌中部主要引流至颌下淋巴结、颈二腹肌淋巴结和甲状淋巴结;舌根部主要引流至颈二腹肌淋巴结.各注射区初级引流淋巴结均可出现于双侧颈部,但同侧发生频率高于对侧.结论舌淋巴管呈网络状分布,舌部任一区域的淋巴引流有广泛性和双侧性的特点,同时又具有一定的趋向性.
作者:韩新光;李金荣;皮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在确保托槽粘接强度的条件下,探讨35%磷酸酸蚀液中添加氟化钠的佳浓度.方法 64颗离体牙随机分成A、B、C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添加4种不同浓度氟化钠(1.23%、2%、3%和0%)的酸蚀液进行酸蚀并常规粘接托槽,于1周、4周、12周和24周分别从每组样本中随机抽取4颗牙进行抗剪粘接强度测试,并观测托槽脱落后界面粘接剂残留情况,记录粘接材料残留指数(ARI).结果 A、B、C组和对照组的抗剪粘接强度在4个观测时间点进行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则有统计学差异,C组低于其他3组(P<0.05).4组间ARI分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5%磷酸酸蚀液中添加不高于2%的氟化钠,与单纯应用35%磷酸的粘接效果相似;当氟化钠浓度高于3%后,托槽的抗剪粘接强度下降.
作者:马嘉;张扬;洪玉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完善记忆合金弹力牵引器的辅助固定导引装置设计,初步探索其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正弦波形记忆合金弹力牵引器、医用重建钛板、小型钛板配合构成内置式自动弹力牵引装置,构建牵引成骨重建下颌骨颏部约6 cm节段缺失的杂种犬动物模型,观察新型装置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设计装置可基本按照预想方式自动完成骨牵引,手术后2个月内即可形成节段再生骨,可延长截短的双侧下颌骨.结论内置自动弹力牵引装置显示了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但在牵引力控制等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
作者:周宏志;胡敏;胡开进;姚军;刘洪臣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