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对肝门区肿物的诊断价值

陆立;卢延;张雪哲

关键词:MRCP, 肝门区肿物, 扩张的胆道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MR)胰胆管造影术(MRCP)对肝门区肿物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用重T2磁共振水成像技术作MRCP 32例.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和脂肪抑制技术,所得图像通过工作站(Workstation)处理.结果本组资料中,MRCP确定肝门区肿物的准确率为100%,优于ERCP,可确定肝门区肿物的存在,明确其侵及范围和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 MR胆管造影是可靠的非侵袭性检查方法,诊断准确性高,定位精确,可指导临床医生,作为有效的术前检查手段.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诊断的临床研究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妇科常见病,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在生育年龄妇女中发病率达10%~15%,本文将我院妇产科从1998年6月至2001年6月住院的4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术前超声诊断及术后病理情况做如下分析:

    作者:段仙芝;赵玉玲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甲状腺结节声像图的诊断

    目的探讨甲状腺结节声像图的共性和个性.方法对371例甲状腺结节病人进行手术前后对照分析.结果本组371例中,105例单发结节的病理结果:甲状腺腺瘤87例,恶性肿瘤18例;266例多发结节的病理结果:甲状腺瘤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227例,多源性甲状腺疾病35例,桥本氏病2例.结论用超声诊断甲状腺结节可靠性强,是一种无创性、可重复且经济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胡晓松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

    目的对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疾病的能力进行评价.方法用多层螺旋CT机对12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扫描,层厚3.2mm,重建间隔1.6mm,由高压注射器经静脉团注100ml造影剂,速度3ml/s,将数据传至专门工作站进行后处理.结果检出2例主动脉瘤、5例主动脉夹层,其中4例Ш乙型主动脉夹层,1例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形成,4例正常主动脉.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疾病的能力是肯定的.

    作者:宋光义;张龙江;包颜明;何茜;杨亚英;王克超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直接注射法制作大鼠肝癌模型

    目的报告一种新的大鼠肝癌模型制作方法.方法将经过离心浓缩的癌性腹水直接注入大鼠肝脏.结果 7天后行CT检查,所有实验鼠肝脏上均可见单发的肿瘤灶影.结论直接注射法制作大鼠肝癌模型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邵成伟;王培军;田建明;张火俊;王敏杰;曾浩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对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对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VCD诊断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72例,根据超声所见分为未破损型或早期流产型及流产型,并对手术所见及保守治疗中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手术组23例(包括保守治疗中转手术的9例),超声诊断符合率95.7%(22/23),术中见两型间局部活动性出血情况显著不同;保守组58例,治疗成功率84.5%(49/58),其中未破损型或早期流产型及流产型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2.9%及62.5%,两型间疗效亦显著不同.结论 TVCD能及早对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做出可靠准确的诊断,并可根据超声分型协助临床对保守治疗病例的选择及疗效的监测评价.

    作者:林小影;朱才义;郝洁;吴嫦荃;李汝花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在床边胸部X线摄影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通过对CR系统在床边胸部X线摄影中若干技术要素的研究,提高床边X线胸片质量.方法①设置佳的床边胸部曝光条件表和影像后处理技术参数表;②运用影像工作站窗宽(s-shift)、窗位(c-shift)实施对影像密度和对比度的调节.③运用谐调处理和空间频率处理技术实施影像细节的调节.结果易于给定曝光条件,曝光剂量减少了18%,100%地保证了胸片的质量,废片率为零.结论掌握好床边X线摄影和CR系统各项技术,有助于提高图像质量和胸部病变的检出率.

    作者:吴南洲;陈波;张金山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出口梗阻性便秘病人盆底形态影像学诊断进展

    出口梗阻性便秘是指直肠远端、肛管及盆底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排便过程的不顺利,这些因素有时仅存在于排便时,而在非排便状态时可以不存在.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作为功能性疾病,是指在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后,由盆底腹膜及盆腔脏器形态位置或病理生理改变等而引起的一个特殊症候群,包括排便困难、费时费力、排便不尽、便意频繁、肛门坠胀、盆底沉重感、口服泻剂或手法助排等排便障碍症状.出口梗阻性便秘包括直肠内脱垂、直肠前突、盆底痉挛综合征、会阴下降综合征、盆底疝等,直肠指诊、钡灌肠或肠镜检查大多难以发现病变,临床诊断很困难,临床医师感到很困惑和束手无策.出口梗阻性便秘病人的盆底形态及盆腔脏器可发生一系列变化,现就国内外影像学诊断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方仕文;刘宝华;龚水根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皮下软组织血管瘤的价值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皮下软组织血管瘤的价值.方法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7例皮下软组织血管瘤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7例皮下软组织血管瘤与病理结果相符的43例,正确率为92%.结论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皮下软组织血管瘤方面有较大的价值.

    作者:顾鹏;张敏惠;曹礼庭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下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的X线诊断与鉴别诊断(附52例分析)

    目的分析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临床与X线特点,提高对本病的X线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 52例术前均行颌骨X线正位、侧位摄片,其中26例加照颌骨曲面体层摄影.结果 52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术前确诊44例,误诊8例,诊断准确率为84.6%.术后随访52例,24例复发,占46.1%.结论复发率高,侵蚀性强,为其临床特点.X线特点:单房、多房和多发,以多房居多.

    作者:郭爱华;唐继尧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肺腺癌的CT征象特点及临床意义(附71例分析)

    目的分析总结肺腺癌CT征象特点,探讨病理基础,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中低分化腺癌71例,并对其CT表现进行全面分析,其中65例结合首次胸片正侧位观察,以求定位准确.结果①多原发、多形态,周围型多于中央型;②病灶边缘以分叶征、星芒状毛刺、界面锯齿征为主要特征;③癌性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和结节征为主要内部表现;④病变周围以癌性卫星灶(57.7%)为特点,肺不张少见;⑤腺癌极易侵犯胸膜,叶间胸膜转移49.2%,合并胸水43.6%,远处转移以骨转移较多.结论提高和加深对特征表现的认识,仔细观察、全面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

    作者:刘艳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急性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2例报告

    急性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又称Hamman-Rich综合征,其病程发展快,死亡率高.现将我院收治,并经病理学证实的2例作一报道.

    作者:王华明;赵峰;朱明生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超声造影谐频成像与螺旋CT对肝癌非手术治疗后疗效的评价

    目的评价比较超声造影双向脉冲谐频成像和螺旋CT在判断肝肿瘤治疗效果方面的价值.方法对经多种非手术治疗后的肝癌患者72例共82个肿瘤分别进行超声造影和螺旋CT检查,比较两种影像技术的结果.结果超声造影谐频成像的连续成像和间歇成像可分别显示肝肿瘤的血管影像和血流灌注情况.超声造影显示造影增强者54.9%(45/82),负性增强者45.1%(37/82);螺旋CT显示不完全治愈者53.7%(44/82),完全治愈者40.2%(33/82),其余6.1%(5/82)因碘油沉积而不能明确判断.结论与螺旋CT相比,超声造影揭示治疗后的肿瘤内血流信号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较高;由于超声声像图较少受碘油沉积的影响以及其影像可直接引导进一步的穿刺局部治疗,超声造影更适宜于TAE术后肿瘤的疗效判断.

    作者:丁红;工藤正俊;远田弘一;王文平;徐智章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s技术行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2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结果 UAE治疗12个月后子宫体积平均缩小33.6%(P<0.01);患者月经量减少46.3%(P<0.01);痛经缓解率达88.5%,疼痛强度降低、活动能力明显好转(P<0.01).结论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是有效的.

    作者:顾振鹏;李吉昌;李路丽;袁秀玲;崔寓黔;许建梅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骨超声和骨矿含量的改变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跟骨超声振幅衰减(BUA)、超声声速(SOS)、髋部骨矿含量(BMC)及骨密度(BMD)变化,进一步了解COPD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测定COPD老年男性患者及对照组各30例的跟骨BUA、SOS和股骨颈、Ward's三角、股骨粗隆的BMD、BMC以及动脉血气.结果老年COPD组的股骨颈、Ward's三角、股骨粗隆的BMD、BMC以及跟骨的BUA、SOS均较对照组的测定值低,差异有显著性.COPD组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较对照组低(P<0.01).结论 COPD患者因缺氧引起各脏器受损,加速骨量丢失而易患骨质疏松症.

    作者:孙文萍;薛延;田巍;李笠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α-氰丙烯酸正丁酯栓塞肝癌动静脉瘘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α-氰丙烯酸正丁酯(NBCA)对肝癌动静脉瘘的栓塞效果.方法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和肝动脉-肝静脉瘘51例,以不同浓度的NBCA进行栓塞.结果所有瘘口均成功闭塞,无并发症.结论对于肝癌动静脉瘘,NBCA是一种有效、方便和安全的栓塞剂.

    作者:李向东;王伟中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MRI对骨肉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MRI对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经临床手术后病理学证实的骨肉瘤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结果 MRI对骨肉瘤诊断准确率为100%,可清楚地显示髓腔内跳跃性病变.T2加权STIR像可精确地发现骨肉瘤对骨骺的侵犯 (准确率90.5%).结论 MRI可精确地判断骨肉瘤对骨骺、关节、髓腔的侵犯,对评价化疗反应和制订手术方案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明华;郝秉香;范熙明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脑供血不足组(CI)、冠心病组(CAD)、对照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数量等,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 CI和CAD的IMT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I和CAD的斑块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IMT均值和斑块阳性率在CI和CAD组之间比较并无明显的差异,P>0.05.IMT和斑块皆阳性对诊断C I和CAD的灵敏度分别为84%、80%,特异性为66%.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沈德根;张象贤;王亚芬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胆囊内小隆起性病变的超声诊断与探讨

    目的探讨与分析胆囊内小隆起性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该病的佳诊断方法.方法对56例患者胆囊内小隆起性病变行多切面扫查,观察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基底部及局部囊壁情况,病变是否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后方是否伴有声影.并对其中42例术前行CT检查及术后病理对比分析.结果超声和CT分别与病理对照,符合率分别为91.3%和76.51%,二者假阳性率分别为8.7%和10.12%,超声未见漏诊,CT漏诊率为13.37%.结论胆囊内小隆起性病变为一组不同病理类型的疾病,超声诊断是早期检出本病的佳方法.

    作者:郑敏;李春艳;王玲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急性心肌梗塞后心肌血流的MCE与MRI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心肌声学造影(MCE)和MRI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后残余心肌血流的诊断作用.方法 7只犬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AMI动物模型,行活体MCE及离体灌注MRI检查,伊文思蓝和TTC染色分别确定缺血和梗塞区,放射微球 99Tcm-M AA测定心肌血流量(MBF).通过免疫组化和体视学方法测量和计算心肌微血管体积分数和微血管平均宽度.结果正常心肌、缺血心肌和梗塞心肌声学造影强度分别为53.23±6.14、23.67±6.14和4.32± 4.11.MCE的A*β值与放射微球所测MBF高度一致和相关,缺血和梗塞区触发间隔-声强度曲线与灌注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一致.缺血和梗塞区心肌微血管的宽度和体积分数较正常心肌显著减少.结论 MCE和造影剂灌注M RI可反映AMI后心肌微血管损伤程度及残余血流量.

    作者:成官迅;余梦菊;张稳柱;张雪林;刘伊丽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学龄儿童中文认知任务的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

    目的使用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在学龄儿童中进行脑认知科学研究.方法使用单次激励平面回波梯度扫描序列和组块设计,对8名小学在读学生(年龄10~12岁)进行了中文同音字和真假字判断任务的血氧水平依赖对比成像.结果 8名小学生均能配合完成扫描.其中1名在扫描过程中有显著头动,所获图像因运动伪影不能使用.其余7名能保持头部位置稳定,图像资料经后处理获清晰脑激活图.结论该年龄组儿童已形成语言优势半球,在完成中文认知任务时显示出与成人相似的激活脑区.多数儿童可很好配合完成实验.鉴于儿童好动的特点,在设计实验时应考虑增加被试者人数并注意避免扫描时间过长.

    作者:金真;徐世勇;张磊;薛贵;曾亚伟;费军;王宗烨;谭力海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