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腺癌的CT征象特点及临床意义(附71例分析)

刘艳

关键词:肺, 腺癌, CT, 诊断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肺腺癌CT征象特点,探讨病理基础,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中低分化腺癌71例,并对其CT表现进行全面分析,其中65例结合首次胸片正侧位观察,以求定位准确.结果①多原发、多形态,周围型多于中央型;②病灶边缘以分叶征、星芒状毛刺、界面锯齿征为主要特征;③癌性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和结节征为主要内部表现;④病变周围以癌性卫星灶(57.7%)为特点,肺不张少见;⑤腺癌极易侵犯胸膜,叶间胸膜转移49.2%,合并胸水43.6%,远处转移以骨转移较多.结论提高和加深对特征表现的认识,仔细观察、全面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心动图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意义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性改变及诊断意义.方法 17例IE患者进行了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探测赘生物的位置,大小,活动度及瓣膜功能.结果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 4岁(年龄范围2~76岁).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16例自身瓣膜和1例人工瓣膜有赘生物形成,其中7个二尖瓣,9个主动脉瓣和1个三尖瓣上有赘生物.平均赘生物大小0.8cm(范围0.3~1.6cm).血培养葡萄球菌4例,链球菌4例,类酵母菌1例,血培养阳性率53%.住院期间4例死亡(23%),11例充血性心衰(64%),6例体循环栓塞(35%),4例接受了瓣膜置换术(23%).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测IE声像图观察比较直观,尤其在血培养阴性的IE患者尤为有用.超声心动图能探测到瓣膜的赘生物,提示严重心衰,对于需要早期外科手术的IE患者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贾冬林;王瑛;郑敏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肾细胞癌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肾细胞癌(RCC)占成人全部恶性肿瘤的2%~3%,占肾脏原发性恶性肿瘤的85%~90%,是肾脏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RCC 术前影像学检查能够提供直接的诊断依据[1],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作出正确的肿瘤分期,尤其是后者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及判断至关重要.

    作者:陈宏伟;王德杭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皮下软组织血管瘤的价值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皮下软组织血管瘤的价值.方法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7例皮下软组织血管瘤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7例皮下软组织血管瘤与病理结果相符的43例,正确率为92%.结论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皮下软组织血管瘤方面有较大的价值.

    作者:顾鹏;张敏惠;曹礼庭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椎动脉彩色多普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椎动脉彩色多普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99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椎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多项血流参数.结果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阳性率为56%(168/299).阳性患者椎动脉内径狭窄(P<0.05);收缩期大流速(Vs),平均流速(Vm)及舒张末期流速(Vd)较阴性患者明显减低,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结果表明椎动脉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超声对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确有实用价值.

    作者:王爱军;刘宏云;牛娜;谭静;刘力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子宫腺肌病治疗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s技术行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26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结果 UAE治疗12个月后子宫体积平均缩小33.6%(P<0.01);患者月经量减少46.3%(P<0.01);痛经缓解率达88.5%,疼痛强度降低、活动能力明显好转(P<0.01).结论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是有效的.

    作者:顾振鹏;李吉昌;李路丽;袁秀玲;崔寓黔;许建梅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脊髓血管畸形的MRI与DSA对照研究

    目的对照分析脊髓血管畸形的MRI和DSA表现,评价其分类价值.方法 65例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均行MRI及DSA检查,其中13例行手术治疗.结果 MRI显示髓内病变18例、累及髓内外病变19例、髓外病变28例;DSA检出髓内球型AVM 5例、幼稚型AVM 12例;髓外硬膜内AVF 24例,其中Ⅰ型5例、Ⅱ型12例、Ⅲ型7例;硬膜AVF 8例;颅内硬脑膜AVF向颈段椎管内静脉引流2例;14例无阳性发现,其中13例手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毛细血管扩张症3例、微小动静脉畸形6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混合型2例.结论 MRI对隐匿型AVM的诊断优于DSA,可明确病变的部位,有无合并出血;可初步鉴别诊断髓内、髓外AVM;DSA是确定AVM的供血动脉、数目、瘘口部位、引流静脉的佳方法,是AVM分型的黄金标准. MRI和DSA结合,可以明确脊髓AVM的类型.

    作者:邓钢;滕皋军;何仕诚;郭金和;方文;黄祥龙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出口梗阻性便秘病人盆底形态影像学诊断进展

    出口梗阻性便秘是指直肠远端、肛管及盆底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排便过程的不顺利,这些因素有时仅存在于排便时,而在非排便状态时可以不存在.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作为功能性疾病,是指在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后,由盆底腹膜及盆腔脏器形态位置或病理生理改变等而引起的一个特殊症候群,包括排便困难、费时费力、排便不尽、便意频繁、肛门坠胀、盆底沉重感、口服泻剂或手法助排等排便障碍症状.出口梗阻性便秘包括直肠内脱垂、直肠前突、盆底痉挛综合征、会阴下降综合征、盆底疝等,直肠指诊、钡灌肠或肠镜检查大多难以发现病变,临床诊断很困难,临床医师感到很困惑和束手无策.出口梗阻性便秘病人的盆底形态及盆腔脏器可发生一系列变化,现就国内外影像学诊断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方仕文;刘宝华;龚水根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肺腺癌的CT征象特点及临床意义(附71例分析)

    目的分析总结肺腺癌CT征象特点,探讨病理基础,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中低分化腺癌71例,并对其CT表现进行全面分析,其中65例结合首次胸片正侧位观察,以求定位准确.结果①多原发、多形态,周围型多于中央型;②病灶边缘以分叶征、星芒状毛刺、界面锯齿征为主要特征;③癌性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和结节征为主要内部表现;④病变周围以癌性卫星灶(57.7%)为特点,肺不张少见;⑤腺癌极易侵犯胸膜,叶间胸膜转移49.2%,合并胸水43.6%,远处转移以骨转移较多.结论提高和加深对特征表现的认识,仔细观察、全面分析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

    作者:刘艳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对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对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TVCD诊断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72例,根据超声所见分为未破损型或早期流产型及流产型,并对手术所见及保守治疗中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手术组23例(包括保守治疗中转手术的9例),超声诊断符合率95.7%(22/23),术中见两型间局部活动性出血情况显著不同;保守组58例,治疗成功率84.5%(49/58),其中未破损型或早期流产型及流产型治疗成功率分别为92.9%及62.5%,两型间疗效亦显著不同.结论 TVCD能及早对未破裂型输卵管妊娠做出可靠准确的诊断,并可根据超声分型协助临床对保守治疗病例的选择及疗效的监测评价.

    作者:林小影;朱才义;郝洁;吴嫦荃;李汝花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急性心肌梗塞后心肌血流的MCE与MRI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心肌声学造影(MCE)和MRI对急性心肌梗塞(AMI)后残余心肌血流的诊断作用.方法 7只犬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AMI动物模型,行活体MCE及离体灌注MRI检查,伊文思蓝和TTC染色分别确定缺血和梗塞区,放射微球 99Tcm-M AA测定心肌血流量(MBF).通过免疫组化和体视学方法测量和计算心肌微血管体积分数和微血管平均宽度.结果正常心肌、缺血心肌和梗塞心肌声学造影强度分别为53.23±6.14、23.67±6.14和4.32± 4.11.MCE的A*β值与放射微球所测MBF高度一致和相关,缺血和梗塞区触发间隔-声强度曲线与灌注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一致.缺血和梗塞区心肌微血管的宽度和体积分数较正常心肌显著减少.结论 MCE和造影剂灌注M RI可反映AMI后心肌微血管损伤程度及残余血流量.

    作者:成官迅;余梦菊;张稳柱;张雪林;刘伊丽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X线管倾角与照片影像密度的测试分析

    在常规X线摄影中,为了更好地显示某一组织和器官,使X线管倾斜一定的角度,是常用的摄影方法.但倾斜角度后,对照片影像密度及质量的影响,认识欠缺.为此,我们对X线管倾角后与照片影像密度的关系进行了测试分析,其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孙自玲;宋少娟;朱向玉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脑弓形虫病CT表现1例

    患者男,7岁,因逐渐加重头疼1周,呕吐2天来诊.体检:精神差,颈软,颈部可触及一蚕豆大小淋巴结,可移动,有压痛.左侧肢体巴氏征阳性,奥本汉姆征阳性,其余未见异常.家庭有养猫史.

    作者:王智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后上纵隔异位甲状腺1例报告

    患者女,58岁.咳嗽、胸闷1个月.在当地医院行X线胸片、胸部C T及MRI检查均提示右后上纵隔肿瘤.故来我院检查.体检:一般情况尚可,精神、食欲较好.颈软,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无肿大、压痛.B超检查:右侧甲状腺1cm× 1.3cm×4.9cm,左侧甲状腺 1.5cm× 1.7cm×5.0cm,颊部0.3cm.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气管右侧壁及后壁外压性改变,黏膜无充血、水肿.CT检查:平扫肺窗示右后上纵隔气管旁见突向肺野之肿块影,边缘光滑,邻近肺野清晰(图1).纵隔窗该肿块约3.5cm× 4.7cm×6.6cm左右,密度均匀,CT值65Hu,周围组织呈外压性改变,与之分界清楚(图2).未做增强扫描.诊断:右后上纵隔良性肿瘤,神经源性可能性大.

    作者:李红;何宝明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球面热源辐射特性的研究

    本文是研究人体体表热像图的部分结果,根据黑体辐射的理论,通过对平面黑体热源的辐射特性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球面辐射热源的辐射特性,从而推广出对于一般曲面辐射热源的辐射特性.本文的结论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到的,由于充分考虑到了实际测量的特点,可以为医学上人体体表热辐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郭道峰;王家森;刘忠齐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诊断的临床研究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妇科常见病,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在生育年龄妇女中发病率达10%~15%,本文将我院妇产科从1998年6月至2001年6月住院的4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术前超声诊断及术后病理情况做如下分析:

    作者:段仙芝;赵玉玲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直接注射法制作大鼠肝癌模型

    目的报告一种新的大鼠肝癌模型制作方法.方法将经过离心浓缩的癌性腹水直接注入大鼠肝脏.结果 7天后行CT检查,所有实验鼠肝脏上均可见单发的肿瘤灶影.结论直接注射法制作大鼠肝癌模型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邵成伟;王培军;田建明;张火俊;王敏杰;曾浩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纵隔结核球侵及食管肌层1例

    患者女,23岁,吞咽梗阻2月余,以吞干硬、粗糙食物时明显.体检无特殊,血沉:29mm/h,二便及肝功能均正常.食管钡餐:食管中段气管分叉平面下方见一长约4.0cm的充盈缺损,边缘光整,无分叶,黏膜皱襞向右侧偏移,无皱襞破坏,对侧食管壁柔软,X线示:食管中段占位性改变,多系平滑肌瘤,不排除纵隔占位性病变所致(图1,2).胃镜检查:距门齿约 30cm处食管左壁黏膜轻度隆起,表面光滑,色泽与周围黏膜一致.CT检查:纵隔内气管分叉平面以下后纵隔食管左旁见一软组织块影,约4.0cm× 2.5cm×3.0cm大小,纵隔内气管前腔静脉后、气管隆突前、主动脉结左旁见多枚肿大淋巴结影,双肺未见异常.CT示:食管中段旁软组织块影,纵隔淋巴结肿大(图3).手术病理诊断:纵隔淋巴结结核.

    作者:袁军;徐彬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电子束CT在主动脉夹层样搏动伪影上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电子束CT在主动脉夹层样搏动伪影上的诊断价值.方法 118例病人于同时或1个月内分别进行了胸部螺旋CT和电子束CT扫描;其中男87例,女31例;年龄在22~9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5岁.所有病例均在临床和影像上排除了主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分别统计主动脉搏动伪影检出率及其形态、大小、密度、部位和主动脉搏动伪影在轴位CT图像上累及的层面数并加以对比分析.结果主动脉搏动伪影在螺旋CT图像上检出42/118例,检出率为35.5%;而在电子束CT图像上仅检出6/118例,检出率只有5.0%,二者具有显著差异(χ2=32.24,P<0.005).主动脉搏动伪影的大小在前者为3.0~11.0mm(平均为4.8±2.0mm),而在后者为2.0~5.0mm(平均为2.8±0.7mm),两者差数显著性近似检验具有显著差异;在轴位螺旋CT图像上累及的层面数为1~6层(平均为3.44±1.42层),而在电子束CT图像上累及的层面数仅为1~2层(平均为1.35±0.33层),二者差数显著性近似检验具有显著差异.结论电子束CT在主动脉夹层样搏动伪影的诊断上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甫庚;陈起航;周诚;姚玉清;潘纪戍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超声诊断先天性巨大胆总管囊性扩张症1例

    患者女,4岁.腹胀10天入院,恶心,无呕吐、黄疸、发热、寒战.少量排便,小便正常.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腹膨隆可触及一20cm×20cm表面光滑,界限清晰包块,包块张力高,轻触痛,腹膜刺激征(-).化验检查,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增高,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减低.

    作者:李飞;张益民;何辉 刊期: 2002年第08期

  • 泪腺癌合并肺、骨转移1例

    患者男,53岁.发现右眼眶肿块2个月,伴咯血、气急、左拇指肿块40天.查体:右眼眶外上缘扪及3.0cm×3.5cm×4.0cm肿块,质地中等,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压痛不明显,与右眼眶骨壁分界不清.眼眶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见恶性肿瘤细胞.右拇指末节指骨软组织肿块,质地中等、边界不清、压痛明显.CT增强见:右眼眶外上方泪腺区肿块, 2.0cm×2.0cm×3.5cm大小,形态不规则、明显增强,CT值93Hu.右眼眶顶部虫蚀样骨质吸收破坏,眼球轻度内下移(图1).CT诊断:右眼眶泪腺区恶性肿瘤.胸部CT增强扫描:右肺中间支气管旁肿块3.0cm×3.0cm,中叶多个大小不等结节影,提示右肺转移瘤(图2).左手 X线片:左拇指末节指骨大部溶骨破坏吸收,仅残留基底部少许骨质,周围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提示溶骨型转移(图3).

    作者:陈东;陈尚;韩福刚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