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李世杰;张西平;王爱珍
目的评价利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急诊治疗产后大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产后大出血患者实施急诊经皮双侧髂内动脉前干插管术,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出血部位,超选择性用明胶海绵栓塞子宫动脉.结果 DSA显示出血均来源于单侧或双侧子宫动脉,表现为造影剂在宫腔内呈弥漫性、局灶性分布.栓塞后8例出血完全停止;2例出血明显减少,经药物对症治疗后一周内出血逐渐停止,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急诊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大出血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具有止血迅速,疗效可靠,创伤小,并发症少的特点,并可达到保留子宫的目的.
作者:刘璋;谢琦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了解布加综合征人工血管转流术后的疗效和预后.方法应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9例人工血管转流术患者进行观察.结果术后半月内28例(96.6%)转流人工血管通畅,肝脾缩小,门脉压力降低,腹水减少或消失.1例(3.4%)人工血管血栓阻塞.术后3,4,5年各1例人工血管阻塞.结论超声是布加综合征人工血管转流术后观察疗效的重要依据.
作者:崔复霞;赵青;李治安;金文青;路彤;赵昶 刊期: 2002年第10期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为改善预后和提高生存率的关键.高分辨率的B型超声能检出肝内小于1.0cm的占位性病变,但对其定性诊断,尤其是肝癌早期的定性诊断仍有困难.近年来,利用彩色多普勒(CDFI)、脉冲多普勒(PW)、彩色血管能量成像(CPA)及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3D-CPA)技术研究肝癌血供及肿瘤血管,并与病理组织学对比,将肝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作者:曾燕荣;赵玉珍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患者男,53岁,左腰部无明显诱因的持续隐痛10月余,加重1周,伴尿急.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B超检查:显示左肾下极有一类圆形不均质的强回声肿块,边界清楚,约5.0cm×4.1cm大小,考虑为左肾下极错构瘤可能性大.
作者:罗帝林;杨茂洪;刘顾岗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剂Levovist对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彩超)检测肿瘤血管的增强效应,探讨其在诊断卵巢癌盆腔复发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超检查6例卵巢癌盆腔复发灶,比较注射Levovist前后病灶内血管显像情况以及多普勒信号增强情况,并建立ROC曲线.同时测定其血清CA125.结果卵巢癌复发灶造影后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明显增强,并显示特征性的血管形态,血管数目明显增多,血管扭曲度增加.ROC曲线显示:造影后多普勒信号增强开始时间≤50s、到达高峰时间≤100s、持续时间≥550s时,复发灶的敏感性、特异性高.结论 Levovist的应用有助彩超更准确地评价肿瘤的血供情况,与妇科检查、常规彩超、血清CA125结合可早期诊断卵巢癌盆腔复发灶,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随访提供一定帮助.
作者:顾蔚蓉;丰有吉;张珏华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妊娠大于41周时监测脐动脉和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数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对象为94例妊娠满41 周至43周的孕妇,用超声多普勒检测仪分别检测其脐动脉和子宫动脉以获得血流动力学指数:S/D比值、PI、RI和FVR,按围产儿结局分为正常组和不良组进行对比性研究.结果① 围产儿结局不良组的脐动脉血流各项指数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子宫动脉血流的S/D 比值和RI有显著差异.②当S/D≥2.5时,围产儿结局不良比例与正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①脐动脉和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能反映出胎儿-胎盘循环和胎盘-子宫循环的状况,胎盘退化的程度和对胎儿的影响.②当脐动脉血流指数S/D比值≥2.5时就要考虑胎儿宫内环境不良,应及早处理.
作者:王越;李靖;贾晓芳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患者女,49岁,腰痛,双下肢无力10余年加重5天来诊.查体:腰椎曲度变直,无侧突及活动受限,双下肢肌力下降,感觉减退.CT轴位平扫,骨窗显示腰3,4椎间盘水平椎管内纵行完整骨间隔,把椎管、脊髓分为左右两部分,局部椎管横径扩大,双棘突畸形.诊断:脊髓纵裂并双棘突畸形(图1).
作者:安秋香;殷凤利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我们自1995年开展32P胶体肠系膜上动脉灌注内照射结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共20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崔建国;王天昌;焦智民;王俊生;段成洲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患者男,16岁.因左前臂肿块逐渐增大5年,影响劳动而来我院就诊.该肿块于5年前发现,如蚕豆粒大.近2年逐渐增大,于从事重体力劳动时,肿物突出明显,影响左臂用力.无外伤史.
作者:颜祥卿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患者男,39岁,右腰部疼痛伴尿频、排尿中断半年.B超:左肾积水,右肾结石,膀胱后壁可见2.2cm×3.5cm占位.静脉肾盂造影(IVP)显示左肾积水,右肾结石,膀胱下壁不规则充盈缺损.CT平扫:膀胱三角区壁增厚,可见宽基底不规则形结节突向腔内,CT值35Hu,大小约2cm×4cm(图1).
作者:谢立旗;王北革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分析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SS)的病因,血流动力学改变,超声表现以及合并其他颈部血管严重病变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与窃血的关系.方法分析本院经超声检查并经临床确诊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49例.结果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和多发性大动脉炎所致.结论当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起始段病变,合并颈部其他血管严重病变时,不应单纯依靠椎动脉的血流方向来估测同侧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的狭窄情况.
作者:田津;李治安;勇强;路彤;赵青;孙慧;崔复霞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发展性口吃(development stuttering)是指儿童期起病至成人仍不恢复的一种以音或字的重复、拖长和停顿为特征的言语流畅性障碍,其发病率高达1%以上.国内对于发展性口吃发病机制的研究很少,国外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有关发展性口吃是否具有脑功能异常的问题,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近年来,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证实了口吃者在不同状态下脑部的激活方式有所不同,揭示了大脑的异常活动与言语流畅性障碍之间的关系.
作者:宋鲁平;彭聃龄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氧增强MR肺通气成像的机理和基本技术方法.方法运用反转恢复单次激发超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对7例(4男、3女)健康志愿者进行扫描,比较中心编码和半傅立叶K空间填充方式的成像区别;采用医用纯氧作为T1加权肺通气对比剂,进行吸氧前后的肺组织T1值测量和图像处理.结果中心编码的K空间填充方式可得到更佳的信噪比,合适的翻转恢复时间可得到优的对比度噪声比,通过吸氧前后的图像减影可获得氧对比的肺通气功能图.结论氧对比通气成像安全、简便易行,能反映肺的局部通气功能,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健;郭佑民;万明习;吴晓明;郗农;王建国;朱力;解恩义;雷晓燕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本文主要是对肛直肠功能性疾病的影像学检查表现予以评价.1 便秘便秘对于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表现,有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应包括两个方面:排便频率减少和排便困难,频率减少通常定义为小于3次/周.
作者:王毅;何选丽;龚水根;张伟国 刊期: 2002年第10期
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高,手术切除率不足10%;未经手术治疗而单一用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以及放化疗同时进行者五年生存率仅约5.2%[1].因此,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微创性介入治疗已成为提高其生存质量、延长其生存期的重点研究方向.
作者:邓伟;卓忠雄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磁显葡胺(Gd-DTPA)作为磁共振对比剂引起过敏反应早在1992年国外就有过报道.我院从1995年起连续观察914例应用Gd-DTPA行MR增强扫描的病例,其中1例发生严重过敏反应,3例出现一般过敏反应症状.4例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中,1例经过抗过敏抢救治疗,2例在事后过敏原皮试检查中表现为阳性.
作者:孙世介;童良娥;时成刚 刊期: 2002年第10期
消化道多原发癌比较少见,各家报道差异较大,约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0.32%~6.9%,本文共收集36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张淑香;李春卫;孙建国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总结分析颅内畸胎瘤破裂的MRI表现.方法共5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均行MRI及CT检查,其中2例做了MRI增强扫描.结果 MRI显示颅内微小脂肪滴及脂肪-脑脊液平面优于CT,CT显示畸胎瘤的钙化优于MRI.结论颅内畸胎瘤破裂具有典型的MRI表现,MRI检查中改变病人体位的方法和脂肪抑制技术对该病的定性诊断有很大帮助.
作者:付旷;王景林;郝晶;李兴山 刊期: 2002年第10期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是畜牧区常见的人畜共患的地方性、流行性寄生虫病.人体各部均可受累,肝、肺居多.肾包虫病较少见,占包虫病的0.4%~4%.现将我院经超声检查诊断及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报告如下:
作者:张秋兰;农红 刊期: 2002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MRA(3D DCE MRA)成像技术在胸部、腹部大血管应用的价值.方法使用1.5T超导磁共振全身成像仪对35例疑有胸部、腹部大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静脉手推团注磁共振造影剂法的3D DCE MRA检查.一次屏气22s可采集14~24层图像.结果所有35例3D DCE MRA均一次检查成功,清楚地显示了胸部、腹部大血管解剖结构,包括血流信号,血管壁及其壁周组织,对病变的定位及与周围血管和组织相关性均可以作出明确的判断.结论 3D DCE MRA成像在采用了快速的梯度回波成像技术,合理的静脉团注造影剂,以及正确的图像分析和后处理后可以实现无创性的准确的胸部,腹部大血管的诊断,有可能替代常规DSA检查.
作者:孟春玲;陈正光 刊期: 200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