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组织谐波显像在胰腺囊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李凤华;田家玮;李红丽;夏建国

关键词:基波显像, 组织谐波显像, 胰腺
摘要:目的探讨组织谐波显像在胰腺囊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胰腺囊性病变患者行二维超声及组织谐波显像检查,对组织谐波显像(THI)与基波显像(FI)对比分析.结果组织谐波显像对囊壁边界及内部回声结构的显示均优于基波显像.结论组织谐波显像能显著提高图像质量,提高胰腺疾病的显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肝脏错构瘤1例

    患者男,10岁.上腹部胀痛1个月.体检:右侧肝区有深压痛,无肌紧张.CT显示肝右叶一混杂密度肿物,内有囊性区.超声示肝右叶直径约93mm的实质性肿物,边界清晰,稍高回声,血运不丰富.MR平扫及增强:肝右叶类圆形实质性肿物,呈中等信号,内有条形长T1长T2信号的液性成分.Gd-DTPA增强扫描见肿瘤轻度强化,液性区无强化(图1,2).术前诊断:肝血管瘤.

    作者:付旷;赵殿江;郝晶;卜丽红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肾透明细胞癌B超影像诊断1例

    患者女,54岁,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发热,纳差,消瘦,发热反复出现,高至39.8℃,无腰痛、血尿.查体:血压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探及.B超检查:左肾下极可见5.1cm×3.5cm 的椭圆形,界清,周边包绕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内部回声不均匀,有低回声及无回声.彩色多普勒其内未见明显血流.右肾未见异常.B超提示:左肾下极占位(图1,2).CT:左肾下极占位,恶性可能,其他不除外.手术所见:左肾中下极5cm×4cm的肿物,有钙化,质硬.病理诊断:肾透明细胞癌.

    作者:彤丹;李岩;陈秀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彩超诊断妊娠合并双卵巢的黄素化囊肿1例

    患者女,32岁,孕37周,来我院行筛选超声检查.彩超所见:于孕妇子宫两侧髂骨上缘见两个无回声囊块,左侧11.0cm×9.8cm×6.9cm,右侧11.2cm×9.7cm×8.8cm,内均见大量分隔,分隔较薄,粗细均匀(图1);CDFI:探及囊壁及分隔上存在点状血流(图2),S/D=1.59,PI=0.48,RI=0.37.询问病史该患早孕期间B超检查:子宫前位,稍大,内见1.7cm×1.0cm大小GS,胎芽0.4cm,胎心(+),双卵巢正常大小.彩超诊断:①单胎、头位、晚期妊娠;②双卵巢多房囊肿(超反应黄素化囊肿可能性大).孕妇于39周剖宫产一女婴,身长50cm,体重3250g,无畸形.手术部分切除卵巢,术后病理为:(双侧)卵巢黄素化囊肿.

    作者:宋文龄;陶艳玲;徐峰;王明霞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右肱骨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例

    患者男,33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臂疼痛1个月,呈持续性胀痛,夜间为甚,近1周疼痛加剧就诊.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心肺无异常,脊柱及神经系统正常.右上肢无畸形,局部皮肤无红肿,但压痛明显,肌力减弱.X线平片见右肱骨中段不规则溶骨性破坏区,边缘无硬化,内有部分高密度影,局部皮质变薄(图1).

    作者:周俊;冯征;文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儿童脑结节性硬化临床与CT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脑结节性硬化的临床与CT特点.方法对以癫痫为主诉症状的1859例患儿进行CT扫描,33例确诊为脑结节性硬化,分析其临床与CT表现.结果脑结节性硬化临床上有癫痫、智力低下、皮脂腺瘤典型的三联征,但并不一定每一位患者都全部具备;CT上有室管膜下钙化结节和皮质结节特征性表现.结论 CT结合临床,可对本病做出明确诊断.

    作者:王学廷;袁光华;兰磊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后临床受孕的观察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后的临床受孕率.方法 33例子宫壁间肌瘤患者需行生育要求,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追踪3~16个月的临床受孕率.结果栓塞术后月经恢复多在1~2个月,治疗后临床受孕率48.48%.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壁间肌瘤对需行生育要求的患者,是一种简单、有效可行微创方法,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作者:刘素云;李高文;朱雪莲;钟俊勇;钟永善;肖雨雄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应用间歇触发显像技术定量各节段心肌血流的可行性及准确性研究

    应用自制的声学造影剂,建立谐波能量多普勒间歇触发显像技术(ITI)定量节段心肌血流量的完整方法,并评价该技术定量心肌血流(MBF)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取6条开胸犬,显示乳头肌中部水平短轴切面,静脉连续滴注造影剂,分别在基础状态、静脉给予潘生丁造成的充血状态及充血状态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不同程度狭窄状态进行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将左室壁分成前壁、侧壁、后壁、下壁、后间隔和前间隔6个节段分析.在后狭窄状态,于心肌声学造影(MCE)结束后左房内注入放射性微球(MIC)测量MBF,并与ITI测值进行对比.结果在各节段显像中,位于聚焦区附近的前间隔和后壁的显像成功率高,均为88%(29/33),位于近场的侧壁显像成功率低,为61%(20/33).标准化后ITI测量的后壁/前壁、后壁/侧壁及后壁/前间隔的MBF比值与MIC测值相关,其中以后壁/前间隔的相关性强(r=0.97, P<0.001).非缺血区ITI测得的MBF绝对值(前壁、下壁、后间隔和前间隔)和MBF比值(前间隔/前壁、前间隔/下壁、前间隔/后间隔)与MIC测值相关有显著性,但相关性较差(r=0.52, P=0.01和r=0.44, P=0.01).在缺血区(后壁和侧壁),ITI测得的MBF绝对值和MBF比值(前间隔/侧壁和前间隔/后壁)与MIC测值的相关性高于非缺血区(r=0.75, P=0.01和r=0.78, P=0.003).结论 ITI定量MBF的成功率与该节段心肌的部位有关.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后,ITI与MIC测得的后壁/前壁、后壁/侧壁、后壁/前间隔MBF比值高度相关.

    作者:刘诗珍;沈学东;舒先红;姚瑞明;潘翠珍;陈灏珠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缬沙坦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缬沙坦的降压效果及其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对89例初诊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进行4周的缬沙坦治疗,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变化.选择36例不用药物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缬沙坦治疗4周后,用药组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P<0.05),而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及流速积分明显加大(P=0.001及<0.05),E/A比值增加(P<0.01),对照组仍无明显变化.结论缬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能够明显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

    作者:李东宝;华琦;陈海翎;刘荣坤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双倍剂量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造影技术(3D DCE-MRA)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22例怀疑有颈动脉狭窄的病人均接受超声、双倍剂量3D DCE-MRA和DSA检查.动态增强MRA图像采用大强度投影法(MIP)和多平面投影重组法(MPR)重建.应用颈总动脉法(CCM)测量狭窄率.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将超声、3D DCE-MRA与其对比,评价两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性、高估和低估狭窄的情况.结果①22例44条颈内动脉中,DSA诊断17条为正常,27条呈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轻度狭窄2条,中度8条,重度12条,闭塞5条.3D DCE-MRA与DSA诊断一致者为40条(90.9%),3条高估,1条低估.②以阴性(正常)和阳性(狭窄或闭塞)为判断点时,3D DCE-MRA较超声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性高,分别为100%、82.4%、93.2%与96.3%、58.8%、81.8%.③以70%狭窄为判断点时,3D DCE-MR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性更明显优于超声,分别为94.1%、96.3%、95.5%与64.7%、88.9%、79.5%.结论与超声检查相比,3D DCE-MRA评价颈动脉狭窄更可靠,它是一种更具先进性的无创检查方法.超声和3D DCE-MRA结合使用能够在颈动脉狭窄的筛选、诊断及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包娜;蒋涛;翟仁友;姜桦;崔湧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磁共振对比剂Gd-DTPA过敏2例

    例1男,63岁.因椎动脉狭窄做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DCE-MRA),按0.6ml/kg计算,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磁共振对比剂(欧乃影)40ml,5s内注射完.15min后,患者周身发痒,伴双颊、双手、颈部大片红色隆起的丘疹,皮肤科会诊诊断为荨麻疹.立即肌肉注射异丙嗪50mg,地塞米松5mg,20min后,患者自觉症状缓解.

    作者:李宜立;付旷;王景林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实时超声引导下射频热损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我院肝胆外科与特诊科联合,应用RF-2000射频治疗仪对6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病人在实时超声引导下进行射频热损治疗,近期疗效较好,现将有关方法及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许永杰;梁会泽;崔彦;周立艳;侯彦君;林京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前列腺癌1H-MRS/MRSI的临床应用

    前列腺癌为欧美国家老年男性患者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死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1]. 在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相对较低,但随着男性平均寿命的提高,临床检查方法的改进,其发病率也逐渐增高,成为危害老年男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作者:周良平;蒋学祥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超声评价家兔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心血管系统中常见的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其特征性病理改变为内膜粥样斑块形成及动脉壁硬化.兔动脉解剖结构与人类相似,是理想的动物模型.近十几年来,已有较多学者将超声技术应用于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评价,并与血管造影、MR、病理等作对照,认为超声对AS早期诊断有重要应用价值,现综述如下.

    作者:马娜;田家玮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超声引导自动肾活检并发症多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评价超声引导自动肾活检并发症的独立因素.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方法,将511例自动肾活检(18G)患者进行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11例自动肾活检患者出现并发症38例(7.44%),均为轻微并发症;高血压、急性肾功不全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高(分别为17.92%,29.17%),而肾病综合征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较低(5.77%)(P<0.01,其OR分别为1.055~3.683,1.920~14.803,0.205~0.868).结论在诸多因素中,急性肾功不全、高血压(舒张压≥95mmHg)、肾病综合征是影响自动肾活检并发症的独立因素;而且急性肾功不全合并高血压对并发症的发生有相加作用(P<0.01).

    作者:马琳;张武;韩向午;范敏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右大腿间叶组织恶性肿瘤1例

    患者女,78岁,曾于3年前因荆棘刺伤右足底,出现皮肤溃疡,呈进行性扩大,伴疼痛、压痛,无寒颤、发热及双下肢水肿.曾两次给予溃疡切除治疗,术后伤口迁延不愈.

    作者:陈凯;林赐荣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分析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特征,提高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37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靶摄取乳腺轴、斜位片,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主要X线表现:37例中显示肿块影33例,占89.2%;显示毛刺状改变18例,占48.6%;细小钙化如精盐样12例,占32.4%;所显示肿块较临床触诊扪及为小26例,占显示肿块病例的78.8%.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在X线上有较特征性表现,乳腺钼靶检查是诊断此病基本的影像学方法,有助于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作者:裘华兴;张建英;蒋宁;黄玉芬;张锡纲;单鸿飞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局限性放射性肝损伤的CT诊断

    目的提高对局限性放射性肝损伤的CT影像认识.方法以13例肝癌经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3-DCRT),且经临床确诊为并发局限性放射性肝损伤病例的放疗前后CT影像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13例肝癌病例在放疗结束后1~2个月CT复查时,均在肝肿瘤区(gross tumor volume, GTV)周围出现宽窄不一、形状各异的低密度带.结论结合3-DCRT放疗病史,对放疗前后CT影像和临床、化验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可以对局限性放射性肝损伤作出正确诊断.局限性放射性肝损伤的发生和分布范围与3-DCRT治疗计划的放射剂量分布有关;与肝脏的解剖结构无关.

    作者:伍少鹏;陈彬璞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微波治疗骨肿瘤初探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治疗骨肿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12例骨肿瘤患者,15个肿块,大小2~6cm.骨肉瘤5例,转移性骨肿瘤7例,因各种原因不能手术.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骨肿瘤导入微波治疗并测温,功率30~40W,时间300~600s.结果治疗后局部疼痛缓解或消失,肢体活动改善,血钙及血清碱性磷酸酶下降.Enneking功能评价15~20分8例,大于21分4例,平均23分.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肿瘤均缩小,境界清晰,内部回声增强,血流减少或消失.CT检查12例15个肿块缩小,11个无强化,4个周边少许强化.随访3~36个月,8例存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治疗骨肿瘤安全、有效、可行,并发症少,克服了外科和理疗微波治疗的不足,是一种治疗骨肿瘤较好方法.

    作者:何文;姜晓红;徐利群;郑永才;余锋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肺动脉不参与支气管肺癌供血--CTA和DSA研究

    目的研究肺动脉是否参与支气管肺癌的供血及其在肺癌中的形态学改变.方法对20例支气管肺癌患者(中央型14例,周围型6例)分别行肺动脉CTA和DSA检查.结果 20例中,12例DSA显示肺癌所在区域内,肺动脉血流以段和叶为单位灌注不足或无血流灌注,其CTA显示肺动脉分支被肿块包埋、管腔缩小或者未见肺动脉分支显影.8例肺动脉DSA显示肺癌所在区域内肺动脉管径及肺血灌注正常,其对应的CTA显示瘤肺交界区的肺动脉分支与肺癌相贴、管径基本正常.20例肺动脉DSA及CTA均未见肺动脉形成肿瘤血管.结论肺动脉不参与支气管肺癌供血,肺癌的经导管动脉化疗和栓塞不应经肺动脉途径.

    作者:史景云;肖湘生;欧阳强;董伟华;董生;李惠民 刊期: 2002年第12期

  •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影像学诊断方法进展

    主动脉缩窄(CoA)是一种以主动脉峡部狭窄为特征的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中主动脉缩窄的发病率为0.1%,在婴儿和儿童中占所有先心病的5%~8%[1].由于主动脉缩窄常伴发于主动脉二瓣畸形、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畸形,使主动脉缩窄易漏诊、误诊.本文就主动脉缩窄影像学诊断的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姚莉萍;孙锟 刊期: 2002年第12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院

主办: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