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冯征;文明
目的探讨胰腺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复习3例胰腺炎性假瘤的超声、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B超均表现为边界清楚、内部呈不均匀低回声之球形病灶;CT平扫1例为低等混杂密度,1例为均匀等密度,另1例为囊性伴新近出血;增强后2例相当于延迟期扫描,显示病变实质有轻及中度强化,另1例囊性病灶之囊壁于静脉期及延迟期有轻度强化.结论胰腺炎性假瘤的影像表现与肿块内纤维化和炎细胞浸润程度有关,但缺乏特征性.当胰腺内出现单发肿块性病变时,应将其列入鉴别诊断范畴.
作者:徐宏伟;晁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川崎病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它是由未知病因引起的全身血管炎.病理改变大致可分四期:Ⅰ期主要是小血管炎、微血管周围炎以及中大动脉周围炎,Ⅱ期小动脉炎减轻,中动脉炎突出,易发生动脉瘤及血栓,冠状动脉病变是主要危险.
作者:向慧娟;邓又斌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评价西沙比利在小肠双对比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30例小肠双对比造影中一次服用西沙比利20mg.结果 30例中,服钡后20min内完全充盈小肠的29例(占96.7%).21例发现小肠病变,服药后60min服钡剂佳,无一例不良反应.结论西沙比利是一安全、有效、服用方便的促胃肠动力药,应用于小肠双对比造影中,能缩短检查时间,减少检查次数及X射线对病人的损害,提高小肠疾病的检出率.
作者:李春卫;王怀娥;林祥涛 刊期: 2002年第12期
应用自制的声学造影剂,建立谐波能量多普勒间歇触发显像技术(ITI)定量节段心肌血流量的完整方法,并评价该技术定量心肌血流(MBF)的准确性和可行性.方法取6条开胸犬,显示乳头肌中部水平短轴切面,静脉连续滴注造影剂,分别在基础状态、静脉给予潘生丁造成的充血状态及充血状态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不同程度狭窄状态进行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将左室壁分成前壁、侧壁、后壁、下壁、后间隔和前间隔6个节段分析.在后狭窄状态,于心肌声学造影(MCE)结束后左房内注入放射性微球(MIC)测量MBF,并与ITI测值进行对比.结果在各节段显像中,位于聚焦区附近的前间隔和后壁的显像成功率高,均为88%(29/33),位于近场的侧壁显像成功率低,为61%(20/33).标准化后ITI测量的后壁/前壁、后壁/侧壁及后壁/前间隔的MBF比值与MIC测值相关,其中以后壁/前间隔的相关性强(r=0.97, P<0.001).非缺血区ITI测得的MBF绝对值(前壁、下壁、后间隔和前间隔)和MBF比值(前间隔/前壁、前间隔/下壁、前间隔/后间隔)与MIC测值相关有显著性,但相关性较差(r=0.52, P=0.01和r=0.44, P=0.01).在缺血区(后壁和侧壁),ITI测得的MBF绝对值和MBF比值(前间隔/侧壁和前间隔/后壁)与MIC测值的相关性高于非缺血区(r=0.75, P=0.01和r=0.78, P=0.003).结论 ITI定量MBF的成功率与该节段心肌的部位有关.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后,ITI与MIC测得的后壁/前壁、后壁/侧壁、后壁/前间隔MBF比值高度相关.
作者:刘诗珍;沈学东;舒先红;姚瑞明;潘翠珍;陈灏珠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观察缬沙坦的降压效果及其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对89例初诊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进行4周的缬沙坦治疗,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变化.选择36例不用药物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缬沙坦治疗4周后,用药组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下降(P<0.05),而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及流速积分明显加大(P=0.001及<0.05),E/A比值增加(P<0.01),对照组仍无明显变化.结论缬沙坦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能够明显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
作者:李东宝;华琦;陈海翎;刘荣坤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单层螺旋CT(SSCT)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60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患者均行单层螺旋CT检查及冠脉造影.单层螺旋CT采用层厚3mm,Pitch=1,容积扫描.钙化的定义为CT值≥90Hu,面积≥1mm2.冠脉造影采用Judkins法,以存在血管狭窄≥50%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结果 60例中冠心病患者38例,无冠心病患者22例.冠心病组的平均钙化分数为169.55±227.53,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的平均钙化分数(3.88±11.24)(P<0.01).以单层螺旋CT检测有无冠脉钙化判断冠心病,在50岁以下组(年轻组)敏感度为43%,特异度为93%.在50岁以上组(老年组)敏感度为95%,特异度为75%.结论单层螺旋CT检测冠脉钙化对诊断冠心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郭庆乐;高竞生;汤建忠;谢敬霞;郑宝霞;赵静;郑晓明;韩义;金建学;王东红;庞占泉;赵文忠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提高对局限性放射性肝损伤的CT影像认识.方法以13例肝癌经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3-DCRT),且经临床确诊为并发局限性放射性肝损伤病例的放疗前后CT影像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 13例肝癌病例在放疗结束后1~2个月CT复查时,均在肝肿瘤区(gross tumor volume, GTV)周围出现宽窄不一、形状各异的低密度带.结论结合3-DCRT放疗病史,对放疗前后CT影像和临床、化验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可以对局限性放射性肝损伤作出正确诊断.局限性放射性肝损伤的发生和分布范围与3-DCRT治疗计划的放射剂量分布有关;与肝脏的解剖结构无关.
作者:伍少鹏;陈彬璞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造影剂强化磁共振肺灌注成像(CE-MRPP)对周围型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肺栓塞于CE-MRPP表现的认识.方法 8只犬于DSA下经导管将直径2~4mm、长1cm左右的明胶海绵条注入单侧肺动脉后制成周围型肺栓塞动物模型,然后进行CE-MRPP检查,以DSA发现为标准,分析栓塞低灌注区于CE-MRPP的表现形式和CE-MRPP的诊断敏感性及栓塞低灌注区与正常灌注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特点.结果 DSA共发现了26支肺段及以下水平的栓塞肺动脉,CE-MRPP共发现了15个低灌注区,界限清楚,诊断敏感性为57.7%,特异性为100%.栓塞低灌注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平直而不规则,无明显峰值出现,正常肺实质则明显强化,于注入造影剂后6.8s达峰值,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规则.结论 CE-MRPP是诊断周围型肺栓塞的可靠方法,可以通过显示栓塞低灌注区的存在对肺栓塞作出间接诊断.
作者:郭佑民;王建国;杨健;吴晓明;雷晓燕;朱力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对HBsAg阳性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明确肝脏的炎症活动分级和肝纤维化程度分期.方法对肝功能正常且无明显临床症状的HBsAg阳性患者,采用超声引导自动活检采取标本并送病理检查.结果 50例病例中组织病理学诊断:轻度慢性乙型肝炎48例,重度慢性乙肝、早期肝硬化2例. 肝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检查:HBsAg阳性42例,HBsAg阳性并HBcAg阳性8例.结论肝脏超声引导自动活检技术,有助于从组织病理学上明确肝炎分期及肝硬化分级,对慢性肝炎患者的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管湘平;闫吉正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初步探讨无创性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MSCTCA)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局限性.方法收集进行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0例(临床疑诊为冠心病者15例,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并置入支架者5例).以管腔直径减少≥50%作为判定狭窄的标准,对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进行节段分析,并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84.4%的冠脉节段图像质量可以进一步评价.MSCTCA检出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度为75%(6/8),特异度为94.9%(131/138).对于支架节段,MSCTCA可准确显示支架位置、形态及远端血流情况,可排除支架闭塞及高度狭窄.结论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可显示较长节段的冠状动脉,较为准确地认定冠状动脉病变,有潜力成为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有力工具.
作者:侯阳;郭启勇;陈培青;岳勇;王凯;王国庆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眼眶疾病的MRI扫描方法.方法应用两次定位技术,脂肪抑制技术,磁共振水成像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Gd-DTPA对比增强,多方位成像技术,多序列参数成像的扫描方法对183例眼眶病变进行MRI扫描.结果两次定位技术可明显缩短扫描时间;脂肪抑制技术既能鉴别含脂类病变、抑制化学位移伪影,又能准确显示较小病变和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轮廓;磁共振水成像与血管成像技术可以辅助诊断囊性病变与血管类病变;对比增强和多方位多序列成像可以提供更多定位定性的诊断依据.结论应用正确的MRI扫描方法,可以快速高效、清楚准确地显示眼眶病变.
作者:王宏;吕剑;边远;孙振学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治疗骨肿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12例骨肿瘤患者,15个肿块,大小2~6cm.骨肉瘤5例,转移性骨肿瘤7例,因各种原因不能手术.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骨肿瘤导入微波治疗并测温,功率30~40W,时间300~600s.结果治疗后局部疼痛缓解或消失,肢体活动改善,血钙及血清碱性磷酸酶下降.Enneking功能评价15~20分8例,大于21分4例,平均23分.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肿瘤均缩小,境界清晰,内部回声增强,血流减少或消失.CT检查12例15个肿块缩小,11个无强化,4个周边少许强化.随访3~36个月,8例存活.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治疗骨肿瘤安全、有效、可行,并发症少,克服了外科和理疗微波治疗的不足,是一种治疗骨肿瘤较好方法.
作者:何文;姜晓红;徐利群;郑永才;余锋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后的临床受孕率.方法 33例子宫壁间肌瘤患者需行生育要求,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追踪3~16个月的临床受孕率.结果栓塞术后月经恢复多在1~2个月,治疗后临床受孕率48.48%.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壁间肌瘤对需行生育要求的患者,是一种简单、有效可行微创方法,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作者:刘素云;李高文;朱雪莲;钟俊勇;钟永善;肖雨雄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分析评价超声引导自动肾活检并发症的独立因素.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方法,将511例自动肾活检(18G)患者进行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11例自动肾活检患者出现并发症38例(7.44%),均为轻微并发症;高血压、急性肾功不全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高(分别为17.92%,29.17%),而肾病综合征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较低(5.77%)(P<0.01,其OR分别为1.055~3.683,1.920~14.803,0.205~0.868).结论在诸多因素中,急性肾功不全、高血压(舒张压≥95mmHg)、肾病综合征是影响自动肾活检并发症的独立因素;而且急性肾功不全合并高血压对并发症的发生有相加作用(P<0.01).
作者:马琳;张武;韩向午;范敏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患者男,33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臂疼痛1个月,呈持续性胀痛,夜间为甚,近1周疼痛加剧就诊.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心肺无异常,脊柱及神经系统正常.右上肢无畸形,局部皮肤无红肿,但压痛明显,肌力减弱.X线平片见右肱骨中段不规则溶骨性破坏区,边缘无硬化,内有部分高密度影,局部皮质变薄(图1).
作者:周俊;冯征;文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患者男,66岁.因突发鼻衄量多来本院急诊科就诊,收入耳鼻喉科后行专科诊治.专科检查:外鼻无畸形,双侧中、下鼻道可见血性分泌物,各鼻甲无肥大,鼻中隔无偏曲.有10年高血压病史.经前后鼻孔填塞和镇静、降压、止血药物及输液输血治疗,出血仍不能控制而选择介入栓塞治疗.
作者:杨思福;王晓轩;李红伟;王勇 刊期: 2002年第12期
患者女,32岁,孕37周,来我院行筛选超声检查.彩超所见:于孕妇子宫两侧髂骨上缘见两个无回声囊块,左侧11.0cm×9.8cm×6.9cm,右侧11.2cm×9.7cm×8.8cm,内均见大量分隔,分隔较薄,粗细均匀(图1);CDFI:探及囊壁及分隔上存在点状血流(图2),S/D=1.59,PI=0.48,RI=0.37.询问病史该患早孕期间B超检查:子宫前位,稍大,内见1.7cm×1.0cm大小GS,胎芽0.4cm,胎心(+),双卵巢正常大小.彩超诊断:①单胎、头位、晚期妊娠;②双卵巢多房囊肿(超反应黄素化囊肿可能性大).孕妇于39周剖宫产一女婴,身长50cm,体重3250g,无畸形.手术部分切除卵巢,术后病理为:(双侧)卵巢黄素化囊肿.
作者:宋文龄;陶艳玲;徐峰;王明霞 刊期: 2002年第12期
例1男,63岁.因椎动脉狭窄做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DCE-MRA),按0.6ml/kg计算,静脉注射非离子型磁共振对比剂(欧乃影)40ml,5s内注射完.15min后,患者周身发痒,伴双颊、双手、颈部大片红色隆起的丘疹,皮肤科会诊诊断为荨麻疹.立即肌肉注射异丙嗪50mg,地塞米松5mg,20min后,患者自觉症状缓解.
作者:李宜立;付旷;王景林 刊期: 2002年第12期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技术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发挥出独特优势,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近几年来它在诊治妇产科疾病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1],受到了国内外医学专家的高度重视.为了推动介入放射学在妇产科的深入发展,现就其目前研究进展情况概括综述如下:
作者:郑树卿;李平;孙辉;丁甫月 刊期: 2002年第12期
肿瘤骨转移倾向发生于中轴骨,常见于脊柱、颅骨、胸骨、肋骨和骨盆诸骨,这与红骨髓的分布有关.CT扫描密度分辨率高,能发现和观察骨转移灶的细微结构变化.本文收集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36例骨转移瘤的CT表现,结合文献进行探讨[1-4].
作者:常杰 刊期: 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