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循证护理在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围手术期的应用

廖平;金素;詹会智;罗良琴;阳亚男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 修补术, 循证护理
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0年6月~2014年1月我院行心脏修补术的13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根据循证医学模式进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间手术效果、住院时间差异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心功能等级为Ⅰ级的病例数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4.62%,低于对照组的69.23%,观察组肺动脉高压、心律失常、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围手术期应用循证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西南军医杂志相关文献
  • 五种空气净化消毒器消毒效果的比较

    目的:在动态条件下,比较5种空气净化消毒器的消毒效果。方法将5种空气净化消毒器A、B、C、D和E分别安装于我院血液科5间构造相同的病房。消毒前采样,利用平板暴露法、浮游菌法和尘埃粒子计数法对选择的5间病房连续5天定时定点采集空气样本;消毒后采样,每天各房间的空气净化消毒器达到厂家规定的消毒时间后,按消毒前的采样方法同样连续5天采集空气样本。结果通过计算各病房消毒前和消毒后的空气平均菌落数和尘埃粒子数平均含量的消除率来判定消毒效果,综合比较,5种产品消毒效果依次为:D>E>C>A>B。结论产品D消毒效果较佳,产品C和产品E性价比较高,适用于一般病房的应用。

    作者:甘露;吴柳;江婷;杨竹兰;张波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经导管去肾交感神经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新进展

    经导管去肾交感神经术(RDN)治疗难治性高血压自产生以来就以其微创、并发症少、降压效果显著且持久等优点而被学术界关注,且随后多个临床研究对其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均获得了可喜的结果。然而,近期一项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Symplicity HTN-3试验)所公布的试验结果却令人吃惊,试验组的降压效果并不优于对照组。本文将对目前经导管去肾交感神经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罗西(综述);刘建(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护士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目前护士职业认同现状。方法采用“护士职业认同量表”对某医院132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士职业认同感得分为(5.71±0.62)分,护士职业认同感与年龄、护龄、收入状况等相关。结论目前护士职业认同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管理者应针对影响因素采取不同的方法,加强对护士职业认同感的培育。

    作者:杨义;解永林;李建勇;李明;张昊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蛋白质代谢水平与RICU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蛋白质代谢改变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测定139例RI-CU中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入院时血清降钙素原(PCT)、前清蛋白( PA)、总蛋白(TP)、清蛋白( Alb)、血红蛋白( Hb)以及尿素氮(Bun)和肌酐(Cr)等反映蛋白质代谢水平的营养指标。根据PCT水平进行评分,将患者分为5组,进行各组间单因方差分析;并进行患者25d内死亡组和存活组间蛋白质代谢水平比较。结果不同PCT分值组间患者血清PA、Alb、Bun及Cr水平差异显著。PCT评分1、2、3及4分组PA水平显著低于0分组,有统计学意义;PCT评分3、4分组Alb水平显著低于0分组,有统计学意义;PCT 3、4分组Bun及lnCr水平显著高于0分组,有统计学意义。25d内死亡组PA及Alb水平显著低于存活组,有统计学意义;25d内死亡组Bun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严重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蛋白质代谢水平与感染及炎症的严重程度相关,与患者近期临床结局具有密切关系。

    作者:时皎皎;李玉友;焦成元;孙小琴;陈怡;黄蕾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新形势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对策探析

    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全国各地医患纠纷也呈逐年增多趋势。如何紧贴时代发展和立足自身实际,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效防范医患冲突,着力维护军队形象,值得部队医务工作者深思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作者:唐冰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以运动迟缓为主要表现的获得性肝脑变性2例报道

    获得性肝脑变性(acquired hepatocerebral degen-eration,AHCD)是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以脑代谢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综合征[1]。AHCD临床相对少见,特别无肝酶、精神行为异常的患者更易漏诊。本文报告2例无明显肝病症状仅以运动迟缓为主要表现而收入神经内科的病例,以加深我们对AHCD的认识,对该病临床的早期诊治起到帮助。

    作者:陈俊先;李一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腰椎附件结构性骨块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腰椎自体附件结构性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10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术中后路椎管减压切除腰椎棘突、椎板及关节突等附件骨,并将其回植椎间隙,作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随访1~10年(平均6.5年),随访患者症状缓解程度、椎间植骨融合情况、JOA评分、VAS评分、并发症,并作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102例患者症状均有缓解。术后、术后1年及终随访时临床恢复率分别为80.30%、85.80%和85.10%。在术后3、6、12月患者融合率分别为26.5%、81.2%、97.9%。患者满意率达97.9%。结论腰椎附件结构性植骨生物融合能力及支撑能力可以满足临床需要,腰椎附件结构性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朱钧;李峰;蒲丹;李永平;肖业生;罗光平;杨长远;胡安文;袁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循证护理在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围手术期的应用

    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在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0年6月~2014年1月我院行心脏修补术的13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根据循证医学模式进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间手术效果、住院时间差异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心功能等级为Ⅰ级的病例数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4.62%,低于对照组的69.23%,观察组肺动脉高压、心律失常、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围手术期应用循证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作者:廖平;金素;詹会智;罗良琴;阳亚男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自身抗体的产生是自身免疫病的基本特征之一,在病情判断、预后评估以及风险预测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自身抗体诊断的应用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作一综述。

    作者:李丽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血清胆红素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人体长期高血糖水平使人体处于氧化应激状态,而这种氧化应激状态实质上是氧化与抗氧化之间的不平衡,因此,抗氧化系统在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血液循环中的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直接胆红素和血清接胆红素等,是人体抗氧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本文就血清胆红素与2型糖尿病并发症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周静(综述);徐勇(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microRNA在慢性乙型肝炎中作用研究进展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主要传染病之一。microRNA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主要在转录后水平上调控基因的表达。肝脏中存在大量microRNA,据研究证实,microRNA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就microRNA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张强;陈文(综述);邓存良(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湿化液温度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氧疗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湿化液温度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氧疗效果的影响。方法82例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40例)接受室温湿化氧疗,观察组(n=42例)接受人体鼻腔温度(30~35℃)的加温湿化氧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氧疗舒适度和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氧气温度、湿润度和鼻咽部感觉等氧疗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痰液性状、痰量、咳痰难度、咳嗽程度等氧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PaO2、pH、SpO2等氧疗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温湿化氧疗能明显提高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氧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帅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57例VAP患者根据临床转归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动态监测两组患者入院第1d、第5d及转出或死亡前CPI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CPI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生存组第5d和转出前CPI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等指标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CPIS评分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527, P<0.01)。结论动态监测CPIS评分对VAP患者预后评估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柯超;许一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军队离退休干部医疗保健服务模式转变探讨

    军队离退休干部进入“两高期”后,大病重症逐渐增多,急诊急救经常发生,心理问题日渐凸显,医疗保健是提高其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1]。虽然我国医疗体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但仍不能满足离退休干部的医疗保健需求,表现为干休所卫生所条件有限,而体系医院保障不够便捷,离退休干部家庭保健能力也不强。为解决这些问题,近几年,我们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拓宽服务内容,转变服务模式,使离退休干部发病率明显下降,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具体做法如下。

    作者:陈虹;曲海燕;吴风富;郑洁英;李全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军队中心医院维和行动人力资源规划探讨

    我军的维和行动主要以指定战区、任务定向、轮流执行的方式进行[1]。赴黎巴嫩维和医疗分队由成都军区总医院和几所中心医院分批分期轮流抽组[2],每批60人,执行每期8个月的维和任务。执行维和任务的主体抽组医院每3年左右轮回一次。目前,执行该地区维和任务持续年限不到10年,但抽组中的人员配置不合理现象已有所显现。为了保证维和医疗分队人员选配合理,使每一期医疗分队综合实力相对稳定,并且圆满完成维和任务,同时又实现中心医院绝大多数人员能够至少参加1次维和行动,有必要对中心医院维和任务人力资源规划进行探讨。

    作者:吴超群;毛新春;孙世俊;冉崇福;肖莎丽;谭翔;廖琦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干休所卫勤保障工作特殊性分析及对策

    目前,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离休老干部进入“两高期”后的老年卫勤保障工作,在服务方向、内容、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我们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作者:范学杰;李群;唐忠;尹凯辉;陈蓉梅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妇科门诊病人HPV分型检测及感染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亚型及分布特点。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体外扩增和反向斑点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1179例成都市成华区妇科门诊妇女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79例临床标本中共检出HPV感染224例,感染率为19.0%。21种基因亚型检出20种,未检出HPV43低危亚型。感染率高的亚型是高危16型(占22.3%),其次是52型(占21.9%)和58型(占15.2%)。单一亚型感染率为13.7%,多重感染为5.3%。25岁以下年龄组、25~35岁、36~45岁、46~55岁、55岁以上年龄组HPV检出率分别为19.6%、20.2%、15.2%、21.0%及34.0%。结论成都市成华区受检女性HPV感染以单一感染和高危感染为主,感染率高的亚型是高危16型。不同年龄分层的感染率略有不同。

    作者:李灿;陈伟;赵静;兰长贵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人口呈现老龄化趋势,手术方法和麻醉技术的不断提高使得更多的老年人接受手术和麻醉,因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这给社会带来了新的压力。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心脏和非心脏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老年患者,其发病机制仍然未知,主要表现在定向力、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等中枢神经功能的紊乱。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几天到几周,甚至是永久不可逆的。根据症状的持续时间,分为短期和长期POCD,前者是指仅发生于术后7天内,后者指POCD的存在超过3个月[1]。POCD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早期诊断POCD有助于早期干预和早期治疗,目前对POCD的诊断主要依靠神经心理学测试,辅以神经电生理、影像学和生化指标检查。

    作者:谢丹(综述);刘玉林(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医学实习生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的实践

    在新形势下,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已成为军队卫勤工作的重要内容。由于部队精简对军队医院卫勤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对实习生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原因及做法进行探讨,概括此种途径存在的价值和不足。通过提供改进建议,达到充分利用医学实习生力量的目的,进而提高非战争军事行动保障能力。

    作者:王松涛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颅内肿瘤术后继发远隔部位颅内血肿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颅内肿瘤术后继发远隔部位颅内血肿的形成原因,总结相关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我科6例继发远隔部位血肿患者的病史、肿瘤类型、临床表现、血肿类型及治疗情况,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总结。结果6例远隔部位颅内血肿均发生在术后4~24h内,硬膜外血肿5例,硬膜下血肿1例;血肿发生部位在额颞顶部5例,顶枕部1例,血肿量均大于30ml;均再次手术清除,治疗后1例痊愈,1例死亡,其余4例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远隔部位颅内血肿主要发生在术后24h内,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大部分血肿位于额颞顶区,主要原因和颅内压急剧下降、局部硬膜与颅骨结合疏松易剥离等因素有关。术中及术后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早发现早处理为防治继发远隔部位颅内血肿的关键。

    作者:李宪锋;何健;孙德科 刊期: 2015年第03期

西南军医杂志

西南军医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