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华;程佳;刘晻;吴旭新;罗述谦
目的探讨螺旋CT双呼吸相扫描对肺气肿诊断与功能评价的价值.方法50例健康志愿者和30例肺气肿患者行全肺双相扫描及局部感兴趣区HRCT薄层扫描,计算全肺、肺内各区双相肺容积减少百分比及CT临界值.结果①50岁以上正常人双相肺容积减少百分比为45%~65%,重度肺气肿患者为20%~30%,中度患者为32%~48%.②肺气肿CT临界值为:深吸气相-953.30HU,深呼气相-914.62HU.结论螺旋CT双相肺容积测定结合HRCT薄层扫描,对评估肺功能尤其是局部肺功能及诊断早期肺气肿有重大价值.
作者:邵广瑞;柳澄;王涛;史浩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分析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和MRI早期表现,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方法73例双侧股骨头行X线、CT和MRI检查,分析其对早期ANFH的早期显示能力.结果X线发现Ⅰ~Ⅱ期ANFH 31例,诊断准确率42.5%(31/73);CT发现Ⅰ~Ⅱ期ANFH 43例,诊断准确率为58.9%(43/73);MRI发现Ⅰ~Ⅱ期ANFH 65例,诊断准确率为78.2%(57/73).结论X线平片难以发现ANFH的早期表现,MRI是显示早期ANFH有效而可靠的方法,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诊断价值高于CT和X线平片.
作者:路淮英;栾德广;姜书平;杨青;李传亭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本文对43例肝包虫病行MRI扫描,重点分析本病的磁共振特征表现及其诊断价值.1材料与方法
作者:贾文霄;米日古丽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患者女,48岁,普查发现阴道肿块一周.患者三年前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术”,近一月来感里急后重,无阴道流血流液,小便正常.妇检:于阴道后壁可扪及大小约8cm×5cm×5cm肿块,活动度差.B超检查(见图):阴道与直肠之间探及实质性回声7.0cm×5.8cm×5.8cm,边界清晰,内部回声不均,该肿块位于阴道中上段,与阴道肌层分界不清,阴道黏膜连续.拟诊为:阴道后壁实质性肿块:①平滑肌瘤?②平滑肌肉瘤?手术剪开阴道黏膜可见一实质性肿块,呈灰黄色,边界欠清晰,包膜不完整,病理为阴道平滑肌肉瘤.
作者:李翠蓉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患者男,73岁.3年前上消化道造影时发现右上腹2.0cm的致密影,怀疑为胆囊结石.超声检查在脾静脉末端后壁可见1.4cm的强光斑,后方伴声影,略向内突出,诊断为脾静脉管壁钙化.今年再次超声检查,除上述的脾静脉管壁钙化外,在门静脉起始段内发现一个1.9cm×1.0cm的强光团,后方伴声影,变换体位不移动,酷似扩张的肝外胆管结石(如图).其远端门静脉内径1.6cm,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门静脉内向肝血流,强光团处血流充盈缺损,而其前方有血流通过.肝实质回声均匀,胆囊未见异常,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脾不大.
作者:苏里亚;李慧玲;徐光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了解Budd-Chiari综合征介入术后血管形态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195例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于介入术后1~3周,应用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球囊扩张处及血管内支架的形态和血流状况进行观察.结果肝脏脾脏缩小,肝尾叶缩小为明显,门静脉、脾静脉血流量减少.球囊扩张术后的隔膜缩短或断裂,血流多数通畅.血管支架表现为直筒型、喇叭型和哑铃型,前者支架内血流多数表现为层流,而后两者支架内多数表现为湍流或涡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Budd-Chiari综合征介入术后观察疗效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崔建华;王兴田;祖茂衡;徐浩;鹿娇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中的作用.方法对78例临床确诊为DVT的132条静脉,在每个疗程后做一次CDFI检查,半年后每半年做一次CDFI检查,连查两年.结果DVT的不同时期其CDFI具有不同的特征性表现.结论CDFI可用来监测DVT的治疗过程.
作者:曹军英;刘英棣;蒋苏齐;王占江;刘兰庄;陈晋瑞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评价螺旋CT对急性肺栓塞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急性肺栓塞性病变经螺旋CT诊断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10例病人作了回顾性分析.观察内容:胸腔积液的有无及多少;肺实质病变的形态、部位及数量;中心及周围肺动脉内有无充盈缺损等.结果肺栓塞3例,肺梗死7例.除2例混合型外,其余8例均为周围型,下叶居多.结论肺内楔形实变影可提示急性肺栓塞性病变,若与血管征并存则诊断价值更大.
作者:霍福涛;郭太谮;周扬;李洪渠;梁衍舜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22例子宫肌瘤患者,伴有月经量增多、尿频、腹部坠胀感和腹部肿块等,采用500~700μm聚乙烯醇(PVA)微粒栓塞双侧子宫动脉.结果22例中插管成功栓塞的有21例,占95.5%.15例经量增多的患者子宫出血明显减少(100%),其中1例完全没有月经,8例患者与肿块有关的症状均明显缓解(100%).B超复查肌瘤缩小率达50%~92%,22例中无一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有症状性的子宫肌瘤是有效的,研究证明此疗法可替代肌瘤切除术、子宫切除术.
作者:杨维竹;谢敬霞;江娜;郑曲彬;黄宁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总结介入超声用于颈部肿块诊治的经验与教训及其在临床诊治中的实用价值.方法108例颈部肿块病人在彩超引导下,作自动活检诊断与穿刺治疗术.结果80例实性肿块的自动活检病理结果准确率为95%(76/80);28例炎性液性肿块的诊断率和治愈率均为100%.结论介入超声用于颈部肿块诊治的关键在于彩超定位的准确性,具有安全、可靠、快捷的优点,应作为临床诊治颈部肿块的首选方法.
作者:周星;张天艳;左梦玲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影响恶性胆道梗阻金属支架、内涵管置入术后患者生存和支架开通的因素.方法对95例恶性胆道梗阻患者金属支架、内涵管置入术后作随访调查,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影响其术后的23项可能影响因素作Cox模型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支架类型、梗阻段、肿瘤大小和分期为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P≤0.05),支架类型和肿瘤大小为影响患者术后支架开通的因素(P<0.05).结论支架类型和肿瘤大小是影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生存期和支架开通期的主要因素.
作者:郭元星;李彦豪;陈勇;陈平雁;罗鹏飞;李勇;单鸿;姜在波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应用超声通液法评价中药加TDP治疗输卵管炎症引起的输卵管阻塞造成继发不孕症中的价值.方法80例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均通过超声通液法确诊为输卵管阻塞,随机采用中药加TDP治疗长达6个疗程.和50例未服中药加TDP治疗对比观察.结果治疗组3~6个疗程后,超声通液或/和子宫输卵管造影证实输卵管通畅患者46例,占57.5%,超声随访证实已怀孕者38例,占47.5%,P<0.05.结论超声通液法既有诊断价值又有治疗意义,简便,不良反应小,是用于评价中药加TDP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的新方法.
作者:刘书婷;刘永国;王进华;刘超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患儿男,8岁.间发全程血尿7天,伴有血块、排尿费力,无尿痛及发热.肛诊:前列腺增大,质软,有压痛.彩超检查:前列腺增大,内径4.5cm×5.0cm,近膀胱颈部见一3.0cm×1.5cm低回声团块,界清,明显向膀胱腔内突起,内回声不均,可见钙化斑(见图1).CDFI:上述低回声团内见带状彩色血流信号(见图2).血流呈动静脉频谱,动脉频谱测值:ps 29cm/s,RI 0.74,PI 1.35.彩超提示:前列腺内实性占位(前列腺肿瘤可能性大).外院MRI亦提示前列腺占位.
作者:董昌元;石小红;王玲;罗斌 刊期: 2001年第11期
乳头溢液的定义是直接从乳腺导管排出的真性引流物.乳头溢液的颜色包括乳白色的、清亮的、脓性的、草黄色的、粉红色的以及血性的,它是妇女常见的一种主诉.常常是乳房病变的初征象.尤其是非哺乳期乳房的自发性乳头溢液被认为是一种异常,需要检查确诊.
作者:欧阳忠南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进一步提高CT和X线平片对脊柱爆烈骨折诊断价值的认识.方法收集经CT检查确诊为脊柱爆裂骨折而X线平片诊断为单纯压缩性骨折或未见骨折者共105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因X线平片无典型征象而误诊33例,由于对典型征象缺乏认识而误诊53例,由于投照因素漏诊19例.结论 X线平片对脊柱爆裂骨折的误诊、漏诊率较高,提高认识平平和投照质量可减少误、漏诊,CT能提高脊柱爆裂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并显示椎管的狭窄程度,有利于临床及时正确的处理。
作者:刁显明;胡明宗;陈洪亮;谢小平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螺旋CT阴茎动脉造影诊断动脉性阳痿的价值.方法对18例血管性阳痿患者行螺旋CT容积扫描,图像经后处理获得阴部动脉立体图像.结果①螺旋CT阴茎动脉成像可以清晰显示髂内动脉、阴部内动脉、阴茎海绵体动脉的分支、走行.②6例动脉性阳痿者,阴茎动脉成像可见病变位于阴部内动脉3例,阴茎海绵体动脉3例;表现为该处动脉显影不好,血供差.结论螺旋CT阴茎动脉造影是动脉性阳痿的一种新的无创伤检查方法,可作为选择性动脉造影的筛选或替代方法.
作者:李建生;李康印;陈虎义;牛娟琴;解肖冰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评价B型超声对腘窝囊肿(PFC)的诊断价值及分型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22个PFC声像图资料,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根据超声显像囊肿与深部膝关节腔的关系,将本组分作两型:Ⅰ型——单纯滑囊囊肿型12个,囊肿独立存在于腘窝软组织间,与关节腔无关联;Ⅱ型——膝关节后疝型10个,囊肿与关节腔相通.结论超声对本病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而且能够确切分型.其分型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方法优于其它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作为治疗前诊断与治疗后随访首选的诊查手段.
作者:纪永利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结肠绒毛状腺瘤影像诊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通过重点分析98例结肠绒毛状腺瘤的X线表现,并包括其中4例B超检查,6例CT检查和7例MRI检查的结果.观察其影像学表现,对照其诊断符合率.结果结肠绒毛状腺瘤,特别是地毯型及菜花型在X线钡灌肠造影中有较特异的表现,X线检查对本组的诊断符合率较高,B超、CT、MRI对本病的特异性较低.结论X线钡灌肠造影检查是诊断结肠绒毛状腺瘤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作者:王铸;周纯武;赵心明;王正颜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探讨B超在肾错构瘤的诊断及瘤体破裂预测的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4例患者通过B超检查,结合CT等其他检查作出诊断,并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B超诊断符合率82.4%,结合CT符合率达91.2%.肾错构瘤在B超声像图上有较特征性改变.肾破裂者肿瘤均大于6.1cm,瘤体内多有出血坏死.结论B超是目前肾错构瘤诊断以及保守治疗患者随访的主要方法,确诊率较高,结合CT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率,发现瘤体较大,内有出血坏死灶时要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程一宁;陆文明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目的提高对骨斑点症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对4例属同一家族的三代男性行X线及CT检查,并作文献复习.结果病变以手、足小骨、骨盆、长骨骨骺及骨端为好发部位,呈对称性,以松质骨内0.2~1.5cm散在多发的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致密阴影为特征.结论骨斑点症X线、CT表现具有特异性征象,可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作者:吉金钟;王勇;翟跃杰;杨义军;于红光;李红伟;李慧峰 刊期: 200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