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脾动脉瘤的价值

范荣;金中高

关键词:脾动脉瘤,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诊断脾动脉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多层螺旋CT腹部检查发现的7例脾动脉瘤的MSCTA表现,血管成像方法为容积再现(VR)、表面覆盖显示法(SSD)、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组法(CPR).结果:7例均发现脾动脉瘤,其中单发5例,多发2例.VR、SSD、MIP、MPR、CPR均可明确显示脾动脉瘤,但以VR为佳.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手段,能准确显示脾动脉瘤,可作为诊断和随访脾动脉瘤首选检查方法.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超声造影在腹部实质脏器外伤非手术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腹部实质脏器外伤非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对67例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腹部外伤患者,进行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监测随访.结果:非手术治疗成功率61例(91%),4例中转手术治愈,2例死亡.超声造影发现肝外伤性动脉瘤1例,脾外伤性动脉瘤2例.非手术治疗成功组血流动力学持续稳定,损伤区逐渐缩小.中转手术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超声发现腹水进行性增加.超声造影显示实质内无增强区范围增大.结论:超声造影对腹部外伤的诊断和伤情监测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惠琴;唐杰;吕发勤;李文秀;梁峭嵘;罗渝昆;王月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胰腺炎致肝脏CT低密度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急性胰腺炎致肝脏低密度的临床价位.材料和方法:测量60例急性胰腺炎肝脏CT值的改变并作跟踪随访对比1个月.结果:60例急性胰腺炎中继发肝脏低密度16例,其中5例复查,肝脏低密度恢复正常.结论:急性胰腺炎致肝脏低密度为一过性改变,可能与肝脏代谢障碍和门静脉受压有关.

    作者:袁家长;李亮;陈广颖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的MRI特点

    目的:探讨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腺瘤的MRI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66例垂体ACTH腺瘤的MRI特点.患者均行蝶鞍区欠状位和冠状位T1WI薄层增强和平扫,39例同时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MRI显示未见异常41例(15.4%),微腺瘤179例(67.3%),大腺瘤42例(15.8%),巨大腺瘤4例(1.5%);垂体卒中13例(4.19%).MRI对垂体ACTH腺瘤的阳性发现率为84.6%(225/266);动态增强的阳性发现率为87.2%(34/39).本组MRI未见异常和明确微腺瘤的术后内分泌治愈率分别为90.0%和87.8%,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蝶鞍区冠状位增强扫描有助于垂体ACTH微腺瘤的术前定位,动态增强扫描能提高垂体微小腺瘤的术前检出率.

    作者:幸兵;李永宁;任祖渊;苏长保;王任直;杨义;马文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弥散张量成像鉴别高级别胶质瘤与单发转移瘤的价值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鉴别脑内原发高级别胶质瘤与单发转移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测量行DTI检查的13例幕上高级别胶质瘤、8例单发转移瘤的肿瘤实质、瘤周水肿区及在大脑脚层面双侧皮质脊髓束的ADC值、FA值,并计算患侧/对侧FA相对值,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发转移瘤瘤周水肿区ADC值明显高于高级别胶质瘤瘤周水肿区ADC值;两者大脑脚层面患侧皮质脊髓束FA值轻度降低,ADC值无明显差异;相对FA值高级别胶质瘤较低.结论:瘤周水肿区ADC值对高级别胶质瘤与单发转移瘤的鉴别有意义;弥散张量成像提供更多瘤周受累纤维束病理改变的信息.

    作者:刘兆玉;孙博;范国光;王晓明;郭启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CT诊断

    目的:研究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12~2006-06我院19例经CT诊断的脑神经元移行异常的CT表现特征.结果:19例中,灰质异位7例,CT表现为白质内结节样、块样或带样的异位灰质灶;脑裂畸形8例,CT表现为横贯大脑半球内衬有皮质的裂隙;巨脑回畸形3例,CT表现为脑回变宽变平、脑皮层增厚、脑白质减少;无脑回畸形1例,CT表现为脑表面光滑、脑回脑沟消失.结论:神经元移行异常为先天性畸形,CT有特征表现能做出诊断.

    作者:黄渺新;钟福兴;刘少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青年女性肺癌的CT诊断

    目的:总结青年女性肺癌的临床、CT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病理证实的青年女性肺癌的临床、CT表现.结果:本组31例,年龄26-40岁,平均35.1岁.临床主要表现:咳嗽、咳痰15例(占48.4%),气短8例、发热7例和胸痛5例;肺外症状7例(22.6%).均无吸烟史.发病部位:右肺21例(67.7%)、左肺8例和双肺2例.大体分型:周围型19例(占61.3%)、中央型10例(32.3%)和弥漫型2例.CT表现:19例周围型肺癌中,肺内肿块16例,其中14例肿块大径为4-7cm.肿块边缘分叶征16例、毛刺征5例、棘状突起3例,肿块胸膜侧小片影9例,肿块内小泡征4例,均未见钙化及空洞.肺内单发结节3例,大径1-3cm,小泡征1例.10例中央型肺癌均表现为肺门区肿块,合并叶支气管狭窄4例、平截状阻断3例,主支气管狭窄2例,叶支气管及主支气管均狭窄1例.合并阻塞性肺炎5例、肺不张1例.双肺大小不等的弥漫性结节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12例,肺门淋巴结肿大5例,胸腔、心包积液15例.脑转移3例,肺转移2例,肝转移1例,骨转移1例.病理类型以腺癌12例,鳞癌8例(共占64.5%).结论:青年女性肺癌临床表现多不典型,肺外症状多,易误诊,转移早.CT扫描是青年女性肺癌的重要检查方法.

    作者:柴瑞新;黄宝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脾动脉瘤的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诊断脾动脉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多层螺旋CT腹部检查发现的7例脾动脉瘤的MSCTA表现,血管成像方法为容积再现(VR)、表面覆盖显示法(SSD)、大密度投影(MIP)及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组法(CPR).结果:7例均发现脾动脉瘤,其中单发5例,多发2例.VR、SSD、MIP、MPR、CPR均可明确显示脾动脉瘤,但以VR为佳.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手段,能准确显示脾动脉瘤,可作为诊断和随访脾动脉瘤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范荣;金中高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肾上腺皮质癌的超声表现

    目的:探讨肾上腺皮质癌的超声表现.材料和方法:经穿刺活检证实的8例肾上腺皮质癌,超声检测病变大小、位置、回声、边界、CDFI病灶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有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结果:8例肾上腺皮质癌患者中7例均准确定位,病灶大径均>6cm,肿块以低回声为主,5例形态较规则,8例边界欠清晰,内部回声不均,5例CDFI于肿瘤内部可探及血流信号.结论:超声是发现及诊断肾上腺皮质癌的重要方法;病变的大小是鉴别肿块良恶性的重要指标.

    作者:范瑾;于晓玲;曹晓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肾脏占位性病变的实时超声造影特征

    目的:探讨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超声造影特征.材料和方法:对126例常规超声诊断为肾脏占位病变或可疑肾脏占位病变的患者,使用声诺维造影剂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将结果与病理对比.结果:肾透明细胞癌造影增强模式多表现为快速增强、快速减退;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造影增强模式多表现为延迟增强、延迟减退;肾囊肿造影模式表现为造影剂灌注缺如区周边清晰光滑,囊肿内无造影剂显示.结论:肾透明细胞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囊肿超声造影时相、增强模式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倪秋杰;杨斌;朱昆生;陆地;陆永萍;黄燕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肺结节 18F-FDG和 18F-FLT PET/CT鉴别诊断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目的:为探讨其他示踪剂补充 18F-FDG PET/CT显像的不足、提供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数据,组织国内6家医院进行 18F-FDG/18F-FLT肺结节的研究.材料和方法:用规范化操作、随机、前瞻方式,收集55例临床诊断困难的肺结节病例的 18F-FDG和18F-FLT PET/CT显像结果,通过盲法集中阅片方式,以病理组织学或确定临床证据为真实标准,分析双示踪剂PET/CT方式与单一示踪剂/显像方式的诊断效率,通过检查前后临床问卷方式,分析对临床决策的影响.结果:与 18F-FDG、18F-FLT单显像比较,双示踪剂PET/CT使诊断特异性从58.97%-76.92%提高到89.74%,准确率从67.27%-74.45%提高到92.73%.以FLT/FDG SU V比值0.4-0.9为阈,可以大程度区分肿瘤(16例)、结核(16例)和其他良性结节(23例).双示踪剂PET/CT改变和部分改变了33%和14%病例的临床决策,除3例外,这些改变终证实是正确的.结论:通过显示病变的不同生物学特征, 18F-FDG/18F-FL双示踪剂显像可以明显改善肺结节PET/CT的诊断效率,并可以对临床决策产生积极影响.

    作者:田嘉禾;杨小丰;陈萍;于丽娟;马黎明;辛军;冯蕙茹;赵周社;吴文凯;谭业颖;李宏利;王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肝血色病1例

    血色病(hemochromatosis, HC)又称肝血色素沉着症或过量铁沉积症(he mosiderosis),是一种代谢性疾病1,较少见.本文回顾分析我院1例肝血色病的临床和CT表现.

    作者:李天平;何清;李宜键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先天性右侧腓骨发育畸形1例

    1 病例简介患者,男,16岁.右下肢跛行3年余,但未影响正常生活,未予足够重视,现感行走时跛行加重、偶有酸痛而人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神志清楚,头颅、五官、躯体检查未见异常,发育良好、无畸形,肢体活动尚自如;心肺腹部检查未发现异常;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作者:杨海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诊断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术诊断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CT引导下穿刺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CT表现及穿刺病理结果,其中22例有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穿刺成功32例(84.2%),失败2例(5.3%),取出病理组织少4例(10.5%).16例穿刺成功并进行手术者穿刺病理与术后病理完全相符.结论: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准确、安全,在诊断骨肿瘤及瘤样病变中应用价值较大;正确选择靶点是穿刺成功的关键,多点穿刺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作者:陈亚玲;刘玉珂;郭树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软组织纤维肉瘤的影像学诊断(附20例分析)

    目的:分析纤维肉瘤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软组织纤维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包括x线平片20例、CT 4例、B型超声3例和MRI 1例.结果:x线表现为软组织肿块20例,肿瘤内钙化4例,邻近骨质侵蚀破坏7例.CT检查4例,CT表现软组织密度肿块影4例,密度不均匀1例,密度均匀3例,斑点状钙化灶1例,伴肋骨破坏1例.B型超声检查3例,超声显示不均匀回声3例.MRI 检查左上臂1例,软组明显肿胀以短T1、长T2 为主的混杂信号影,抑制序列呈高亮信号影.结论:软组织纤维肉瘤有一些影像学特点,但诊断均需依靠病理.

    作者:肖榕;崔玉;陆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CT气腹造影诊断术后局限性腹壁肠粘连

    目的:探寻CT气腹造影诊断局限性腹壁肠粘连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3例腹部术后疑有腹壁切口肠粘连患者,采用滴注法腹腔内注气,CT气腹造影并分析其横轴位和多平面重建图像的表现.结果:3例CT气腹造影均清晰显示肠管、大网膜与腹壁切口局部的粘连,其余区域未见粘连,和随后进行的腹腔镜手术所见完全吻合,并清晰显示与腹壁相连的肝圆韧带、镰状韧带.结论:CT气腹造影能清晰地显示出术后腹壁肠粘连的粘连类型、分布和范围等形态特征,操作简便、易行,是诊断术后腹壁肠粘连较好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蔡晓军;叶道斌;邱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瘤形成的价值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侵犯冠状动脉并致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1~2005-12 175例川崎病患儿的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包括冠状动脉的位置、走行及内径大小,冠状动脉与主动脉的内径的比值,参照KATO冠状动脉造影的四级分法诊断冠状动脉瘤.结果:所有患儿的超声图像均清晰,以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心尖五腔切面显示左、右冠状动脉主干为佳.4例符合动脉瘤诊断,其中3例为2级,1例为3级.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的内径及形态、及早发现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瘤,有助于川崎病的诊治及预后判断.

    作者:高玲玲;姚渭清;倪金洪;汪洁;郁怡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小儿Meckel憩室的超声表现

    目的:分析小儿Meckel憩室的声像图特点,探讨超声对此疾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后病理确诊为Meckel憩室患者的声像图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术前超声对Meckel憩室检出率为56.7%,根据Meckel憩室形态,将声像图主要分成以下四种类型:(1)管状低回声;(2)囊状回声;(3)靶环样回声;(4)混合性回声.结论:超声对此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李晓英;钱晶晶;蒋国平;叶菁菁;何瑾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超声评价老年高血压病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参数的研究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材料和方法: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测定20例健康老年人及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各节段收缩期峰值速度(Vs)、达峰时间(Ts)、快速充盈期、心房收缩期的心肌运动速度Ve、Va和Ve/Va比值.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高血压组基底段前间隔、前壁及中间段左室前壁、后壁的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较正常组低(P<0.05),高血压组基底段后间隔、侧壁、后壁的心肌达峰时间较正常组慢(P<0.05).高血压组其底段左室前壁、后壁及下壁Ve低于正常组(P<0.01,P<0.05),基底段后间隔、后壁及下壁Va低于正常组(P<0.05),中间段后间隔、后壁Ve及Va均低于正常组(P<0.05),Ve/Va比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QTVI可于同一时相对不同的节段心肌进行多点取样,获得局域性心肌运动速度曲线,为评价左室整体和局域性收缩及舒张功能提供了新手段,但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Ve/Va比值无法评判局域性舒张功能.

    作者:王纯杰;高锐;潘翠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颅内黑色素瘤的CT和MRI表现

    目的: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CT和MRI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6年我院手术病理证实5例颅内黑色素瘤(原发性4例,转移性1例)的3例CT和4例MRI表现.结果: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高密度影2例和低密度影1例,均明显增强.MRI平扫呈短T1短T2信号3例和长短T1短12信号1例.结论:颅内黑色素瘤CT无特征性;MRI有一定特征,MRI是诊断黑色素瘤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

    作者:李培莹;王爱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超声观察

    目的:探讨B型超声诊断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观察11例经临床和纤维乳管镜确诊为乳腺导管扩张症的患者用B型超声其声像学表现,并于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后复查.结果:治愈7例,显效1例,有效3例.治疗前乳腺导管呈节段性扩张7例,局部囊状扩张4例,治疗后乳腺导管节段性扩张及囊性扩张消失7例,管状及囊性扩张缩小或数量减少4例.结论:乳腺导管囊性扩张症的超声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性,对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张宏;张晨芳;康慧鑫;周楠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