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尿石成分与血尿理化性质的关系

屠民琦;施国伟;何家扬;马凤宁

关键词:尿路结石, 结石分析, 24 h尿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本地区不同成分的结石与血尿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45例泌尿系结石成分进行分析,其中284例获取完整的24 h尿液分析及血电解质的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645例结石中以混合性结石占多数,其中以草酸钙为主.4种结石类型结石患者的24 h尿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尿酸为主结石组尿pH值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结石组及对照组(P<0.01);草酸盐为主结石组的尿钙排泄及高尿钙病例数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结石组及对照组(P<0.01).各组间及对照组之间血钾、钠、钙、磷、镁及氯无差异.结论 结石成分与尿液理化性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24 h尿量、尿pH及高尿钙会对相应成分的结石产生影响,对于各种成分结石治疗与预防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2006~2008年广东省中医医院泌尿系感染病原菌菌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变化,为临床及时、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尿液标本培养出的1 681株病原菌进行菌种分类及耐药性分析,并与既往文献报道的泌尿系感染菌群及耐药性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前4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39.08%)、肺炎克雷伯菌(8.98%)、粪肠球菌(6.6%)、白色假丝酵母菌(5.53%);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耐药率较高,且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率分别为59.1%、59.6%;粪肠球菌对四环素、链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药物耐药性较高;真菌的总体耐药率不高.结论 大肠埃希菌仍然为泌尿系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产ESBLs的细菌率上升;泌尿系真菌感染率增高;临床应及早行尿培养及药敏试验,早期可使用含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抗生素,不推荐首选喹诺酮类抗生素.

    作者:甘澍;向松涛;蓝锴;王树声;陈志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原发性肾小细胞癌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肾小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1例肾小细胞癌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结节状肿瘤位于肾下部近肾门处,瘤组织由短梭形与小圆形细胞构成,呈片巢状、小梁状排列.瘤细胞胞质较少,核深染,核分裂像多见.瘤组织浸润肾皮质、肾盂和肾门周围脂肪组织.肾门处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可见转移.电镜见瘤细胞胞质内较多神经内分泌颗粒.免疫组化示多种上皮与神经内分泌标志物表达阳性,全身其他脏器未发现肿瘤.随访21个月无复发转移.结论 肾脏小细胞癌具有小细胞癌的一般病理形态学特征.依据光镜、电镜变化和免疫组化标记并除外转移,可确诊为肾原发性小细胞癌.

    作者:闫风彩;刘茜;陆江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睾丸原发性血管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1 病例报告患者男,19岁.因右侧睾丸无痛性肿大1周于2010年7月30日入院.查体:右侧睾丸增大,质地略硬,无压痛.AFP3.3 ng/mL,B-HCG<0.100;B超示右睾丸有一34 mm×23mm×25 mm低回声结节,回声不均;CT示右睾丸体积增大,密度不均,可见不均匀强化,边缘欠清,腹膜后淋巴结肿大;MRI示右睾丸内可见混杂T1、T2信号影,不均匀强化,DWI呈混杂信号影.

    作者:善辉;杜鹏;杨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非编织状聚乙醇酸膜片重建兔尿道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非编织状聚乙醇酸膜片重建兔全层尿道的效果.方法 制备1 cm×1 cm的非编织状PGA膜片.建立新西兰大白兔尿道腹侧1 cm全层尿道缺损动物模型,将PGA膜片植入尿道缺损区域,修补尿道缺损.术后1、2、3个月进行尿道造影、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评价尿道重建情况.结果 PGA膜片修复新西兰兔全层尿道缺损,9只动物除1只术后1个月发生尿瘘外,其余动物均排尿通畅.组织学检查发现尿道黏膜再生良好,但尿道海绵体区域主要以纤维瘢痕增生为主,未见明显尿道海绵体再生.结论 PGA膜片能够修复新西兰大白兔1 cm尿道黏膜的缺损,但缺乏尿道海绵体再生.

    作者:宋鲁杰;徐月敏;傅强;李超;朱卫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腺性膀胱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13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腺性膀胱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介绍2006年12月~2009年5月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收治的13例腺性膀胱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的治疗经过并随访其预后.术前膀胱镜检均显示膀胱颈部、三角区或/和相邻的左右侧壁多发滤泡和乳头样病变;三角区单发实性块状隆起;病变活检病理为腺性膀胱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肿块)、腺性膀胱炎(滤泡及乳头状突起).结果 12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术,术后盐酸吡柔比星30mg膀胱灌注1次/周,连续8次;3、6、9、12个月复查时累计复发病例数分别为2、7、11、11例,此11例在膀胱灌注化疗1次/月后病变消失,随访至2010年2月无复发.1例患者拒绝肿物电切术而接受盐酸吡柔比星30 mg长期膀胱灌注1次/周,肿物体积和性质无变化.结论 腺性膀胱炎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治疗宜首选病变切除;不能耐受或不愿行切除手术者可维持长期膀胱灌注化疗,但是必须严密随访并定期活检;首次治疗后未见复发者可继续观察,对于反复复发者可规律膀胱灌注,多数有效.

    作者:潘东亮;管德林;那彦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肾细胞癌伴发肾和腔静脉癌栓的诊治进展及相关的临床体会

    肾细胞癌(RCC)是泌尿男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居第2位.肾癌的生物学行为较为特殊,对化疗、放疗均不敏感,其转移途径中以血液循环为常见.容易侵及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形成瘤栓(亦称癌栓)是RCC的另一生物学特点,其伴发静脉癌栓的发病率国内外报道在4.0%~22.2%之间.RCC一旦伴发静脉癌栓,其临床分期属Ⅲ期b.随着MRI、CTA、彩超等技术的临床广泛应用,手术治疗癌栓的成功率得到大幅度提高.作者结合文献报道和临床诊治体会,对RCC诊断、治疗进行了总结,并对伴发静脉癌栓新的分类方法进行了探讨.

    作者:南勋义;张越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反复复发阴囊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报告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e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源于皮肤真皮层的侵袭性软组织肉瘤,低度恶性,易复发,故易被误诊.阴囊部发病罕见.现将汉中市3201医院收治的例发病13年,反复手术治疗6次的阴囊DFSP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王官峰;陈如;马锋;石永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U形解剖在后腹腔镜肾上腺及腺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后腹腔镜肾上腺及腺瘤切除术的经验和改进方法.方法 2003年5月~2010年5月,采用后腹腔镜技术行肾上腺及腺瘤切除术447例.男性175例,女性272例,平均年龄(39±12.8)岁(15~84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128例,柯兴氏综合征112例,嗜铬细胞瘤57例,副神经节瘤10例,髓脂瘤28例,肾上腺囊肿17例,神经鞘瘤11例,肾上腺髓质增生9例,原发性肾上腺结节状增生5例,原发性肾上腺癌3例,转移性肾上腺癌3例,其他单纯无功能皮质腺瘤64例;瘤体平均直径(2.8±2.1)cm(0.5~10 cm).所有病例均采用后腹腔途径,沿肾背侧缘向上游离出肾上极并尽量扩大腹膜后腔,然后在肾上极内上份的Gerota筋膜前层与腹膜反折之间的无血管间隙进行分离,其次再分离肾周脂肪囊和Gerota筋膜后层之间的无血管间隙;将前两个解剖层面在肾上极表面无血管层面连通起来,形成一个“U”形的解剖步骤,后再离断其上份的附着部分,切下肿瘤或肾上腺,计算其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等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手术成功率为97.3%(435/447).因术中和术后出血、气胸、过度肥胖等而转开放手术12例.单侧手术平均时间(45±22)rain(15~140min),术中估计平均出血量(35±15)mL(15~200 mL),14例需要术中、术后输血1~2单位,输血率为3.1%(14/447),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3±2.5)d(3~10 d).术后伤口延迟愈合、皮下气肿、发热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6%(25/447).结论 后腹腔镜手术对腹腔脏器干扰小,依据U形的解剖步骤,解剖层次清楚,可有效地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出血等手术并发症.后腹腔镜手术是治疗肾上腺外科良性疾病的金标准.

    作者:范天勇;魏强;杨璐;崔晓波;张朋;韩平;曾浩;石明;李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以骨转移为首发症状的肾细胞癌2例诊治报告

    1 病例报告病例1:患者男,50岁,受轻微外力后感左肘部疼痛,X线检查发现左肱骨远端病理性骨折.查体左肱骨中下1/3处畸形,骨擦感(+).CT示左肾中极实性占位,34mm×29mm,病灶未突破脂肪囊,肾筋膜正常,肾静脉、腔静脉未见癌栓,腹膜后淋巴结未见异常.

    作者:赵亚昆;祝清国;仇宇;刘伟;高治忠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血小板反应素-1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反应素-1(TSP-1)在前列腺癌患者癌组织及其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TSP-1在前列腺癌组织(前列腺癌组)中的表达;以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TSP-1mRNA在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并与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增生组)进行比较.结果 前列腺癌组TSP-1阴性表达6例,弱阳性表达16例,阳性表达4例,增生组TSP-1弱阳性表达12例,阳性表达16例,无阴性表达,前列腺癌组TSP-1表达强度较增生组显著降低(P<0.01);TSP-1mRNA在前列腺癌组织中较前列腺增生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P<0.01).TSP-1mRNA在前列腺癌组外周血中的表达较增生组明显下调(P<0.01).结论 TSP-1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在前列腺癌组织中明显下调,在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中表达水平明显下调.

    作者:宋明山;刘志峰;阮政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腹膜后苗勒管源性囊肿术后复发1例诊治分析

    1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38岁.因“左侧腰部间断性疼痛1年”入院.患者既往曾在外院行左侧上腹部包块切除术,术后诊断为畸胎瘤.查体:腰腹部未触及包块,左侧肾区叩击痛阳性.

    作者:陈斌;张正龙;陈明;张继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异位前列腺2例报告

    1 病例报告例1,男性,54岁,主因“排尿不畅伴尿频、尿急半年,进行性加重近1月”来院就诊.查体:前列腺Ⅰ~Ⅱ度增大,质地韧,未触及硬结,中央沟稍浅,无触痛;实验室检查均正常;予行B超示:膀胱壁毛糙,膀胱三角区近膀胱颈部可探及25 mm×18 mm实性肿块,边缘光滑,肿块内回声欠均,无异常血流信号,前列腺大小为30 mm×24 mm×31 mm,残余尿约20mL;CT示:膀胱壁略增厚,膀胱底部约2 cm实性肿块,增强后肿块强化不明显;拟诊:膀胱占位.

    作者:陈卓;金伟;马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诱发肾周出血的临床分析

    目的 提高对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诱发肾周出血的认识及诊治.方法 对5例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后肾周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5例,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43岁.术前诊断均为中下段输尿管结石伴中重度肾积水,行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确诊肾周出血时间2~36 h.结果 4例出现休克表现,均经超声及血常规检查诊断肾周出血.1例行超声引导下血肿穿刺确诊肾周出血.1例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治疗,2例保守治疗过程中输血,2例分别于术后3个月及6个月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术中见肾及输尿管周围广泛纤维化粘连.结论 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诱发的肾周出血是输尿管镜治疗过程中严重的肾脏并发症,应提高认识,早期诊断.

    作者:王俊生;赵家辉;林云华;姜永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标准通道与微通道经皮肾镜治疗合并肾内感染的肾结石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经皮肾镜标准通道与微通道碎石术在治疗合并肾内感染的肾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246例应用经皮肾镜术治疗合并肾内感染的肾结石的患者资料.其中标准通道组132例,微通道组114例.对两组患者Ⅰ期结石清除率、手术时间和手术并发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标准通道组与微通道组1期结石清除率分别为81.06%(107/132)和69.30%(79/114)(P<0.05),两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0±16)min和(110±15)min(P<0.05),术中灌洗液用量分别为(15 000±2 100)mL和(21 000±1 200)mL(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7.3±9.6)mL和(66.2±8.9)mL(P>0.05).术中血细菌培养阳性两组分别为17例和28例(P<0.05).两组术后发热分别为:低中热(T<38.5℃)分别为20例和21例,高热(T>40℃)分别为8例和14例(P<0.05),术后肾造瘘管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分别为28例和37例(P<0.05).结论标准通道经皮肾镜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清石效率高、低压灌注及感染率低等优点,在处理合并肾内感染的肾结石病例上优于微通道经皮肾镜术.

    作者:张林林;朱李兵;朱凌峰;王栋;杨涛;谢星;林若飞;吴卫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2微米激光在高龄高危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采用2 μm激光手术系统治疗高龄高危浅表性膀胱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性.方法 应用德国生产的RevoLix 2μm激光手术系统治疗高龄高危浅表性膀胱癌30例,行骶管或表面麻醉,其中单发肿瘤19例,多发肿瘤11例,肿瘤直径0.5~3.0 cm,全部肿瘤均为膀胱移行细胞癌,肿瘤病理分级为低度恶性倾向尿路上皮乳头状瘤,临床分期为Ta、T1.观察术中出血情况、手术时间及安全性,术后留置尿管时间以及疗效.结果 30例患者麻醉平稳,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0~30 min,平均(15±3)min,术中出血约5 mL,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术生命体征中均平稳.所有患者无闭孔神经反射及膀胱穿孔、尿外渗,无水中毒.尿管留置3~7 d,平均(4.0±0.5)d;术后住院5~7 d,平均(5.0±0.5)d.2例术后出现血尿,经持续膀胱冲洗后消失.术后随访6个月,仅3例复发.结论 2 μm激光手术系统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是有效和安全的,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和留置导尿管时间短等优点,尤其适用于高龄高危患者,但对其长远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骆华;邱明权;冯爱萍;董隽;卢锦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尿道下裂行分期手术的优势

    尿道下裂是泌尿、男性生殖道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其发生率约为每300个出生男婴中有1例.近30年来,尿道下裂的发生率成倍增长,1991年有报道美国每年约有6000个尿道下裂男婴出生.

    作者:任晓敏;王忠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两种微创治疗方法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微创治疗方法选择.方法 将82例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1例,分别行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相关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耐受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皮肾镜组和腹腔镜组两组结石清除率分别为95.12%和97.56%,两组结石清除率、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皮肾镜组和腹腔镜组术后平均出血量分别为(88.10±95.44)mL和(23.90±10.48)mL,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51%和4.8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方法治疗嵌顿性输尿管上段结石都是有效的微创治疗策略,经皮肾镜组术后并发症显著高于腹腔镜组,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安全性高于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

    作者:伍季;李云祥;范俊;姜滔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阴茎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度分组在中国人群中的验证研究

    目的 验证3种阴茎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度分组(Solsona、Omellas和欧洲泌尿外科协会分组)在中国人群中的预测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腹股沟淋巴结临床阴性的阴茎鳞状细胞癌患者.所有的患者均接受了原发灶切除和区域淋巴结清扫手术.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各个分组系统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的计算和比较通过bootstrap方法进行.结果 本组110例阴茎癌患者中26例(23.6%)有淋巴结转移.根据Solsona分组,低、中、高危组患者的淋巴结转移几率分别为5.9%、17.0%和65.2%.在3个危险度分组中,Solsona分组具有好的预测准确性(曲线下面积为0.79),显著优于Orenallas和欧洲泌尿外科指南分组.结论 在中国人群中,Solsona分组的预测准确性优于Oredallas和欧洲泌尿外科指南分组.然而,此类危险度分组的预后价值仍有待提高.

    作者:朱耀;叶定伟;姚旭东;张世林;戴波;张海梁;沈益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尿石成分与血尿理化性质的关系

    目的 探讨本地区不同成分的结石与血尿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645例泌尿系结石成分进行分析,其中284例获取完整的24 h尿液分析及血电解质的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645例结石中以混合性结石占多数,其中以草酸钙为主.4种结石类型结石患者的24 h尿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尿酸为主结石组尿pH值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结石组及对照组(P<0.01);草酸盐为主结石组的尿钙排泄及高尿钙病例数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结石组及对照组(P<0.01).各组间及对照组之间血钾、钠、钙、磷、镁及氯无差异.结论 结石成分与尿液理化性质之间有着密切关系.24 h尿量、尿pH及高尿钙会对相应成分的结石产生影响,对于各种成分结石治疗与预防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屠民琦;施国伟;何家扬;马凤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趋化素样因子研究进展及其与前列腺癌的关系

    趋化素样因子超家族(CKLFSF)是我国学者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克隆的一种新的细胞因子,其编码产物在免疫、生殖、造血及肿瘤的发生与发展等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有望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标.作者就CKLF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前列腺癌方面的研究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廖乃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