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诊断阿米巴性肝脓肿1例

邵蕾;郑晓慧;宋平

关键词:超声, 阿米巴脓肿, 鉴别诊断
摘要:1 病历简介患者,女,68岁.自诉右上腹疼痛10个月及左上腹疼痛20天.查体:不伴有背部放射痛、高热、黄疸、呕吐等症状,无体重明显减轻,化验检查未发现异常.询问患者,1年前曾有腹泻病史,经口服抗炎药物治疗后自愈.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先天性左下颌骨髁状突缺失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19岁.主诉:面部不对称,嚼咀无力10年余.患者自幼记事后就感觉到嚼咀无力不能咬硬物,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现双侧面部不对称,右侧较左侧大,无外伤史及手术史.

    作者:鲁伟;高玉萍;杨长有;毛永惠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骨水泥中抗癌药的释放、活性及抗肿瘤效应的实验研究

    目的:确定化疗药丝裂霉素、长春新碱和5F-尿嘧啶掺入骨水泥后的释放及活性,评价其掺入骨水泥后经皮介入治疗小鼠移植瘤模型的抗肿瘤效应.材料和方法:采用洗提法和MTT法测量药物的释放及活性.60只昆明种小鼠,每只小鼠皮下注射,S180肉瘤细胞1×106,7天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3组为治疗组,每一组各以上述一种抗癌药骨水泥0.5ml瘤块内注入;另1组为对照组,仅注入单纯骨水泥0.5ml.记录每组10只荷瘤小鼠肿瘤大小变化,余5只作病理检查.结果:三种药物均可从骨水泥中释放并具有杀伤肿瘤细胞效应;3组治疗组中,肿瘤体积在1~10天内逐日缩小或不增大;而对照组中肿瘤体积持续增大.病理检查见治疗组水泥块周边肿瘤组织片状坏死.结论:骨水泥携带常用抗癌药具有抗肿瘤效应.

    作者:孙诚;徐晓明;齐朝月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乳腺增生症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评价影像检查对乳腺增生症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乳腺增生症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74例均做了钼靶X线摄影检查,其中19例做了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10例超声检查和3例核磁共振检查.结果:74例钼靶X线平片检查表现为片状高密度影44例(59.5%),结节影18例(24.3%),无异常发现者12例(16.2%).19例乳头溢液患者的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表现为囊肿型8例,囊肿伴导管硬化型6例,导管增生硬化型3例,终末导管囊性扩张型2例.10例肿块性患者的超声表现:实性病变8例,呈低回声;囊性病变2例,呈无回声液性暗区,伴有明显的后回声增强效应.3例乳腺囊肿,T1WI呈均匀低信号,T2WI呈均匀的高信号.结论:乳腺增生症的多种影像学表现反映其复杂多样的病理特点,钼靶X线摄影联合超声、MRI检查对肿块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意义;选择性乳腺导管造影对乳头溢液患者的诊断帮助很大.

    作者:杜红文;张毅力;张蕴;张月浪;徐贵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妇科囊性病变的十年经验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妇科盆腔囊性病变的价值和方法.材料和方法:1997~2007年对1061例妇科囊性病变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根据病变位置及患者婚否选用经腹或经阴道穿刺抽液及无水酒精固化治疗(对213例大径线>8.0cm的大囊肿采用无水酒精多次固化,每次凝固3min法,一次注入酒精量不超过60ml;多房囊肿每个房都要单独完成囊液抽吸及无水酒精固化),并行细胞学检查.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99.8%(1059/1061)的病例成功地完成了囊内液体的抽吸,治疗过程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92.0%(976/1061)的病例通过一次超声引导介入治疗囊腔完全闭合.>8.0cm的囊肿一次治愈率为94.8%(202/213),3~24个月的累积复发率5.2%(11/213);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3~24个月累积复发率8.3%,与腹腔镜等其他治疗学方法相似.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穿刺抽液及无水酒精固化治疗妇科盆腔囊性病变疗效满意.

    作者:王军燕;汪龙霞;孙长坤;高学文;李亚里;赵恩峰;刑占海;刘爱军;李卫平;张晓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子宫腺样腺瘤的超声表现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女,40岁.已婚.2005-09体检时B型超声诊断子宫肌瘤,1个月后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间断性隐痛,无发热,恶心呕吐等不适,月经周期无改变.

    作者:欧阳贞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肺动脉瓣狭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超声诊断

    目的:探讨肺动脉瓣狭窄(PS)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超声诊断方法.材料和方法:超声测量16例PS+PDA及16例单纯PS患儿的主动脉瓣口峰值流速(Vp),平均流速(Vm)及流速时间积分(VTI).除常规在胸骨旁短轴切面扫查外,应用二维、彩色及脉冲多普勒于胸骨旁肺动脉分叉切面,胸骨上主动脉弓长轴切面以及剑突下短轴切面探查PDA.结果:16例PS+PDA患儿检出PDA 12例,漏诊4例.PS+PDA的主动脉瓣口Vp略高于单纯PS患者.结论:探查PS患儿胸骨旁肺动脉分叉切面,胸骨上主动脉弓长轴切面以及剑突下短轴切面有助于发现PDA.PS患儿主动脉瓣口Vp增高时提示可能存在PDA.

    作者:赵镭;彭学慧;蒋国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超声造影诊断肝孤立性坏死结节的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诊断肝孤立性坏死结节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了12例肝孤立性坏死结节的超声造影表现.结果:12例病灶造影动脉期、门脉期、实质期均无增强,呈边界清晰的造影剂充盈缺损区.结论:超声造影对诊断肝孤立性坏死结节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王旸;李华;鲁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多层螺旋CT诊断卵巢卵黄囊瘤1例

    卵黄囊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生殖细胞来源的少见卵巢恶性肿瘤,而双侧者更为罕见,由于发病率低,易被误诊.

    作者:史文生;任晓苏;毛泽庆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肝门静脉瘤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43岁.既往体健,偶感上腹不适来院做常规肝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声像图示:肝脏形态大小正常,回声均匀,门静脉主干内径约10mm,其右支起始部探见管腔呈囊状扩张,大横径约17mm(图1),远端门静脉分支内径正常.

    作者:彭晓慧;林仙方;刘云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泌尿系少见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螺旋CT诊断

    目的:探讨泌尿系少见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螺旋CT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泌尿系少见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结果:乳头状肾细胞癌4例,发生在肾皮层和近肾窦各2例,CT表现均呈囊实性、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和下腔静脉瘤栓,其中2例伴肾盂积水和结石.多房性透明细胞肾细胞癌4例,其中呈不规则厚壁2例、囊性部分较大实性部分较小1例、薄壁伴壁结节1例.嫌色细胞肾细胞癌2例,CT表现为肾内实性肿块,大径分别为2.0cm和2.5 cm,边缘较光整,密度均匀,肾皮质早期增强较正常皮质低.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2例,CT均表现为肾盂内肿块边界不清,呈囊实性,伴结石及肾实质空洞.膀胱憩室口周围癌变1例,CT表现为膀胱憩室口周围不规则增厚,轻度增强;膀胱外翻癌变1例,CT表现为膀胱向前下翻出盆腔,耻骨联合部分分离,膀胱前壁乳头状结节,轻度增强.膀胱淀粉样变性1例,CT表现为膀胱右后壁不规则增厚,呈多个乳头状突入膀胱腔内,无增强.结论:螺旋CT能够清晰地显示泌尿系少见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部位、形态和增强特点,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葆青;陈巨坤;张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肾脏占位性病变的意义.材料和方法:对29例肾脏占位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并分析良、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及灌注特征.结果:肾脏恶性病灶造影剂退出时间多早于肾实质(15/16);其中,肾透明细胞癌在造影晚期多表现为病灶周边环状强回声带(8/11).肾脏良性病灶中,错构瘤6例造影剂退出与肾实质相似,5例晚于肾实质,与肾脏恶性病灶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例肾嗜酸细胞瘤及1例中胚叶肾瘤造影开始减退时间早于肾实质,造影晚期亦可见病灶周边环状强回声带,难以与肾恶性病灶鉴别.结论:超声造影能够实时观察肾脏占位性病变的血流灌注情况,对肾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知力;唐杰;李俊来;罗渝昆;安力春;程志刚;邵秋杰;董宝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高频超声心动图在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大鼠心功能改变实验研究中的作用

    目的:评价高频超声心动图在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发大鼠心功能改变实验研究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2 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ISO组.通过大剂量注射ISO制成心肌肥厚一心力衰竭动物模型,对两组大鼠于用药前及用药后第2.6、12周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并测定心肌和血浆Ang Ⅱ水平.结果:ISO组左室壁肥厚、心腔扩大、心功能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ISO组比正常组心肌和血浆Ang Ⅱ明显增高,心肌和血浆Ang Ⅱ含量与左室质量呈正相关(r=0.782,r=0.824)与心功能呈负相关(r=-0.512,r=-0.64).结论:高频超声心动图可以准确评价造模大鼠的心脏结构及心功能变化;造模大鼠的心室肥厚、心力衰竭与心肌局部和循环系统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过度激活有关.

    作者:王小平;宁晓然;王进华;高利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高频超声诊断肋骨骨折的价值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无移位肋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1例有胸部外伤史,胸部x线正位片未发现有肋骨骨折的患者,应用高频超声仪于胸壁疼痛明显处沿肋骨走形方向行纵向及横向扫查,重点观察肋骨骨皮质回声是否连续中断.结果: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骨皮质小于1mm的裂纹.肋骨骨折位于腋下区19例,前胸部2例.13例高频超声显示腋下区肋骨骨折的病例加拍胸部斜位X线片,11例获得确诊.结论:高频超声可作为无移位肋骨骨折的诊断手段.

    作者:李传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超声诊断阿米巴性肝脓肿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女,68岁.自诉右上腹疼痛10个月及左上腹疼痛20天.查体:不伴有背部放射痛、高热、黄疸、呕吐等症状,无体重明显减轻,化验检查未发现异常.询问患者,1年前曾有腹泻病史,经口服抗炎药物治疗后自愈.

    作者:邵蕾;郑晓慧;宋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和MRI表现

    目的:探讨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的临床和MRI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2例中,1例严重的肾病综合征,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均急性起病,以头痛、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头颅MRI检查均显示以大脑半球顶枕部白质为主的片状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FLAIR高信号病变,额叶也有相同性质的小片状病灶受累.4周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复查头颅MRI原有病灶明显减小或消失.结论:可逆性脑后部白质病变综合征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结合病史和MRI特征可以早期诊断.

    作者:石铸;潘速跃;刘方颖;王群;罗一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超声诊断膀胱平滑肌瘤1例

    1 病历介绍患者,女,45岁.B型超声体检时发现膀胱后壁一约1.8cm×1.9cm×1.0cm的低至无回声结节(图1),并凸向膀胱腔内,内部回声均匀,其表面膀胱粘膜回声连续光滑,后方紧邻子宫前壁.

    作者:王志兰;余霞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154枚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CT评价

    目的:探讨CT对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的评价.材料和方法:分析154枚下颈椎椎弓根内螺钉置人术后的CT表现,包括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角度和损伤或穿破椎弓根骨皮质,并根据其穿出骨皮质的距离分为2度,即Ⅰ°≤2mm,Ⅱ°>2mm.结果:CT显示34(22.1%)枚螺钉不同程度地损伤椎弓根外侧骨皮质,其中螺纹穿破椎弓根骨皮质距离Ⅰ°30(19.5%)枚,Ⅱ°4(2.6%)枚.结论:CT是评价下颈椎椎弓根内螺钉置入位置的有用方法.CT显示下颈椎椎弓根内螺钉置入术后对椎弓根骨皮质,尤其是外侧骨皮质损伤率较高,但Ⅰ°损伤,仍属螺钉置入成功和安全.

    作者:解京明;曹锦;王迎松;张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3D DCE MRA肾静脉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行肾静脉成像及其诊断肾静脉病变的价值.材料和方法:肾静脉病变、解剖变异患者29例,常规腹部MR扫描(包括横断面T1WI、T2WI,冠状面T2WI),三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序列(Propellel LAVA)行冠状面血管成像,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及大强度投影(MIP)进行肾静脉重建.结果:肾癌肾静脉瘤栓5例,表现为条状或结节状充盈缺损;门静脉高压肾静脉侧支循环10例:与脾静脉交通7例,与胃底曲张静脉团交通1例,门脉高压脾-肾静脉交通并左侧性腺静脉曲张2例;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2例,其中1例与腰静脉丛交通;性腺静脉曲张14例,右侧2例,左侧13例,其中肝癌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并双侧性腺静脉扩张1例,曲张的性腺静脉与左肾内静脉分支相连2例;解剖变异1例.结论:3D DCE MRA能清楚显示肾静脉及其病变,能为肾静脉相关疾病的诊断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作者:张应和;樊孝廉;李春芳;陆巧葱;徐刚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SPMVIF方法的种子策略及其在医学图像处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SPMVIF方法的种子策略在医学图像处理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提出一个基于控制分割层数的四叉树种子策略,并且通过对于骨髓细胞图像的处理证实此分割检测法的有效性.结果:SPMVIF方法具有种子定位精确、搜索速度快以及整个算法执行效果对选取参数的依赖性不强等特点.结论:该种子策略适合于SPMVIF方法的种子点选取.

    作者:王丽君;陆成刚;李均利;侯艳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MSCT选择性VR及其肝脏门脉系统成像

    目的:评估改进后MSCT的VR技术,即选择性VR(selected volume rendering,SVR),显示活体肝脏门脉系统细小分支的效果.材料和方法:对32例腹部检查者行MSCT三期增强扫描,并选门脉流入期数据做肝脏门脉SVR成像.结果:SVR技术不同于VR切割加调阈值技术.在不增加造影剂总量及注射速度的前提下,选择性VR对肝脏门脉Ⅰ~Ⅳ、Ⅴ~Ⅵ分支显示率分别达100%,93.8%(30/32),Ⅰ~Ⅳ级、Ⅴ~Ⅵ分支显示状况较好(评价2分以上)者达分别达93.8%(30/32)和84.4%(27/32).结论:SVR是肝脏门脉系统成像的理想方法,可较好地立体显示肝的门脉Ⅰ~Ⅵ分支.

    作者:董丽卿;郑祥武;杨运俊;叶彩儿;吴恩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