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硬化门脉高压时腹壁下动、静脉的观测

李朝军;罗向红

关键词:腹壁下动、静脉, 门脉高压, 超声
摘要: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时腹壁下动、静脉超声图像特征.材料和方法: 对9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86例健康者腹壁下动、静脉分别行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其结果加以对照.结果: 门脉高压组较正常组腹壁下静脉内径明显增宽,腹壁下动脉RI减低.结论: 腹壁下动、静脉可作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时观测血液动力学改变的新窗口.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及CT诊断

    目的: 探讨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MRI及CT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4例.4例均行MRI扫描,其中2例并行CT扫描.结果: 4例血管外皮细胞瘤分别位于前、中颅窝、右侧桥小脑角区及右顶部各1例,均呈明显分叶状.T1WI示肿瘤呈高或等、低混杂信号,T2WI示肿瘤呈等或等、高混杂信号.增强扫描示肿瘤实性部分高度增强,其中4例肿瘤周边均可见不同程度水肿带,3例见流空血管影,1例肿块内见坏死囊变灶、1例邻近颅骨骨质破坏,1例见幕上轻度脑积水.CT平扫示肿瘤呈高密度,未见瘤内钙化、邻近颅骨骨质增生及脑膜尾征等脑膜瘤常见征象.结论: MRI及CT表现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的诊断有一定的作用,终诊断依靠病理.

    作者:吴海鸰;鄢广平;袁鸿绯;王冬女;于景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与肾血管关系的多层螺旋CT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螺旋CT显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和血管关系.材料和方法: 对20例无泌尿系统疾病的活体进行肾血管造影和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图像重建显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与肾血管的空间关系,包括肾血管的类型、走行方向、位置及毗邻关系.结果: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前方,无血管跨越者23侧占57.5%,有血管跨越者17侧占42.5%;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后方,无血管跨越者31侧占77.5%,有血管跨越者9侧占22.5%.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图象重建可清晰地显示肾盂输尿管连接部与肾血管关系,对诊断和治疗该部位地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小平;李兴国;包颜明;刘承杏;陈绍春;王金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测量及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是提示动脉壁早期病变主要指标,可以用B型超声测量,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便宜、精确、重复性好等优点,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研究[1].本文简要介绍颈动脉IMT测量方法、IMT的正常值、颈动脉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

    作者:金修才;赵宝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综合影像诊断同侧融合肾2例

    1 病例简介病例1 患者,男,20岁.因发作性右腹部酸痛不适半月余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发现.

    作者:王涛;吴新淮;郭勇;赵斌;井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胸腺囊肿的CT、MRI诊断

    目的: 总结胸腺囊肿的CT和MRI影像表现.材料和方法: 回顾分析12例胸腺囊肿的胸部平片、CT和MRI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 12例胸腺囊肿直径1~12cm,平均3.6cm;圆形或类圆形10例,长圆或圆柱形2例;位于前上纵隔9例,前下纵隔1例,从主动脉弓至横膈2例;边缘光整12例;境界清楚9例,与心脏大血管或心包联系紧密3例;未突出纵隔轮廓5例,突出纵隔轮廓7例;薄壁10例,厚壁2例;单房11例,多房1例;均匀水样密度9例,接近肌肉密度3例;7例增强扫描囊内容物均无增强.结论: 大多数胸腺囊肿根据其CT和MRI表现,术前可作出正确诊断,并与其他纵隔囊性肿块相鉴别.

    作者:王妍焱;吴国庚;韦嘉瑚;潘纪戍;周诚;陈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小儿神经母细胞瘤硬脑膜外转移的CT诊断(附3例分析)

    目的: 分析小儿神经母细胞瘤(NBT)硬脑膜外转移的CT表现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经活检病理或临床、影像学及尿香草扁桃酸(VMA)检查证实为NBT的CT表现特点,均行头颅平扫,其中1例行MRI平扫,2例加胸部CT扫描.结果: 肿块位于内板下,常双侧多处发生,以稍高密度为主,部分呈等密度,局限时呈梭形,较广时呈新月形,邻近骨质呈花边状破坏 ,侵入皮下可形成软组织肿块.2例肿块向眶内扩展,蝶骨小翼及眼眶外壁破坏,眼球向外突出.结论: NBT硬脑膜外转移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作者:许崇永;赵雅萍;谢品楠;吴爱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郎格尔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多系统受侵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女,1岁.左颞部及右眼眶肿物进行性增大隆起,并右眼球突出而就诊.

    作者:朱化移;张佃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影响多层螺旋CT心脏成像质量因素的探讨

    目的: 探讨影响16排螺旋CT心脏冠脉成像质量的因素.材料和方法: 使用16排螺旋CT对23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对其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除2例不成功外,其余21例患者图像数据经工作站处理后均取得较满意的诊断效果.结论: 了解影响心脏成像质量因素,对提高成像质量以及诊断准确率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万安;陈亮;王淑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超声诊断胎儿双肾缺如合并膀胱发育不良1例

    1 病历简介孕妇,26岁,孕1产0,妊娠21周.曾经当地医院检查谓羊水少,转来我院复查.超声检查: 胎儿脊柱两侧及腹腔内均未探及肾回声,下腹部未见膀胱充盈回声(图1).四腔心显示清晰,胎儿胎心、胎动均可,双顶径6.1cm,股骨长5.0cm,前壁胎盘,成熟度0级.羊水指数0.7cm,胎儿胃泡充盈.超声提示: 宫内孕21周,单活胎,胎儿双肾缺如,羊水极少.

    作者:龙丽娟;汪娜;吴迪;徐欣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宫颈病变的价值

    目的: 评价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对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722例受检者进行经阴道超声(TVS)检查,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测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及阻力指数(RI),并将187例宫颈病变的宫颈活检或手术病理结果与超声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宫颈囊肿、息肉、肥大、肌瘤的二维声像图特征明显,诊断符合率依次为100%、85.4%、92.1%、100%;宫颈癌的诊断符合率62.5%,并可提示周围的浸润情况;宫颈肌瘤组的PSV和RI值显著低于正常宫颈组,宫颈囊肿组和息肉组的PSV和RI值显著低于正常宫颈组;宫颈癌组的PSV显著高于正常宫颈组,RI值显著低于正常宫颈组.结论: TVCDS是一种诊断宫颈病变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作者:余秀华;施红;李黎;徐爱芬;张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肝硬化门脉高压时腹壁下动、静脉的观测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时腹壁下动、静脉超声图像特征.材料和方法: 对90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86例健康者腹壁下动、静脉分别行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其结果加以对照.结果: 门脉高压组较正常组腹壁下静脉内径明显增宽,腹壁下动脉RI减低.结论: 腹壁下动、静脉可作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时观测血液动力学改变的新窗口.

    作者:李朝军;罗向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同步辐射X线相位衬度成像的医学研究进展

    自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线以来,X线影像技术已成为临床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常规的X线成像方法,如X线摄影和计算机体层摄影(CT)等,是利用组织间X线的吸收系数不同产生吸收衬度差,使探测器获得不同光子流率而成像的[1].软、硬组织的X线吸收衬度差异明显,骨和牙中的钙较软组织中的碳、氢、氧具有更高的吸收衬度,因此成像效果较好.而不同软组织之间如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由于密度和组成的差异较小,难以产生足够的衬度,使得各种基于吸收机制的常规X线成像方法难以区分其中的差别.近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同步辐射X线相位衬度成像(以下简称相衬成像)技术有望解决这一问题.

    作者:丛长虹;陈志华;李红艳;刘继光;唐劲天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先天性胫腓骨假关节1例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he tibia, CPT)是临床上一种罕见的病理骨折,骨折或畸形可发生于胎儿期或出生后逐渐出现.据统计,其发生率占新生儿的1/25万[1].多发生于一侧,常伴有腓骨弯曲或假关节的形成.自1709年Hatzocher首先报告本病以来,已有290多年的历史.近我院收治1例,现结合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戴志龙;李金保;方大标;张寅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CT灌注成像诊断肝脏肿瘤的价值

    上世纪90年代初Miles等[1]首先提出了CT灌注成像概念,所谓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 CTP)是指在静脉注射对比剂的同时对选定的层面行连续多次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每一像素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然后根据曲线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各种灌注参数,并可通过色阶赋值形成灌注图像,以此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与普通CT、MR、超声等主要反映解剖形态变化不同,CTP可反映生理功能的改变,因此是一种功能成像.此后,CTP逐渐成为影像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CTP诊断肝脏肿瘤的价值和现状.

    作者:丁可;黄仲奎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多层螺旋CT判断壶腹周围癌的可切除性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判断壶腹周围癌可切除性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5例壶腹周围癌患者的CT表现,并与手术或十二指肠胰胆管造影(ERCP)所见对照.结果: 经MSCT检查35例均发现肿瘤,增强扫描肿瘤本身可见不同程度增强,其中16例经图像后处理,35例均清晰显示肿瘤及肿瘤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根据MSCT表现判断26例肿瘤可手术切除,19例接受了肿瘤切除术,9例有转移或血管受累征象手术不能切除.结论: MSCT动态增强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壶腹部肿瘤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于壶腹周围癌可切除性的判断及预后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吴坚;杨立;韩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经胸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 对15例经临床综合诊断为急性肺栓塞的患者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和周围血管超声检查,并与螺旋CT、肺动脉造影结果相对照,对其中13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后超声随访.结果: 超声心动图发现单侧肺动脉内附壁栓子7例(左侧3例、右侧4例),双侧肺动脉内及右房和上腔静脉内栓子1例,7例仅表现为右心负荷过重和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内未见明确栓子回声.螺旋CT及肺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均与超声心动图相符.结论: 经胸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是急性肺栓塞影像学诊断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对临床诊断有很大帮助.

    作者:展英华;黄艳艳;吴世慧;刘薇;王雪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1例

    1 病历简介患儿,男,45天,呕吐抽搐5天伴发热2天.体检: 体温38.5℃.前囟稍隆起,面色苍白,嘴角向左侧歪斜,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罗音.实验室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30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00s,白细胞11.2×109/L,血红蛋白72g/L.CT平扫: 右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见一新月形高低密度影,范围约11.0cm×1.0 cm,边界清楚,前方呈低密度灶,CT值19Hu,后方呈高密度灶,CT值61Hu.右侧脑室及中线受压左移,后纵裂池内亦呈高密度铸形,CT值64Hu(图1),骨窗示颅骨结构完整,未见外伤性改变(图2).CT诊断: 右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亚急性期)并蛛网膜下腔出血.

    作者:龚水兵;王兵;白红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的临床应用进展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time three-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RT-3DE)是近年来超声医学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RT-3DE具有操作简便、实时采集、快速成像和同步显示立体影像等优点,可从多方位显示心脏结构的立体关系、血管走向和瓣膜形态等.本文简要介绍RT-3DE工作原理、显示方法和临床应用现状.

    作者:袁文利;黄灿亮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经阴道超声诊断出血性生理性卵巢囊肿

    目的: 探讨出血性生理性卵巢囊肿(HFOCs)的经阴道超声特征.材料和方法: 对43例怀疑HFOCs的患者进行超声随访,并对其阴道超声特征及随访中图像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首次超声结果可以分为五型: Ⅰ型,弥散回声型12例;Ⅱ型,网格状回声型4例;Ⅲ型,非均质型3例;Ⅳ型,实块型2例;Ⅴ型,混合型23例.15例经组织学证实,28例超声和妇科临床随访至囊肿自然消失.结论: 经阴道超声在显示HFOCs特征性的变化方面有很高的敏感性,可作为鉴别HFOCs的可靠手段,短期内超声随访能够明确诊断.

    作者:王军燕;汪龙霞;赵坡;宋磊;孟元光;卢燕萍;刘慧;吕艳利;王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磁共振波谱定量分析脑内代谢产物鉴别诊断早老痴呆和血管性痴呆

    目的: 探讨1H MRS鉴别早老痴呆(AD)和血管性痴呆(VD).材料和方法: 61名被试者,AD组20例,VD组20例,健康对照组(HC)21例,均用GE Signa 1.5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PRESS序列对兴趣区内脑代谢产物浓度采集并计算比值;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D和VD患者的额叶NAA浓度及NAA/Cr、NAA/MI的比值较HC组明显降低;AD患者颞叶和海马区MI浓度明显高于VD和HC组;而AD患者海马区的NAA浓度以及NAA/Cr和NAA/MI的比值降低.结论: AD组海马区的NAA浓度和NAA/Cr明显降低而MI浓度和MI/Cr明显升高,与VD之间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作者:安维民;蔡幼铨;邱本胜;汤洪川;贾建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