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月香;汪龙霞;张晶;王军燕
脐尿管(urachus)是膀胱顶和脐部之间的管道,出生后退化,残留脐尿管可形成囊肿,为脐尿管异常的一种,比较少见.
作者:卢文乾;李伟程;赖清泉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比较MR不同扫描参数对内耳内听道的显示效果,探讨较适用的检查方法.材料和方法:45例耳部MR检查正常者根据扫描参数不同分为三组:A组16人,扫描层厚3mm, 层间距0mm;B组14人,层厚3mm, 层间距1 mm;C组15人,层厚1mm, 层间距0 mm ;观察A、B两组2D-FSE横、冠状位和C组3D-FSE重建图像并进行双盲法对比分析.结果:尖中旋,上、后半规管冠状位显示效果佳;CPA的血管环横断位显示好;底旋和上、后半规管受有无间隔影响;前庭和内听道的显示不受方位和间隔的影响;3D-FSE图像信号增强,立体直观.结论:冠、横断位有各自的优势,总体以冠状位无间隔扫描方式较好:建议内耳、内听道以无间隔3mm层厚的冠状位T1W和T2W扫描为主,辅以T2W横断位扫描;MR水成像3D重建易于辨识理解可选用.
作者:张骥;潘雨辰;李一尘;罗道天;邹明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肺囊肿的CT表现及CT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囊肿24例(共28个囊肿)的发病部位、数目、大小、形态、密度、腔内及腔外邻近肺组织的CT表现.结果:左肺11个、右肺17个,含液囊肿8个,含气液囊肿19个,含气囊肿1个.含液囊肿增强扫描,囊壁增强,囊内无增强;囊壁钙化4个,囊内容物钙化3个,囊内出血2个; 6个病灶合并感染.结论:肺囊肿的CT表现有特征性,CT诊断价值可靠.
作者:左自军;刘秀民;于四堂;周山;任银祥;赵占堂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院为二级乙等医院,胃肠钡餐检查仍是胃肠疾病检查的常规方式之一.如何提高胃肠检查的水平,是放射科日常工作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初步总结了2002-09~2003-04共337例患者上消化道检查的结果.主要讨论如何应用全面、系统的标准化程序来提高胃肠检查的总体水平.
作者:孙彦丰;施武;刘燕昆;许燕塔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脑内病灶及脑组织的MR弥散张量成像(DTI)特点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对7例MS患者进行韦氏智力量表测查及头颅DTI检查.结果:病灶、病灶周围看似正常的组织(PWM)、看似正常的白质(NAWM)及看似正常的灰质(NAGM)较对照组相应部位脑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增高,各向异性(FA)值减低.有智能损害的MS患者的NAWM、NAGM的ADC值高于智能正常的患者;而其NAGM的FA值低于智能正常的患者.结论:PWM、NAWM及NAGM组织内存在结构与功能改变,并影响认知功能.DTI有助于发现认知改变的微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作者:陈丽萍;吴卫平;郑奎洪;马林;蔡幼铨;毛燕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CT检查对闭合性腹部外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闭合性腹部外伤的CT表现.结果:闭合性腹部外伤以实质性脏器为多,脾损伤45例、肾损伤20例、肝损伤12例、复合伤 7例、外伤性膈疝1例.其中外伤后肝癌破裂出血1例.平扫加增强45 例.结论:CT扫描可对闭合性腹部外伤作出正确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叶林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门静脉期增强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门静脉期增强表现特征.结果:37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门静脉期增强形态中,3例肿瘤均匀显著增强,6例肿瘤内不规则斑片状增强,4例肿瘤内多量不规则条状分隔样增强,10例肿瘤周围包膜均匀环行增强,7例肿瘤周围不规则环行增强,3例肿瘤内不规则结节状增强,4例混合型增强.结论: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门静脉期增强特点可反映其门静脉血供情况,对其治疗方案制定有一定意义.
作者:谭理连;李扬彬;李树欣;江金带;李志铭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曲面断层摄影(Panoramic Radiography , PR)以其独特的成像特点被广泛用于颌面部疾病诊断,但用于检查上颌窦病变的报道国内少见.本研究通过对97例103侧上颌窦病变进行PR和常规X线(Traditional Radiography ,TR)对照检查,发现PR对某些上颌窦病变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作者:普启宏;陈希平;任萍;罗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价螺旋CT门静脉造影在门体分流性肝性脑病发病风险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门体分流性肝性脑病患者29例,采用West Haven标准分级后行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对腹腔干、门静脉、下腔静脉及其分支进行三维血管重建.结果:29例患者中,Ⅰ级以食管静脉和胃周静脉曲张为主;Ⅱ级和Ⅲ级:除Ⅰ级表现外,以脐周静脉、腹膜后静脉、食管周围静脉曲张和奇静脉扩大为主,部分有门静脉-肝动脉瘘和门静脉栓子形成;Ⅳ级出现左肾静脉扩大和胆囊周围静脉曲张,均伴门静脉-肝动脉瘘形成.结论:螺旋CT门静脉造影对门体分流性肝性脑病发病风险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作者:褚倩;李震;张苏明;胡道予;肖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脾动脉分支繁多,供应脾、胃、胰多个脏器,近两年内笔者行脾动脉造影24例,发现其中3例存在脾动脉异常分支及供血情况,尚未见文献报道.
作者:李强;赵洪燕;张海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32岁.左膝关节发现肿物2年,近半年余有弹响.长时间行走及干活劳累时疼痛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两年来,肿物逐渐增大,近1个月感左膝关节频繁疼痛,伴有功能障碍.查体:左膝关节肿胀,膝关节内侧可触及约3.0cm×2.0cm大小的肿物,质硬、活动度可,压痛不明显,膝关节屈伸时,肿物有弹跳活动.
作者:肖永忠;王文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前颅凹底脑膜瘤的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病理证实的前颅凹底脑膜瘤27例,男8例,女19例.年龄13~79岁,平均62岁.均行MRI检查(增强16例);15例行CT检查(增强8例).分析CT、MRI影像,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7例前颅凹底脑膜瘤,起源于嗅沟15例,前颅凹底6例,眶顶4例,鞍结节向前生长2例.多数水肿明显,均匀增强;少数不均匀增强,并出现脑膜尾征,少数伴钙化、坏死、囊变和出血.累及邻近颅骨时引起骨质增生.结论:前颅凹底脑膜瘤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具有诊断价值,MRI优于CT ,但CT观察钙化和骨质改变优于MRI.
作者:涂建华;梁宗辉;耿道颖;冯晓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腹膜炎是指腹膜的壁层/脏层因各种原因受到刺激或损害而发生的炎症反应,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根据发病原因,腹膜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后者占腹膜炎的绝大多数,有关其CT表现的报道较多,有关其致因的单纯CT表现的报道也较多,而继发性腹膜炎结合其病因的CT表现的报道却较少.
作者:卢春燕;闵鹏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为临床手术治疗异位或恶性嗜铬细胞瘤转移灶提供定性和准确解剖定位.材料和方法:对临床怀疑嗜铬细胞瘤的131例患者行131I-MIBG全身显像,发现其中10例肾上腺以外部位有异常放射性浓聚区,对该部位进行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断层显像,分别获得SPECT发射断层图像、CT透射断层图像及准确定位的融合图像.结果:对131I-MIBG全身显像发现异位及恶性嗜铬细胞瘤转移灶,不能明确解剖定位的病例,经SPECT/CT图像融合断层显像后,均获得明确的准确解剖定位.结论:SPECT/CT图像融合显像能够定性并准确定位异位或转移性嗜铬细胞瘤,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巴建涛;李方;林岩松;陈黎波;景红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因胸部恶性肿瘤等进行大剂量放射治疗引起的肺部损害,称放射性肺炎( Radiation pneumonitis,RP),是放疗中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收集我院经术前纤支镜下活检或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或经纵隔、肺、乳腺肿块手术后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经放疗引起的放射性肺炎27例,本研究对其X线及CT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作者:郭耿仁;应延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评估X线胸片及CT在发热门诊对聚集人群筛诊SARS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分析同一家庭3例SARS患者胸片及CT的表现.结果:3例胸片及CT均发现异常,其中大片实变1例,毛玻璃样斑片影改变2例;CT表现病变较胸片多而清楚.结论:X线胸片、CT在发热门诊筛诊聚集人群中SARS具有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作者:杜捷夫;沈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48例(病例组),非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8例(对照组),正常人62例(正常组),全部行颈部MRI和椎动脉MRA.结果:(1)MRA显示病例组椎动脉出现变细、扭曲、局限性狭窄或走行失常等改变.(2)病例组感兴趣区血管直径平均值为1.94±0.78mm,较对照组和正常组减小.(3)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1例、10例出现钩椎关节增生硬化,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椎动脉MRA与颈椎MRI联合应用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较为理想的检查手段.
作者:武新英;杨小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喉镜用于喉癌的诊断历时已久,而CT是从1976年开始逐渐用于喉癌的检查,将CT横断面像与整体器官剖面上肿瘤所侵犯的范围进行对照分析已有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喉镜和CT所见及协同诊断喉癌的价值.
作者:李伟宁;陈韵彬;陈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提高对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临床诊断及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CT表现.结果:CT表现为股骨头骨质疏松内密度不均(n=6).股骨头及髋臼虫蚀状骨质破坏,(n=7).股骨头及髋臼关节面下囊变 (n=6).髋臼及股骨头边缘明显硬化,骨赘形成(n=6).髋关节间隙狭窄(n=9).关节面及关节间隙模糊(n=2).结论: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出现常早于骶髂关节,并且是首发征象,它多发病于青年男性,CT可提供较早及确切的诊断信息.
作者:林红雨;黄宝生;王琦;陈海松;崔新建;王爱英;陈巨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1H磁共振波谱(1HMRS)鉴别恶性胶质瘤与脑单发转移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22例单发脑肿瘤患者(14例脑胶质瘤,8例脑转移瘤)术前行常规和增强MRI扫描及1HMRS.对其中16例患者术后6个月后进行MRI复查.结果:14例脑胶质瘤患者胆碱复合物波高高于脑转移瘤;肿瘤增强区肌醇波高及肿瘤周围区谷氨酸及谷氨酰胺(Glu-n)波高高于脑转移瘤.8例脑转移瘤患者肿瘤增强区Glu-n波高高于脑胶质瘤.术后复查MRI,3例出现复发,1HMRS显示Glu-n及脂质波高显著升高(占18.8%).结论:1HMRS鉴别恶性胶质瘤与脑单发转移瘤有诊断价值,并可对预后判定提供帮助.
作者:范国光;景奉东;吴振华;郭启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