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武新英;杨小庆

关键词:椎动脉, 颈椎病, MRI, MRA
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48例(病例组),非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8例(对照组),正常人62例(正常组),全部行颈部MRI和椎动脉MRA.结果:(1)MRA显示病例组椎动脉出现变细、扭曲、局限性狭窄或走行失常等改变.(2)病例组感兴趣区血管直径平均值为1.94±0.78mm,较对照组和正常组减小.(3)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1例、10例出现钩椎关节增生硬化,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椎动脉MRA与颈椎MRI联合应用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较为理想的检查手段.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输尿管血管瘤样型息肉1例

    输尿管息肉少见,血管瘤样息肉尚未见报道,我院遇见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本文总结了有关资料.

    作者:黄鹏远;谢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48例(病例组),非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8例(对照组),正常人62例(正常组),全部行颈部MRI和椎动脉MRA.结果:(1)MRA显示病例组椎动脉出现变细、扭曲、局限性狭窄或走行失常等改变.(2)病例组感兴趣区血管直径平均值为1.94±0.78mm,较对照组和正常组减小.(3)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1例、10例出现钩椎关节增生硬化,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椎动脉MRA与颈椎MRI联合应用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较为理想的检查手段.

    作者:武新英;杨小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X线胸片和CT在发热门诊筛诊聚集人群中SARS的作用

    目的:评估X线胸片及CT在发热门诊对聚集人群筛诊SARS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分析同一家庭3例SARS患者胸片及CT的表现.结果:3例胸片及CT均发现异常,其中大片实变1例,毛玻璃样斑片影改变2例;CT表现病变较胸片多而清楚.结论:X线胸片、CT在发热门诊筛诊聚集人群中SARS具有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作者:杜捷夫;沈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数字胃肠X线机在基层医院的应用体会(附337例上消化道造影结果及分析)

    我院为二级乙等医院,胃肠钡餐检查仍是胃肠疾病检查的常规方式之一.如何提高胃肠检查的水平,是放射科日常工作的关键问题.本研究初步总结了2002-09~2003-04共337例患者上消化道检查的结果.主要讨论如何应用全面、系统的标准化程序来提高胃肠检查的总体水平.

    作者:孙彦丰;施武;刘燕昆;许燕塔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门静脉期增强表现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门静脉期增强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门静脉期增强表现特征.结果:37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门静脉期增强形态中,3例肿瘤均匀显著增强,6例肿瘤内不规则斑片状增强,4例肿瘤内多量不规则条状分隔样增强,10例肿瘤周围包膜均匀环行增强,7例肿瘤周围不规则环行增强,3例肿瘤内不规则结节状增强,4例混合型增强.结论: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门静脉期增强特点可反映其门静脉血供情况,对其治疗方案制定有一定意义.

    作者:谭理连;李扬彬;李树欣;江金带;李志铭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闭合性腹部外伤的CT诊断价值(附85例分析)

    目的:评价CT检查对闭合性腹部外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闭合性腹部外伤的CT表现.结果:闭合性腹部外伤以实质性脏器为多,脾损伤45例、肾损伤20例、肝损伤12例、复合伤 7例、外伤性膈疝1例.其中外伤后肝癌破裂出血1例.平扫加增强45 例.结论:CT扫描可对闭合性腹部外伤作出正确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作者:叶林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及其应用前景

    超声是评价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的重要手段.血管内超声可直接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超声用于诊断外周血管粥样硬化;高频超声是估测硬化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好方法;声学造影剂使超声诊断AS的准确性提高.本文对上述各种检测手段作一简要概述.

    作者:李馨;高云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继发性腹膜炎常见病因的CT表现

    腹膜炎是指腹膜的壁层/脏层因各种原因受到刺激或损害而发生的炎症反应,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根据发病原因,腹膜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后者占腹膜炎的绝大多数,有关其CT表现的报道较多,有关其致因的单纯CT表现的报道也较多,而继发性腹膜炎结合其病因的CT表现的报道却较少.

    作者:卢春燕;闵鹏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CT和喉镜协同诊断喉癌

    喉镜用于喉癌的诊断历时已久,而CT是从1976年开始逐渐用于喉癌的检查,将CT横断面像与整体器官剖面上肿瘤所侵犯的范围进行对照分析已有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喉镜和CT所见及协同诊断喉癌的价值.

    作者:李伟宁;陈韵彬;陈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颈椎病的X线表现及其诊断

    过去认为颈椎病属中老年的常见病,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从事长期伏案、低头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和坐姿不正确以及人们对此病的认识的提高,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本研究收集了自1997-10~2002-10近800例颈椎病例并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其正确诊断率.

    作者:曾献军;迟海波;万志刚;杨文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脾动脉造影发现脾动脉异常分支3例

    脾动脉分支繁多,供应脾、胃、胰多个脏器,近两年内笔者行脾动脉造影24例,发现其中3例存在脾动脉异常分支及供血情况,尚未见文献报道.

    作者:李强;赵洪燕;张海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性脑病与门静脉高压侧枝循环形成的关系--CT门静脉造影的监测价值

    目的:评价螺旋CT门静脉造影在门体分流性肝性脑病发病风险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门体分流性肝性脑病患者29例,采用West Haven标准分级后行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对腹腔干、门静脉、下腔静脉及其分支进行三维血管重建.结果:29例患者中,Ⅰ级以食管静脉和胃周静脉曲张为主;Ⅱ级和Ⅲ级:除Ⅰ级表现外,以脐周静脉、腹膜后静脉、食管周围静脉曲张和奇静脉扩大为主,部分有门静脉-肝动脉瘘和门静脉栓子形成;Ⅳ级出现左肾静脉扩大和胆囊周围静脉曲张,均伴门静脉-肝动脉瘘形成.结论:螺旋CT门静脉造影对门体分流性肝性脑病发病风险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作者:褚倩;李震;张苏明;胡道予;肖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放射性肺炎的X线和CT诊断

    因胸部恶性肿瘤等进行大剂量放射治疗引起的肺部损害,称放射性肺炎( Radiation pneumonitis,RP),是放疗中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收集我院经术前纤支镜下活检或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或经纵隔、肺、乳腺肿块手术后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经放疗引起的放射性肺炎27例,本研究对其X线及CT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作者:郭耿仁;应延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SPECT/CT图像融合显像定位诊断异位或转移性嗜铬细胞瘤的应用价值

    目的:为临床手术治疗异位或恶性嗜铬细胞瘤转移灶提供定性和准确解剖定位.材料和方法:对临床怀疑嗜铬细胞瘤的131例患者行131I-MIBG全身显像,发现其中10例肾上腺以外部位有异常放射性浓聚区,对该部位进行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断层显像,分别获得SPECT发射断层图像、CT透射断层图像及准确定位的融合图像.结果:对131I-MIBG全身显像发现异位及恶性嗜铬细胞瘤转移灶,不能明确解剖定位的病例,经SPECT/CT图像融合断层显像后,均获得明确的准确解剖定位.结论:SPECT/CT图像融合显像能够定性并准确定位异位或转移性嗜铬细胞瘤,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巴建涛;李方;林岩松;陈黎波;景红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11例脑转移瘤的不典型CT表现

    颅脑转移瘤是常见的颅脑肿瘤, 以往报道仅占颅脑肿瘤的2%~10%, 但随着CT以及MRI的广泛应用, 其发现率明显增加.典型的脑转移瘤多不难确诊, 而少部分CT表现不典型的脑转移瘤往往易被误诊为其他病变.本研究收集我院1997~2002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具有不典型CT表现的11例脑转移瘤, 旨在提高对脑转移瘤不典型CT表现的认识.

    作者:盘志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螺旋CT诊断原发性输尿管癌的价值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的影像特点和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原发性输尿管癌的螺旋CT影像表现,分析其特点.14例患者中13例行增强扫描,1例为逆行性尿路造影后CT平扫,14例均行MPR/CPR重建,4例同时行MIP重建及VE检查.结果:CT增强轴位扫描及MPR/CPR重建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IP重建能很好地显示肿瘤引起的输尿管管腔不规则狭窄或截断改变;VE检查则能够从管腔内观察肿瘤的形态.结论:螺旋CT容积扫描及三维重建能够多平面、多方位、立体地显示病变,使病变定位、定性诊断更加准确,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帮助.

    作者:郑加贺;马洁韬;赵旭东;王秋实;岳勇;郭启勇;潘恩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彩超诊断巨大结节性胶样甲状腺肿伴囊性变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女,41岁.30余年前无意中触及颈前有一核桃大小肿块,后觉肿物逐年略有增大,因无不适未行任何检查治疗.近年来肿物增大迅速,颈前如被一厚棉垫围住,有时呼吸困难.无怕热、心悸、多汗,局部无疼痛,饮食、体重无改变.体检一般情况佳,颈前肿物大小约12.0cm×10.0cm×6.0cm,边界清楚,质软有波动感,其内扪及2.0cm×2.0cm小硬块1个,肿物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略有移动,未闻及血管杂音.

    作者:徐新民;杨帆;易自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匙孔动态增强MRI对45例催乳激素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诊断

    目的:评价匙孔(keyhole)动态MRI对催乳激素(prolactin,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动态增强MRI影像表现,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阅片,不告知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情况下作诊断,垂体内见有粟粒、结节或片块状异常信号者作肯定微腺瘤诊断;垂体内信号不均匀者作可疑微腺瘤诊断;垂体内信号未见异常者不作微腺瘤诊断.结果:无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参考时,可肯定垂体微腺瘤诊断者18例;可疑垂体微腺瘤诊断者26例;不作垂体微腺瘤诊断者1例.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正确率达97.8%.结论:keyhole动态MR对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怀疑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而MR平扫阴性的患者应常规作动态增强MR检查.

    作者:陆武;周胜利;刘雨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正常胎儿脑垂体的MRI与组织学对照研究

    目的:MR成像观察正常胎儿垂体的大小、形态及信号强度,结合组织学对垂体信号进行研究.材料和方法:正常胎儿标本32例,胎龄16~39周.行MR T1WI扫描,对MR图像行计算机处理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胎儿垂体前后径、高度及宽度均与胎龄呈正相关;垂体形态为凸起型;前叶和后叶均为高信号,且前叶信号高于后叶信号,垂体形态及信号与胎龄不相关.垂体前叶的组织学特征为腺细胞密度大,细胞内内质网和分泌颗粒数量较多.结论:正常胎儿垂体各径线的持续性增加及其凸起的形态反映了妊娠阶段胎儿垂体迅速生长的特点,T1WI前叶高信号可能与垂体腺细胞内磷脂膜结构及蛋白质含量较高而导致结合水增加有关.

    作者:马林;高育璈;高元桂;梁燕;罗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经阴道超声对无症状宫外孕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对无症状宫外孕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将24例经外科手术证实的宫外孕患者分为无症状组和有显著临床症状组,回顾性分析其声像图特征及临床资料.结果:无症状宫外孕组中,TVUS可清晰显示患者(11/13)的输卵管环征,以输卵管环征诊断宫外孕符合率为84.6%;有显著症状宫外孕组中,所有患者(11/11)未显示输卵管环征,此组宫外孕的诊断须结合临床资料.结论:TVUS对无症状宫外孕的诊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月香;汪龙霞;张晶;王军燕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