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脾动脉造影发现脾动脉异常分支3例

李强;赵洪燕;张海霞

关键词:脾动脉, 分支, 异常
摘要:脾动脉分支繁多,供应脾、胃、胰多个脏器,近两年内笔者行脾动脉造影24例,发现其中3例存在脾动脉异常分支及供血情况,尚未见文献报道.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颈椎侧块的X线和CT测量及其意义

    颈椎侧块位于椎体的后外侧,椎弓根和椎板的接合部,由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组成.颈椎因创伤、严重的退行性变或肿瘤切除术后所致的失稳,采用颈后路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是维持颈椎稳定性的有效方法,传统的颈椎后路内固定方法为棘突间钢丝内固定或棘突钢板固定.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则为当今世界为流行的后路固定方法.本研究通过测量正常成人颈椎侧块干燥骨标本与通过影像学测量国人颈椎侧块的相关径线及角度进行比较,寻找一种通过影像学测量来了解颈椎侧块的形态及大小的方法,为颈椎后路内固定手术的设计及施行提供参考数据.

    作者:贾玉华;赵成茂;孙海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经阴道超声对无症状宫外孕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对无症状宫外孕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根据临床症状与体征,将24例经外科手术证实的宫外孕患者分为无症状组和有显著临床症状组,回顾性分析其声像图特征及临床资料.结果:无症状宫外孕组中,TVUS可清晰显示患者(11/13)的输卵管环征,以输卵管环征诊断宫外孕符合率为84.6%;有显著症状宫外孕组中,所有患者(11/11)未显示输卵管环征,此组宫外孕的诊断须结合临床资料.结论:TVUS对无症状宫外孕的诊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月香;汪龙霞;张晶;王军燕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匙孔动态增强MRI对45例催乳激素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诊断

    目的:评价匙孔(keyhole)动态MRI对催乳激素(prolactin,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的动态增强MRI影像表现,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阅片,不告知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情况下作诊断,垂体内见有粟粒、结节或片块状异常信号者作肯定微腺瘤诊断;垂体内信号不均匀者作可疑微腺瘤诊断;垂体内信号未见异常者不作微腺瘤诊断.结果:无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参考时,可肯定垂体微腺瘤诊断者18例;可疑垂体微腺瘤诊断者26例;不作垂体微腺瘤诊断者1例.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正确率达97.8%.结论:keyhole动态MR对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怀疑PRL分泌型垂体微腺瘤而MR平扫阴性的患者应常规作动态增强MR检查.

    作者:陆武;周胜利;刘雨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门静脉期增强表现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门静脉期增强表现特点.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门静脉期增强表现特征.结果:37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门静脉期增强形态中,3例肿瘤均匀显著增强,6例肿瘤内不规则斑片状增强,4例肿瘤内多量不规则条状分隔样增强,10例肿瘤周围包膜均匀环行增强,7例肿瘤周围不规则环行增强,3例肿瘤内不规则结节状增强,4例混合型增强.结论:原发性巨块型肝癌螺旋CT门静脉期增强特点可反映其门静脉血供情况,对其治疗方案制定有一定意义.

    作者:谭理连;李扬彬;李树欣;江金带;李志铭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SPECT/CT图像融合显像定位诊断异位或转移性嗜铬细胞瘤的应用价值

    目的:为临床手术治疗异位或恶性嗜铬细胞瘤转移灶提供定性和准确解剖定位.材料和方法:对临床怀疑嗜铬细胞瘤的131例患者行131I-MIBG全身显像,发现其中10例肾上腺以外部位有异常放射性浓聚区,对该部位进行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断层显像,分别获得SPECT发射断层图像、CT透射断层图像及准确定位的融合图像.结果:对131I-MIBG全身显像发现异位及恶性嗜铬细胞瘤转移灶,不能明确解剖定位的病例,经SPECT/CT图像融合断层显像后,均获得明确的准确解剖定位.结论:SPECT/CT图像融合显像能够定性并准确定位异位或转移性嗜铬细胞瘤,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巴建涛;李方;林岩松;陈黎波;景红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彩超诊断巨大结节性胶样甲状腺肿伴囊性变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女,41岁.30余年前无意中触及颈前有一核桃大小肿块,后觉肿物逐年略有增大,因无不适未行任何检查治疗.近年来肿物增大迅速,颈前如被一厚棉垫围住,有时呼吸困难.无怕热、心悸、多汗,局部无疼痛,饮食、体重无改变.体检一般情况佳,颈前肿物大小约12.0cm×10.0cm×6.0cm,边界清楚,质软有波动感,其内扪及2.0cm×2.0cm小硬块1个,肿物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略有移动,未闻及血管杂音.

    作者:徐新民;杨帆;易自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X线胸片和CT在发热门诊筛诊聚集人群中SARS的作用

    目的:评估X线胸片及CT在发热门诊对聚集人群筛诊SARS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分析同一家庭3例SARS患者胸片及CT的表现.结果:3例胸片及CT均发现异常,其中大片实变1例,毛玻璃样斑片影改变2例;CT表现病变较胸片多而清楚.结论:X线胸片、CT在发热门诊筛诊聚集人群中SARS具有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作者:杜捷夫;沈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肝性脑病与门静脉高压侧枝循环形成的关系--CT门静脉造影的监测价值

    目的:评价螺旋CT门静脉造影在门体分流性肝性脑病发病风险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门体分流性肝性脑病患者29例,采用West Haven标准分级后行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对腹腔干、门静脉、下腔静脉及其分支进行三维血管重建.结果:29例患者中,Ⅰ级以食管静脉和胃周静脉曲张为主;Ⅱ级和Ⅲ级:除Ⅰ级表现外,以脐周静脉、腹膜后静脉、食管周围静脉曲张和奇静脉扩大为主,部分有门静脉-肝动脉瘘和门静脉栓子形成;Ⅳ级出现左肾静脉扩大和胆囊周围静脉曲张,均伴门静脉-肝动脉瘘形成.结论:螺旋CT门静脉造影对门体分流性肝性脑病发病风险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作者:褚倩;李震;张苏明;胡道予;肖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前颅凹底脑膜瘤的影像诊断与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前颅凹底脑膜瘤的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病理证实的前颅凹底脑膜瘤27例,男8例,女19例.年龄13~79岁,平均62岁.均行MRI检查(增强16例);15例行CT检查(增强8例).分析CT、MRI影像,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7例前颅凹底脑膜瘤,起源于嗅沟15例,前颅凹底6例,眶顶4例,鞍结节向前生长2例.多数水肿明显,均匀增强;少数不均匀增强,并出现脑膜尾征,少数伴钙化、坏死、囊变和出血.累及邻近颅骨时引起骨质增生.结论:前颅凹底脑膜瘤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具有诊断价值,MRI优于CT ,但CT观察钙化和骨质改变优于MRI.

    作者:涂建华;梁宗辉;耿道颖;冯晓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脾动脉造影发现脾动脉异常分支3例

    脾动脉分支繁多,供应脾、胃、胰多个脏器,近两年内笔者行脾动脉造影24例,发现其中3例存在脾动脉异常分支及供血情况,尚未见文献报道.

    作者:李强;赵洪燕;张海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对临床怀疑PE经SCTA明确诊断的2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累及97处肺动脉及其分支.直接征象:部分性充盈缺损;附壁性充盈缺损;中心性充盈缺损即轨道征;完全阻塞.间接征象: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动脉高压,右心扩大,胸腔积液,肺梗死灶.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栓塞能明确诊断,是安全、无创、快捷的诊断方法,易于广泛应用.

    作者:孙淑敏;迟宝全;王东昕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曲面断层摄影诊断上颌窦病变的价值

    曲面断层摄影(Panoramic Radiography , PR)以其独特的成像特点被广泛用于颌面部疾病诊断,但用于检查上颌窦病变的报道国内少见.本研究通过对97例103侧上颌窦病变进行PR和常规X线(Traditional Radiography ,TR)对照检查,发现PR对某些上颌窦病变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作者:普启宏;陈希平;任萍;罗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一家族5例房间隔缺损

    1 病历简介患者,男,35岁.运动后心慌气短半年入院,无咯血、晕厥及抽搐史.查体:体温36.8℃,脉搏86次/min,无紫绀、杵状指(趾),双颈静脉无怒张,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作者:李凤桐;蔡春儒;常敏纯;郑淑红;于连政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输尿管血管瘤样型息肉1例

    输尿管息肉少见,血管瘤样息肉尚未见报道,我院遇见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本文总结了有关资料.

    作者:黄鹏远;谢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放射性肺炎的X线和CT诊断

    因胸部恶性肿瘤等进行大剂量放射治疗引起的肺部损害,称放射性肺炎( Radiation pneumonitis,RP),是放疗中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收集我院经术前纤支镜下活检或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或经纵隔、肺、乳腺肿块手术后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经放疗引起的放射性肺炎27例,本研究对其X线及CT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作者:郭耿仁;应延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1H磁共振波谱在恶性胶质瘤与脑单发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1H磁共振波谱(1HMRS)鉴别恶性胶质瘤与脑单发转移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选择经病理证实的22例单发脑肿瘤患者(14例脑胶质瘤,8例脑转移瘤)术前行常规和增强MRI扫描及1HMRS.对其中16例患者术后6个月后进行MRI复查.结果:14例脑胶质瘤患者胆碱复合物波高高于脑转移瘤;肿瘤增强区肌醇波高及肿瘤周围区谷氨酸及谷氨酰胺(Glu-n)波高高于脑转移瘤.8例脑转移瘤患者肿瘤增强区Glu-n波高高于脑胶质瘤.术后复查MRI,3例出现复发,1HMRS显示Glu-n及脂质波高显著升高(占18.8%).结论:1HMRS鉴别恶性胶质瘤与脑单发转移瘤有诊断价值,并可对预后判定提供帮助.

    作者:范国光;景奉东;吴振华;郭启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彩超诊断

    超声研究甲状腺疾病,主要包括三类.(1)甲状腺肿:单纯性甲状腺肿、毒性甲状腺肿及结节性甲状腺肿;(2)甲状腺炎: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3)甲状腺肿瘤:包括良性的腺瘤、囊腺瘤和恶性甲状腺癌等.本文主要就甲状腺弥漫性病变(包括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炎等)的超声诊断特点作一概述.

    作者:韩红;王文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经会阴超声诊断晚期妊娠前置胎盘的价值

    前置胎盘是引起晚期妊娠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生率0.83%~1.8%,可危及母子生命.本研究采用经腹超声和经会阴超声对照,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诊断前置胎盘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岩青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多发性硬化患者弥散张量成像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脑内病灶及脑组织的MR弥散张量成像(DTI)特点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对7例MS患者进行韦氏智力量表测查及头颅DTI检查.结果:病灶、病灶周围看似正常的组织(PWM)、看似正常的白质(NAWM)及看似正常的灰质(NAGM)较对照组相应部位脑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增高,各向异性(FA)值减低.有智能损害的MS患者的NAWM、NAGM的ADC值高于智能正常的患者;而其NAGM的FA值低于智能正常的患者.结论:PWM、NAWM及NAGM组织内存在结构与功能改变,并影响认知功能.DTI有助于发现认知改变的微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作者:陈丽萍;吴卫平;郑奎洪;马林;蔡幼铨;毛燕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CT和喉镜协同诊断喉癌

    喉镜用于喉癌的诊断历时已久,而CT是从1976年开始逐渐用于喉癌的检查,将CT横断面像与整体器官剖面上肿瘤所侵犯的范围进行对照分析已有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喉镜和CT所见及协同诊断喉癌的价值.

    作者:李伟宁;陈韵彬;陈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