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腮腺混合瘤的超声特征

刘勇;关晓猛;李吉桦

关键词:腮腺混合瘤, 高频超声
摘要:腮腺混合瘤多为良性,约 25% 可发生恶变.本研究对1998-01~2002-10 11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混合瘤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协助临床早期诊断.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发性硬化患者弥散张量成像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脑内病灶及脑组织的MR弥散张量成像(DTI)特点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对7例MS患者进行韦氏智力量表测查及头颅DTI检查.结果:病灶、病灶周围看似正常的组织(PWM)、看似正常的白质(NAWM)及看似正常的灰质(NAGM)较对照组相应部位脑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增高,各向异性(FA)值减低.有智能损害的MS患者的NAWM、NAGM的ADC值高于智能正常的患者;而其NAGM的FA值低于智能正常的患者.结论:PWM、NAWM及NAGM组织内存在结构与功能改变,并影响认知功能.DTI有助于发现认知改变的微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作者:陈丽萍;吴卫平;郑奎洪;马林;蔡幼铨;毛燕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颈椎侧块的X线和CT测量及其意义

    颈椎侧块位于椎体的后外侧,椎弓根和椎板的接合部,由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组成.颈椎因创伤、严重的退行性变或肿瘤切除术后所致的失稳,采用颈后路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系统是维持颈椎稳定性的有效方法,传统的颈椎后路内固定方法为棘突间钢丝内固定或棘突钢板固定.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则为当今世界为流行的后路固定方法.本研究通过测量正常成人颈椎侧块干燥骨标本与通过影像学测量国人颈椎侧块的相关径线及角度进行比较,寻找一种通过影像学测量来了解颈椎侧块的形态及大小的方法,为颈椎后路内固定手术的设计及施行提供参考数据.

    作者:贾玉华;赵成茂;孙海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及其应用前景

    超声是评价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的重要手段.血管内超声可直接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超声用于诊断外周血管粥样硬化;高频超声是估测硬化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好方法;声学造影剂使超声诊断AS的准确性提高.本文对上述各种检测手段作一简要概述.

    作者:李馨;高云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脾动脉造影发现脾动脉异常分支3例

    脾动脉分支繁多,供应脾、胃、胰多个脏器,近两年内笔者行脾动脉造影24例,发现其中3例存在脾动脉异常分支及供血情况,尚未见文献报道.

    作者:李强;赵洪燕;张海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前颅凹底脑膜瘤的影像诊断与病理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前颅凹底脑膜瘤的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病理证实的前颅凹底脑膜瘤27例,男8例,女19例.年龄13~79岁,平均62岁.均行MRI检查(增强16例);15例行CT检查(增强8例).分析CT、MRI影像,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27例前颅凹底脑膜瘤,起源于嗅沟15例,前颅凹底6例,眶顶4例,鞍结节向前生长2例.多数水肿明显,均匀增强;少数不均匀增强,并出现脑膜尾征,少数伴钙化、坏死、囊变和出血.累及邻近颅骨时引起骨质增生.结论:前颅凹底脑膜瘤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具有诊断价值,MRI优于CT ,但CT观察钙化和骨质改变优于MRI.

    作者:涂建华;梁宗辉;耿道颖;冯晓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曲面断层摄影诊断上颌窦病变的价值

    曲面断层摄影(Panoramic Radiography , PR)以其独特的成像特点被广泛用于颌面部疾病诊断,但用于检查上颌窦病变的报道国内少见.本研究通过对97例103侧上颌窦病变进行PR和常规X线(Traditional Radiography ,TR)对照检查,发现PR对某些上颌窦病变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作者:普启宏;陈希平;任萍;罗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功能性影像确定肿瘤放射治疗生物靶区的研究进展

    放射治疗计划制定中重要和基础的步骤是靶区的确定,准确的靶区勾画之重要性仅次于治疗实施的准确性.国际放射单位与测量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ation Unit and Measurements, ICRU) 50号和62号报告中明确地规定了大体肿瘤靶区(Gross Tumor Volume, GTV)、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 CTV)和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等概念.

    作者:于金明;邢力刚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彩超诊断巨大结节性胶样甲状腺肿伴囊性变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女,41岁.30余年前无意中触及颈前有一核桃大小肿块,后觉肿物逐年略有增大,因无不适未行任何检查治疗.近年来肿物增大迅速,颈前如被一厚棉垫围住,有时呼吸困难.无怕热、心悸、多汗,局部无疼痛,饮食、体重无改变.体检一般情况佳,颈前肿物大小约12.0cm×10.0cm×6.0cm,边界清楚,质软有波动感,其内扪及2.0cm×2.0cm小硬块1个,肿物无压痛,随吞咽上下略有移动,未闻及血管杂音.

    作者:徐新民;杨帆;易自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放射性肺炎的X线和CT诊断

    因胸部恶性肿瘤等进行大剂量放射治疗引起的肺部损害,称放射性肺炎( Radiation pneumonitis,RP),是放疗中常见的并发症.本研究收集我院经术前纤支镜下活检或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病理诊断或经纵隔、肺、乳腺肿块手术后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经放疗引起的放射性肺炎27例,本研究对其X线及CT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作者:郭耿仁;应延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的彩超诊断

    超声研究甲状腺疾病,主要包括三类.(1)甲状腺肿:单纯性甲状腺肿、毒性甲状腺肿及结节性甲状腺肿;(2)甲状腺炎: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3)甲状腺肿瘤:包括良性的腺瘤、囊腺瘤和恶性甲状腺癌等.本文主要就甲状腺弥漫性病变(包括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炎等)的超声诊断特点作一概述.

    作者:韩红;王文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颈静脉体瘤的CT表现与分型

    颈静脉体瘤是原发于胚胎期神经构成的副神经节组织肿瘤,又称化学感受器瘤、类颈动脉体瘤、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颈静脉球体瘤或鼓室体瘤等.颈静脉体瘤仅占颅内肿瘤的0.13%,占全身化学感受器瘤的6.5%[1].本研究分析讨论了我院收治的1例较典型病例的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马耀山;任晓苏;殷见国;毛泽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对临床怀疑PE经SCTA明确诊断的2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累及97处肺动脉及其分支.直接征象:部分性充盈缺损;附壁性充盈缺损;中心性充盈缺损即轨道征;完全阻塞.间接征象: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动脉高压,右心扩大,胸腔积液,肺梗死灶.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栓塞能明确诊断,是安全、无创、快捷的诊断方法,易于广泛应用.

    作者:孙淑敏;迟宝全;王东昕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CT和喉镜协同诊断喉癌

    喉镜用于喉癌的诊断历时已久,而CT是从1976年开始逐渐用于喉癌的检查,将CT横断面像与整体器官剖面上肿瘤所侵犯的范围进行对照分析已有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喉镜和CT所见及协同诊断喉癌的价值.

    作者:李伟宁;陈韵彬;陈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内耳内听道磁共振成像方法研究

    目的:比较MR不同扫描参数对内耳内听道的显示效果,探讨较适用的检查方法.材料和方法:45例耳部MR检查正常者根据扫描参数不同分为三组:A组16人,扫描层厚3mm, 层间距0mm;B组14人,层厚3mm, 层间距1 mm;C组15人,层厚1mm, 层间距0 mm ;观察A、B两组2D-FSE横、冠状位和C组3D-FSE重建图像并进行双盲法对比分析.结果:尖中旋,上、后半规管冠状位显示效果佳;CPA的血管环横断位显示好;底旋和上、后半规管受有无间隔影响;前庭和内听道的显示不受方位和间隔的影响;3D-FSE图像信号增强,立体直观.结论:冠、横断位有各自的优势,总体以冠状位无间隔扫描方式较好:建议内耳、内听道以无间隔3mm层厚的冠状位T1W和T2W扫描为主,辅以T2W横断位扫描;MR水成像3D重建易于辨识理解可选用.

    作者:张骥;潘雨辰;李一尘;罗道天;邹明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继发性腹膜炎常见病因的CT表现

    腹膜炎是指腹膜的壁层/脏层因各种原因受到刺激或损害而发生的炎症反应,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根据发病原因,腹膜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后者占腹膜炎的绝大多数,有关其CT表现的报道较多,有关其致因的单纯CT表现的报道也较多,而继发性腹膜炎结合其病因的CT表现的报道却较少.

    作者:卢春燕;闵鹏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48例(病例组),非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8例(对照组),正常人62例(正常组),全部行颈部MRI和椎动脉MRA.结果:(1)MRA显示病例组椎动脉出现变细、扭曲、局限性狭窄或走行失常等改变.(2)病例组感兴趣区血管直径平均值为1.94±0.78mm,较对照组和正常组减小.(3)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1例、10例出现钩椎关节增生硬化,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椎动脉MRA与颈椎MRI联合应用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较为理想的检查手段.

    作者:武新英;杨小庆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11例脑转移瘤的不典型CT表现

    颅脑转移瘤是常见的颅脑肿瘤, 以往报道仅占颅脑肿瘤的2%~10%, 但随着CT以及MRI的广泛应用, 其发现率明显增加.典型的脑转移瘤多不难确诊, 而少部分CT表现不典型的脑转移瘤往往易被误诊为其他病变.本研究收集我院1997~2002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具有不典型CT表现的11例脑转移瘤, 旨在提高对脑转移瘤不典型CT表现的认识.

    作者:盘志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颈椎病的X线表现及其诊断

    过去认为颈椎病属中老年的常见病,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从事长期伏案、低头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和坐姿不正确以及人们对此病的认识的提高,发病率有明显增高的趋势.本研究收集了自1997-10~2002-10近800例颈椎病例并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提高其正确诊断率.

    作者:曾献军;迟海波;万志刚;杨文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CT表现

    目的:提高对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临床诊断及治疗的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的CT表现.结果:CT表现为股骨头骨质疏松内密度不均(n=6).股骨头及髋臼虫蚀状骨质破坏,(n=7).股骨头及髋臼关节面下囊变 (n=6).髋臼及股骨头边缘明显硬化,骨赘形成(n=6).髋关节间隙狭窄(n=9).关节面及关节间隙模糊(n=2).结论: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病变出现常早于骶髂关节,并且是首发征象,它多发病于青年男性,CT可提供较早及确切的诊断信息.

    作者:林红雨;黄宝生;王琦;陈海松;崔新建;王爱英;陈巨坤 刊期: 2004年第01期

  • X线胸片和CT在发热门诊筛诊聚集人群中SARS的作用

    目的:评估X线胸片及CT在发热门诊对聚集人群筛诊SARS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分析同一家庭3例SARS患者胸片及CT的表现.结果:3例胸片及CT均发现异常,其中大片实变1例,毛玻璃样斑片影改变2例;CT表现病变较胸片多而清楚.结论:X线胸片、CT在发热门诊筛诊聚集人群中SARS具有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作者:杜捷夫;沈洪 刊期: 2004年第01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