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勇
青春期乳腺巨大纤维腺瘤,临床比较少见,但近年国内外陆续有相关报道.作者收集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青春期乳腺巨大纤维腺瘤,结合临床来探讨其钼靶X线诊断.
作者:张毅力;杜红文;张蕴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在第6、7颈椎的轴位扫描中,常常遇到因两侧肩关节对X线吸收量的增加(图1),引起图像伪影与CT值偏低等现象(图2,3).特别是矮胖患者,该现象将影响至颈5椎体的轴位扫描.
作者:叶林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长期疗效及并发症.材料和方法:对14例发病在6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灌注治疗.血管再通程度根据TIMI 分类.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后30d进行,根据Modified Rank Score (MRS)分为好结果(MRS 0~Ⅲ)、差结果(MRS Ⅳ~Ⅵ)两类.结果:7例患者为TIMI 0~Ⅰ,溶栓后6例患者部分/完全再通,1例未再通;另7例患者为TIMI Ⅱ, 溶栓后除1例外均完全再通.溶栓后30d,14患者中12例为好结果,2例死亡,其中1例死于脑出血.经平均18个月的随访(0.5~2a)12例生存患者均为好结果.结论:动脉溶栓对发病6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可行安全的,能明显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对溶栓前脑动脉未完全闭塞患者长期效果尤佳.
作者:张青;金征宇;黄一宁;杨宁;刘巍;潘杰;崔丽英;高山;叶健;徐蔚海;陈君;戴建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46岁.因左颈部肿块2年,颈部不适2个月就诊.查体:左侧颈动脉分叉高度可触及一大小为2.5cm×2.0cm的肿块,边界清,质中等,有压痛,余未见异常.超声检查: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前方见一个2.3cm×1.8cm×1.3cm的偏低密度回声团,边界清,形态规则,内部回声欠均匀,有散在管道样结构(附图).彩色多普勒检查见包块内血流信号丰富,脉冲多普勒测及动脉血流频谱,峰值流速0.31m/s,RI:0.52.超声诊断:左颈总动脉分叉部实性占位病变,考虑颈动脉体瘤.
作者:雷进;王峰;段扬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胰腺假囊肿多见于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少数为胰腺外伤所致.现报道本院所见2例外伤性胰腺假囊肿,并探讨其声像图特点.
作者:徐新民;江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分析不同体位时肩袖和肩峰下空间的距离及位置关系.材料和方法:15例正常自愿者,分6个不同体位进行冠状位薄层扫描,观察肩峰外侧点到肱骨头之间的短距离(A-H)、锁骨外侧点到肱骨头之间的短距离(C-H)、肩峰下空间和肩袖的位置关系.结果:A-H值和C-H值在60~150°外展体位时明显小于0~30°外展体位时(P<0.01).肩袖(主要是冈上肌肌腱)在60~120°时,刚好从中穿过,因而受到肩峰和肱骨头的挤压.0~30°外展体位时位于肩峰和肱骨头的外侧.150°外展体位时肩袖位于肩峰和肱骨头后内方.结论:60~120°外展体位时,肩袖和肩峰下空间关系密切.
作者:邹月芬;王德杭;王小宁;厉申儿;王家鑫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经直肠超声在诊断输尿管中下段结石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运用经直肠超声对22例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患者进行了研究,并与体表超声进行比较.结果:经直肠超声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显示率明显高于体表超声.结论:运用经直肠超声进行扫查,有利于提高病灶显示率,是诊断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方法之一,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作者:周平;李瑞珍;朱文晖;罗卓琼;刘力;肖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癌病灶血供状态等因素对TAE治疗原发性肝癌生存率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TAE治疗的81例肝癌患者病灶血供状态、有无动-静脉瘘形成和病灶大小对TAE生存率的影响;分析不同血供状态、病灶大小的不同碘油用量.结果:富血供病灶者,6、12、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2%、53%、48%;中等血供病灶者,6、12、18个月生存率分别为93%、62%、59%;少血供病灶者,6、12、18个月生存率均为75%.直径小于5cm的肿瘤2年生存率可达83%;动-静脉瘘的存在对生存率有显著的影响.结论:中等血供病灶和少血供病灶生存率高于富血供者;动-静脉瘘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直径小于5cm肝癌的TAE治疗可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盛复庚;贾楠;陈博昶;杨立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胃恶性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0%左右,居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5年生存率不足20%.及时准确的诊断对患者的存活时间、生存质量有很大的帮助.现将我院5例胃恶性肿瘤误诊的情况加以分析,以便提高认识,吸取教训.
作者:张文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瘤内注射核素治疗肝脏血管瘤的方法与疗效.材料和方法:30例肝脏血管瘤(其中7例多病灶),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瘤内注射32P-胶体,29.6~388MBq (0.8~10.5mCi),单点或多点分次治疗.结果:共穿刺53次,病灶累积辐射吸收剂量30.2~183.4Gy;8~20个月后,临床及超声证实痊愈9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无无效病例;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瘤内32P-胶体注射是治疗肝脏血管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曹丽敏;张文书;王春香;孙玉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射频治疗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材料和方法:采用RF2000射频治疗仪在超声引导下将射频集束电极针放置于肝肿瘤内进行治疗.结果:30例肝癌患者(肿瘤大直径≤5cm,23个病灶;肿瘤直径>5cm,23个病灶)经过治疗,肿瘤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占54.3%(25/46).半年生存率93.3%,1年生存率为75%.除2例出现肿瘤细胞针道种植转移外,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射频治疗肝癌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方法.对于肿瘤直径≤5cm的肝癌治疗效果较佳;对于肿瘤直径>5cm者,应提倡配合其他局部介入的综合治疗.
作者:吕国荣;李新丰;李拾林;叶超平;王文清;李伯义;姜立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联合使用SPIO和Gd-DTPA对大鼠肝癌模型的增强特点.材料和方法:制作30只大鼠肝癌模型,增强前后行MR扫描,平扫序列包括SE、TSE、GRE的T1、T2WI序列.增强扫描分为4组,其中Gd+SPIO联合增强组10只,先注射Gd-DTPA,行SE、GRE T1WI扫描,随后给予SPIO造影剂,扫描序列同平扫;SPIO+Gd联合增强组10只,先注射SPIO,行SE、GRE T1WI扫描,12min后再给予Gd-DTPA,扫描序列同平扫;Gd、SPIO增强组各为5只,增强扫描序列同平扫.分析各增强扫描组中病灶的增强特点.结果:两种联合增强方法中,肝脏信号强度在所有扫描序列中均较平扫时下降,但与SPIO增强组无差异;病灶的SNR、CNR在SE、GRE T1WI中明显高于平扫和SPIO、Gd-DTPA增强法;在T2WI中病灶的SNR、CNR和单独使用SPIO无显著性差异.两种联合增强方法之间的SNR和CNR在每种扫描序列中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PIO和Gd-DTPA联合增强方法利用了两种造影剂的优势,增加了肿瘤病变的对比,可提高发现病变的几率.
作者:刘岘;许乙凯;黄其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阴道超声和宫腔镜作为检测子宫异常出血的常规检查手段,在诊断子宫内膜病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收集1999年6月~12月期间行两种检查的患者对其在诊断子宫内膜病变中的价值作比较.
作者:谢晴;雷小莹;方镇冰;郑瑜;张立新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本研究对48例缺血性心肌病(CAD-CM)的核素显像与超声心动图表现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两种影像检查对缺血性心肌病诊断的价值.
作者:周雯;栾兆生;彭勇;苏玉文;谷青;王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评价CT仿真内窥镜(CTVE)诊断胆囊息肉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35例经彩色超声及病理证实的胆囊息肉患者进行了螺旋CT扫描,应用工作站中导航软件进行CTVE重建.结果:彩超检出率97.6%(80/82),CTVE检出率为92.7%(76/82).CTVE能够准确地显示息肉的三维形态,可任意角度观察,对息肉的大小、形态、部位等显示较好.结论:CTVE作为无创性内镜样检查方法,对胆囊息肉的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宁路江;齐颖;田跃忠;秦永福;于丽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乳腺X线立体定位细针活检技术诊断不可触及的乳腺病灶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7例临床不能触及,而X线片上显示的乳腺微小病变,通过X线立体定位穿刺,放入钢丝定位后指导外科切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27个乳腺病变,恶性病变7例,其中T0期3例,T1期4例;良性病变20例,含慢性囊性乳腺病10例(其中合并导管上皮异型增生及上皮增生活跃各3例),小叶增生3例,慢性炎症3例,腺纤维瘤2例,导管内乳头状瘤1例,错钩瘤1例.结论:立体定位细针活检对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以及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马捷;孙国平;彭东红;王国红;周冬仙;傅建民;麦沛成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 病例简介患者,女,40岁,既往身体健康.体检时胸透发现右下肺内肿物.拟诊右下肺肿瘤入院.查体:一般体检及化验室检查均未发现异常.X线正侧位胸片,右下胸腔与膈面交界处见一圆形,边缘光整,密度均匀的7cm×5cm大小肿块影.侧位该肿块靠后与后胸壁及膈紧密相连.
作者:王岩红;蔡玉;刘大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男,47岁.肛门坠胀不适2个月,大便次数增加20天.2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肛门坠胀不适,便后无缓解.近20天来大便变细、次数增多,日达4~5次,无脓血便及粘液便,无腹痛腹胀,无尿频、尿急、尿痛等.体检:神清,心、肺、腹部检查无异常发现.
作者:宛四海;宋金钧;傅森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55岁.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双下肢无力,随后胸部以下感麻木,不能行走.体查:体温36℃,脉搏8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6/12kPa.自胸部肋缘下平面始皮肤痛觉较差,触觉尚可.四肢未见异常不自主运动,肌肉无萎缩,肌张力及共济运动未见异常.左侧下肢肌力2级,右下肢肌力3级.腰穿压力21kPa.脊液检查未发现异常.
作者:潘功茂;夏云宝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病历简介患者,男,36岁.自幼睾九右侧缺如,但体健.近期觉右下腹有一包块,增大迅速而就诊.
作者:屈维刚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