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支农;郭静;刘刚纯;迟文;韦怀新;王新玉
大块骨质溶解症是一种罕见病,国内文献少有报道.我院发现发生于右尺骨的大块骨质溶解症并远尺桡关节脱位1例.1 病历简介患者,男,9岁.1995年2月因右前臂外伤来院就诊,X线检查示右尺桡骨骨质正常(图1).1996年7月因右前臂无明显诱因疼痛并活动受限再次来院治疗.体检:一般状况可,右前臂柔软无力,右腕关节功能受限.既往无家族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沉、血生化及碱性磷酸酶均正常.
作者:常连春;张乃胜;王存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钙化性转移瘤是以钙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特殊类型转移瘤,在临床上偶遇,其CT表现具有特征性.1 病例报告例1 男,62岁,主因右侧肢体麻木伴言语不利1周入院.14年前患左上肺癌行左肺上叶切除,病理为腺癌,术后曾化疗.
作者:李如迅;时高峰;李彩英;许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MRI的高分辨力和对软组织、关节周围组织、骨髓良好的对比,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骨与关节病变的诊断,但MR对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影像评估报道不多.本文仅对此作初步探讨.
作者:张滨;吴承良;陈彦;王云钊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病历简介患者,63岁.肝区胀痛,发现轻度贫血1年余,院外B超、CT检查高度怀疑肝硬化肝癌,抗癌治疗半年后来我院CT检查.早晨禁食后口服2%泛影葡胺溶液500ml约15min后开始扫描.CT示肝右叶缩小,肝右后叶上段见一约4.5cm×5.0cm×5.0cm的低密度团块影,使肝后部轮廓呈局限性向外膨隆,但边界较清楚,并见右肝周间隙增宽,其内充填脂肪组织和结节状、不规则粗索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约距平扫开始时间40min,早期仅见肿块周边少许小结节状增强,病灶区内未见增强,密度明显低于正常增强的肝组织.动态延迟扫描见低密度病灶逐渐呈向心性缩小,1个小时后病灶密度几乎与正常肝组织相似.同时见右肝周间隙内的软组织密度影充盈造影剂,与腹腔内小肠一样,此时结肠内尚无造影剂充盈.CT诊断为:右肝周间隙间位小肠,肝脏正常变异(右叶缩小),肝右后叶上段血管瘤(图1~3).
作者:张毅;马万辉;邓礼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病历简介患者女性,67岁,因发现右腘窝肿块2~3年,伴右小腿剧痛16小时急诊入院.既往无外伤、感染及糖尿病史.查体:一般情况好,痛苦貌,心率80次/分,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呼吸18次/分,无呼吸困难征,体温36.8℃,血压16.8/11kPa,肝、脾肋下未触及.右小腿腘窝处有6×5×5cm椭圆形肿块,质地硬,边缘光滑,与周围无粘连,活动度好,无压痛,触之有搏动感,膝下皮肤色泽苍白,温度降低,感觉消失,不能活动.血液检查:血红蛋白90g/L,红细胞3.25×1012/L,白细胞9.3×109/L,嗜中性粒细胞0.66,血小板计数247×109/L.
作者:赵美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病例简介患者,男,35岁.双下肢浮肿4个月,伴有活动后心悸、心慌,发病以来先后出现3次黑便.查体:BP16/8kPa,腹部略膨隆,移动性浊音(+),肝肋下6cm,质硬,双下肢有轻度压陷征.超声示肝脏形态饱满,边缘钝,肝实质回声增强,左中右肝静脉无狭窄,血流方向正常,门脉主干不宽,下腔静脉近右房开口处可见一膜状结构,彩色多普勒示血流尚通畅,脾脏大小为11.6cm×4.6cm.实验室检查:HGB 56g/l.临床诊断:(1)BuddChiari综合征;(2)慢性肝实质损害;(3)脾大.
作者:陈博昶;盛复庚;杨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在质量控制的因素中,对X线照片影响大、直接的是显影液性能变化.显影液性能的优劣主要由配制工艺决定.在配制显影液过程中,温度对溶液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温度过高容易使显影主剂米脱尔、对苯二酚氧化变质,温度过低药物不能充分溶解或出现沉淀.因此恒温配制显影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康素海;果连贵;樊庆胜;王爱玲;万明辉;张海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增强FLAIR序列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材料与方法:50例患者行脑MRI平扫(T1 WI、T2 WI、FLAIR)和Gd-DTPA增强(FLAIR和T1WI)检查,双盲法比较增强前后FLAIR与T1 WI的差异.结果:所有病变在FALIR均显示不同程度的异常增强,在脑梗塞疾病中增强FLAIR诊断敏感性大于增强T1 WI.星形细胞瘤、转移瘤和结核瘤,T1 WI增强优于FLAIR.结论:增强FLAIR在检查脑表面病变,如皮质或皮质下梗塞,诊断准确性高于增强T1 WI.
作者:张晖;柴瑞新;刘树枫;伊生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晚期肝癌对静脉系统的侵犯是影响肝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1].这种侵犯表现为静脉腔内癌栓和动-静脉瘘.本研究分析了肝癌伴肝动脉-门脉瘘/肝动脉-肝静脉瘘的血管造影表现及其在肝动脉化疗栓塞(TAE)疗程中的发生情况,探讨肝癌伴肝动-静脉瘘的介入治疗疗效.
作者:张电波;肖湘生;欧阳强;董生;董伟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结肠和腹膜水肿的CT表现.材料和方法:共44例被确诊为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连续性病例,且排除了可引起腹膜增厚的其他疾病.分析以下CT表现:(1)结肠壁增厚(> 6mm);(2)腹膜和腹膜后组织水肿,即相应部位脂肪层内有絮状密度增高.结果:13例结肠壁增厚(30%),其中单纯右半结肠壁增厚7例,合并横结肠壁增厚5例,全结肠壁增厚的仅1例.腹膜增厚36例(82%),其中单纯肠系膜增厚的13例,合并网膜增厚的23例.腹膜后组织水肿13例(30%),均合并有肠系膜和/或网膜的增厚.结论:结肠和腹膜水肿,是失代偿期肝硬化常见的CT表现.
作者:薛雁山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子宫肉瘤的超声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材料和方法:分析1996-01~2000-08本院手术的子宫肉瘤患者21例,并与2000-03~2000-08本院手术的子子宫肌瘤患者106例比较.结果:子宫肉瘤回声较紊乱,与子宫肌层分界不清,肿瘤表面及内部的血流阻力较低.结论:超声检查发现子宫肿瘤回声较紊乱,边界不清,血供较丰富时,应警惕是否为子宫肉瘤.
作者:任芸芸;张珏华;常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存在着严重的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紊乱,食管静脉曲张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为其突出并发症.近年来,临床上采用多种手段研究其血流动力学改变,特别是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于腹腔血管的探查.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观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肝功能分级、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
作者:姜慧卿;张晓岚;靳洪涛;秦玉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垂体卒中的MRI不同表现及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对52例垂体卒中患者行常规TSE序列/Gd-DT-PA MRI增强扫描、CT扫描,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94.2%的垂体卒中发生于垂体巨大腺瘤或大腺瘤,65.4%的病例MRI表现为T1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T2高信号或等、高混杂信号,MRI诊断垂体卒中准确率达100%.结论:MRI对于垂体卒中的诊断价值优于CT,MRI平扫即能明确诊断.
作者:幸兵;李永宁;任祖渊;苏长保;王任直;杨义;马文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头部X线摄影装置和工具设备:30毫安以上X线机配遮线器.工具:头部X线摄影角度架、投照测量尺.
作者:王德利;张旗;于爱阳;张文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在短暂视觉刺激情况下,大脑初级视觉皮层(V1)的血氧水平依赖(BOLD)性响应的时间特性.材料与方法:采用事件关联型磁共振功能成像(ER-fMRI)技术,通过改变视觉刺激的持续时间,即从Is到6s,检测BOLD响应的峰值、基线之上的面积、响应恢复到基线的时间、达到峰值的时间等特征值的变化,评估BOLD响应的测量值和预测值之间的关系.结果:作为视觉刺激时间的函数,BOLD响应曲线的峰值、基线之上的面积、响应恢复到基线的时间、达到峰值的时间等呈直线增加.对于所有刺激时间,BOLD响应的预测值全部大于测量值.结论:在短暂刺激时,视觉刺激时间与BOLD响应之间是非线性关系.但当研究其引起的神经活动时,BOLD响应的峰值、基线之上的面积、响应恢复时间和峰值时间可以是重要的参考值.
作者:张晓京;包尚联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螺旋CT胆系造影(SCTC)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38例患者静脉注入50%胆影葡胺20ml,延时30~120min,采用螺旋CT容积扫描,经工作站进行表面遮盖技术(SSD)、大强度投影(MIP)、透明技术(Raysum)及CT仿真内窥镜(CTVE)成像.结果:SCTC可清楚的显示胆管树的形态,对无或部分胆管梗阻病例效果好,但对长期完全胆管梗阻及肝脏功能严重障碍病例效果差.结论:SCTC是显示胆管树形态及评估胆汁分泌功能的有效方法.
作者:邵长征;张亮;逄淑申;刘红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锁骨上窝部位臂丛神经鞘瘤影像诊断的佳方法.材料与方法:9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锁骨上窝部位臂丛神经鞘瘤行胸部及颈部X线平片检查,其中4例同时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结果:X线平片检查中3例见锁骨上窝区有密度增高影,但界限不清.MRI及CT检查均发现锁骨上窝区有类圆形肿物,边界清楚,MRI能清楚的见到臂丛神经的根、干、束及肿物与臂丛神经及周围组织的关系.结论:MRI及CT对臂丛神经鞘瘤均具诊断价值,MRI在锁骨上窝部位的组织分辨力优于CT.
作者:梁雨田;郭义柱;王志刚;陶笙;刘芙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CTAP,CTA联合应用诊断肝小肿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1996-01~2000-0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日本医科大学附属病院门诊和住院患者,肝脏CT平扫和增强发现小于3cm病灶,需进一步精查者,共50例,年龄33~80岁,男女比例为4:1.每位患者均行CTAP和CTA两种检查.结果:107个病灶,用CTAP和CTA联合检出病灶104个,定性病灶95个.手术和病理证实70个.CTAP对检出小病灶敏感性高达93%,而CTA对病灶的特异性好.结论:CTAP和CTA联合应用可大大地提高正确诊断率.后者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对小病灶的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魏玮;郑敏;市川太郎;魏庆堂;赵锦龙;马志文;何冰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 病历简介患者男,56岁.6个月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腹泻,6~8次/d,黄色稀便,未见脓血,近日发现上腹部膨隆来诊.病史中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可,于剑突下偏左可触及一约拳大的肿块,质韧,边界清晰,表面光滑,无压痛.化验:血、尿、大便常规未发现异常,大便潜血阴性,肝功正常.
作者:吕晔源;王跃军;张军农;张现坡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