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薄壁囊样转移瘤的CT诊断(附28例分析)

郑石芳

关键词:转移瘤, CT, 肺脏
摘要:目的:研究肺薄壁囊样转移瘤的CT表现及形成机制.材料和方法:在肺转移瘤病例中搜集28例肺薄壁囊样转移瘤.其原发肿瘤为甲状腺10例,肺7例,鼻咽3例,乳腺、腮腺、颊粘膜各2例,组织来源不明2例.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左肺11例,右肺17例.病灶呈薄壁囊状,中心低密度,以圆形或类圆形居多,直径0.3~2cm之间.不同组织及脏器来源的转移瘤,CT表现相同.结论:形成机制可能与肺转移瘤内所分泌粘液及肺泡破裂和终端支气管单向活瓣形成有关.CT检查对肺部薄壁囊样病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脊柱侧弯整形术前CT扫描技术的改进

    由于脊柱的侧弯,按常规脊柱扫描程序,不能充分显示椎体和椎管的情况、满足临床要求.我们尝试一种新的扫描方法,可以达到预想的目的. 1 设备和方法1.1 设备条件与技术参数美国GE公司9000HP全身CT扫描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00mA;层厚2~5mm,层间距5~10mm,扫描时间5s,预置层数视脊柱侧弯程度和临床要求而定.

    作者:耿振林;张朝利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胰腺包虫囊肿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女,21岁,维吾尔族。左上腹部间歇性胀痛1年。自幼生活在牧区,家中饲有犬、羊。体检:一般情况尚好,左上腹肋缘下有压痛,但未触及包块。实验室检查:包虫液皮内过敏试验阳性,间接血凝试验阳性,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胸片示心肺无异常发现。CT检查:胰腺体、尾部有一突出于胰腺表面的圆形囊性肿物,大小为5.7cm×5.5cm×5.0cm,囊壁薄而光整,边界清楚,囊内密度均匀,CT值-2~1.5Hu,该病灶与脾脏分界清楚(附图),余肝胆脾肾未见异常。CT诊断:胰腺体尾部包虫囊肿。

    作者:王振祥;塔依尔;王东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房或室间隔缺损的房室瓣和肺动脉瓣多普勒血流速度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房或室间隔缺损的房、室瓣(MV、TV)和肺动脉瓣(PV)多普勒血流速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83例房或室缺患者,根据不同病理生理状况分为5组,在手术或介入性治疗前后检测其MV、TV、PV瓣下(PV-sub)和瓣上(PVsup)血流速度.结果:房缺TV和PV前向血流速度加快,TV与MV流速比值逆转≥1,PVsub与PVsup流速差值加大.室缺MV和PV前向血流速度加快,PVsub与PVsup流速差值变化不明显.房或室缺大径与MV、TV、PV流速中度相关,出现肺动脉高压(PH)时相关性下降.房或室缺伴PH组的缺损大径明显大于不伴PH组.房缺伴轻度肺动脉瓣狭窄时的PV低流速与单纯房缺的高流速间有一小范围的重叠区域.结论:认真分析房或室缺的MV、TV和PV多普勒血流速度对房或室缺的辅助诊断并对了解有类似左向右分流病变的病理生理机制均有裨益.

    作者:李越;王青;柴亮;王晓燕;温朝阳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MRI诊断巴西奴卡氏菌脑脓肿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77岁.双下肢皮下软组织脓肿行切开引流术后1个月,患者持续发热、意识障碍10天.查体:患者不语,危重病容,瘦弱体质,四肢可动.体温38.4℃,呼吸弱且不规律,26次/min,脉搏140次/min.血压15/9kPa(110/65mmHg).双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应存在.听诊双肺呼吸音清.心率140次/min,律齐,心音弱.腹部平坦,未触及肿块.病理征未引出.双下肢切开引流处伤口未愈,且发现新的脓肿灶,局部肿胀.

    作者:靳二虎;梁雨婷;马大庆;许建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实验性肝细胞癌T1WI成像与铁含量的关系

    目的:探讨铁含量对肝细胞癌T1WI信号的影响.材料和方法:用0.2%DEN(Sigma产品)灌喂Wistar大鼠80只,诱癌成功后行常规SE序列T1WI、T2WI,对照组20只不灌喂DEN,余同实验组.扫描后处死动物取肝组织与肝癌组织作HE、普鲁士蓝染色,并测定组织内水、铁含量.结果:肝癌组织与癌周肝组织含水量无差异,肝癌组织中铁含量低于癌周肝组织,但在呈低信号的肝癌内含铁血黄素含量明显高于呈其它信号强度类型的肝组织.结论:水含量不是影响肝癌MR表现的主要因素,含铁血黄素是导致肝癌T1WI呈低信号的因素之一.

    作者:陈伟;巫北海;丁仕仪;梁智勇;张绍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下肢股静脉带戒环缩术后的血管造影表现

    下肢静脉曲张,肿胀,甚至伴色素沉着,溃疡为下肢静脉疾病的常见表现.其主要原因为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所致.经手术后(高位大隐静脉及交通静脉结扎,曲张静脉剥脱)常能治愈.但下肢股静脉瓣功能不全,单纯剥脱和结扎后常引起下肢静脉疾病的复发[1].本文总结我院1998-10~2000-06共12例(15支)股静脉带戒环缩术后下肢静脉顺行法造影复查的资料.着重分析其股静脉瓣术后的功能情况.

    作者:陈国强;万志水;强巍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健康成人脑代射物浓度以及比值的1HMRS研究

    目的:探讨脑内代谢物及其比值与年龄变化的关系.材料和方法:正常健康志愿者51名,无神经系统疾病,分为中、青年组30名(年龄18~45岁)和老年组21名(年龄62~78岁).用GE 1.5T Signa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定点分辨波谱序列(PRESS)对额叶、颞叶、枕叶以及海马区的NAA、tCr、Cho和MI测定并计算NAA/Cr、Cho/Cr、MI/Cr的比值.结果:中青年组和老年组之间上述四个部位的脑内代谢物的浓度以及其比值无明显差异.结论:脑内额叶、颞叶、枕叶和海马区的NAA、Cr、Cho和MI浓度及其比值与年龄无关.

    作者:安维民;蔡幼铨;邱本胜;郭勇;汤洪川;贾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离体肺动脉内超声成像与造影结果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索血管内超声在肺动脉内检查的可行性,并对离体肺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与肺动脉造影结果进行比较,同时为临床应用作准备.材料和方法:取13例意外死亡尸体的52段肺动脉分别进行了血管内超声检查和血管造影,测量其管腔直径和面积.结果:二者呈高度相关(r=0.98和r=0.93).结论:血管内超声能够对肺动脉进行检查,而且其结果与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有高度相关性.

    作者:苏俊武;刘迎龙;徐波;谢若兰;魏波;凌坚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电子束CT诊断

    目的:探讨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电子束CT(EBCT)征象.材料和方法:EBCT检查并手术证实的8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EBCT采用单层增强扫描.结果:EBCT提示4例右侧冠状动脉扩张迂曲,其中3例与心室、1例与主肺动脉沟通;4例源于左侧冠状动脉,其中1例对角支囊状扩张钙化与左室沟通,2例左圆锥支与主肺动脉连接,1例主干及回旋支扩张钙化,后者之左心房支与右心房沟通.结论:无心脏手术史病例,EBCT提示冠状动脉及分支扩张迂曲,与心腔或其他血管异常沟通,应首先考虑先天性冠状动脉瘘.

    作者:杨有优;张文肇;戴汝平;孟悛非;荆宝莲;何沙;白桦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P53基因表达与小肝癌CT表现的关系

    目的:探讨P53基因表达与小肝癌(SHCC)CT表现的关系,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37例40个SHCC手术标本常规石腊包埋,光镜下行癌细胞病理分级,用免疫组化染色(PCR法)检测P53基因表达程度.结果:24个SHCC手术标本P53基因表达阳性,表达率60%.其中包膜无或不完整、CT增强扫描显著增强和多发灶者P53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包膜完整(73.1%vs33.7%)、无明显增强(83.3%vs50.0%)和单发灶者(100.0%vs 52.9%).病理Ⅲ、Ⅳ级SHCC的P53基因表达显著高于Ⅰ、Ⅱ级SHCC(87.5% vs 41.7%).结论:癌基因检测结合CT表现有助于SHCC早期诊断并更客观地评价其生物学行为、恶性程度和预后.

    作者:曹和涛;施裕新;胡振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与其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82例脑星形细胞瘤的CT表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染色血管内皮细胞第八因子相关抗原,标记微血管,然后测定微血管密度(MVD),并分析MVD与CT表现的相关性.结果:星形细胞瘤的MVD越大,恶性程度越高,预后越差.星形细胞瘤CT密度的不均匀性、瘤周水肿、占位效应及增强程度与MVD明显相关,但星形细胞瘤的大小、部位与MVD无明显关系.结论:星形细胞瘤的CT征象能反映星形细胞瘤的血管生成活性,术前分析星形细胞瘤的CT征象与MVD的关系,能更好的指导选择临床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

    作者:张冬;徐维帮;邹利光;王文献;张哉根;戴书华;孙清荣;程相晨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多普勒组织成像的临床应用及进展

    多普勒组织成像(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是在多普勒效应原理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用于分析低速组织运动的超声心动图新技术.自1992年问世以来,关于DIT技术临床应用的实用性及局限性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就其临床应用及进展简述如下.

    作者:韩治宇;简文豪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食管支架在晚期食管癌姑息治疗中的价值一与常规姑息治疗法的比较

    食管支架用于食管狭窄的治疗,已有很多文献报道[1~2],但对食管癌姑息治疗的综合疗效报道很少.本文分析了76例晚期食管癌患者,其中一半接受常规姑息治疗,另一半采用食管支架姑息治疗.评价两组疗法的综合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作者:李妙玲;强永乾;王秋萍;孙兴旺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以脾肾分流为主要表现的肝静脉型布-加氏综合征1例

    1 病历简介男,34岁.酒后间断呕血、黑便4天入院.胃镜未见明确出血病灶,胃内见咖啡色液体附着.3个月前发现巩膜黄染.查体:BP:16/10kPa、贫血貌.巩膜及皮肤轻度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无颈静脉怒张.实验室检查:HGB 75g/L,GPT 23u/L,GOT 47u/L,TB 64.7mnol/L.超声检查:肝形态饱满,表面平,肝内未见占位病变及胆管扩张.肝动脉明显增宽.肝静脉未显示,肝内门脉分支均为出肝血流,门脉主干增宽,于胰腺后形成一3cm×5cm瘤样血管,与脾静脉相通,左肾静脉内径1.8cm,脾大,12cm×4.4cm.印象:肝内广泛细小血管动-门静脉瘘形成门脉返流.

    作者:陈博昶;赵绍宏;张金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的螺旋CT表现

    目的:评价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的螺旋CT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诊断为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的CT表现,并对其发生部位作了统计.结果:增强扫描门静脉期扭曲扩张的静脉表现为曲线条、团块状或结节状高密度影.其中食管下端粘膜下及食管旁静脉曲张常见(发生率为61.7%),以下依次为胃周静脉曲张(36.2%),脾门附近静脉曲张(23.4%),脐旁静脉曲张(21.3%),肾及肾上腺静脉曲张(12.8%),腹膜后一椎旁静脉曲张(4.3%),门静脉海绵状变性(4.3%).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门静脉期静脉曲张一目了然,结合其特定的解剖部位,CT能作出定性诊断并判断其程度.

    作者:史斌;罗天友;文明;石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彩超诊断艾滋病继发主动脉瓣损害并主动脉夹层1例

    1 病历简介患者,男,21岁,维吾尔族.1999年6月8日因阵发性心悸、气短半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于1998年8月劳累后出现心悸、气短、全身乏力,未治疗,休息后好转.1998年11月因过度疲劳及受凉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伴发热,体温在38℃以上.曾在当地医院治疗后好转,但仍反复发作,至1999年5月17日上述症状明显加重,伴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于7月15日来我院住院检查治疗.患者住院期间常规检查血液,检出HIV阳性,经自治区卫生防疫站艾滋病监测中心用PA法确诊为HIV-I抗体阳性.但患者否认吸毒、乱性、输血等有关病史.查体:营养欠佳,双肺呼吸音粗糙,散在湿性罗音,心界大,心尖部Ⅲ级收缩期杂音,主动脉瓣区Ⅲ级舒张期中晚期隆隆样杂音,向心尖部传导,P2>A2,肝大肋下3cm,无压痛.

    作者:翟庆华;曹梅;李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螺旋CT血管造影探测颅内动脉瘤的成像处理方法

    螺旋CT血管造影(spiral CT angiography,SCTA),常用图像后处理方法为,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i-jection,MIP)和表面遮盖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本组研究分析了我院1999-03~2000-05经手术或DSA证实的12例患者因蛛网膜下腔出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行脑SCTA检查的结果.

    作者:潘功茂;钱晓凌;刘光彦;吴铭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原发性输尿管癌的影像诊断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癌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8例原发性输尿管癌的影像表现,对照手术病理结果,分析其诊断价值.8例患者均行IVP和CT检查,其中3例做了输尿管三维重建,3例做了逆行肾盂造影检查,1例做了MRI检查.结果:IVP检查对8例患者未作出明确诊断,逆行造影诊断3例,CT扫描诊断8例,MRI诊断1例.结论: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应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诊断输尿管癌,CT扫描并三维重建对肿瘤的明确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馨;叶锋;康江河;段少银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X线机定时保护装置

    X线机(包括DSA)是医院必备的医疗设备之一.如果使用不兰,很容易损坏球管及高压电路.这不仅会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医院正常的诊断活动.因此,对X线机的操作保护要求较高.本文介绍一个X线机定时保护装置,能避免操作不当导致X线机的损坏,延长球管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的故障率,并且能够减少X射线对人体的照射.

    作者:迟作强;李健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自动洗片机显影、定影液pH值与X线照片质量的关系

    X线照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诊断结果,因此,X线照片的质量至关重要.通过3个月pH值测定及对照片质量评定、对比,提高了X线照片质量.1 材料与方法

    作者:马文礼;曾群力;穆民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